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法学会新闻报道
发布日期:2021-09-14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孔令泉

  如何做好法学会新闻报道,使报道更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影响力,笔者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在稿件编采过程中把握好“四个性”、提高“四个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突出政治性 提升报道“高度”

  中国法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因此,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法学会新闻报道时,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突出政治性,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的政治方向始终是对新闻工作者的第一要求,这是因为良好的政治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新闻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新闻工作者只有熟悉和掌握党和国家路线政策方针,广泛积累知识,增强政治敏锐性,时刻具备高度的政治洞察力,才能做到全方位把握时局,使报道的事实有高度,更有新闻价值。这里说的高度,就是指政治高度,就是要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把握报道方向,善于从时代的制高点上审视所要报道的人和事,使采写出的新闻报道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唱响时代主旋律。

  体现专业性 提升报道“深度”

  中国法学会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法学界、法律界的全国性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术团体,法学会肩负着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法学理论创新、法律制度创新和法治文化创新,促进法学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等职责。因此,做好法学会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并熟悉法学会宗旨、任务及工作职能,掌握政策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力争成为专家型记者。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敏锐、准确地捕捉法学会系统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才能策划、组织出好的报道方案,才能用专业知识、专业态度来表达新闻事实,才能采写出有力度、有分量的优秀新闻作品,才能使报道体现专业性,使其报道在新闻同行业中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正确地引导舆论。同时注意将专业性与可读性相结合,将专业性内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采用大众化的方式去讲好法治故事。

  从经验性报道中寻找“亮度”

  经验性报道是法学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各地法学会在履职过程中,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取得成效也有经验总结,但其经验是否具有先进性、典型性、指导性、可借鉴性,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善于总结和提炼,并准确判断,寻找与众不同的“亮度”,即新闻价值。

  如何寻找这个“亮度”,笔者认为可以运用辩证思维去发现和挖掘。比如,运用逆向思维捕捉其经验背后的意义,以及该经验产生的必然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样该经验的分量就不同了,因为在社会大系统中,每一个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要善于运用开放性思维去研究法治中国进程中法学会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跟上时代的发展,拓宽报道的视野,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宽广的范围去判断其新闻价值,从而在报道上独辟蹊径。同时,要善于运用飞跃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透过表面现象看实质,由小见大,反映其本质和趋势。这样就能从大量不断变化但并不新奇的素材中找到其不同寻常处。

  2018年1月,笔者获得线索,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法学会通过聘用全区一批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从事法律服务,两年实践取得较好成效。笔者敏感地意识到这个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一是挖掘基层法学会开展法律服务工作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其做法有指导意义,可借鉴可复制;三是有“亮度”,让退居二线领导干部为法学会工作,发挥余热,有创新,与众不同。笔者立即赶到鹿城区深入采访,并了解到该区法学会这一做法成效在两年时间已由“量变”发生“质变”,不仅主动承接化解信访积案,而且组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团队法律咨询服务,成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笔者采写的《浙江鹿城区法学会里的“特殊”专家团》报道刊登后,也获得肯定。

  灵活性展示报道的“多维度”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只有科学把握政治属性和传播属性,才能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法学会新闻报道要实现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必须遵循传播规律、注重传播艺术、提升传播效果。这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强化融合意识、用户意识、市场意识,更注重选题策划、更注重打磨精品、更注重融合传播、更注重社会效果,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新闻传播创新。

  新闻工作者要根据所采写的素材灵活选择不同的体裁,如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法学会新闻报道也要根据不同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载体进行传播,如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载体。针对不同载体探索差异化定位,避免内容同质化,贴近用户进行更精准的新闻传播。善于运用全媒体多样化传播形式,注重全媒化传播、可视化呈现、艺术化展示,让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善于运用移动化智能化融媒体技术,融入信息采集、内容编辑、产品呈现各环节。善于运用分众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靠近读者、吸引参与、共鸣交流,拓展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总而言之,法学会新闻报道在形式上要讲究灵活性,多维度传播,巧做标题,快速“吸睛”,善讲故事、引人入胜,讲究文采、亮出精彩,语言生动、深接地气,使新闻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切实提高法学会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