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姓名音序排序) |
||||
姓名 |
作者单位 |
期刊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蔡桂生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韦尔策尔犯罪阶层体系研究 |
中外法学 |
4 |
敌人刑法的思与辨 |
||
陈兵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中外法学 |
2 |
从继受到自主创新 |
法学 |
5 |
《谢尔曼法》域外适用中“礼让”的变迁与启示 |
||
陈金钊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2 |
过度解释与权利的绝对化 |
法学 |
7 |
对非正常死亡的修饰与法律思维方式 |
||
陈锐 |
西南政法大学 |
比较法研究 |
2 |
论分析哲学与分析法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
法律科学 |
5 |
拉兹的法哲学趣向 |
||
陈伟 |
西南政法大学 |
法商研究 |
4 |
反思人身危险性在定罪机制中的功能定位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虚幻的道德”抑或“真实的法律” |
||
陈卫东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3 |
中国诉美国轮胎特保措施案的法律分析 |
法商研究 |
4 |
WTO体制下文化政策措施的困境与出路 |
||
陈卫佐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欧共体国际私法的最新发展 |
清华法学 |
3 |
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立法思考 |
||
陈业宏 |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1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商控股的立法反思 |
法律科学 |
6 |
我国个税项目扣除问题研究 |
||
崔晓静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5 |
论国际税收协调法律机制之构建 |
法学 |
12 |
从“瑞银集团案”看国际税收征管协调机制的走向 |
||
杜涛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清华法学 |
3 |
法律适用规则的强制性抑或选择性 |
比较法研究 |
6 |
汉考克的冲突法理论及其对韩德培的影响 |
||
段文波 |
西南政法大学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日本民事诉讼法上部分请求学说与判例评说 |
现代法学 |
5 |
请求权竞合论 |
||
范立波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
法学家 |
1 |
规范裂缝的判定与解决 |
法律科学 |
4 |
论法律规范性的概念与来源 |
||
方潇 |
苏州大学法学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中国传统历法之法意及其对法律时间的影响 |
比较法研究 |
6 |
跪还是不跪:人权的一个身体姿态史考察 |
||
房绍坤 |
烟台大学法学院 |
清华法学 |
1 |
从美、德法上的征收类型看我国的征收立法选择 |
法学家 |
6 |
论征收中“公共利益”界定的程序机制 |
||
高薇 |
西南政法大学 |
法学评论 |
1 |
论危险犯的未遂 |
法学家 |
6 |
论诉讼与仲裁关系中的既判力问题 |
||
关保英 |
上海政法学院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论行政相对人的陈述权 |
法学 |
4 |
行政适用法律错误若干问题探讨 |
||
郭春镇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从“限制权力”到“未列举权利”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立法的被“俘获”与“逃逸” |
||
郭华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5 |
鉴定人与专家证人制度的冲突及其解决 |
现代法学 |
6 |
刑事技术、刑事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关系之考量 |
||
郭翔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2 |
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 |
清华法学 |
2 |
民事地域管辖与立案审查制度的冲突与协调 |
||
韩良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政法论坛 |
4 |
论气候行政权 |
比较法研究 |
6 |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立法比较研究 |
||
胡学军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清华法学 |
4 |
法官分配证明责任 |
现代法学 |
5 |
司法裁判中的隐性知识论纲 |
||
黄文煌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清华法学 |
2 |
论租赁权的对抗效力 |
法律科学 |
6 |
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制度之适用 |
||
黄学贤 |
苏州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2 |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受案范围研究 |
法学 |
10 |
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探讨 |
||
黄志雄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3 |
从“市场准入”到“资源获取” |
法学评论 |
1 |
国际法人本化趋势下的2008年《集束弹药公约》 |
||
霍宪丹 |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 |
法律科学 |
1 |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逻辑反思与路径探究 |
法学 |
3 |
中国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系统思考 |
||
江国华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2 |
论宪法能力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公民非典型参与及其文化隐喻 |
||
姜峰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政法论坛 |
1 |
违宪审查:一根救命的稻草? |
清华法学 |
5 |
权利宪法化的隐忧 |
||
姜福东 |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类推的误用,抑或哲学诠释学之谬--考夫曼类推思维观批判 |
法商研究 |
5 |
反思法学对哲学诠释学的继受 |
||
蒋大兴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团结情感、私人裁决与法院行动 |
法学家 |
4 |
商法:如何面对实践? |
||
蒋娜 |
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 |
现代法学 |
1 |
国际刑事责任的多元主体及其启示 |
法学评论 |
2 |
从反人道罪的最新发展看国际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
||
金眉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学 |
8 |
我国上世纪 50 年代婚姻制度改革运动的反思 |
法学 |
12 |
婚外同居关系的补偿 |
||
冷传莉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3 |
论人格物之实体与程序制度的建构 |
政法论坛 |
6 |
人格物确立的法理透视 |
||
黎四奇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2 |
对我国创业板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几点检讨及反思 |
法学评论 |
4 |
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法治化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
||
李承亮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现代法学 |
1 |
侵权责任法视野中的生态损害 |
清华法学 |
5 |
侵权责任的违法性要件及其类型化 |
||
李红海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比较法研究 |
6 |
多维的英格兰宪政史 |
清华法学 |
6 |
自足的普通法与不自足的衡平法 |
||
李启成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政法论坛 |
2 |
文学作品、司法文书与法史学研究 |
比较法研究 |
6 |
民事权利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
||
李翔 |
华东政法大学 |
法学家 |
4 |
单位自首正当性根据及其认定 |
法学 |
10 |
论单位犯罪主体归责二重性 |
||
李秀清 |
华东政法大学 |
政法论坛 |
3 |
所谓宪政 |
中外法学 |
3 |
中美早期法律冲突的历史考察 |
||
李扬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4 |
知识产权请求权的限制 |
法学家 |
6 |
日本著作权间接侵害的典型案例、学说及其评析 |
||
梁咏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1 |
我国海外投资之间接征收风险及对策 |
法学 |
7 |
WTO 框架下碳关税可能引致的贸易争端与解决 |
||
刘长秋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法学评论 |
3 |
生命法三论 |
现代法学 |
4 |
刑法学视域下的克隆人及其立法 |
||
刘承韪 |
中国政法大学 |
比较法研究 |
1 |
论美国契约法理论“演化三部曲”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刑事和解制度的民法解读 |
||
刘风景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中外法学 |
2 |
“视为”的法理与创制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法学工匠的角色定位 |
||
刘练军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比较法研究 |
1 |
最危险的部门——重读“联邦党人第四十八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在自制与能动之间 |
||
刘茂林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5 |
论宪法的正当性 |
法商研究 |
6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准 |
||
刘星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冤案”与司法活动 |
中外法学 |
2 |
司法日常话语的“文学化” |
||
刘学在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2 |
团体诉讼之当事人适格的类型化分析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巴西集合诉讼制度介评 |
||
刘志云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1 |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兴起及其督促机制的完善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自由主义国际法学 |
||
柳经纬 |
中国政法大学 |
比较法研究 |
1 |
“一国两制”原则下“两岸四地”的私法统一问题 |
比较法研究 |
5 |
咬文嚼字说立法 |
||
马栩生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3 |
论城市地下空间权及其物权法构建 |
法学评论 |
4 |
比较法视野下故意侵权理论体系之构建 |
||
宁立志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5 |
专利辅助侵权制度中的法度边界之争 |
法商研究 |
5 |
韩国公平交易法中的专利权不当行使及其启示 |
||
欧阳本祺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3 |
论我国定罪思维的传统及其演化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走出刑法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迷思 |
||
彭文华 |
佛山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4 |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
法学 |
5 |
德、日犯罪构成论体系与我国刑法规范的内在冲突 |
2010年论文数2篇的作者统计(一)/html/fxpd/4291.shtml
2010年论文数2篇的作者统计(三)/html/fxpd/4289.shtml
注: 以上数据根据我部制定的“中国法学院科研评价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共15种刊物)上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对个人发表论文数为2篇的作者进行统计。统计工作难免疏漏,请指正!
(以上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搜集整理,转载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