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发布日期:2020-11-18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时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需求条件、要素条件和潜在增长率发生重要变化,如果不顾客观实际追求高速增长,势必带来较大风险隐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只有大力提高发展质量,才能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

  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加快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我国发展培育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有力推动我国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

  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2016—2019年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保持中高速增长。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规模和实力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有效发挥。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和内需拉动,2016—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更加明显,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工业快速发展,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2019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4%。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创新和效率驱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2019年日均新设企业2万户,5G商用加速推出,在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十四位。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19年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74.9%,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据有关国际机构统计,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有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占比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增加森林资源最多的国家。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公共服务惠及全体居民,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6—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378万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重塑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拓展新的就业空间,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人民收入,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绿色发展,有效保障国家安全。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以构建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为目标,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依然很大,美丽中国建设任重道远。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资国企、科技、教育、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等重大改革攻坚部署落地实施。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等。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者:王昌林 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