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区域和行业发展探索五维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4-11-12 :民主与法制周刊 :蒋冰晶 闫文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秉承“兴工报国”办学传统,践行“勤慎公忠”校训精神,弘扬“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法律人才的路径。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河北省细化落实该意见并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若干措施》。河北工业大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制定了《河北工业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工作方案》,人文与法律学院聚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对接信息智能、现代商贸物流、文体旅游等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在政校行企合作基础上,按照立足应用、交叉复合、面向国际的新文科建设思路,探索立德树人、协同育人、需求育人、开放育人、创新育人的五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为本,立德树人

  

  在育人过程中,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践平台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提升立德树人的力度、精度和深度。

  课程建设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立德树人的精度。专门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中心环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师资建设方面,探索展开“理解教育”,提升立德树人的力度。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变传统单项灌输式教育为互动沉浸式教育,提升培养质量;通过本科学业导师制度,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塑造师生同益的教育场域,为学生着想,急学生所需,在学习和生活的细微处关心帮助学生,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探索“公益育人”模式,提升立德树人的深度。在“一站式学生综合社区”建设“法律服务中心”实践平台,依托法律诊所等相关课程,解决同学们在租房、消费、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法律纠纷,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得尊重和快乐,消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活动,支持专业融通,“法科学生+X科学生”组队,合作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在每年暑期“走百县、访千企、解万难”“一村一站一中心”等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法治调研、法治宣讲、法律咨询,培育理解力和同理心;举办师生共读经典著作活动,为本科学生开设北极星法学沙龙,为研究生设置桃花堤读书会,锤炼思维能力,涵养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同时营造法治校园文化环境。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

  

  河北工业大学法学专业自创办以来,按照“工学并举”的要求,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合作,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打造协同育人模式。

  学界业界优势互补,联合打造“全程、全员”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关联案件为课程内容,以本科生导师为制度链条,构建贯穿八个学期的包括专业感受教育、专业辩论赛(初级、高级)、法治调查(初级、高级)、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9门在内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了分层管理、组织精密的实践教学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实现了业界优秀导师和专业教师共上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学院与河北省、天津市的法院、检察院、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联合建立了60多个实践基地,统一安排全体学生集中进入实践基地,并指定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贯彻“真题真做”教学方式,推动育人要素与创新资源共享互动。鼓励学生们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在毕业论文选题时紧密回应区域和行业的法治需要,跟踪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探索“产学研用”融合路径,根据实践导师、校友、企事业单位、实践单位提出的具体问题,校内校外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培养学生们解决复杂法律问题的能力。还将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拓展传统教学内容,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吸纳大量学生参与文旅立法、数据共享等委托课题,培养学生解决前沿法治问题的能力。

  

  交叉融合,需求育人

  

  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持续推进,尤其是京津冀区域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需要大量特色鲜明、契合地方发展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学院以需求为导向,推进育人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需要,积极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转型。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完善培养体系。学院依托学校区位优势,利用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法治智库、河北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河北工业大学劳动法研究所等学术平台,打通与管理学科的壁垒,开展课程互选、协同育人、合作研究,助推京津冀劳动立法、行政执法协同发展,培养服务京津冀的“管理+法治”人才。

  回应文旅行业需求,更新培养内容。学院依托河北省法学会旅游法学研究会,建立与京津冀地区文旅主管部门、从业单位的紧密联系,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劳动法、国际法学等多视角展开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研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方面的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精通领域法的复合型人才。

  契合信息智能领域的法治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学院与在本校设立的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以及学校人工智能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等合作,聚焦数据开发和利用、信访制度智能化和法治化等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技术创新和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构筑科技创新法治服务新路径,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一体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合作,开放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

  学院借助芬兰校区等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文化能力、复语能力,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构建跨学科的复合课程群,与外国语学院合作建设国际法系列课程和法律英语、法律翻译等交叉课程,建设国际电子商务、海洋法、海关法等特色涉外法律课程,进一步完善跨学科、跨学院选课机制,培养“外语+法治”人才。

  同时,建立加强与国际组织、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京津冀知名涉外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合作,通过双师互进、双导师等机制,引导学生参与涉外法律实践,协同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科技融入,创新育人

  

  学院利用“互联网+”推进教育变革与创新,实现创新育人。开发行政监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级一流课程)、劳动争议纠纷多元解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省级一流课程)、重大危险品事故应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校级一流课程)、突发公务处理演练(实践课程)系列课程,让学生从听课人变成体验者、参与者;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2024年3月获批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案例团队),运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立体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

  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和数据,展开项目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提升学生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习能力、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借助“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课堂与云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组合进行项目式学习,研究解决真实生活中的案件,在“做中学”。同时教与学的行为数据同步、持续记录,可以智能支持个性化诊断、因材施教、精准教学管理。

  在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中,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探索地方工科院校“新文科”发展路径,通过政府、企业、行业与专业(学校)合作,开展“全程全员”“真题真做”,推进产学研用融合,逐步形成“立德树人为根本、协同育人为基础、需求育人为方向、开放育人为特色、创新育人为目标”的五维融通人才培育模式。

  (蒋冰晶系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院长、教授;闫文博系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