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人大法学院两项教学成果入选,其中《思政铸魂、知识扩容、内外融通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课程体系改革》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急需法学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区块链与数字经济为例》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审一次,旨在评选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原创性、实用性、示范性的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取得该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2022年教育部首次开展研究生类别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共评选出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248项。
附件:
《思政铸魂、知识扩容、内外融通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课程体系改革》由王轶副校长领衔申报,由法学院老师王轶、张龑、高圣平、王旭、杜焕芳、张吉豫、彭小龙、朱虎、丁晓东等共同完成。本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沿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思政铸魂立根本,以知识扩容开新知,以内外融通提素质,全面深化法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成果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学校“小思政课”和社会“大思政课”、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三结合”,确保思政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阵地和统合作用;通过培养机制、资源体系、研用结合、课程赋能的“四创新”,推动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通过国内+涉外、法律+外语、理论+实践、境内+境外以及平台一体化的“五整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全球竞争力。本成果探索形成了新时代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功底”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在培育创新型、高端型、战略型法治人才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推广应用示范效应。
《国家急需法学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区块链与数字经济为例》由人大法学院杨东教授领衔申报,法学院老师杨东、朱大旗、孟雁北、姚海放、周鑫与其他学院老师共同完成。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国家急需法学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区块链与数字经济为例”教学成果团队以确立和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铸魂育人,以扎根中国大地探索原创概念理论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核心,从学科交叉、自设交叉学科到交叉学科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交叉人才培养,通过课程、教材、平台、实践等四轮驱动、形成“一魂双核,三层四轮”的国家急需交叉人才培养的“1234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