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
2020年春节期间,一场肆虐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成为经济运行中突发的不可抗力事件。疫情对经济发展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疫情防控期间,党中央多次从法治方面针对企业复工、稳定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要求。疫情结束后,如何优化民生经济发展与营商法治环境成为考验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次大考。笔者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网络平台、完善法治保障。
首先,增加制度供给凸显法治元素。法治保障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降低市场制度性交易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回应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提问时表示,改善营商环境,要放管结合并重。宽进就要严管。公平的准入,公正的监管,是鸟之两翼,不可偏废。由此可见,“放”的目的是为了搞活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如果“放”以后,“管”跟不上去,反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放”的前提是“管”,要始终坚持“放”“管”并重,在“宽进”的同时做好“严管”,从而维护好市场的公平秩序。即把该放的权力充分放给市场,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用好创新办法和现代化手段,改变监管模式,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宽进严管。
其次,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办事负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行政工作效能,不仅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解决此次疫情之后的民生经济发展困境,政府各职能部门应不断优化办事流程,能在网上共享的信息资料,工作人员通过证明能获取信息的应一律不要求办事人提供资料,精简办事环节和材料,改建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的目标,让企业和群众最快捷地把事办好。
再次,利用“互联网+”回应现代化需求。“互联网+政务服务”正成为不少地方深入推进业务流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成为新一轮政府服务制度改革的新亮点、新标识。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说,以互联网虚拟技术与政务服务相结合为重点推动管理制度创新,将有益于构建新的营商环境竞争优势。这要求政府管理改变工作方式,运用当前国内信息技术运用的优势进行整合,不断迭代升级功能,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各地各部门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打通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与“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收集、共享、管理创新,从而推动整体营商环境的全面升级、提升、优化。
最后,运用法治评估提升法治治理。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营商环境法治化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和利益让渡,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宏大工程。营商环境中所涉及的重大政策(办法、方案、举措等)出台前后都应进行评价评估。这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运用科学、客观和系统的综合指标体系对疫情后的营商法治环境进行评估、衡量,是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科学预测法治化营商环境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进行适当调整的实际需要。
因此,各级政府应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找短板、补弱项、抓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和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各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本科生。本文指导老师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钱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