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2024-11-04 :民主与法制周刊 :李天琪 芦佳琪

  2024年6月25日,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明镜楼尚法厅人头攒动。英国女王大学(贝尔法斯特)法学院教授、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马瑞克·马提尼金,到现场介绍该校法学硕士学位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联合培养项目。就在前一天,他刚为华东政法学子带来“竞争法跨境执行中的法律原则与新兴议题”的精彩讲演。

  法学院校是培养涉外法治高端人才的第一阵地。

  华东政法大学于1985年建立国际法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的国际法学术研究和教学机构之一。1996年,该校国际法专业成为司法部重点学科。1998年,该校国际法专业成为华东地区第一个法学博士点。2003年3月,国际法学院成立,自此开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2024年盛夏,记者一行走进华东政法大学,与国际法学院杜涛院长相约,了解华政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丰富经验。

  

  重视课程思政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部署,在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方面提出多项任务要求。人才队伍建设是涉外法治工作的基础工程,开展多项任务的基础便是要培养优质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杜涛表示。

  涉外法治人才首先是法治人才。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应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

  这要求培养的涉外法治人才,必须具备忠诚于党和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的精神内核。在杜涛看来,这也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

  如何培育出政治过硬、德才兼备、能斗善斗的涉外法治人才?杜涛介绍,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涉外法治人才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将“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毕业要求之一。早在2018年至2020年,在通识主干课中要求本科学生必修法治精神与专业养成课程。从2021年开始,在通识教育必修课中增加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法律工具斗争,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据了解,2023年,该院的“新时代中国与全球法律治理课程思政工作室”等,获2023年校级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试点培育项目立项;法学论文写作基础与进阶(通识教育课)、航空与法律(通识教育课)等多项课程,获2023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国际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入国际私法课程本科教学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国际经济法课程体制机制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获学校2023年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专项立项。

  杜涛介绍,华东政法大学作为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摇篮,国际法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牢固掌握各项国际法基础知识、构建系统的国际法专业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分析和应对国际现实中的重大法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公民合法权益。

  校院教学团队紧紧围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利益,围绕参与国际法治进程、推动实现国际法治培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认同,塑造学生以己所学为推动实现国际法治提供智识的责任感。

  例如,国际私法课程的教学,在国际私法管辖权、法律适用和外国判决的承认执行三大板块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对国际管辖权问题的讲授,并加强了对“长臂管辖”制度的批判。课程紧密结合国家对外法律斗争战略,向学生传授应对“长臂管辖”的知识技能。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国际私法知识维护国家司法主权,平等保护各国当事人合法权益,坚决抵制外国法律不当域外适用,反对次级经济制裁和“长臂管辖”。

  

  加强学科融合

  培养卓越涉外法治人才

  

  长期以来,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以国际法学、军事法学为主干,依托上海的地缘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融合,拓展专业面向,培养在国际组织、政府机关、司法部门、法学教育与研究机构、对外贸易、投资、金融、证券、保险、海事、海商以及涉外律师、涉外仲裁等领域,从事专业服务的开放型、外向型、复合型高端涉外卓越法律人才。

  杜涛表示,培养涉外卓越法治人才不是简单的法学与外语的加法结合,这类人才在具备国家利益意识基础上,专业的法律素养,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数学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储备,深厚的外语底蕴等素质都必不可少。在他看来,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又善于讲述中国法治故事的涉外法治人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为进一步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水平,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科国际合作交流,国际法学院积极引进高水平国际课程。如2023年,学院引进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比较国际私法、荷兰莱顿大学国际航空法、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时尚法、俄罗斯外交部附属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能源法等课程。2023年度,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马丁和何天翔教授分别为国际法学院卓越班学生开设竞争法和香港知识产权法两门全英文课程。

  国际法学院还相继建成15门本科在线课程,包括国际公法(双语)、国际经济法(双语)、国际私法(双语)、国际商事仲裁(双语)等。其中,双语和全英语课程占比达到60%。杜涛透露,学院还计划开设特色小语种班,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需求的小语种人才。

  为让华东政法学子能近距离接触国外名校的法学专家、优秀教师,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动态,校院每年都会邀请国外高校名师为学子们带来学术盛宴。

  德国科隆大学航空法、空间法和网络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德里亚·崔马奇博士带来的“欧盟航空旅客权益保护实践的新近发展”,荷兰莱顿大学格劳秀斯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争议解决法学科主席埃瑞克·德布拉班迪尔教授主讲的“国际公法视野下的投资法与投资仲裁”……精彩的授课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加深他们对法治理念、国际规则的理解。

  强化法学实践教学也是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抓手。杜涛表示,课程设计上,学院开设的各门课程均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比如杰赛普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竞赛、国际贸易争端案例分析与模拟法庭竞赛(全英语)、国际模拟法庭(双语)等课程,授课方式以模拟竞赛、模拟法庭形式为主。

  从2020年起新增国际法治与中国法律外交、世界海难中的法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与法制建设、卫生法下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全英语)、金融与国际法(英汉双语)等9门新兴交叉课程,有的放矢提升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法律分析能力。

  课堂外,学院以丰富的实践活动、精心规划的学术讲座,将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带到学生面前,加强法学教育和法务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以上是我担任仲裁委办案秘书的些许职业感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坚持诚信和专业并重,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朝着成为一名杰出仲裁专业人士的目标不懈奋斗……”在掌声中,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苏忻和律师结束了当天国际商事仲裁案例研习课程授课。

  2024年6月22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国际仲裁专业学生来到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前滩争议解决中心。苏忻和作为主讲人,带领同学们回顾商事仲裁全流程,从仲裁协议效力到仲裁庭组成,再到开庭审理的每一个细节,用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图表,让仲裁的魅力跃然纸上。不仅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深入了解仲裁律师办案过程和成长路径的平台,更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些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第一届国际仲裁班的学生,已完成了八次国际商事仲裁案例研习课程。在过去的时间里,通过国际著名商事仲裁专家杨良宜结合典型案例的主讲,同学们明晰了谈判与有约束力合同的“红线”,明确了如何识别合同中的变数条件条文;在“工程仲裁:国际观察与中国实践”主题课程中,同学们认识到国内仲裁员对于国际仲裁的适用应视情况而定,不可机械地在国内仲裁中全盘引入国际仲裁程序;通过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的团队负责人对仲裁司法审查的核心理论及指导性案例的讲解,同学们对我国法院在仲裁司法审查时的实践考量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组织学生“走出去”的同时,实务专家也纷纷受邀走进华东政法大学校园。擅长协助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能源项目投资、并购以及解决“一带一路”项目纠纷的执业律师,以“海外能源投资中的争议解决”为题,为学生们讲解如何有效解决投资争议,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参与重大航空事故理赔处置、行业内公认的航空保险专家,给学生们分享航空保险理赔案例,介绍《蒙特利尔公约》及欧盟相关法案对航空险的强制性规定及影响。

  

  加强对外交流

  增强学生国际视野

  

  多年来,华东政法大学不断深化法学法律交流,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赴香港、澳门、海外知名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在一些项目中助其免申请获得奖学金;另一方面,邀请香港、澳门、台湾、海外法学法律人才来校学习。

  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与英国斯旺西大学以“1+1”模式开展研究生双硕士学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与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签署联合培养本科生合作协议,开设沪港交流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与澳门大学签署涉外法治研究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台湾青年法律人才实践基地”活动……

  杜涛介绍,为更好吸引国际人才,华东政法大学还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合作开展中国知识产权暑期学校(以下简称“暑期学校”)。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华东政法大学承办数次暑期活动,取得良好国际反响。

  如2024年暑期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英文授课模式,聘请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英国知识产权企业法院以及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等单位的专家,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学者,来自知名律师事务所、企业的知识产权实务专家……共吸引来自9个国家的93位学员参加。

  教授老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法官以主持模拟法庭的方式,介绍我国审判流程、相关法律文书的书写要求等。老师们循循善诱,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带领学员们探讨知识产权领域前沿问题及其应对办法,介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和发展成就。

  “这次参加暑期学校活动,我受益匪浅。除了安排在校学习,还组织了很多外出参访的课程,不仅给国内外学员更多了解中国法律的机会,还促进了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2024年暑期学校学员陈吉囡说。

  杜涛也表示:“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让更多的海外留学生了解甚至是爱上我们的法律文化,从而扩大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

  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华东政法大学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涵盖了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留学生培养体系。据悉,该学院着力打造“留学华政”品牌,为全球培养层次更高、数量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知华友华优秀人才,成为向国际社会贡献法治教育华政智慧、华政方案、华政力量的国际交流平台。

  杜涛告诉记者,为了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华东政法大学还针对他们设计了采用英文进行授课的学位课程,让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海外留学生们,无后顾之忧地来到中国学习。

  “我们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赛事,以赛代练。助力学生们成为既精于专业知识又了解战略布局、既保有本土意识又具备国际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将来国际化的事业发展夯实基础。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们的国际视野,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将中华法律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杜涛说。

  在这一过程中,华东政法学子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涉外法治人才的风采。在第三届“一带一路”模拟谈判国际大赛中,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代表队荣获团体二等奖、最佳书状奖;在第十六届法兰克福国际投资模拟仲裁庭中国赛区预选赛中,国际法学院代表队荣获一等奖,成功晋级国际赛;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曼弗雷德·拉赫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亚太赛中,华东政法大学代表队在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蒋圣力带领下,获得最佳书状奖。

  此外,华东政法大学还积极参与内地与港澳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仲裁庭)大赛,该赛事旨在以法治文化交流为核心、培育青年人才为目标,提高内地与港澳青年学子的书状撰写能力和庭审抗辩技巧,让三地青年加强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曾担任华东政法大学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队领队的国际法学院2022级博士生胡程航告诉记者,能够参加这次辩论赛,对他和队友来说受益匪浅。当年赛事,他们团队获得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一等奖、大陆赛排名第二、国际赛排名第四十一的优异成绩。

  基于国际赛事的参赛经历,胡程航成功入选荷兰海牙国际法学院冬令营15人小组。该小组成员多为国际法方向的理论研究者、实务工作者和来自印度政府的外交人员等。他表示,在学习期间,成员们就案例细节、理论问题各抒己见,大家都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碰撞带来的学习成长。在交流过程中,他愈发自信,愈发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担。“我会不断向前,为国家法治事业贡献力量。”胡程航说。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恢复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并不断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建设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世纪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道必答题,华东政法大学一直在努力……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