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共同体”指引上合组织发展方向
发布日期:2020-11-18 来源:光明网

  上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对“上海精神”的认同、对地区发展与稳定的共识,是各成员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2020年11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会议上发表了《弘扬“上海精神” 深化团结协作 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对“上海精神”作出进一步深刻阐释,提出要构建“四个共同体”,即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强调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这体现出三层深刻涵义:一是对上合组织机制建设、未来发展提出切实构想;二是在当前上合组织地区面临严峻挑战之际,提出通过构建四个共同体,为成员国携手共克时艰提供了一整套治理方案;三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和多元拓展。这四个共同体是对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提升和完善,赋予“上海精神”新内涵,进一步指明上合组织的发展方向。

  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人类带来严峻考验,目前仍然在全球肆虐。面对疫情,人类社会需要并肩作战,摒弃偏见、拒绝疫情政治化,携手战胜疫情。为此,中方提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多项务实方案,体现出大国担当和实干精神。事实上,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上合组织成员国一直在相互支援。在中国疫情好转之后,中方向包括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提供大量抗疫援助:多批次派遣医疗专家组分享抗疫经验、协助疫情防控;提供大量医用口罩、核酸检测试剂、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与成员国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和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中资企业、民间团体以及在上合组织地区的华人华侨积极捐助抗疫物资。成员国在疫情中守望相助,携手抗疫,已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构建安全共同体,为地区国家稳定与发展提供前提条件。202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竞争、局部冲突、自然灾害对全球乃至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是巨大考验。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既符合现实需求,也符合各成员国的根本利益。在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威胁面前,对安全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是各国在安全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关键因素。在“伊斯兰国”溃败、大量国际恐怖组织转移到南亚之后,上合组织地区面临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是共同的、没有例外的。但是,部分西方国家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持双重标准,把别国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当成人权和民族问题,给地区合力反恐制造障碍。例如,新疆稳定对中亚乃至欧亚整个地区的安全贡献巨大。如果没有近年来新疆安全的全面改善,在当前中东恐怖主义全球化、阿富汗内战激烈、“伊斯兰国”回流蔓延的严峻形势下,中东和南亚的恐怖主义很可能以新疆和中亚为突破口,对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将构成重大威胁。同样,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反恐和去极端化措施也引起西方国家的指责,被扣以“破坏民主和人权”的帽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共识与合作,才可能控制日益蔓延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

  构建发展共同体,为成员国促发展、保民生提出务实方案。新冠肺炎疫情给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均造成不小冲击,中亚和南亚成员国更是严重。习近平主席提出“三组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各成员国发展战略、欧亚经济联盟),为成员国复工复产以及战略发展提供可行规划。此外,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要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中国是全球数字技术领先大国,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推动数字经济合作,可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发展数字经济,符合各成员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二是创造就业机会,这是当前疫情下各成员国促发展、保民生最为迫切的需求;三是为适应疫情而出现的新业态奠定好基础条件,包括跨境电商,转移支付等;四是通过数字化可以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领域拓宽合作,为成员国合作抗疫提供有力支持。

  构建人文共同体,推动民心沟通,为上合组织长远发展夯实民意基础。“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是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在冲突不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上海精神”更为可贵。只有相互尊重不同的文化,才能和谐共存。上合组织自成立以来,人文合作已覆盖到多领域:文化交流、科技合作、教育交流、人才培养,为成员国搭建起文明交流互鉴的多样平台,为成员国间的民心沟通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疫情之下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人文合作也没有停止:除密切的抗疫医疗合作之外,远程教育也有不少合作,例如中国上合组织青年交流中心向成员国青年提供双创(创新创业)职业培训,其灵活、系统、务实的培训方式得到受训人员的欢迎。上合组织人文合作已建立起不少好的交流机制,需要把这些交流机制做深做实,多挖掘新的人文合作领域,在民心沟通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民间往来交流,推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的交流,形成政府引领、民间互动的良好模式。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苏畅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