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学·2009-2011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270篇)
发布日期:2012-05-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
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篇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
43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20) |
朱勇 |
中国法学 |
4 |
从海关到家庭: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变革的价值效应 |
|
张晋藩 |
中国法学 |
4 |
清代律学兴起缘由探析 |
|
张晋藩 |
比较法研究 |
1 |
明清律“讲读律令”的启示 |
|
董璠舆 |
比较法研究 |
1 |
日本明治时期的国体与天皇机关说事件 |
|
邵方 |
政法论坛 |
1 |
西夏法典对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创新 |
|
范依畴 |
政法论坛 |
1 |
中国古代的“和离”不是完全自由的两愿离婚 |
|
崔永东 |
现代法学 |
2 |
对中国传统司法观的理性分析 |
|
刘广安 |
政法论坛 |
2 |
中华法系生命力的重新认识 |
|
郭成伟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古代官箴文化论纲 |
|
张中秋 |
法学 |
5 |
中华法系道德文化精神及对未来大中国法的意义 |
|
张德美 |
比较法研究 |
3 |
家族本位视角下的法律儒家化 |
|
曾尔恕 |
比较法研究 |
3 |
社会变革之中权利的司法保护 |
|
李典蓉 |
政法论坛 |
3 |
满文与清代司法制度研究 |
|
刘星 |
中外法学 |
3 |
中国早期左翼法学的遗产 |
|
张晋藩 |
法律科学 |
4 |
论治法与治人 |
|
张晋藩 |
法商研究 |
4 |
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及其启示 |
|
邵方 |
法学评论 |
4 |
西夏厩牧法简议 |
|
赵晶 |
政法论坛 |
6 |
唐代律令用于的规范内涵 |
|
王新宇 |
政法论坛 |
6 |
近代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解读与反思 |
|
田瑶 |
法学 |
12 |
清初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 |
|
2010(11) |
闵冬芳 |
法学研究 |
6 |
唐律"夜无故入人家"条源流考 |
|
张中秋 |
法学家 |
2 |
概括的传统中国的法理观 |
|
张中秋 |
政法论坛 |
3 |
中华法系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
|
乐斌 |
政法论坛 |
3 |
从《春秋》到“君宪” |
|
徐世虹 |
政法论坛 |
4 |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
|
张中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中国社会转型与法的统一性 |
|
王银宏 |
政法论坛 |
5 |
作为权力形态的晚清公共舆论 |
|
张晋藩 |
政法论坛 |
5 |
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 |
|
李雪梅 |
法律科学 |
6 |
工商行业规范与清代非正式法 |
|
张德美 |
政法论坛 |
6 |
清代保甲制度的困境 |
|
邹亚莎 |
政法论坛 |
6 |
从一田二主到永佃权 |
|
2009(12) |
张晋藩 |
中国法学 |
5 |
论中华法制文明的几个问题 |
|
崔永东 |
政法论坛 |
1 |
汉唐律中反映的和谐理念 |
|
张中秋 |
政法论坛 |
2 |
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及其作用 |
|
刘馨 |
比较法研究 |
2 |
我国监狱期刊的肇端 |
|
曾尔恕 |
比较法研究 |
3 |
面向21世纪的日本司法制度改革 |
|
张生 |
比较法研究 |
3 |
王宠惠与中国法律近代化 |
|
金眉 |
政法论坛 |
4 |
论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的精神与意义 |
|
李青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端 |
|
卞修全 |
比较法研究 |
4 |
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法律意识研究 |
|
张晋藩 |
政法论坛 |
5 |
总结过去 开拓未来 |
|
曹义孙 |
比较法研究 |
5 |
孔子律例与群书案情 |
|
郭相宏 |
现代法学 |
6 |
沈钧儒地方自治思想探析 |
|
13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6) |
何勤华 |
中国法学 |
4 |
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
|
王立民 |
现代法学 |
1 |
论唐律的补充条款 |
|
王立民 |
比较法研究 |
3 |
中国城市中的租界法与华界法 |
|
李秀清 |
法商研究 |
5 |
清朝帝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思想碰撞 |
|
王立民 |
政法论坛 |
5 |
唐律与《贞观政要》的吏治 |
|
王立民 |
法学 |
7 |
论上海租界法制的差异 |
|
2010(5) |
陈颐 |
比较法研究 |
1 |
博丹立法主权理论的论证及其意义 |
|
冷霞 |
比较法研究 |
2 |
“同途殊归”还是“殊途同归” |
|
魏琼 |
现代法学 |
2 |
对民法始于古罗马的质疑 |
|
李秀清 |
政法论坛 |
3 |
所谓宪政 |
|
李秀清 |
中外法学 |
3 |
中美早期法律冲突的历史考察 |
|
2009(2) |
何勤华 |
中国法学 |
4 |
论新中国法和法学的起步 |
|
李婧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民国时期钱业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
|
12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5) |
于明 |
法学家 |
2 |
司法审级中的信息、组织与治理 |
|
李贵连 |
中外法学 |
3 |
从贵族法治到帝制法治 |
|
吴正茂 |
中外法学 |
3 |
再论法律儒家化 |
|
章永乐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族的主权连续性 |
|
李启成 |
中外法学 |
5 |
君主立宪的一曲挽歌 |
|
2010(4) |
李启成 |
政法论坛 |
2 |
文学作品、司法文书与法史学研究 |
|
章永乐 |
中外法学 |
2 |
共和的诤友 |
|
武树臣 |
法律科学 |
3 |
寻找最初的礼 |
|
李启成 |
比较法研究 |
6 |
民事权利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
|
2009(3) |
邓峰 |
中外法学 |
2 |
清末变法的法律经济学解释 为什么中国学习了大陆法? |
|
于明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爱德华·柯克爵士与英国法学近代化 |
|
李启成 |
中外法学 |
4 |
从衙门到法庭 |
|
1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4) |
春杨 |
法学研究 |
3 |
明清时期田土买卖中的找价回赎纠纷及其解决 |
|
李栋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浅析英国的封建制度及其宪政之生成 |
|
李栋 |
法律科学 |
5 |
中世纪前期罗马法在西欧的延续与复兴 |
|
李栋 |
比较法研究 |
6 |
司法审判权与政治统治权两权分立理论的“知识考古”及其合理性评说 |
|
2010(5) |
黄晓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古代中英司法的公开传统之比较 |
|
范忠信 |
现代法学 |
4 |
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损害的国家救济途径及其精神 |
|
屈永华 |
政法论坛 |
5 |
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效率之争 |
|
范忠信 |
法学 |
6 |
又见 “ 诽谤孔子 ” 案件 |
|
李栋 |
清华法学 |
6 |
立基之本与发展之源:英国宪政中的经验理性 |
|
2009(2) |
范忠信 |
中国法学 |
5 |
专职法司的起源与中国司法传统的特征 |
|
张国安 |
法学评论 |
2 |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
|
10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1(4) |
吕志兴 |
法学研究 |
4 |
南朝法制的创新及其影响 |
|
陈锐 |
现代法学 |
2 |
宋代的法律方法论 |
|
陈建平 |
现代法学 |
3 |
近代中国社会地方民主政治实践的历史考察 |
|
周祖成 |
现代法学 |
4 |
1927-1945:革命根据地婚姻自由的法律表达 |
|
2010(2) |
段晓彦 |
法学家 |
1 |
“陪审”一词的西来与中译 |
|
杨添翼 |
现代法学 |
2 |
近代中国制宪中的“民权”与“人权”之争 |
|
2009(4) |
胡仁智 |
现代法学 |
2 |
汉律中的县道官“断狱”权探析 |
|
俞荣根 |
现代法学 |
3 |
亲属权利的法律之痛 |
|
邵方 |
法学评论 |
4 |
西夏的诉讼审判制度初探 |
|
曾代伟 |
现代法学 |
6 |
“汉土疆界碑”铭文解读 |
|
10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潘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明清州县司法审判中的“人情”因素 |
|
冯学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契约文书之于古人生活的意义 |
|
霍存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以《大明令》为枢纽看中国古代律令制体系 |
|
2010(3) |
张伯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家学派的渊源与属性考论 |
|
冯学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明清契约中的“吉祥语”和吉祥文化 |
|
吕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影响唐代死刑适用的法律观念分析 |
|
2009(4) |
吕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国法律史学发展30年理论创新回顾 |
|
潘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清代州县审判中对讼师的禁制及原因分析 |
|
霍存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汉语歇后语的法律文化概观 |
|
吕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礼仪犯罪再论 |
|
10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1(5) |
杨志民 |
法学评论 |
2 |
传统宗法文化与近代中国立宪 |
|
黎桦 |
法学评论 |
2 |
地方秩序中央化 |
|
周雪峰 |
法学评论 |
3 |
揭开“名分”的面纱 |
|
柳正权 |
法学评论 |
3 |
中国传统社会中谋反罪的文化整合 |
|
项焱 |
法学评论 |
4 |
美国地方自治实践对孙中山之影响及其限度 |
|
2010(2) |
陈胜强 |
法学评论 |
3 |
中人对清代土地绝卖契约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
|
陈晓枫 |
法学评论 |
6 |
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四个向度 |
|
2009(3) |
付春扬 |
法学评论 |
4 |
从宗祧制度的废除看法律变迁之诸因素 |
|
柳正权 |
法学评论 |
5 |
中国法律文化研究范式之审视 |
|
陈晓枫 |
法学评论 |
6 |
秩序统一中的惟良折狱 |
|
9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3) |
马小红 |
政法论坛 |
1 |
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
|
史彤彪 |
比较法研究 |
2 |
西方对国王的两次大审判 |
|
高仰光 |
比较法研究 |
3 |
马克斯·韦伯与当代中国人的法律信仰 |
|
2010(2) |
叶秋华 |
法学家 |
4 |
守千古之常,发一时之新 |
|
黄宗智 |
中外法学 |
5 |
中西法律如何融合 |
|
2009(4) |
曾宪义 |
中国法学 |
4 |
关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 |
|
马小红 |
政法论坛 |
1 |
“确定性”与中国古代法 |
|
闵冬芳 |
法学 |
2 |
中国古代“谋杀”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
|
谢冬慧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事审判监督机制研究 |
|
9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3) |
陈新宇 |
法学研究 |
2 |
《钦定大清刑律》新研究 |
|
苏亦工 |
政法论坛 |
5 |
试论中国诗教传统的社会批评功能:从言者无罪到表达自由 |
|
陈新宇 |
清华法学 |
6 |
谁在阻挠《大清新刑律》的议决 |
|
2010(2) |
聂鑫 |
中外法学 |
2 |
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 |
|
周伟 |
政法论坛 |
5 |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
|
2009(4) |
聂鑫 |
政法论坛 |
1 |
从三法司到司法院 |
|
陈新宇 |
清华法学 |
4 |
规则与情理 |
|
陈新宇 |
政法论坛 |
4 |
近代清华法政教育研究(1909-1937) |
|
聂鑫 |
清华法学 |
5 |
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
|
9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1(4) |
艾永明 |
法学 |
1 |
唐代立法中的监督制约机制 |
|
方潇 |
中外法学 |
4 |
法律如何则天 |
|
方潇 |
法学家 |
5 |
王道视角下的思想控制:清前期的法律与实践 |
|
方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讼卦之“讼”辩证 |
|
2010(3) |
艾永明 |
法学研究 |
5 |
《唐律》别籍异财之禁探析 |
|
方潇 |
比较法研究 |
4 |
跪还是不跪:人权的一个身体姿态史考察 |
|
方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中国传统历法之法意及其对法律时间的影响 |
|
2009(2) |
方潇 |
中外法学 |
2 |
医人医国:医学对唐代司法的影响 |
|
方潇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中国传统礼法规制下的身体归属及其在近代的法律转向 |
|
8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杨昂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 |
|
2010(4) |
郭义贵 |
中国法学 |
3 |
讼师与律师 |
|
俞江 |
法学 |
7 |
家产制视野下的遗嘱 |
|
李红海 |
比较法研究 |
6 |
多维的英格兰宪政史 |
|
李红海 |
清华法学 |
6 |
自足的普通法与不自足的衡平法 |
|
2009(3) |
俞江 |
法学 |
1 |
论清代九卿定议 |
|
李红海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普通法的历史之维 |
|
俞江 |
政法论坛 |
5 |
“法律”:语词一元化与概念无意义 |
|
6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杜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明清民间商业运作下的“官箴书”传播 |
|
徐忠明 |
政法论坛 |
3 |
从《诗经·甘棠》事志考释到送法下乡 |
|
徐忠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清代中国法律知识的传播与影响 |
|
2010(3) |
徐忠明 |
中国法学 |
2 |
凡俗与神圣:解读“明镜高悬”的司法意义 |
|
徐忠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 |
|
徐忠明 |
法律科学 |
1 |
明清时期的“依法裁判” |
|
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茆巍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万事胚胎始于州县乎 |
|
2010(1) |
苏亦工 |
比较法研究 |
3 |
王不必大:从瑞士联邦制探讨中西共同的价值观 |
|
2009(3) |
张群 |
法商研究 |
1 |
住房制度改革30年:从法律史角度的考察 |
|
徐爽 |
政法论坛 |
5 |
《钦定宪法大纲》与清王朝的命运 |
|
王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狱刺”背景下的西周族产析分 |
|
5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1(1) |
刘全娥 |
法学研究 |
3 |
雷经天新民主主义司法思想论 |
|
2009(4) |
闫晓君 |
法律科学 |
1 |
张家山汉简《亡律》考论 |
|
闫晓君 |
现代法学 |
4 |
唐律“格杀勿论”渊流考 |
|
冯卓慧 |
法律科学 |
4 |
从传世的和新出土的陕西金文及先秦文献看西周的民事诉讼制度 |
|
李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革命传统与西方现代司法理念的交锋及其深远影响 |
|
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2010(2) |
罗昶 |
现代法学 |
1 |
当代中国捐会习惯法与关系 |
|
明辉 |
政法论坛 |
1 |
游牧部落习俗对正统律典制度之冲击与融合 |
|
2009(3) |
罗昶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和制度略论 |
|
罗昶 |
比较法研究 |
6 |
中国古代曲法伸情若干问题研究 |
|
蒋燕玲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论华北人民政府时期婚姻法的价值取向 |
|
5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汪雄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情法两尽”抑或是“利益平衡” |
|
2010(2) |
汪雄涛 |
法学评论 |
1 |
明清判牍中的“情理” |
|
汪雄涛 |
政法论坛 |
3 |
明清诉讼中的情理调处与利益平衡 |
|
2009(2) |
汪雄涛 |
法学评论 |
2 |
证据定谳:明清诉讼的事实之维 |
|
汪雄涛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明清判牍中的亲属争讼 |
|
4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09(4) |
里赞 |
法学 |
3 |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方法、材料和细节 |
|
里赞 |
法学研究 |
5 |
司法或政务:清代州县诉讼中的审判问题 |
|
里赞 |
现代法学 |
5 |
清代州县审断的灵活性 |
|
喻中 |
比较法研究 |
6 |
韩非天下第一 |
|
3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张春海 |
中外法学 |
4 |
论唐朝对朝鲜王朝前期法制之影响 |
|
2009(2) |
张仁善 |
中国法学 |
3 |
寻求法律与社会的平衡 |
|
张仁善 |
政法论坛 |
2 |
半个世纪的“立法秀” |
|
3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邓建鹏 |
法学评论 |
5 |
也论冤案是如何产生的 |
|
2009(2) |
邓建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清朝诉讼代理制度研究 |
|
宋玲 |
政法论坛 |
3 |
清末民初行政诉讼制度中的本土因素 |
|
3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程燎原 |
政法论坛 |
2 |
先秦“法治”概念再释 |
|
2009(2) |
张晓蓓 |
法学研究 |
4 |
清代冕宁诉状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 |
|
王志林 |
政法论坛 |
4 |
清代驳审制度考论 |
|
3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龚汝富 |
比较法研究 |
6 |
乡土之谊:民国时期共有财产诉讼的另类解读 |
|
2009(2) |
龚汝富 |
法律科学 |
2 |
浅议明清讼学对地方司法审判的双重影响 |
|
龚汝富 |
法商研究 |
5 |
民国时期监督慈善团体立法及其启示 |
|
3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2) |
范忠信 |
法学评论 |
1 |
国家理念与中国传统政法模式的精神 |
|
刘练军 |
法学 |
5 |
汤涛潜立宪思想之当代省思 |
|
2010(1) |
范忠信 |
中外法学 |
6 |
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救济体制的廉政监督旨趣 |
|
3 |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
2011(1) |
许光县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古代法律传播模式 |
|
2010(2) |
肖周录 |
政法论坛 |
1 |
陕甘宁边区民事立法及其特征 |
|
肖周录 |
法律科学 |
5 |
陕甘宁边区民事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探析 |
|
3 |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
2011(2) |
谢冬慧 |
法律科学 |
1 |
从民族性格看日本的法制变革 |
|
谢冬慧 |
法学评论 |
5 |
钱端升法学思想述要 |
|
2010(1) |
谢冬慧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古代会审制度考析 |
|
3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2011(1) |
徐静莉 |
政法论坛 |
2 |
民初寡妇立嗣权的变化 |
|
2010(1) |
徐静莉 |
政法论坛 |
2 |
“契约”抑或“身份” |
|
2009(1) |
柯 卫 |
法学评论 |
3 |
杨朱思想的法学解读 |
|
2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郑智航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世纪西欧法律的内在逻辑与现代法律的开启 |
|
武树臣 |
法学家 |
2 |
秦“改法为律”原因考 |
|
2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朱 腾 |
清华法学 |
5 |
再论两汉经义折狱 |
|
2010(1) |
朱 腾 |
政法论坛 |
5 |
《春秋公羊传》之规范性命题论考 |
|
2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2009(2) |
岳纯之 |
比较法研究 |
6 |
论唐代的女性犯罪及其法律惩治 |
|
侯欣一 |
法学 |
12 |
地方经验与法官任职地域回避 |
|
2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秋云 |
法商研究 |
2 |
宋代自由地权法制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
|
2010(1) |
关丹丹 |
政法论坛 |
2 |
权利换和谐 |
|
2 |
河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郭绍敏 |
中外法学 |
5 |
大变局:帝制、共和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 |
|
2009(1) |
程汉大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新论 |
|
2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魏建国 |
法律科学 |
6 |
中国传统社会 |
|
2009(1) |
孙光妍 |
法学研究 |
2 |
哈尔滨解放区法制建设中的苏联法影响 |
|
2 |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
2011(1) |
张先昌 |
法学 |
11 |
中国传统法中老龄犯罪宽宥的考察 |
|
2009(1) |
张先昌 |
法学研究 |
3 |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法律 |
|
2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苏彦新 |
比较法研究 |
3 |
欧洲中世纪共同法的形成 |
|
2009(1) |
梁凤荣 |
法学研究 |
1 |
《吕刑》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
2 |
山西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李麒 |
政法论坛 |
5 |
观念、制度与技术:从水案透视清代地方司法 |
|
2009(1) |
周子良 |
政法论坛 |
3 |
山西票号习惯法初探 |
|
2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2) |
任燕 |
法学评论 |
5 |
论宋代的版权保护 |
|
程政举 |
法学 |
9 |
先秦和秦汉的集体审判制度考论 |
|
2 |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柴松霞 |
政法论坛 |
1 |
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
|
2010(1) |
陈灿平 |
法学研究 |
3 |
清末改革司法职权配置考察 |
|
2 |
福州大学法学院 |
2011(2) |
蔡晓荣 |
比较法研究 |
5 |
中国近代民法制史研究的可能进路:兼及方法与资料 |
|
蔡晓荣 |
现代法学 |
5 |
法律规范与生活逻辑 |
|
2 |
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 |
2011(1) |
王勇 |
法学评论 |
1 |
清末立宪运动的观念史演变背景及其内在逻辑 |
|
2010(1) |
王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晚清立宪与近代政治观念嬗变的基础性思维 |
|
2 |
台湾中研院 |
2011(1) |
张伟仁 |
中外法学 |
1 |
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下) |
|
2010(1) |
张伟仁 |
中外法学 |
6 |
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
|
1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009(1) |
胡铭 |
政法论坛 |
4 |
冤案背后的程序逻辑 |
|
1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0(1) |
王志强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中国法律史叙事中的“判例” |
|
1 |
安徽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沈岚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近代治安处罚法规的演变 |
|
1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张洪涛 |
法商研究 |
6 |
从“以礼入法”看中国古代习惯法的制度命运 |
|
1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夏新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南部非洲混合法域的形成与发展 |
|
1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栋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英国普通法的"技艺理性" |
|
1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2010(1) |
乔素玲 |
比较法研究 |
3 |
建国初期婚姻制度变革的地域性 |
|
1 |
辽宁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祖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中国古代“据状断之”证据规则论析 |
|
1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崔兰琴 |
法学研究 |
5 |
中国古代法上的和离 |
|
1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利子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传统法律文化 |
|
1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徐祖澜 |
法学家 |
6 |
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
|
1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眭鸿明 |
法律科学 |
4 |
清末民初民俗习惯的社会角色及法律地位 |
|
1 |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1(1) |
张姗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中国古代契约的互惠性与互助性及其文化解读 |
|
1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0(1) |
曹旅宁 |
法学研究 |
4 |
玉门花海所出《晋律注》初步研究 |
|
1 |
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 |
2010(1) |
蒋铁初 |
法学研究 |
2 |
中国古代的罪疑惟轻 |
|
1 |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王华胜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英国法官服饰的形成与改革 |
|
1 |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凤鸣 |
政法论坛 |
6 |
诗情法意:唐宋诗中的法律世界 |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张洪林 |
现代法学 |
6 |
清代四川井盐引岸法制的运行 |
|
1 |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涂少彬 |
法学评论 |
5 |
儒家“活法”初论 |
|
1 |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廖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清代州县官司法策略的制度诱因 |
|
1 |
贵州财经学院法学院 |
2011(1) |
陶钟灵 |
法学研究 |
6 |
《诗经》所载西周春秋法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
1 |
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吴佩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万事胚胎于州县乎:《南部档案》所见清代县丞、巡检司法 |
|
1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0(1) |
袁翔珠 |
比较法研究 |
3 |
论清代广西司法对少数民族民间习惯的认可 |
|
1 |
上海政法学院 |
2010(1) |
倪正茂 |
法学 |
10 |
隋律源流若干问题考辨 |
|
1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2010(1) |
胡震 |
比较法研究 |
5 |
清代“通行”考论 |
|
1 |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1(1) |
张本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宋代妇女奁产所有权探析及其意义 |
|
1 |
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0(1) |
崔明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人心似铁与官法如炉 |
|
1 |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
2009(1) |
朱红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战国时期国家法律的传播 |
|
1 |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2011(1) |
杜小军 |
比较法研究 |
3 |
也析德国榜样与日本明治宪政改革 |
|
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2010(1) |
唐仕春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建国初期来华苏联法学专家的群体考察 |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2009(1) |
宋大琦 |
政法论坛 |
5 |
不是天理,便是人欲 |
|
1 |
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 |
2011(1) |
柳岳武 |
政法论坛 |
2 |
穿梭阴阳界 |
|
1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
2009(1) |
张建成 |
法学评论 |
5 |
唐代“拟判”考 |
|
1 |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0(1) |
鲁昕 |
政法论坛 |
6 |
历史维度的亲属相盗立法论考 |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2010(1) |
张松 |
政法论坛 |
3 |
民初商事公断处探析 |
|
1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
2010(1) |
孙振江 |
政法论坛 |
5 |
论金世宗的法治思想与实践 |
|
1 |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2011(1) |
韩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习惯法视野下中国古代“亲邻之法”的源起 |
|
1 |
廊坊师范学院 |
2011(1) |
续晓梅 |
现代法学 |
1 |
传统法律中“罪家长”制度研究 |
|
1 |
巢湖学院 |
2010(1) |
郑小春 |
法商研究 |
2 |
从徽州讼费帐单看清代基层司法的陋规与潜规则 |
|
1 |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 |
2009(1) |
田东奎 |
政法论坛 |
5 |
健讼与明清水权诉讼 |
|
1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10(1) |
陈夏红 |
政法论坛 |
2 |
近代中国的破产法制及其命运 |
|
1 |
长春出版社 |
2010(1) |
王占通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论荀子对先秦儒家传统的突破 |
|
1 |
政治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陈惠馨 |
比较法研究 |
4 |
1532年《卡洛林那法典》与德国近代刑法史 |
|
1 |
加利福利亚大学历史系 |
2009(1) |
杨柳 |
中外法学 |
3 |
市场、法律与地方习惯 清代台湾的胎借 |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