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屏幕”诈骗的治理路径
发布日期:2021-11-26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等媒体报道称,一种名为“共享屏幕”的新型诈骗形式近期频频出现。这类诈骗往往以“××客服”“××商家”等面孔出现,骗取受害者信任“共享屏幕”,实时监控受害者短信验证码等进行转账,甚至上演骗中骗。一旦诈骗得手,骗子便迅速消失,追缴难度不小。随着在线会议和直播的兴起,“共享屏幕”(记录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并同步让对方看到,包括文本消息、短信和应用程序推送等)越来越普遍。“共享屏幕”带来便利的同时,很快被骗子盯上,成为不法分子窃取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的工具,这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利益。


  梳理各类“共享屏幕”诈骗案件可以发现,此类犯罪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诈骗者成功获取受害者信任:骗子提前窃取受害人基本信息,再以各种说辞,引起当事人注意,骗取受害人信任,如谎称购物平台退款、注销校园贷款账户、涉嫌刑事犯罪等。第二,诱骗受害者打开“共享屏幕”功能。在获取当事人信任后,骗子诱导当事人打开带有共享屏幕功能的第三方平台软件,再通过“共享屏幕”,监视和掌控用户手机所有操作,如输入密码、解锁过程以及短信、微信和其他软件推送内容等。第三,利用哄骗、威胁或直接转账方式,完成诈骗。


  分析这类诈骗案件可以发现,它与传统诈骗相比,有特别之处,也有相似之处,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防范:


  首先,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加大打击盗卖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骗子之所以能获取受害者信任,与其精准掌握了受害者隐私信息有关。虽然我国2009年在刑法中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并在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中加重了刑罚处罚,但是各类盗用、买卖公民信息的犯罪行为仍时有发生。这既与个别人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与个人信息使用频繁有关。因此,应在全社会加强宣传保护个人信息的普法活动,增强公民法治意识;出台更全面和严厉的执法措施,提高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成本。


  其次,诈骗分子所用手机卡、银行卡多从非法渠道获得,这使得涉案资金追回和身份认定困难,应当加强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上下游关联罪名的打击力度。公安部已经对此展开专项“断卡”行动,即切断非法买卖手机卡和银行卡的利益链条,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四川省公安厅通报,警方在2021年11月18日“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打掉以刘某某、沈某为首的网络黑号犯罪团伙,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17名,现场收缴涉案手机22部,手机卡近2万张,涉案电脑27台,涉案设备97台。公安部今年10月通报,一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累计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2.7万个,查处违法犯罪嫌疑人45万名。


  最后,有的骗子在境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国家之间联合采取司法行动,惩处国际性犯罪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国公民在外国犯罪的,适用我国刑法规定。对身在国外的诈骗犯罪嫌疑人,可以请求所在国家进行引渡。针对我国公民开展犯罪的外国人,我国司法机关也可请求对应国家司法机关执法。比如《兰州晨报》报道,2019年兰州警方赴缅甸,在当地警方配合下成功抓获在逃特大诈骗犯张某,并成功将其抓捕回国,给境外诈骗分子以极大震慑。针对中缅边境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猖獗,公安部2019年组织江苏、广东等11个省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中缅边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专案行动,从缅北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2462名。


  为有效减少“共享屏幕”等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除从外部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外,还需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防诈普法教育:第一,保持警惕。与陌生人“共享屏幕”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应当拒绝与陌生人共享手机屏幕。切勿轻信不法分子的说辞,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第二,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在社会生活中,应注意保护个人身份信息;在办理需要提交身份证复印件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仅用于××使用”。不轻易向各类公司和机构等提供个人信息,注重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第三,对方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国家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或大型网购平台客服时,应严格核实对方身份信息。牢记公检法作为执法部门,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对所谓犯罪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网络购物平台退款也会走官网退款路径。第四,养成保护自身数据安全的习惯。微信、QQ、支付宝和银行卡等重要密码尽量设置复杂,且不使用同一密码。以防止发生一个密码丢失,多个账户同时受损。第五,当接到可能涉及诈骗的陌生电话或信息时,尽量不要一个人处理,可第一时间找到身边信任的人共同处理,帮助自己提升分辨判断能力。如若遭遇诈骗信息应第一时间报警,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为警方提供涉嫌诈骗线索,间接保护更多潜在受害者。

  (作者:□特约撰稿 陈宇超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法学所)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