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闭幕式暨论坛标志交接仪式
主持人:李仕春(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负责人、《中国法学》副总编、教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论坛的帷幕随着夜幕悄悄降临,但是即将发生的故事依然精彩!我是学习程序法的,尤其是学
总结人:胡云腾(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教授):
第一个,我们这个论坛参与主题是很广泛的,我们一共有19个单位参加,其中有中央政法机关的代表,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著名高校专家学者和同学参加这个论坛,这个论坛在一天时间内有15位评论,12位发言人,还有一些像我这样,还有一些主持人我数了一下大概三十多位,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多人来参与,来贡献,发表观点,贡献智慧,我觉得代表性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分享了很多大家好的观点,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这个论坛主题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法学移植,社会变革与法律发展,还有法律输出,都是连接古今,连接中外宏大的话题,非常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性和前瞻性,比如说我们的法律从清末以来,已经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应该说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法律移植。社会发展与法律变革那就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我们每天所能看到,所能感觉到的事情,法律移植,法律输出主要谈为什么?历史上法律移植的传统,比如唐朝、明朝、清朝都有,我们有输出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还没有,主要移植学习外国的东西,随着社会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势力不断增强,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向国外,向周边进行法律输出了,比如说我们法院就在云南、广西、甚至跟一些非洲国家法官进行培训,我在云南工作的时候周边的法院他就引用我们法律做判决,实际上这也是进步,但是规模不是很大。 美中不足今天论坛题目太宏大,我觉得这三个题目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由于太宏大,我们观点像流星一样,很多该讨论的没有讨论,比如非常重要的是法律输出问题,比如刚才
第三个特点,互动方式非常新颖,看了12个青年才俊都是海选出来的,是选秀啊,相应的评论人又是在有关方面非常著名的专家,主要是中年以上的专家,所以对这个方面很有研究,总评论人视野就更加宏阔,评论更加宏观一些,有理性感,有社会感,普遍性,这种研讨方式我觉得它有点像什么呢?就是说很有针对性,有碰撞性,有对称性,青年人讲的思想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观点,对我们中年以上的法学法律人有一些触动,有一些启发,同时中年人老师一辈对他也是一个指点,也是一个鼓励,这种互动方式非常好,但是遗憾的是互动的人参与度还不够充分,在座的老师和同学由于时间有限还不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最后一个特点,论坛成果是丰富的。文章我也翻了一下,包括法律移植,社会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输出,围绕这些话题,我觉得提了一些观点都是对我很有启发,我觉得对我们今后国家,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有启发。论坛总体上应该有这么四个特点。
下面想讲一点自己的感想,第一个感想,中国的法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是什么转型呢?一个是人才转型,一个是理念转型,我觉得是一个价值提升的事情。其实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0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再过十年2020年是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时期,其实也是我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中国社会主义法学体系,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事情,现在中央领导同志说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我们法学是不是也面临这个时期呢?从刑法角度,50年代到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刑法体系,无论是犯罪的体系,犯罪构成体系等等体系都建成了,这个预示着青年一代法学家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一些理念和我们中老年一代就不一样了。建国初期老一代法学家再过十年,建国七十年,他们这一代为中国法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的工作,改革开放这一代中年法学家他做的是框架性的工作,我们未来的青年法学家对法制大厦进行了新装修,刚才有的学者也提到这一点了。所以这个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要发生变化,我觉得我们青年一代法学家们要意识到这个变化,既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二个我的感想,现在中国法制正在转型,包括司法改革,司法制度正在转型,改革开放是法制建设最快的时期,成果最大的时期,同时现在也是法制建设当中矛盾非常凸显的时期,今天我听了一下午的发言,包括我看了上午所有的论文,我和
第三,我们法制发展进入一个什么时期呢?从过去的单项学习,我们追赶仿效别人进入了现在互动时期,刚才很多教授包括年轻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确实不一样,我们不仅在学习别人,别人也在学习我们,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学习我们,包括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法官对我们的东西感兴趣,所以确实进入了不仅是全球化的问题,这说明了我们法制建设的品质,法制建设的水平,我们现在的法制对司法规律的把握已经有一个质的提高了,所以我建议我们青年人学者要注意这个问题,立足我们国家,解决我们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创新,才能真正把我们法学,把我们的法制不断推向前进。
最后用一句话表达我的观点,中国的法治是年轻的法治,也是青年人的法治,中国的法学是年轻的法学,也是年轻人的法学,所以我们共同愿意和广大青年学生,青年学人一道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祝贺本次论坛圆满成功,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谢谢。
主持人:李仕春(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负责人、《中国法学》副总编、教授):
胡云腾主任身份比较特殊,第一个原因是,他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我想在任何一个法治时代、法治国家,司法机关尤其是最高司法机关都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个原因是,
下面举行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坛标交接仪式,有请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也是本期论坛总设计
马上掌声有请季院长代表第三期论坛承办单位致辞。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作为中国青年法学论坛第三期的承办单位,作为青年论坛走出京城的第一站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这是一种无比隆重,也感到非常沉重,尤其今天我参加第二期论坛,看到中国政法大学论坛组织者非常周到,考虑非常细致,非常成功,我感到压力非常大,我们为了成功举办这次论坛,学院三位老师参加了今天的论坛,其中也包括这次论坛的策划人、协调人,请
这里强调的是有一种风险正在向中国法学界逼进,这就是制度竞争,软实力较量过程中优胜劣汰的风险。大家都知道按照WTO的协议,中国将在2015年向全世界全面的开放我们的法律市场,也许与这样的时间节点相关联,今年美国纽约大学将在上海开设分校,大概同时杜克大学也将在近邻上海昆山开设学校,像哥伦比亚大学等等也在中国开设分校,也就是说中国法学界将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而这场竞争的主战场或许将在上海、珠三角,这个意义上承办第三期论坛感觉到责任更加重大,而这场竞争中中国法学界主力军就是在座的青年学生,所以这个意义上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讨论主办下一期论坛的主题和相关内容的。
从今天距离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还有13天,在上海世博会召开之后一个月又13天的时候,第三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将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召开,我们相约那一天,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光临指导,欢迎全国青年才俊到上海去,期待大家,谢谢!
主持人:李仕春(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负责人、《中国法学》副总编、教授):
感谢季院长对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支持,感谢他诚恳的邀请,季院长刚才对三期主题的解读让我们感到确实是非常杰出的大家,第一期是法治视野下的城乡二元结构,第二期是关于法律移植和法律输出的问题,第三期是风险社会与制度创新,他非常好的把他们放在一起,可以说我们想都没有想到,如此看来可以说是天意之作,巧夺天工,
第一点感受是青年学子广泛参与。本期论坛得到了青年法学工作者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在为期三个月的征文活动中收到了80多位青年学子提交的论文。而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篇论文都非常的规范,有人讲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直接拿出去发表,所有的文章一结集就可以出版。而在座很多博士生、博士后并没有任何发言人物,但都能够参与到最后,我想这种参与和坚持是对中国法学论坛的支持,是对中国法学会和中国政法大学合办这期论坛的支持,更是对青年人自己的支持。本期论坛的参与非常广泛,来自于全国51家法学科研单位,一共有12位主报告人,四位来自京外地区,一位来自澳门地区,不仅充分实现了论坛京内京外的互动,也初步实现了境内境外的互动。希望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在不久的将来能走进澳门,走进香港,走进台湾,甚至走出国门,实现法学研究上的两岸四地、三大法域之间的和全球化。这是第一点感受。
第二点感受是四代交融。今天我们充分感觉到了中国法学界的新老交融。德高望重的
第三点感受是无限感动。首先感动于老中青新四代法学家,赶到百里之外、千里之外、万里之外的军都山,你们的这一义举,不仅激励年轻学子更加奋发有为,不仅为中国法治事业奉献了真知灼见,也是对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充分肯定和赞赏;其次我们感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和专家牺牲了难得的休息时间前来指导、喝彩,充分表明法学道路上我们并不孤单,法治建设道路上我们同行。第三,我们感动于中国政法大学对本期论坛法学青年的支持。筹备过程中黄进校长亲自指导,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昨天夜里他从上海赶到北京已经是凌晨一点半,就是为了能够参加今天的开幕式,迎接嘉宾,而
今天大家都很辛苦了,我现在宣布第二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