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着眼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性,致力于调结构、补短板,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制度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包容共享的发展取向。协调发展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十三五”规划中聚焦突出区域、城乡发展短板,着力在增加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八个方面加强部署,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发展取向。
坚持全国一盘棋,统分结合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思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区域一体化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以重点优势区域促进各区域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统筹区域城乡生产力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另一方面,依托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政策体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培育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公平有效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中的主导作用,维护全国统一市场的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提高区域、城乡开发效率。更好发挥政府在协调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打破地区分割和利益藩篱,防止出现政策洼地、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通过制定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有效有序运行,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协调发展效能。
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务实的发展规划。加强中央对协调发展的目标、思路、体制机制、政策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了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明确地方政府的实施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地方按照发展规划推动本地区协调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十四五”时期,区域、城乡发展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新发展目标、新发展格局中谋划协调发展新思路,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报记者赵展慧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