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抗疫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发布日期:2020-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参加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抗疫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线上合影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9月26日,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抗疫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系列讲话和指示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总结抗疫实践中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抗疫精神和制度优势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主持研讨会开幕式。来自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东华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以及多家媒体,全国80余所高校、党校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参与了学术研讨。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张志丹表示,此次疫情对全球治理影响深远,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机遇。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个多月以来持续跟踪相关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抗疫”研究成果,也为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次研讨会主要分为四个议程,与会专家根据各自主题作了交流发言。第一阶段的议程由《解放日报》理论工作室的王珍主编主持。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大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亮、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小玲、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晏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唐皇凤、上海市委党校董瑞华分别作主题发言。

  陈大文以“抗疫精神与制度优势”为题作了交流。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彰显出政治保证优势、经济支撑优势、文化凝聚优势和社会动员优势,保证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最终所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也使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生产生活秩序的快速恢复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朱小玲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比了中外“抗疫”差异。她表示,中国抗疫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也彰显了中国尊重科学的精神。

  孙亮作了题为“抗疫精神的价值意义”的主题发言。他从整体性角度提出“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此次疫情展现了中国人民有志气也有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确证了“四个自信”,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我们应更加自信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晏辉围绕“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四种论证方式”话题作了交流。他表示,从比较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实现终极之善。

  唐皇凤作了题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政治动员:实践策略与成功秘诀”的主题发言。

  董瑞华作了题为“以人民为中心——论抗疫斗争的指导思想”的主题发言。他以《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立场思想为起点,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斗争时还是经济建设中,都坚持和实践着这个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且在不断的实践中作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召力

  第二阶段的议程由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紫娟主持。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崔华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单连春、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森年、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蔡华杰、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彭颜红分别作主题发言。

  崔华前作了题为“‘生命至上’精神的生成根源、核心地位与时代价值”的主题发言。他表示,“生命至上”精神,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有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础,有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方向指引,有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价值涵义。“生命至上”精神,在伟大抗疫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四个方面精神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有助于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感召力。

  单连春对“深刻理解‘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的内涵”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纵观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人民群众是疫情防控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重要保障,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为此,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

  张森年作了题为“抗疫精神所代表的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精神基础”的主题发言。他梳理了抗疫精神所代表的中国精神,并提出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的当代展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精神诠释,也为民族复兴进程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

  蔡华杰作了题为“青年恩格斯对传染病的医学社会学分析”的主题发言。他从恩格斯经典文本入手,揭示了恩格斯的医学情结,总结了《伍珀河谷来信》中对传染病的医学社会学初探,以及提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一部关涉传染病的医学社会学经典著作。

  彭颜红作了题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抗疫精神的传播”的主题发言。她表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播,不断创新传播艺术,充分把握信息社会的特点,合理运用传统媒体,特别是要通过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更好地提高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播实效。伟大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素具有同一性,传媒社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新技术深入传播伟大抗疫精神,展示中国新形象。

  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第三阶段的议程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林主持。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治东、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滕翠华、常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志坚、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建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侯志水、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许晓丽分别作主题发言。

  王治东作了题为“如何推进抗疫精神进思政课”的主题发言。她认为,抗疫精神的转化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时代课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重要的功能,推进抗疫精神进思政课有着重要意义,要做到善于抓住教育的时间点、有效把握教育的空间域、深入挖掘教育的内容面、力求实现教育的效果度,从而将抗疫精神弘扬的催人奋进的力量进一步转化成育人的实效,形成思政课育人的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滕翠华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发表了看法。她表示,通过梳理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可得知,伟大抗疫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实践土壤、人民土壤、世界土壤。

  徐志坚作了题为“抗疫精神的实践基础”的主题发言。他提出,抗疫精神源于抗疫实践,同时又高于抗疫实践,不仅是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密码,而且有助于提升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罗建文作了题为“强大动员组织力的制度优势是抗‘疫’胜利的根本保证”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我们应全面总结和理性分析我国社会动员组织力的形成原因和制度背景基础。同时,也应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我国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明确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侯志水作了题为“战‘疫’斗争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的主题发言。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了创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做到与时俱进。另外,战“疫”斗争深刻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中国战“疫”斗争需要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支持,需要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支持,也需要理论教育工作的智力支持。

  许晓丽作了题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认同”的主题发言。她提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在推进国际减灾救灾、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体现出的人道主义、全球主义和国际合作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共同利益观、共同价值观、全球治理理念相契合。国际人道主义救援通过其行动使其推崇的人道主义、全球主义和国际合作理念被国际社会逐渐接受并认可,这将有利于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观、共同价值观、全球治理观,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

  深刻感悟抗疫中的新时代中国精神

  第四阶段的议程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剑雄主持。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邓运山、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传仓、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周山东、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思政部副教授马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杨富分别作主题发言。

  邓运山作了题为“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的主题发言。他梳理了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所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项制度优势,其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疫情防控提供政治保证;坚持群众路线,为疫情防控汇聚主体力量;坚持全国一盘棋,为疫情防控集中一切资源;坚持文化自信,为疫情防控凝聚精神动力;坚持人民至上,为疫情防控确定价值取向。

  谢传仓围绕“中国强大的抗疫动员力缘何而来”话题作了交流。他认为,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展现的强大的动员力,并非偶然得来,而是长期历练积淀的结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强大抗疫动员力的核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抗疫动员力的有力保障;全力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抗疫动员的最大底气;大幅跃升的综合国力和科技能力使抗疫动员有了强力的支撑;日益完善的国家治理是强大抗疫动员力的基本保证。

  周山东作了题为“责任优先是公民抗疫精神凝聚的根据”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公民的抗疫精神只有在责任优先的意识上才能凝聚起来。这既是人类抗疫斗争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理性选择,责任优先意识在推动公民参与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波作了题为“‘抗疫’视域下‘中国精神’诠释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题发言。他主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三重逻辑理解和把握中国精神,提出“抗疫”精神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并且认为要通过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增加理论自觉性;树立尊重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新风尚;结合已有课程教学或开设专题讲座形式融入教学等方式,做好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疫精神重要论述“三进”的思考。

  杨富作了题为“抗疫中的对口支援与中国之治”的主题发言。他重点介绍了我国在抗疫中的对口支援机制,介绍了对口支援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其本质,并且对强化对口支援提出了建议。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书臣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提出,本次会议的成果丰富、收获颇丰,深刻体现了专家学者对“抗疫精神”的学习与感悟,希望后续在研究“抗疫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精神、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问题进行拓展。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