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个人论文发表数统计① | |||||
(仅限于3篇以上,篇数相同者以姓名音序排序) | |||||
姓名 | 作者单位 | 期刊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发表篇数 |
张明楷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行为无价值论的疑问——兼与周光权教授商榷 | 7 |
中国法学 | 2 | 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 |||
法学研究 | 1 |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 |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刑法学分析 | |||
现代法学 | 6 | 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 | |||
清华法学 | 1 | 非法使用信用卡在ATM机取款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再与刘明祥教授商榷 | |||
政法论坛 | 5 | 法定刑升格条件的认识 | |||
陈兴良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论的正本清源——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 6 |
法学研究 | 6 |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 | |||
中外法学 | 1 | 利用柜员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 |||
法学 | 7 |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一个学说史的考察 | |||
现代法学 | 6 | 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结构性缺失及其颠覆——从正当行为切入的学术史考察 | |||
清华法学 | 2 | 从刑事责任理论到责任主义——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 |||
王洪亮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2 | 妨害排除与损害赔偿 | 6 |
比较法研究 | 5 | 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 | |||
法律科学 | 2 | 实体请求权与诉讼请求权之辨——从物权确认请求权谈起 | |||
法学 | 11 | 动产抵押登记效力规则的独立性解析 | |||
清华法学 | 4 | 论水上权利的基本结构——以公物制度为视角 | |||
清华法学 | 5 | 小产权房与集体土地利益归属论 | |||
何海波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4 |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件——兼议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根据的重构 | 5 |
法学研究 | 1 | 司法判决中的正当程序原则 | |||
中外法学 | 3 | 何以合法? 对“二奶继承案”的追问 | |||
清华法学 | 6 | 多数主义的法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审查的性质 | |||
政法论坛 | 5 | 正当程序原则的正当性——一场模拟法庭辩论 | |||
江必新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学 | 3 | 在法律之内寻求社会效果 | 5 |
法学研究 | 5 | 行政行为效力判决之基准与规则 | |||
法学 | 6 | 论行政案件的受理标准 | |||
法学 | 12 | 行政法治理念的反思与重构——以“支撑性概念”为分析基础 | |||
现代法学 | 1 | 行政法学研究应如何回应服务型政府的实践 | |||
王利明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4 |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 | 5 |
法律科学 | 1 | 一物一权原则探讨 | |||
法学 | 5 | 《物权法》颁布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 |||
法学家 | 3 | 侵权法一般条款的保护范围 | |||
政法论坛 | 2 | 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 | |||
陈瑞华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1 | 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 | 4 |
法学研究 | 1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种模式 | |||
中外法学 | 1 | 脱缰的野马 从许霆案看法院的自由裁量权 | |||
法学家 | 5 |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
关保英 | 上海政法学院 | 比较法研究 | 1 | 行政法学体系全球趋同之解析 | 4 |
法律科学 | 4 | 行政公益诉讼的范畴研究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行政强制征收的程序控制探讨 | |||
现代法学 | 3 | 论行政主体义务的法律意义 | |||
李浩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典修改后的“新证据”——《审监解释》对“新证据”界定的可能意义 | 4 |
法学评论 | 3 | 论级别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完善 | |||
法律科学 | 4 | 法院协助调解机制研究 | |||
法商研究 | 2 | 民事诉讼专属管辖制度研究 | |||
刘明祥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 法学 | 9 | 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 | 4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定性:盗窃还是信用卡诈骗 | |||
清华法学 | 1 | 再论用信用卡在ATM机上恶意取款的行为性质——与张明楷教授 商榷 | |||
法学家 | 2 | 论解决罚金刑执行难题的立法途径 | |||
邵明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中外法学 | 2 | 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制度之“治” 从民事诉讼证明的角度分析 | 4 |
清华法学 | 1 | 论民事诉讼证据裁判原则 | |||
法学家 | 3 | 论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则 | |||
政法论坛 | 6 | 析法院职权探知主义——以民事诉讼为研究范围 | |||
孙新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比较法研究 | 1 | 大陆法对英美法上LIEN制度的误解及LIEN的本意探源 | 4 |
法学 | 3 | 委托作品著作权原始归属之辨析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卢埃林现实主义法理学思想 | |||
现代法学 | 6 | 破除债权平等原则的两种立法例之辨析——兼论优先权的性质 | |||
许德风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住房租赁合同的社会控制 | 4 |
中国法学 | 6 | 论私法上的财产的定价——以交易中的估值机制为中心 | |||
法学 | 8 | 破产法基本原则再认识 | |||
法学家 | 6 | 论破产中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 | |||
王福华 |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5 | 打开群体诉讼之门——由 “三鹿奶粉”事件看群体诉讼优越性的衡量原则 | 4 |
中外法学 | 2 | 集团诉讼代表人资格研究 基于普通法国家的比较分析 | |||
法律科学 | 1 | 如何向集团赔偿——以集团诉讼中的赔偿估算和分配为中心 | |||
法学 | 8 | 司法鉴定的规制之道 | |||
张千帆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4 | 我国法院是否可以释宪 | 4 |
法学 | 11 | 高校招生与受教育机会平等 |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司法审查与民主——矛盾中的共生体?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宪政文化与制度建构的反思 | |||
赵秉志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我国内地与港澳特区之间被判刑人移管机制构建探讨 | 4 |
法学评论 | 5 |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如何界定——对刑法典第246条第2款但书规定的理解 | |||
法律科学 | 5 | 法官角色视野下的裁判理性 | |||
法学 | 2 | 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步骤 | |||
支振锋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法学研究 | 2 | 法律的驯化与内生性规则 | 4 |
中外法学 | 4 | 从文本到问题:中国法理学研究的进取路径——从资源汲取的角度切入 |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从社会事实到法律规范--规则的社会实践理论 | |||
政法论坛 | 1 | 知识之学与思想之学——近世中国法理学研究省思 | |||
朱广新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4 | 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度 | 4 |
法学 | 7 | 我国《物权法》中地役权制度探究 | |||
法学评论 | 4 | 论《物权法》他物权编小总则之设置 | |||
法律科学 | 3 | 论物权法上的权利推定 | |||
朱立恒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比较法研究 | 3 | 西方国家法学教育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 4 |
法商研究 | 6 | 反思与重构:宽严相济的审查起诉程序 | |||
法学评论 | 2 | 改革中的我国死刑案件程序 | |||
政法论坛 | 3 | 从陪审团审判到公正审判 ——关于传闻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和理论嬗变 | |||
左卫民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2 | 范式转型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基于实证研究的讨论 | 4 |
法学研究 | 2 | 中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本土构建 | |||
比较法研究 | 2 | 职权主义:一种谱系性的“知识考古” | |||
法学 | 4 | 中国道路与全球价值:刑事诉讼制度三十年 | |||
陈光中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学家 | 6 | 建国初期司法改革运动述评 | 3 |
政法论坛 | 2 | 诉讼真实与证明标准改革 | |||
现代法学 | 1 |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 | |||
储槐植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中外法学 | 6 | 刑法契约化 | 3 |
现代法学 | 6 | 犯罪构成理论结构比较论略 | |||
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 | 法律科学 | 3 | 刑法应用观念 | ||
崔卓兰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4 |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控制 | 3 |
法商研究 | 3 | 行政自制理念的实践机制:行政内部分权 |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6 | 行政自制的可能性分析 | ||
邓峰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1 | 资本约束制度的进化和机制设计——以中美公司法的比较为核心 | 3 |
中外法学 | 2 | 清末变法的法律经济学解释 为什么中国学习了大陆法? | |||
法学家 | 4 | 公司利益缺失下的利益冲突规则——基于法律文本和实践的反思 | |||
冯亚东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5 | 犯罪构成与诸特殊形态之关系辨析 | 3 |
现代法学 | 4 | 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性分析 | |||
法学家 | 2 | 中德(日)犯罪成立体系比较分析 | |||
付立庆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2 |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研究的现场叙事——兼对一种改良论主张的若干评论 | 3 |
法学 | 4 | “躲猫猫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 | |||
法学家 | 3 | 论绑架罪的修正构成的解释与适用——兼评修正案对绑架罪的修改 | |||
郭华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现代法学 | 6 | 侦查机关设鉴定机构的负面影响与消解 | 3 |
法学 | 8 | 论司法鉴定法的体系结构与框架安排 | |||
政法论坛 | 6 |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 |||
郭云忠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法律科学 | 2 | 刑事司法中的母爱主义 | 3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及其地点选择 | |||
政法论坛 | 3 |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话语变迁 | |||
韩大元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6 | 基本权利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 | 3 |
法学 | 3 | 以《宪法》第 126 条为基础寻求宪法适用的共识 | |||
政法论坛 | 3 | 论日本明治宪法对《钦定宪法大纲》的影响——为《钦定宪法大纲》颁布100周年而作 | |||
何志鹏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以人权看待发展 | 3 |
清华法学 | 1 | 国际法治: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 | |||
政法论坛 | 4 | 国际法治:一个概念的界定 | |||
李建伟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律科学 | 3 | 股东查阅权行使机制的司法政策选择 | 3 |
政法论坛 | 5 | 对我国商个人立法的分析与反思 | |||
法商研究 | 4 | 制度建构:两大法系公司检查人选任制度及其借鉴 | |||
里赞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5 | 司法或政务:清代州县诉讼中的审判问题 | 3 |
法学 | 3 |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方法、材料和细节——以清代州县审断问题研究为例 | |||
现代法学 | 5 | 清代州县审断的灵活性——以清代南部县档案中“判词”为例 | |||
孟勤国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6 | 常识与事实的距离有多远——关于法国和德国民法典的一个话题 | 3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财产法的权力经济学 |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英美法物上负担制度及其借鉴价值 | |||
聂鑫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4 | 宪法社会权及其司法救济——比较法的视角 | 3 |
清华法学 | 5 | 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 |||
政法论坛 | 1 | 从三法司到司法院——中国中央司法传统的断裂与延续 | |||
彭诚信 | 宁波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4 | 善意取得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证成 | 3 |
法律科学 | 2 | 占有的重新定性及其实践应用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私权的层次划分与体系建构 | |||
戚建刚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5 | 风险认知模式及其行政法制之意蕴 | 3 |
法商研究 | 5 | 风险规制过程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 |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反恐背景下美国司法审查之新理论 | |||
舒洪水 | 西北政法大学 | 法学家 | 1 | 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犯罪及其防治 | 3 |
法律科学 | 5 | 刑法解释论纲 | |||
政法论坛 | 2 | 共同身份犯罪探析 | |||
宋晓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6 | 识别的对象与识别理论的展开 | 3 |
法律科学 | 1 | 双重可诉规则:进退之际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普法的悖论 | |||
童德华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中外法学 | 4 | 罪责构造的向度及程式化转向 | 3 |
法学 | 6 | 嫖宿幼女行为的法条竞合问题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刑法解释中的合理性诉求 | |||
万毅 |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3 | 同意搜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 3 |
法学 | 2 | 逮捕并非“打击刑事犯罪”的手段 ——检察机关不宜向人大汇报批捕人数 | |||
政法论坛 | 6 | 宽严相济政策视野下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基于实践的理论分析 | |||
汪明亮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1 | 基于社会资本解释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 | 3 |
法商研究 | 6 | 严惩“酒驾”肇事犯罪观念之反思 | |||
现代法学 | 5 | 论定罪量刑的社会学模式 | |||
王贵松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中国代孕规制的模式选择 | 3 |
法学家 | 2 | 行政裁量的内在构造 | |||
法学评论 | 3 | 行政裁量权收缩之要件分析 ——以危险防止型行政为中心 | |||
吴汉东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法学 | 1 |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 | 3 |
法学研究 | 2 | 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 |||
法商研究 | 1 | “先行先试”立法模式及其实践——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立法为中心 | |||
谢晖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2 | 论规范分析方法 | 3 |
现代法学 | 3 | 法律、民生与民间规则——兼论两岸交流制度中民间规则的作用 |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律的意义模糊及其救济方法 | ||
谢维雁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6 | 论合宪性解释不是宪法的司法适用方式 | 3 |
法商研究 | 2 | 论我国复合型宪法诉讼制度的构建 | |||
现代法学 | 1 | 中国宪法诉讼存在论 | |||
徐崇利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比较法研究 | 4 | 构建国际法之“法理学”——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理论之学科交叉 | 3 |
法商研究 | 3 | “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的裁判解决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国际社会的法制化:当代图景与基本趋势 | |||
徐涤宇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6 | 论法律行为变更权的期间限制——基于解释论的立场 | 3 |
法学研究 | 1 | 间接代理制度对仲裁条款的适用 | |||
比较法研究 | 4 | 证明责任视野下善意取得之善意要件的制度设计——《物权法》第106条之批评 | |||
许章润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4 | 中国的法治主义:背景分析(上) | 3 |
法学 | 5 | 中国的法治主义:背景分析(下) | |||
政法论坛 | 6 | 民族国家:双重规训与政治成熟——一个主要基于近代中国语境的自由民族主义共和法权解释 | |||
杨立新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5 | 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 | 3 |
法学研究 | 4 | 中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革 | |||
法学 | 1 | 医疗损害责任的因果关系证明及举证责任 | |||
叶名怡 | 西北政法大学 | 法学研究 | 6 | 重大过失理论的构建 | 3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论违法与过错认定 | |||
现代法学 | 6 | 保险人代位权与被保险人求偿权竞合时的处理规则 | |||
易延友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3 | 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建构与反思 | 3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的关联性 | |||
清华法学 | 4 | 除罪化、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以黄碟案为中心的法理透视 | |||
张红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法商研究 | 4 | 论一般人格权作为基本权利之保护手段——以对“齐玉苓案”的再检讨为中心 | 3 |
法学家 | 6 | 论基本权利作为法律行为无效的判断标准——最高法院1988年“工伤概不负责"案《批复》之检讨 | |||
比较法研究 | 4 | 民事裁判中的宪法适用——从裁判法理、法释义学和法政策角度考证 | |||
张卫平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1 | 案外人异议之诉 | 3 |
法学研究 | 6 | 起诉难:一个中国问题的思索 | |||
现代法学 | 5 | 回归“马锡五”的思考 | |||
张文显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6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3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进程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
张智辉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国法学 | 3 | 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理论探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三十年述评 | 3 |
法学研究 | 5 | 受贿罪立法问题研究 | |||
现代法学 | 6 | 国际刑法的国内立法研究 | |||
赵秀文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9 | 国际仲裁中的排除协议及其适用 | 3 |
法学家 | 4 | 从永宁公司案看公共政策作为我国法院拒绝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理由 |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仲裁市场对外开放研究 | |||
①由于工作量太大,本次统计范围只选取《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15种刊物。统计工作难免疏漏,敬请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