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华东政法大学在长宁校区举行涉外法治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海市委依法治市办、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仲裁委员会等涉外法治工作部门有关领导,市内兄弟院校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领导专家等出席会议。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指出,要牢牢把握建设涉外法治研究院的政治定位,通过涉外法治研究院的建设,为学校“一流政法大学”建设提供新的增长极,注入更强大的战略支撑力和发展贡献度,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将研究立足于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实践。要脚踏实地地把握涉外法治研究院的建设路径。
他强调,要坚持双轮驱动,秉持推动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加强涉外法治学科以及相关专业发展,以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带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反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文入人心、法行天下的法治建设目标,为培养更多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不懈努力。
研究院首席专家、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何勤华强调未来研究院工作的四个重点:加强涉外法治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积极发挥建言献策职能、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以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为契机,深化与实务部门的联系,培养一批涉外法治人才;承担世界主要国家法律文明和各国法律法规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对金砖国家法律法规的系统研究、翻译、数据库更新和维护工作。
他订下了一个“五年之约”:将“涉外法治研究院”打造成具有上海风格、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高校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在重点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术地位。
王光贤、龚培华、叶青与何勤华共同为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揭牌。
叶青为获聘研究人员代表胡玉鸿、王国华、董春华、陈国军、卢玮等颁发聘书。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光贤指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旗帜,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和五个中心建设具有相当的法律风险,需要涉外法治的基础性前沿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并不是高校一家的责任,需要整个法律共同体的一道努力。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龚培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需要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华政在涉外法治研究领域具有相当优势,希望能够与包括涉外法治研究院在内的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提升上海法治建设能力。
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肖凯希望研究院能够在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成为高端国家智库。他指出,涉外法治研究院具有研究中国法治最前沿问题、协同发展深化学术界与实务界的交流协作、创新实务部门的学术界支持等三个主要特点。华政涉外法治研究院的英文表达同样是我们面对全球化与在地化问题的态度,要用全球视野解决本土问题。
上海海事法院副院长胡永庆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诸多新挑战,涉外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是当下面临的困难工作,海事审判急需国际法理论界和涉外法治制度的支持。期待涉外法治研究院可以取得更加丰硕的理论成果,也期待海事法院与涉外法治研究院的进一步合作。
上海仲裁委副主任孙海华表示,上海仲裁委员会与华政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海仲裁委员会正在向国际化发展目标迈进,上仲能够为华政涉外法治研究院所培养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提供更多用武之地,期待在上仲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留下更多涉外法治研究院的烙印。
研究院首席专家、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杜涛教授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陆宇峰教授作主旨发言,希望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可以对标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上海政法学院领导、上海市各兄弟院校法学院院长也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
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罗立刚指出,加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和涉外法治研究,是政法高校的重点责任与使命,华政坚持为人民树人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在涉外法治研究方面走在前列。相信华政能够在涉外法治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表示,华政涉外法治研究院这一实体科研机构的成立,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期待。涉外法治的研究与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区域国别法的研究,充分理解涉外法治所具有的外部因素,深入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彭诚信认为,涉外法治研究院的成立依托于华政极具底蕴的传统优势学科,相信涉外法治学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和上海市涉外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的联动,组成的网状立体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助力华东政法大学丰硕的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指出华政涉外法治研究院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法治高端智库,建好用好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意见的具体落实。他建议在上海、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加强院校合作,形成涉外法治研究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