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单位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5 |
华东政法大学 |
陈颐 |
比较法研究 |
1 |
博丹立法主权理论的论证及其意义 |
冷霞 |
比较法研究 |
2 |
“同途殊归”还是“殊途同归” |
||
魏琼 |
现代法学 |
2 |
对民法始于古罗马的质疑 |
||
李秀清 |
政法论坛 |
3 |
所谓宪政 |
||
李秀清 |
中外法学 |
3 |
中美早期法律冲突的历史考察 |
||
3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李启成 |
政法论坛 |
2 |
文学作品、司法文书与法史学研究 |
章永乐 |
中外法学 |
2 |
共和的诤友 |
||
武树臣 |
法律科学 |
3 |
寻找最初的礼 |
||
3 |
中国政法大学 |
张中秋 |
法学家 |
2 |
概括的传统中国的法理观 |
张中秋 |
政法论坛 |
3 |
中华法系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
||
乐斌 |
政法论坛 |
3 |
从《春秋》到“君宪” |
||
3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徐忠明 |
中国法学 |
2 |
凡俗与神圣:解读“明镜高悬”的司法意义 |
徐忠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 |
||
徐忠明 |
法律科学 |
1 |
明清时期的“依法裁判” |
||
2 |
西南政法大学 |
段晓彦;俞荣根 |
法学家 |
1 |
“陪审”一词的西来与中译 |
杨添翼 |
现代法学 |
2 |
近代中国制宪中的“民权”与“人权”之争 |
||
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黄晓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古代中英司法的公开传统之比较 |
范忠信 |
法学 |
6 |
又见 “ 诽谤孔子 ” 案件 |
||
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罗昶;高其才 |
现代法学 |
1 |
当代中国捐会习惯法与关系 |
明辉 |
政法论坛 |
1 |
游牧部落习俗对正统律典制度之冲击与融合 |
||
2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汪雄涛 |
法学评论 |
1 |
明清判牍中的“情理” |
汪雄涛 |
政法论坛 |
3 |
明清诉讼中的情理调处与利益平衡 |
||
1 |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学所 |
苏亦工 |
比较法研究 |
3 |
王不必大:从瑞士联邦制探讨中西共同的价值观 |
1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聂鑫 |
中外法学 |
2 |
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 |
1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陈胜强 |
法学评论 |
3 |
中人对清代土地绝卖契约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
1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郭义贵 |
中国法学 |
3 |
讼师与律师 |
1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张伯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家学派的渊源与属性考论 |
1 |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
肖周录;马京平 |
政法论坛 |
1 |
陕甘宁边区民事立法及其特征 |
1 |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 |
陈灿平;柴松霞 |
法学研究 |
3 |
清末改革司法职权配置考察 |
1 |
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 |
蒋铁初 |
法学研究 |
2 |
中国古代的罪疑惟轻 |
1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乔素玲 |
比较法研究 |
3 |
建国初期婚姻制度变革的地域性 |
1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徐静莉 |
政法论坛 |
2 |
“契约”抑或“身份” |
1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袁翔珠 |
比较法研究 |
3 |
论清代广西司法对少数民族民间习惯的认可 |
1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关丹丹 |
政法论坛 |
2 |
权利换和谐 |
1 |
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崔明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人心似铁与官法如炉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张松 |
政法论坛 |
3 |
民初商事公断处探析 |
1 |
巢湖学院 |
郑小春 |
法商研究 |
2 |
从徽州讼费帐单看清代基层司法的陋规与潜规则 |
1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陈夏红 |
政法论坛 |
2 |
近代中国的破产法制及其命运 |
(以上数据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搜集整理,转载务必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