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发布日期:2020-11-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付佳迪 李丽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付佳迪 李丽钰)10月31日,“历史交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500余人通过线上或线下参加会议。研讨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侯振发,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喻立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主任蒋旭东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文剑主持。

  侯振发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新蓝图。召开研讨会,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可谓是正逢其时。他表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是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神圣职责。

  喻立平表示,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更有其特殊意义和价值。要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阐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入研究阐释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就与经验,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蒋旭东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大会议,在此背景下我们研讨会以“历史交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为主题,就是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和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改革的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和发展。  

  从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

  大会主旨发言阶段,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骆郁廷,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雨辰先后作报告。

  骆郁廷教授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整个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他表示,这一核心地位可以从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整个国家现代化全局起着决定性作用和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从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等三个角度理解。

  刘同舫教授指出,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重视公共防范的制度机制,注重将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推进整体上的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王雨辰教授表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中存在着有待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包括:生态资源转换为经济财富的途径问题、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思维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环境民生与环境权问题等。他说,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实现意识形态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专家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社会主义研究》常务副主编王建国主持,六位学者先后作主题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家刚教授论述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四个特点,提出了今后党内法规制度研究的方向。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丰清教授认为,作为历史交汇期的百年大党,我们仍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种考验”,必须在各项工作中勇于推进自我革命。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孝红教授从历史见证、理念指引、实践创新、重大意义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新发展理念。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黎海波教授认为,要在疫情防控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在防控统筹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建意识;其二,在防控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担意识;其三,在防控常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享意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美群教授指出,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作为贯穿于法治中国建设的灵魂和内在动力,是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核心与关键,要从秉持人民至上的法治理念,推进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弘扬良法善治的法治精神,推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推进顶层设计与法治实践的结合等方面找准和把握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充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从四个伟大、制度创新、前后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这四大角度,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实践的五大特点。

  山东大学张士海教授从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百年建设的历史经验出发,指出文化领导权的核心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朱喆教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渊源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这种内在渊源关系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内在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传统制度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略和中华民族中道智慧。

  武汉大学罗永宽教授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理化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在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但存在同质化和碎片化的问题。要在问题导向、现实取向、话语体系、研究方法、分析范式以及功能发挥这些方面继续拓展学理化的空间。

  湖南科技大学罗建文教授力图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探寻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他认为,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客观对象的理论逻辑,才能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它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人们才能够尽量减少有关的错误。为此,他总结了中国道路成功的六大理论逻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翔莲教授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共产主义斗争价值追求,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把这一价值追求时代化、具体化。

  上海师范大学吴宁教授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脱贫攻坚。她表示,常态化疫情防控对脱贫攻坚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创新脱贫攻坚路径,这对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龚先庆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离不开充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聚焦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一步阐释研究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