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驾驭资本”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思考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或抛弃资本,而是要合理地驾驭资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社会主义合理驾驭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是资本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纯粹形式、典型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表现出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中国式现代化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将对资本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认识,践行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驾驭资本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驾驭资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重要实践路径。
关键词:驾驭资本 中国式现代化 资本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 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作者郗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北京100872)。
国家减贫行动如何回应差异化需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体系及其知识贡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原创性地提出并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体系,成功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其知识贡献在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好“精细化减贫”的问题,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发展理论所倡导的“分权化减贫治理”模式,而是需要同时解决好“高质量信息生产”“联结政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机制”以及“综合施策和政策协同”三方面问题,从而搭建起“统筹的多层级治理”体系。脱贫攻坚战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能,建立起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体系,兑现“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表明中国特色减贫模式的巨大制度优势。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精准思维构成了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知识与方法维度。
关键词:精准扶贫 中国式现代化 精细化减贫 统筹的多层级治理
作者吕方,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武汉430079);黄承伟,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研究员(北京100028)。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基于二元结构的中国增长核算——引入劳动就业率的理论和经验分析
摘要:二元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往往由于使用新古典增长模型而被弱化,从而产生了理论强实证弱的缺陷。将劳动就业率作为二元阶段的抽象属性,构建增长核算方程,使之能够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之间、同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进行统一的增长核算,通过国际数据进行检验得到了逻辑与经验相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测算未来提高劳动就业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结果显示,中长期来看,消除二元结构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增长核算 劳动就业率 人口转变 二元结构 就业扩容
作者赵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6)。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楚简《诗·召南·驺虞》与上古虞衡制度——兼论当代中国古典学的构建
摘要:关于《诗·召南·驺虞》的研究分析了历代关于《驺虞》诗的阐释情况,依据最新发现的战国楚简抄本进行了新阐释,进而揭示上古虞衡制度与该诗的深层联系,对该诗研究长期以来未曾解决的难题提出新意见,从而为当代中国古典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和可能路径。当代中国古典学的构建在继承古典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一是要将传统“小学”与当代古文字学、上古汉语研究结合起来,在“文字”维度上实现古今贯通;二是要将古代文献与新发现的出土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在“文本”维度上实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的融通;三是要在“文化”维度上,既揭示古代典籍及其内涵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也通过古代典籍的研究展现中华历史文明的本来面貌和演进轨迹,从而揭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规律。
关键词:诗经 驺虞 虞衡制度 战国楚简 中国古典学
作者黄德宽,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北京100084)。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中的史学本质论反思
摘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中,虽然文学史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这一结论广为认可,但在具体对待上,二者遭遇却不同:史常胜于文。这种史学本质论思维渗透于文学史实践诸方面。史学本质论文学史观坚持认为文学史的本质是“史”,进而将文学史纳入史学范畴,并在具体书写实践中借鉴史学的理念方法、体例设置、历史分期、叙述模式、话语惯例等。史学本质论文学史观强调社会历史情景对文学创作的决定性意义,有助于揭示文学发展同社会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学”在文学史内部构成机制中的作用,模糊了文学史和史学之间应有的学科域限,也加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与文学之间的区隔。文学史既是历史的,又是文学的,文学史的本质存在于“文”与“史”的“文史间性”之中。反思史学本质论文学史观是中国文学史回归其本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史,进而实现学科创新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史学本质论 文学史观 社会史学 文史间性
作者朱首献,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58)。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
物理主义的历史与历史的唯物主义
摘要:物理主义被普遍视为当代唯物主义讨论的最新进展之一。在狭义上,物理主义关注的是心脑关系问题,但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又得益于语言学物理主义的讨论。在广义上,物理主义被视为一种本体论承诺。物理主义的进展在意识本质的阐释问题上经过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但无法摆脱意向性、感受质和“亨普尔两难”所导致的理论辩难。物理主义的发展及其困境,凸显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回应物理主义所面对的理论挑战,可以回到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寻求方法论的借鉴。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神秘主义,必须在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走进社会历史深处,反思既有的物理主义争论中的形而上学倾向。
关键词:物理主义 唯物主义 心灵哲学
作者周嘉昕,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南京210023)。
中国宪法上基本权利法律保留的生成与构造
摘要:基本权利法律保留不是对行政权的限制,而是对立法权的指示和约束。从宪法功能的转型、宪法文本的形成与演进、宪法实施机制的发展来看,应当从规范的层面检视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法律保留。宪法文本确立了差异化法律保留的体系,包括简单法律保留、特别法律保留、无法律保留、内容形成保留以及财产权条款的特殊情形。制宪史表明,《宪法》第51条并不阻碍差异化法律保留的成立。《宪法》第51条设定的无法律保留的基本权利的限制事由可以被限缩解释,从而既能适用于附带简单法律保留及特别法律保留的基本权利,又能彰显差异化保留的规范意义。差异化法律保留亦可为解决基本权利冲突、区分立法的合宪性审查基准提供指引。
关键词:基本权利 法律保留 《宪法》第51条 基本权利冲突 合宪性审查
作者陈鹏,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厦门361005)。
另类的思想实验:重读《伤逝》
摘要:从思想实验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伤逝》,小说中的爱情构成了个人主义在中国可能性的提喻。围绕个体自主性的问题意识,结合鲁迅早期对于个人主义的理论思考,透过对子君和涓生的行事逻辑和常人角色的分析,尤其是借助于个人主义、真实性、不道德这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观念符码,可以看到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遭受失败的必然命运。鲁迅本人在涓生的双重拒绝中所显示的无地彷徨,其实是依然在坚持着其早年的启蒙理想。《伤逝》为作为思想实验的文学提供了一个优质范本,据此我们可以重思此类文学文本的性质,即应该为摧毁常识、引人深思提供表征。
关键词:思想实验 鲁迅 《伤逝》 个人主义
作者朱国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上海200241)。
“话语势能”构建与国际话语塑造
摘要:国际政治中的话语塑造往往经历多方之间的争论。争论中需要发挥话语的说服和压制效应,系统辨识并积极适应、利用和改造由话语联系、主体关系及平台机制等复合构成的政治情境,构建有利态势,生成推动变革的“话语势能”,塑造国际主流话语。在人权这一关键领域,中国通过以发展权和互利合作等为基础的论述,占据道义制高点,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选择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权威有利平台,在权力与意识形态竞争凸显的背景下突破西方阻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入了国际人权话语体系,充分展示了“话语势能”构建在国际话语塑造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话语势能 话语塑造 争论策略 中国人权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陈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文明起源、文明互鉴与文化发展·
骑马术在欧亚草原的流行与在中国的兴起
摘要:欧亚草原乌拉尔南部牧民所培育的DOM2马种,加速了驯马术、马车和骑马术由乌拉尔山脉向东西方的传播和普及。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由欧亚草原东部南下的族群活动于今中国北方地区并与北方列国发生接触。随着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文化兴起,中国北疆地区与骑马族群有了贸易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及至公元前4世纪末以赵国为代表的华夏诸国开始正视新的军事格局,一改前期忽视骑兵的传统而进行“胡服骑射”之类的军事改革。骑射技术的普及加速了交通路线的开拓以及列国深入边疆地域的进度,为国家和文化的统一奠定了必要基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骑马术向中国的传播是中华文明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一个重要例证。
关键词:骑马术 阿尔然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 巴泽雷克文化 胡服骑射
作者黎婉欣,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