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发布日期:2020-11-10 来源:光明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并强调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众所周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生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以特定的优势要素,从事着特定产品生产环节和阶段的生产,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关系。每个国家或地区成为国际生产网络的组成部分或一个或价值链的节点,国与国之间的关联性已经突破了以往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更多是通过生产过程而“链接”在一起。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性更加紧密,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系统,各经济体之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中有他,他中有你我的”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共生格局。因此,任何一个经济体试图走关起门来发展的老路,是不行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我国要“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正是对“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回应,也是“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宣言。根据新阶段世界经济所具有的“开放”本质内涵,新一轮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该坚持以开放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以包容为核心、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多边主义为保障、以共商共建为原则。

  以开放为导向,就要紧扣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变化和拓展,不断扩大有形和无形领域的开放范围,不断提高开放的高度和深化开放的深度。因为只有相互开放,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血脉才能打通和畅通,否则就会气血瘀滞,世界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这一基本道理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以及未来,仍然是正确。不仅要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还要在更为宽泛的经济领域诸如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领域不断扩大开放和实现畅通,更要在政策领域扩大开放和协调,在制度领域更加开放和兼容,在思维观念更加开放和相通。这是新阶段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首要前提和必备基础,既是各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必由之路。

  以创新为引领,各国就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实现与全球创新要素的分工与合作,打造出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潮流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既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结果。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在长周期规律作用下进入到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期,而突破世界经济发展瓶颈的唯一之道就在于敢于创新、敢于变革。在经济增长疲弱阶段,传统的思维模式容易滋生贸易保护主义,即错误地认为采取贸易保护有助于解决“内需外流”,从而能够促进和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结果往往是实际成效与预期结果大相径庭乃至适得其反。在当前世界经济新格局下,解决经济发动力不足的根本之道在于坚持创新引领,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

  以包容为核心,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关切,不仅要注重自身利益,也要关切他国利益。尤其是从发展差距角度看,为了能够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协作生产能力,提高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匹配度,发达国家更应该秉持包容性增长的心态和理念,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帮助和扶持,切实走出一条包容性开放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要素跨境流动为主要内含和特征的新阶段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包容性增长的自发作用机制。因为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经济领域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和相互交织的关系,决定了唯有坚持走包容性增长的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整个全球生产网络的持续运作和健康发展,否则,任何一个环节的缺陷都会透过价值链而产生不断的扩散和放大效应,从而影响着经济全球化最终利益的实现。然而,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左右,让更多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能与发达国家一样享受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成果,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似乎还难以让发达国家所接受。这正是为什么当前发达国家兴起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的事实表明,世界经济必须走包容性增长之路才是可持续的。

  以共赢为目标,主要是让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如此才能保证世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这恰恰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互利共赢是世界各国开展分工和贸易并使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世界经济发展本质上是要求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目标的。只不过,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尚未进入到利益创造具有交织、依赖、共生、共存的发展阶段时,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凭借着资本、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对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盘剥和压榨,其作为最大的获利者有着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利甚少甚至遭致损失,但由于产生了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效应,或者仍然寄希望于能够通过融入经济全球化而实现发展,因此并没有轻易地退出经济全球化。这就使得经济全球化在特定发展阶段,虽然没有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但仍然可以持续推进。但是,当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后,其可持续性已经不仅仅表现为是否因为能否获利而选择融入还是退出全球化的主观选择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更具“命运共同体”特征,从而是否实现互利共赢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在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和新形式下,继续走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老路必然进入死胡同,而唯有“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包容开放发展之路才是人间正道。

  以“多边”为保障,主要是指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进一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必须坚定地奉行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一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而不是破坏现有规则中的合理部分。为此,更应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尤其是在开放维度向纵深方向拓展深化时,无论是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知识产权领域,抑或是网络、文化等领域,都应该不断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管是创新、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还是网络、外空等新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都应坚持多边主义,能够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在实践中,无论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还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是中国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而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充分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就是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畅通国内大循环,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并依托本土市场规模优势,为其他国家提供将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让中国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真正链接。应该说,新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的开放战略转型,是为了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伟大实践举措,是中国变化了的内外部环境下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的巨大努力。

  作者: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方向首席专家 张二震;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戴翔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