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
发布日期:2020-11-05 来源:光明网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举行。此次全会是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两个一百年”进入历史交汇点的关键时期召开的,研判形势任务、擘画发展蓝图、作出战略部署,全面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嘹亮号角。

  辩证分析发展环境与机遇挑战。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荡变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大国竞争加剧、全球治理停滞、极端思潮上升。然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争取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和弱项,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大局长期稳定,物质基础和国家实力雄厚,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凸显,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全会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机遇与挑战的新变化新内涵,全面把握机遇与挑战的辩证转化关系,既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又保持政治自信和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夺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起好步、开好局。

  统筹考虑近期目标与远景目标。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能够激励全党全社会团结一心、顽强奋斗。编制中长期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时间节点在目标设立上的逻辑关系,做到长短结合、远近衔接,分阶段一步步实现最终奋斗目标。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未来十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攻坚期。全会将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为“十四五”的主要目标,并明确提出了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全会既立足于当前实际对远景目标进行战略构画,又通过锚定远景目标明确现阶段的发展任务,集中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设立了科学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全面推进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清晰明确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举措。全会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力聚焦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亟待解决的短板弱项以及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战略作出了系统谋划和具体部署。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可以预见,这十二个方面重点任务的推进落实,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新飞跃。

  正确把握主要原则和推进机制。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前景一片光明,但任务也十分艰巨,前行道路上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主心骨的地位作用,依靠党的统一指挥和坚强领导破解发展难题、战胜艰难险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亿万民众的智慧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攻克科学技术和国家治理中的短板问题,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健全规划制度和落实机制,构建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必须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与信任,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发展环境是前提,目标愿景是方向,任务举措是路径,原则机制是保障,四者共同构成了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画卷。蓝图已绘制,奋斗正当时。我们要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努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世强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