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1年高产作者统计(一)
发布日期:2012-04-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 (仅限于4篇以上,篇数相同者以姓名音序排序) |
| 作者 | 单位 | 年度(篇数)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篇数 |
|
陈兴良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12) |
中国法学 |
4 |
刑法的明确性问题 |
24 |
|
法学研究 |
2 |
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反拨与再造 |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犯罪主体的消解 |
|
法学 |
2 |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之界定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 |
|
现代法学 |
3 |
从罪数论到竞合论 |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与刑法风险 |
|
法学家 |
4 |
客观未遂论的滥觞 |
|
比较法研究 |
4 |
构成要件论 |
|
法律科学 |
4 |
法条竞合的学术演进 |
|
清华法学 |
4 |
不能犯与未遂犯 |
|
政法论坛 |
5 |
违法性理论的重塑 |
|
2010(6) |
中国法学 |
4 |
形式解释学的再宣示 |
|
法学研究 |
4 |
犯罪论体系的位阶性研究 |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的本土转换 |
|
中外法学 |
1 |
犯罪构成论 |
|
法学家 |
1 |
四要件——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 |
|
法律科学 |
1 |
刑法学:向生而死 |
|
2009(6)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论的正本清源 |
|
法学研究 |
6 |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 |
|
中外法学 |
1 |
利用柜员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
|
清华法学 |
2 |
从刑事责任理论到责任主义 |
|
法学 |
7 |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 |
|
现代法学 |
6 |
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结构性缺失及其颠覆 |
|
张明楷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6)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 |
19 |
|
法学研究 |
6 |
不作为犯中的先前行为 |
|
法学 |
1 |
论同种数罪的并罚 |
|
法学家 |
1 |
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理 |
|
清华法学 |
1 |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
|
法商研究 |
5 |
“风险社会”若干刑法理论问题反思 |
|
2010(6) |
中国法学 |
4 |
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 |
|
法学研究 |
5 |
责任主义与量刑原理 |
|
中外法学 |
1 |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 |
|
法学家 |
1 |
违法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 |
|
清华法学 |
3 |
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
|
政法论坛 |
5 |
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之否定 |
|
2009(7)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行为无价值论的疑问 |
|
中国法学 |
2 |
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
|
法学研究 |
1 |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 |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刑法学分析 |
|
清华法学 |
1 |
非法使用信用卡在ATM机取款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
|
政法论坛 |
5 |
法定刑升格条件的认识 |
|
现代法学 |
6 |
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 |
|
江必新 |
最高人民法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审判监督制度之完善 |
14 |
|
法学 |
1 |
司法理念的辩证思考 |
|
中外法学 |
6 |
论软法效力 |
|
清华法学 |
6 |
完善民事诉讼制度的宏观思考 |
|
2010(1) |
中国法学 |
4 |
试论社会主义法治的几个新命题 |
|
2009(5) |
中国法学 |
3 |
在法律之内寻求社会效果 |
|
法学研究 |
5 |
行政行为效力判决之基准与规则 |
|
现代法学 |
1 |
行政法学研究应如何回应服务型政府的实践 |
|
法学 |
6 |
论行政案件的受理标准 |
|
法学 |
12 |
行政法治理念的反思与重构 |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 |
5 |
完善刑事再审程序若干问题探讨 |
|
现代法学 |
6 |
论民事诉讼申请再审期间制度之重构 |
|
法律科学 |
6 |
论实质法治主义背景下的司法审查 |
|
2010(1) |
法学研究 |
6 |
社会治理新模式与行政法的第三形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赵秉志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
2011(5) |
中国法学 |
6 |
关于中国现阶段慎用死刑的思考 |
14 |
|
法学研究 |
5 |
文化模式与犯罪构成模式 |
|
法学 |
11 |
当代中国死刑改革的进展与趋势 |
|
法学家 |
6 |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当代中国命运 |
|
现代法学 |
6 |
当代中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研究 |
|
2010(5)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赔偿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
|
法商研究 |
2 |
雇凶杀人案件中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 |
|
政法论坛 |
2 |
国家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与司法认定 |
|
现代法学 |
3 |
论内地与香港特区间刑事诉讼转移制度的构建 |
|
法学 |
12 |
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 |
|
2009(4) |
法学 |
2 |
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步骤 |
|
法学评论 |
5 |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如何界定 |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我国内地与港澳特区之间被判刑人移管机制构建探讨 |
|
法律科学 |
5 |
法官角色视野下的裁判理性 |
|
刘艳红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11(7) |
中国法学 |
4 |
论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 |
13 |
|
法学研究 |
5 |
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 |
|
法律科学 |
1 |
互易毒品行为定性“相对说”之提倡 |
|
法学家 |
3 |
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 |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 |
|
法学 |
11 |
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 |
|
中外法学 |
6 |
客观归责理论 |
|
2010(4) |
法学研究 |
4 |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 |
|
法学 |
6 |
交通过失犯认定应以结果回避义务为基准 |
|
政法论坛 |
4 |
实质的犯罪论体系之提倡 |
|
法学评论 |
6 |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关系 |
|
2009(2) |
中国法学 |
4 |
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 |
|
现代法学 |
2 |
包容性刑事法治国之构建与提倡 |
|
陈瑞华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4) |
法学研究 |
5 |
实物证据的鉴真问题 |
12 |
|
政法论坛 |
2 |
论量刑建议 |
|
法学家 |
3 |
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 |
|
法学 |
11 |
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审判程序的改革方案 |
|
2010(4) |
中国法学 |
6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模式 |
|
法学研究 |
1 |
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 |
|
政法论坛 |
1 |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 |
|
法学家 |
2 |
论量刑信息的调查 |
|
2009(4) |
中国法学 |
1 |
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 |
|
法学研究 |
1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种模式 |
|
中外法学 |
1 |
脱缰的野马 从许霆案看法院的自由裁量权 |
|
法学家 |
5 |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
李浩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5) |
中国法学 |
3 |
《证据规定》与民事证据规则的修订 |
12 |
|
法学研究 |
4 |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重述 |
|
法商研究 |
2 |
目的论视域中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象解读 |
|
法学家 |
3 |
回归民事诉讼法 |
|
清华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修订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
|
2010(3) |
法学研究 |
3 |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 |
|
法学家 |
3 |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调查取证权 |
|
中外法学 |
6 |
宁可慢些,但要好些 |
|
2009(4) |
中国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典修改后的“新证据” |
|
法商研究 |
2 |
民事诉讼专属管辖制度研究 |
|
法学评论 |
3 |
论级别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完善 |
|
法律科学 |
4 |
法院协助调解机制研究 |
|
王利明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社会科学 |
4 |
民法的人文关怀 |
12 |
|
中国法学 |
3 |
侵权责任法与合同法的界分 |
|
法学 |
2 |
论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概念 |
|
法学家 |
2 |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探讨 |
|
2010(3) |
中国法学 |
6 |
论高度危险责任一般条款的适用 |
|
法学家 |
2 |
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 |
|
法学家 |
4 |
人大民商法学:学说创见与学术贡献 |
|
2009(5) |
中国法学 |
4 |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 |
|
法律科学 |
1 |
一物一权原则探讨 |
|
政法论坛 |
2 |
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 |
|
法学 |
5 |
《物权法》颁布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
|
法学家 |
3 |
侵权法一般条款的保护范围 |
|
陈光中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5) |
中国法学 |
5 |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视野下的二审程序改革 |
11 |
|
法学研究 |
4 |
我国公诉制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
|
政法论坛 |
1 |
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 |
|
法学 |
9 |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 |
|
法学 |
11 |
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定位问题之探讨 |
|
2010(3) |
中国法学 |
1 |
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 |
|
中国法学 |
6 |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语境下的刑事证明责任理论 |
|
2009(3) |
现代法学 |
1 |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 |
|
政法论坛 |
2 |
诉讼真实与证明标准改革 |
|
法学家 |
6 |
建国初期司法改革运动述评 |
|
韩大元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5) |
中国法学 |
4 |
辛亥革命与宪法学知识谱系的转型 |
11 |
|
法学研究 |
3 |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 |
|
法学评论 |
3 |
论人体器官移植中的自我决定权与国家义务 |
|
清华法学 |
5 |
论安乐死立法的宪法界限 |
|
法学 |
12 |
论社会主义宪政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
|
2010(3) |
中国法学 |
5 |
论1949年《共同纲领》的制定权 |
|
比较法研究 |
4 |
美浓部达吉立宪主义思想研究 |
|
法学家 |
4 |
中国法学的“人大学派” |
|
2009(3) |
中国法学 |
6 |
基本权利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 |
|
法学 |
3 |
以《宪法》第 126 条为基础寻求宪法适用的共识 |
|
政法论坛 |
3 |
论日本明治宪法对《钦定宪法大纲》的影响 |
|
姜涛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 |
8 |
从李昌奎案检讨数罪并罚时死缓的适用 |
11 |
|
中外法学 |
5 |
认真对待法学通说 |
|
2010(1) |
法学评论 |
3 |
劳动刑法研究三题 |
|
2009(2)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劳动刑法:西方经验与中国建构 |
|
法律科学 |
3 |
法学通说的文明与法学通说的选择 |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商研究 |
1 |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劳动法治视域下劳动刑法制度创生的法理求证 |
|
2010(4) |
法学 |
6 |
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该向何处去 |
|
现代法学 |
4 |
风险社会之下经济刑法的基本转型 |
|
政法论坛 |
5 |
社会资本理论的入径及对刑事政策实施的意义 |
|
法律科学 |
5 |
中国法学知识谱系建构的主题词 |
|
徐国栋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5)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屈从关系 |
11 |
|
法律科学 |
3 |
画落谁家? |
|
法学家 |
4 |
宪法一词的西文起源及其演进考 |
|
现代法学 |
4 |
是君主喜好还是元首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
|
法学 |
10 |
优士丁尼《法学阶梯》中的价值论 |
|
2010(4) |
比较法研究 |
1 |
大陆法系还能存在多久 |
|
法学 |
3 |
优士丁尼罗马法与绘画、雕塑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家庭法哲学两题 |
|
现代法学 |
5 |
罗马人的税赋 |
|
2009(2) |
法学研究 |
1 |
罗马法中的四大民众发动程序 |
|
法学 |
3 |
平等原则:宪法原则还是民法原则 |
|
叶金强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家 |
5 |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解释论框架 |
11 |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论侵害生命之损害赔偿责任 |
|
清华法学 |
5 |
《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解释论 |
|
2010(6) |
中国法学 |
1 |
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 |
|
法学研究 |
6 |
物权法第106条解释论之基础 |
|
政法论坛 |
1 |
论代理权授予行为的有因构造 |
|
法学 |
3 |
论中断磋商的赔偿责任 |
|
现代法学 |
4 |
登记物与非登记物之区分的法律意义 |
|
法律科学 |
5 |
表见代理构成中的本人归责性要件 |
|
2009(2) |
法学研究 |
2 |
风险领域理论与侵权法二元归责体系 |
|
法商研究 |
3 |
论过错程度对侵权构成及效果之影响 |
|
张红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3) |
中国法学 |
5 |
农地纠纷、村民自治与涉农信访 |
11 |
|
法学研究 |
2 |
死者生前人格上财产利益之保护 |
|
法学家 |
6 |
错误出生的损害赔偿责任 |
|
2010(5)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19世纪德国人格权理论之辩 |
|
现代法学 |
2 |
方法与目标:基本权利民法适用的两种考虑 |
|
法律科学 |
3 |
事实陈述、意见表达与公益性言论保护 |
|
法商研究 |
4 |
死者人格精神利益保护 |
|
法商研究 |
6 |
《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保护之述评 |
|
2009(3) |
法商研究 |
4 |
论一般人格权作为基本权利之保护手段 |
|
比较法研究 |
4 |
民事裁判中的宪法适用 |
|
法学家 |
6 |
论基本权利作为法律行为无效的判断标准 |
|
左卫民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2 |
刑事诉讼制度变迁的实践阐释 |
11 |
|
中外法学 |
2 |
迈向实践:反思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知识体系 |
|
清华法学 |
4 |
信息化与我国司法 |
|
法学 |
11 |
“秘密拘捕”:基于实证的初步探讨 |
|
2010(3) |
法学研究 |
4 |
中国量刑程序改革:误区与正道 |
|
现代法学 |
5 |
中国法官任用机制:基于理念的初步评析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常态纠纷的非司法解决体系如何和谐与有效 |
|
2009(4) |
中国法学 |
2 |
范式转型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
|
法学研究 |
2 |
中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本土构建 |
|
比较法研究 |
2 |
职权主义:一种谱系性的“知识考古” |
|
法学 |
4 |
中国道路与全球价值:刑事诉讼制度三十年 |
|
何志鹏 |
吉林大学法学院(及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
2011(6)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权利冲突:一个基于“资源—需求”模型的解释 |
10 |
|
法商研究 |
4 |
从强权入侵到多元善治 |
|
法学评论 |
4 |
反思国际刑法上的有罪不罚 |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国际法研究反思 |
|
法商研究 |
6 |
大国政治中的司法困境 |
|
法学家 |
6 |
国际法的哲学之维:内涵、功能与路径 |
|
2010(1) |
现代法学 |
2 |
WTO体制的发展取向论 |
|
2009(3) |
清华法学 |
1 |
国际法治: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 |
|
政法论坛 |
4 |
国际法治:一个概念的界定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以人权看待发展 |
|
宋晓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中国法学 |
6 |
同一制与区别制的对立及解释 |
10 |
|
法学研究 |
4 |
判例生成与中国案例指导制度 |
|
法学评论 |
4 |
涉外债权转让法律适用的法解释路径 |
|
2010(4) |
法学研究 |
5 |
程序法视野中冲突规则的适用模式 |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外国法:“事实”与“法律”之辨 |
|
法学 |
2 |
裁判摘要的性质追问 |
|
法学家 |
3 |
侵权冲突法一般规则之确立 |
|
2009(3) |
法学研究 |
6 |
识别的对象与识别理论的展开 |
|
法律科学 |
1 |
双重可诉规则:进退之际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普法的悖论 |
|
万毅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5) |
清华法学 |
2 |
解读“非法证据” |
10 |
|
现代法学 |
3 |
论“刑讯逼供”的解释与认定 |
|
政法论坛 |
4 |
侦查谋略之运用及其底线 |
|
法商研究 |
5 |
论瑕疵证据 |
|
法学 |
11 |
秘密搜查制度批判 |
|
2010(2) |
法律科学 |
4 |
违法诱惑侦查所获证据之证据能力研究 |
|
法学 |
11 |
私人违法取证的相关法律问题 |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09(3) |
法学 |
2 |
逮捕并非“打击刑事犯罪”的手段 |
|
法商研究 |
3 |
同意搜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
|
政法论坛 |
6 |
宽严相济政策视野下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 |
|
关保英 |
上海政法学院 |
2011(3) |
比较法研究 |
1 |
公民法律素质的测评指标研究 |
9 |
|
法律科学 |
2 |
论行政法关系的设定权 |
|
法学评论 |
4 |
论司法审查中的行政成本权衡 |
|
2010(2)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论行政相对人的陈述权 |
|
法学 |
4 |
行政适用法律错误若干问题探讨 |
|
2009(4) |
比较法研究 |
1 |
行政法学体系全球趋同之解析 |
|
现代法学 |
3 |
论行政主体义务的法律意义 |
|
法律科学 |
4 |
行政公益诉讼的范畴研究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行政强制征收的程序控制探讨 |
|
龙宗智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6 |
强制侦查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
9 |
|
法学研究 |
4 |
审判管理 |
|
法学 |
3 |
生效判决犹在 公诉焉能撤回 |
|
现代法学 |
6 |
刑事诉讼法修改如何调整证据制度 |
|
2010(4) |
中国法学 |
2 |
论建立以一审庭审为中心的事实认定机制 |
|
中国法学 |
6 |
两个证据规定的规范与执行若干问题研究 |
|
法学 |
2 |
李庄案法理研判 |
|
政法论坛 |
4 |
关于“大调解”和“能动司法”的思考 |
|
2009(1) |
法学研究 |
4 |
中国法语境中的检察官客观义务 |
|
王洪亮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研究 |
1 |
权利推定:实体与程序之间的构造 |
9 |
|
比较法研究 |
1 |
论水权许可的私法效力 |
|
2010(1) |
法学 |
12 |
消费者撤回权的正当性基础 |
|
2009(6) |
法学研究 |
2 |
妨害排除与损害赔偿 |
|
法律科学 |
2 |
实体请求权与诉讼请求权之辨 |
|
清华法学 |
4 |
论水上权利的基本结构 |
|
比较法研究 |
5 |
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 |
|
清华法学 |
5 |
小产权房与集体土地利益归属论 |
|
法学 |
11 |
动产抵押登记效力规则的独立性解析 |
|
吴汉东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3)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 |
9 |
|
中国法学 |
2 |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
|
法律科学 |
4 |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 |
|
2010(3) |
中国法学 |
1 |
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
|
法商研究 |
3 |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30年 |
|
法商研究 |
6 |
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 |
|
2009(3) |
中国法学 |
1 |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 |
|
法学研究 |
3 |
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
|
法商研究 |
1 |
“先行先试”立法模式及其实践 |
|
杨立新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6 |
我国的媒体侵权责任与媒体权利保护 |
9 |
|
法学研究 |
1 |
抽象人格权与人格权体系之构建 |
|
法学家 |
4 |
《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的举措 |
|
清华法学 |
5 |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经营者责任的加重与适度 |
|
2010(2) |
法学家 |
2 |
论侵权请求权的优先权保障 |
|
清华法学 |
3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成功与不足及完善措施 |
|
2009(3) |
中国法学 |
5 |
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 |
|
法学研究 |
4 |
中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革 |
|
法学 |
1 |
医疗损害责任的因果关系证明及举证责任 |
|
张千帆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 |
1 |
中国宪政的路径与局限 |
9 |
|
中外法学 |
2 |
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 |
|
政法论坛 |
5 |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 |
|
2010(2)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从二元到合作——从联邦分权模式的发展趋势 |
|
法商研究 |
5 |
大学招生考试多元化的宪法底线 |
|
2009(4)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司法审查与民主 |
|
法学 |
4 |
我国法院是否可以释宪 |
|
法学 |
11 |
高校招生与受教育机会平等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宪政文化与制度建构的反思 |
|
周光权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 |
9 |
|
清华法学 |
4 |
区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三个维度 |
|
中外法学 |
5 |
行为无价值论的法益观 |
|
2010(4) |
中国法学 |
3 |
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 |
|
法学研究 |
6 |
论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
|
法学家 |
2 |
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 |
|
中外法学 |
6 |
结果回避义务研究 |
|
2009(2) |
现代法学 |
2 |
明知与刑事推定 |
|
现代法学 |
6 |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 |
|
高铭暄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家 |
1 |
论香港与内地移交逃犯的先例模式 |
8 |
|
法学家 |
5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刑法立法的发展 |
|
2010(2) |
法学 |
2 |
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 |
|
法学家 |
4 |
人大刑法学科的十大亮点 |
|
2009(1) |
中国法学 |
2 |
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 |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
2010(2) |
法学 |
9 |
从此踏上废止死刑的征途 |
|
现代法学 |
6 |
死刑替代位阶上升无期徒刑的改良 |
|
2009(1) |
法学 |
5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实行特赦的时代价值与构想 |
|
劳东燕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3) |
中国法学 |
1 |
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 |
8 |
|
清华法学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 |
|
中外法学 |
6 |
论实行的着手与不法的成立根据 |
|
2010(3) |
清华法学 |
4 |
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联系标准 |
|
中外法学 |
5 |
刑事推定、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 |
|
政法论坛 |
6 |
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 |
|
2009(2) |
比较法研究 |
1 |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 |
|
政法论坛 |
1 |
犯罪故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
|
刘明祥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研究 |
1 |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
8 |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的风险及其控制 |
|
2010(2) |
中国法学 |
1 |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含义解析与司法认定 |
|
法学 |
11 |
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 |
|
2009(4)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定性:盗窃还是信用卡诈骗 |
|
清华法学 |
1 |
再论用信用卡在ATM机上恶意取款的行为性质 |
|
法学家 |
2 |
论解决罚金刑执行难题的立法途径 |
|
法学 |
9 |
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 |
|
刘宪权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3)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定性分析 |
8 |
|
法学 |
10 |
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比较探析 |
|
现代法学 |
6 |
《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司法适用相关问题研究 |
|
2010(3) |
中国法学 |
1 |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 |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发展及应有之义 |
|
法学 |
6 |
“疑罪从轻”是产生冤案的祸根 |
|
2009(2) |
法学研究 |
4 |
罪数形态理论正本清源 |
|
法学 |
9 |
处理高危驾车肇事案件的应然标准 |
|
徐崇利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商研究 |
4 |
人道主义干涉:道德与政治“合法婚姻”的产儿? |
8 |
|
清华法学 |
6 |
法律规避制度可否缺位于中国冲突法 |
|
2010(3) |
法学 |
4 |
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下“中国搭便车论”辨析 |
|
法商研究 |
3 |
公平与公正待遇 |
|
法学家 |
3 |
晚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实践之评判 |
|
2009(3) |
法商研究 |
3 |
“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的裁判解决 |
|
比较法研究 |
4 |
构建国际法之“法理学”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国际社会的法制化:当代图景与基本趋势 |
|
易延友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清华法学 |
4 |
公民宪法权利的刑事程序保护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8 |
|
比较法研究 |
6 |
最佳证据规则 |
|
2010(3)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 |
|
比较法研究 |
1 |
“眼球对眼球的权利” |
|
清华法学 |
2 |
对抗式刑事诉讼的形成与特色 |
|
2009(3) |
法学研究 |
3 |
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建构与反思 |
|
清华法学 |
4 |
除罪化、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 |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的关联性 |
|
张新宝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2) |
中国社会科学 |
6 |
中国民法百年变迁 |
8 |
|
中国法学 |
4 |
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重构 |
|
2010(3) |
中国法学 |
3 |
《侵权责任法》死亡赔偿制度解读 |
|
法商研究 |
6 |
设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 |
|
法律科学 |
6 |
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探讨 |
|
2009(2) |
中国法学 |
4 |
侵权责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 |
|
清华法学 |
4 |
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 |
|
《中国法学》杂志社 |
2011(1) |
法学评论 |
3 |
中国民法和民法学的现状与展望 |
|
朱立恒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比较法研究 |
3 |
我国应对跨国腐败犯罪的问题与对策 |
8 |
|
2010(3) |
法学评论 |
1 |
我国刑事检察监督制度改革初探 |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英美刑事和解探析 |
|
政法论坛 |
3 |
腐败犯罪案件侦查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
|
2009(4) |
法学评论 |
2 |
改革中的我国死刑案件程序 |
|
政法论坛 |
3 |
从陪审团审判到公正审判 |
|
比较法研究 |
3 |
西方国家法学教育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
|
法商研究 |
6 |
反思与重构:宽严相济的审查起诉程序 |
|
程啸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0(5) |
法学研究 |
3 |
不动产登记簿之推定力 |
7 |
|
法律科学 |
2 |
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 |
|
清华法学 |
2 |
论《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中“共同实施”的涵义 |
|
中外法学 |
4 |
论不动产登记薄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 |
|
法商研究 |
5 |
论不动产善意取得之构成要件 |
|
2011(2) |
法律科学 |
4 |
不动产登记簿错误之类型与更正登记 |
|
法学家 |
5 |
论异议登记的法律效力与构成要件 |
|
崔建远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研究 |
5 |
再论界定准物权客体的思维模式及方法 |
7 |
|
法学 |
7 |
债权人代位权的新解说 |
|
法律科学 |
6 |
合同一般法定解除条件探微 |
|
2010(2) |
中国法学 |
2 |
论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 |
|
法学家 |
5 |
再论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
|
2009(2) |
中国法学 |
1 |
侵权责任法应与物权法相衔接 |
|
法学家 |
5 |
租赁房屋装饰装修物的归属及利益返还? |
|
方潇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1(3) |
中外法学 |
4 |
法律如何则天 |
7 |
|
法学家 |
5 |
王道视角下的思想控制:清前期的法律与实践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讼卦之“讼”辩证 |
|
2010(2) |
比较法研究 |
4 |
跪还是不跪:人权的一个身体姿态史考察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中国传统历法之法意及其对法律时间的影响 |
|
2009(2) |
中外法学 |
2 |
医人医国:医学对唐代司法的影响 |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中国传统礼法规制下的身体归属及其在近代的法律转向 |
|
冯果 |
武汉大学法学院(及国际法研究所) |
2011(1) |
法学 |
9 |
金融法的“三足定理”及中国金融法制的变革 |
7 |
|
2010(4) |
中国法学 |
1 |
“禁止篡夺公司机会”规则探究 |
|
法学 |
3 |
金融服务横向规制究竟能走多远 |
|
现代法学 |
2 |
由“类推监管”到“网络导向监管” |
|
法学评论 |
6 |
金融创新视域下的公司治理 |
|
2009(2) |
法学评论 |
5 |
临渊羡鱼 莫如退而结网 |
|
法学家 |
6 |
网络时代的资本市场及监管法制之重塑 |
|
高秦伟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2) |
中国法学 |
1 |
私人主体的行政法义务 |
7 |
|
法商研究 |
2 |
美国行政法上的非立法性规则及其启示 |
|
2010(4) |
现代法学 |
1 |
美国法上的行政协议及其启示 |
|
中外法学 |
1 |
私人主体的信息公开义务 |
|
比较法研究 |
3 |
论欧盟行政法上的风险预防原则 |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美国禁止授权原则的发展及其启示 |
|
2009(1) |
法商研究 |
1 |
美国行政法中正当程序的“民营化”及其启示 |
|
郭华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研究 |
1 |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
7 |
|
法学 |
4 |
对我国国家级鉴定机构功能及意义的追问与反省 |
|
2010(2) |
法学 |
5 |
鉴定人与专家证人制度的冲突及其解决 |
|
现代法学 |
6 |
刑事技术、刑事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关系之考量 |
|
2009(3) |
法学 |
8 |
论司法鉴定法的体系结构与框架安排 |
|
政法论坛 |
6 |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
|
现代法学 |
6 |
侦查机关设鉴定机构的负面影响与消解 |
|
钱玉林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1(4) |
法学研究 |
6 |
公司法第16条的规范意义 |
7 |
|
法商研究 |
1 |
作为裁判法源的公司章程 |
|
清华法学 |
2 |
论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的地位 |
|
法学 |
5 |
以非货币财产首次出资何以成为问题 |
|
2010(1) |
法学 |
8 |
经理地位的法律逻辑分析 |
|
2009(2)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英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历史演变和现代化改革 |
|
法学研究 |
2 |
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检讨 |
|
孙万怀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3) |
中外法学 |
1 |
论民意在刑事司法中的解构 |
7 |
|
法学评论 |
6 |
挪用公款罪判例体系中的司法展拓 |
|
法学 |
12 |
以实体与程序协调性为视角看刑事和解举措入法 |
|
2010(3) |
中国法学 |
1 |
死刑案件可以并需要和解吗 |
|
法学 |
4 |
从李庄案看辩护人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认定 |
|
现代法学 |
5 |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为口袋罪 |
|
2009(1) |
法律科学 |
2 |
互易毒品行为的刑法性质评析 |
|
王竹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法学 |
11 |
解释论视野下的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侵权责任 |
7 |
|
2010(4) |
清华法学 |
2 |
论受害人有过错的数人侵权责任分担 |
|
法学 |
5 |
《侵权责任法》立法程序的合宪性解释 |
|
法律科学 |
3 |
论连带责任分摊请求权 |
|
法商研究 |
6 |
论数人侵权责任分担中最终责任份额的确定方式 |
|
2009(2) |
法学 |
9 |
补充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上的确立与扩展适用 |
|
法学家 |
5 |
侵权责任分担论 |
|
谢晖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4) |
法学研究 |
2 |
民间法与裁判规范 |
7 |
|
现代法学 |
2 |
论刑事何解与民间规范 |
|
政法论坛 |
4 |
论民间法研究的学术范型 |
|
法律科学 |
6 |
论民间法与纠纷解决 |
|
2009(2) |
中国法学 |
2 |
论规范分析方法 |
|
现代法学 |
3 |
法律、民生与民间规则 |
|
山东大学法学院(及威海分校法学院) |
2009(1)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律的意义模糊及其救济方法 |
|
许德风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研究 |
3 |
组织规则的本质与界限 |
7 |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论担保物权在破产程序中的实现 |
|
中外法学 |
4 |
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 |
|
2009(4)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住房租赁合同的社会控制 |
|
中国法学 |
6 |
论私法上的财产的定价 |
|
法学 |
8 |
破产法基本原则再认识 |
|
法学家 |
6 |
论破产中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 |
|
余凌云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6 |
蕴育在法院判决之中的合法预期 |
7 |
|
清华法学 |
1 |
荷兰行政法上的合法预期 |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英国行政法上合法预期的起源与发展 |
|
比较法研究 |
6 |
英国行政法上的合理性原则 |
|
2010(1) |
清华法学 |
1 |
听证理论的本土化实践 |
|
2009(2) |
清华法学 |
1 |
行政诉讼法是行政法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吗? |
|
法商研究 |
2 |
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予以确定化之途径 |
|
张晋藩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4) |
中国法学 |
4 |
清代律学兴起缘由探析 |
7 |
|
比较法研究 |
1 |
明清律“讲读律令”的启示 |
|
法律科学 |
4 |
论治法与治人 |
|
法商研究 |
4 |
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及其启示 |
|
2010(1) |
政法论坛 |
5 |
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 |
|
2009(2) |
中国法学 |
5 |
论中华法制文明的几个问题 |
|
政法论坛 |
5 |
总结过去 开拓未来 |
|
张卫平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3 |
再审事由规范的再调整 |
7 |
|
法学研究 |
1 |
公证证明效力研究 |
|
清华法学 |
1 |
论讯问、询问笔录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
|
中外法学 |
4 |
论公证证据保全 |
|
2009(3) |
法学研究 |
1 |
案外人异议之诉 |
|
法学研究 |
6 |
起诉难:一个中国问题的思索 |
|
现代法学 |
5 |
回归“马锡五”的思考 |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