王迁:“知识产权”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发布日期:2020-11-18 来源: 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任文岱
一直以来,对王迁而言,不管是作为学者、教师,还是社会实践者,“知识产权”既是研究的方向和永远的兴趣点,也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000.jpg

王迁。受访者/供图

11月4日,中国法学会公布了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迁荣列其中。

近日,王迁接受了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他表示,能够获此殊荣,感到莫大的荣幸,这是学界和业界对知识产权法研究者、教学人员和其他从业者为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绩的肯定。

一直以来,对王迁而言,不管是作为学者、教师,还是社会实践者,“知识产权”既是研究的方向和永远的兴趣点,也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为兴趣与责任投身学术

王迁对知识产权的兴趣与计算机有着颇深的渊源。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他,在进入大学学习法律之后,发现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许多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1995年,在读大学二年级时,王迁在《电脑》杂志上看到了当时广受欢迎的一款计算机软件作者发布的关于保护自己版权、用技术手段惩治盗版用户的声明,这引起了他对保护软件版权与保护用户权益之间关系的思考,于是研究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CCED5.0著作权保护中的问题及探讨》,同时开启了他的知识产权研究生涯。

至今,王迁一直都保持着对新技术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深厚兴趣,他在互联网知识产权的学术研究上收获颇丰。从其多年的学术成果中也不难看出,他不仅研究方向颇为广泛,而且研究步伐一直追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所引发的新问题。例如,他对“技术措施”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颇深,并形成了系列学术论文,先后在《法学研究》《法学》和《现代法学》等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版权法保护技术措施的正当性》《论提供规避技术措施手段的法律性质》《论提供“深层链接”行为的法律定性及其规制》《论技术措施保护与合理使用的冲突及法律对策》《论版权法对滥用技术措施行为的规制》《论出售软件序列号和破解程序的行为定性》等多篇论文,并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等诸多奖项。

他还曾出版专著《版权法对技术措施的保护与规制研究》,并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重大立法问题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版权保护技术规制研究》。

王迁说,如果不能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对求知与探索缺乏兴趣,没有用学术研究成果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是很难长期坚持学术研究工作的。

学术研究能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在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的学术触角覆盖到与视听表演、美术、建筑、摄影作品、现场直播、赛事转播、视频广告等主题有关的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以及中外著作权的比较和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等相关研究。

2015年,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20年他又被评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知识产权学科带头人。

颇受学生喜爱的“全国优秀教师”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兢兢业业、硕果累累,王迁的教学成绩单也非常亮眼。谈及教书育人,他表示,这项工作与学术研究一样,给他带来极大的乐趣。

自2003年进入华东政法大学任教以来,王迁颇受学生喜爱,曾六次获得该校学生会评选的“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以及该校2017年的“教学名师”奖。

王迁对华东政法大学有着深厚的情感,认为他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对青年教师的各项激励政策,学校深厚的法学积淀为青年法学学者的成长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在他看来,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精心准备好一堂课,也会使自己获得提升。

王迁谈到,知识产权法律规则是晦涩难懂的,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常识与经验有很大差距,因此要让学生深入透彻地掌握知识产权法,仅仅去讲解法律字面上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平时收集大量生动的实例和现实的案例,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材料直观而深入地理解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则。同时,知识产权法中争议问题相当多,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他也会有意识地提出法律上的争议点,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引导学生们在课后进一步思考。

多年来,王迁力求将每一堂课上得既生动又有深度,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索精神。同时,他希望培养出具有务实精神的学生,面对知识产权法律问题,能够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对模糊之处作出合乎逻辑、与法律体系相符的解释,以便合理合法地解决法律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学生撰写教材也是王迁多年来坚持的一项工作,他独立撰写了《知识产权法教程》《著作权法》《网络版权法》《著作权法学》等教材,并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奖项。《知识产权法教程》已出至第六版,累计印量多达17万册。

2012年,王迁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等奖,2014年获得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获得“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最美老师”称号,今年,他又获得了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提名奖。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学者力量

王迁说,研究知识产权并不只是为了出版专著、发表论文,而是希望为法律的完善和正确适用提供参考,最终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学者的力量。

在他看来,能够获评“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离不开国家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高度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都需要对知识产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在此过程中各种复杂疑难的新问题层出不穷,不仅涉及立法的修改、法律的解释与适用,还需要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订,这都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没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没有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巨大投入,就不可能有知识产权法学领域的学者获得这项荣誉。”

多年来,王迁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社会实践工作,为我国的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献言建策。他身兼国内、国际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版权保护中心首席研究员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仲裁员等,他还曾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知识产权咨询专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咨询专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专家委员会成员等。

他的研究成果对司法实践产生了影响,许多判决书应用了他的学术观点,一些判决书还以注明出处的方式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引用。他参与了全国许多法院大量疑难复杂案件的研讨,许多见解被法院所接受。

2011年,他被评选为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2012年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最具影响力人物”,2014年,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016年被评为“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者”。

这些荣誉带来成就感的同时,也一直警醒着王迁,“知识产权的法治建设要反映在真实具体的法律条文上,反映到每个鲜活的司法案例中。”

王迁说,在其所撰写的学术论文选题中,80%以上都来源于他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带来全新的问题,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交织在一起,需要学术研究作出回应。与此同时,学术研究的成果也能为相关实务部门所参考,形成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今年4月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将“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列入权利限制。但王迁根据参与《马拉喀什条约》谈判的亲身经历和之前对该条约所做的研究,提出加入“独特方式”的限定会导致未来向阅读障碍者提供有声书遇到法律障碍,因此建议删除。

制订《马拉喀什条约》的主要目的是在数字和网络时代向阅读障碍者提供无障碍格式版作品。

11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该条中的“独特方式”被删除了。在他看来,这是学术研究与法治实践形成良性互动的体现。

王迁说,获评“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后,更需要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学生及业界同仁的期望。目前,他正在承担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主要涉及媒体融合时代版权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也计划出版相应的专著。同时,跟随国家立法的修改,明年他还将对两本独著教材《知识产权法教程》(第6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

(本文原载于20201117日出版的《民主与法制时报》第04版)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