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总体评介
民法学论文涉及民法基本理论、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方面,依据我部“民法学·2010年度各科研单位发表论文数统计” (/html/fxpd/4391.shtml),民法学在15种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256篇(2009年度为237篇),占总数1431篇的17.89%(2009年度占总数1406篇的近16.86%),在所列的13门学科中,仍稳居榜首。其中,发表在三大权威刊物上的论文30篇(2009年度为34篇),占总数180篇的16.67%(2009年度占总数173篇的19.65%)。总体而言,民法学论文发表总数较上一年度有小幅增长,而在三大权威刊物发表数略有下降。
从论文选题涉及的领域看,侵权责任法方面有61篇左右(与2009年度持平)居于首位,紧跟其后的是知识产权法方面,有50篇左右;其次是物权法方面,有37篇左右;再次是合同法方面,有28篇左右。以上共计175篇,占民法学论文总数的68.36%,为三分之二强。
2010年度民法学研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侵权责任法研究热度不减。《侵权责任法》于2009年12月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
2、知识产权法研究升温明显。一方面知识产权法界的多位腕级人物披挂上阵,另一方面各路新老英雄也大显身手;既有研究重地繁花似锦,更有风情小镇次第开花。这就使得知识产权法方面的研究形成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或许是其大年来哉?
3、物权法研究余温渐褪,合同法研究有所回暖。物权法方面在数量上少于2009年(2009年至少49篇),位次也退居三线(2009年位居二线)。而合同法方面提升至28篇(2009年不足10篇)。但这仍然不能改变研究热情与立法之远近的反比例关系。
4、从更宏大的视野进行研讨的努力持续并呈多样性。既有一如既往地探讨宪法与民法关系,如薛军的《“民法—宪法”关系的演变与民法的转型》;还有从社会变迁角度展开研讨的,如朱岩的《社会变迁与民法双重体系建构》;也有从比较法角度对两岸四地私法统一问题的探讨,如柳经纬的《“一国两制”原则下的“两岸四地”的私法统一问题》;还有学者就民事立法语言的角度进行研讨,如李康宁的《民事法律立法语言失范问题检讨》。
5、传统理论研究惯性强大,面向司法的民法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2010年的选题仍然着重从概念、制度、立法方面展开,而侧重于司法方面的仍显不足。当然也有清晰可见的,如张新宝、王伟国的《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探讨》、王成的《医疗侵权行为法律规制的实证分析》、刘承韪的《刑事和解制度的民法解读》等。总体而言,民法局限于传统理论研究的惯性仍然强大,需要进一步改观。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历史背景下,民法研究除了继续坚持面向立法完善外,也应有意识地面向司法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队伍总体评价
民法学作为研究队伍最为庞大的学科,该领域2010年发表论文的人员结构与2009年相似外,还有局部变化,就是有更多年轻一代学者涌现。尽管在发表2篇以上的作者中有9位具体年龄不明,但老中青三代仍皆有实力展现,特别是中青年一代仍为明显活跃份子,60后、70后的学者密集凸显,80后在2009年度2名崭露头角(张红、王竹)且依然强势的基础上(论文数分别列第二、第三位),至少又增加了2位(黄忠、朱虎)。在发表论文数名列前三甲中,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叶金强以总数6篇居冠,清华大学的程啸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红以总数5篇并列第二,三位分别为60后、70后、80后;而同以总数4篇并列探花的有4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常鹏翱(在三大权威期刊发表2篇)、厦门大学法学院的徐国栋、四川大学法学院的王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
2010年度,个人在15种主要期刊发表文章2篇以上的共36位(2009年度为35位),发表论文97篇(2009年度为85篇),占37.89%(2009年度为35.86%);三大期刊17篇(2009年度为16篇),占56.67%(2009年度占47%)。从两个年度的比较看,不论作者数还是作品数基本保持稳定中有增长的态势,且有后生可畏,后浪紧推前浪之势。具体排名见下表:
序号 |
姓名 |
论文总数(篇) |
三大期刊论文数(篇) |
年龄(出生年份) |
1 |
叶金强 |
6 |
2 |
1967 |
2 |
5 |
1 |
1976 |
|
3 |
张 红 |
5 |
0 |
1982 |
4 |
常鹏翱 |
4 |
2 |
1974 |
5 |
徐国栋 |
4 |
0 |
1961 |
6 |
王 竹 |
4 |
0 |
1981 |
7 |
|
4 |
0 |
1956 |
8 |
朱晓喆 |
3 |
2 |
1975 |
9 |
王利明 |
3 |
1 |
1960 |
10 |
吴汉东 |
3 |
1 |
1951 |
11 |
张新宝 |
3 |
1 |
1961 |
12 |
温世扬 |
3 |
0 |
1964 |
13 |
邓宏光 |
3 |
0 |
不明 |
14 |
黄 忠 |
3 |
0 |
1982 |
15 |
冉克平 |
3 |
0 |
1978 |
16 |
杜景林 |
3 |
0 |
不明 |
17 |
崔建远 |
2 |
1 |
1956 |
18 |
朱 虎 |
2 |
1 |
1982 |
19 |
薛 军 |
2 |
1 |
1974 |
20 |
杨代雄 |
2 |
1 |
1976 |
21 |
周江洪 |
2 |
1 |
不明 |
22 |
廖焕国 |
2 |
1 |
不明 |
23 |
刘文杰 |
2 |
1 |
不明 |
24 |
杨立新 |
2 |
0 |
1952 |
25 |
尹 田 |
2 |
0 |
1954 |
26 |
房绍坤 |
2 |
0 |
1962 |
27 |
柳经纬 |
2 |
0 |
1955 |
28 |
刘承韪 |
2 |
0 |
1977 |
29 |
金 眉 |
2 |
0 |
不明 |
30 |
李承亮 |
2 |
0 |
1978 |
31 |
宁立志 |
2 |
0 |
1964 |
32 |
黄文煌 |
2 |
0 |
不明 |
33 |
李 扬 |
2 |
0 |
1968 |
34 |
叶名怡 |
2 |
0 |
1979 |
35 |
许中缘 |
2 |
0 |
1975 |
36 |
马栩生 |
2 |
0 |
不明 |
[注:欢迎年龄不明的作者提供准确信息,以完善我们的统计数据。]
(三)法学院排名分析
257篇论文的作者来自71家教学科研机构(2009年度来自76家)。发表总数在3篇以上的单位共有21家(2009年度为23家),依次排名为:
序号 |
单位 |
总数 |
三大期刊 |
自发数 |
作者 [作者数皆按第一作者统计] |
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与2009年度排名一致] |
26 |
3 |
14 |
吴汉东(与李瑞登合发一篇)、张红、韩松、胡开忠、胡潇潇、梁志文、麻昌华、梅术文、彭学龙、唐义虎、万建华、谢鸿飞、熊 琦 [13人] |
2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与2009年度排名一致] |
19 |
4 |
7 |
王利明(与姚辉合作一篇)、刘春田、杨立新、张新宝(与王伟国合作一篇)、陈明涛、高圣平、李琛、宋廷徽、谢远扬、叶林、张淑隽(与潘皞宇合作一篇)、朱虎、朱岩 [13人] |
3 |
北京大学法学院 [较2009年度上升1位] |
14 |
6 |
0 |
魏振瀛、薛军、常鹏翱、葛云松、马忆南、汤文平、王成、杨明(与张巍合作一篇)、尹田 [9人] |
3 |
华东政法大学 [较2009年度上升2位] |
14 |
4 |
6 |
韩强、李锡鹤、沈幼伦、王迁、吴一鸣、许莉、杨代雄、曾大鹏、张驰、朱晓喆(与徐刚合作一篇)[10人] |
3 |
西南政法大学 [较2009年度上升7位] |
14 |
0 |
6 |
陈苇、邓宏光、黄汇、黄忠、李雨峰、刘有东、孙鹏、张剑波、张力、张玉敏(与侯国跃合作一篇)[10人] |
6 |
中国政法大学 [较2009年度上升2位] |
13 |
0 |
8 |
曹义荪、戴孟勇、费安玲、金眉、李晗、刘承韪、柳经纬、罗瑶、张今、朱庆育[10人] |
7 |
厦门大学法学院[较2009年度上升7位] |
12 |
0 |
0 |
齐云、黄文煌、蒋月、刘铁光、谢黎伟、徐国栋、郑永宽、钟瑞栋[8人] |
7 |
武汉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及国际法研究所) [较2009年度下降2位] |
12 |
0 |
7 |
钟瑞栋、宁立志、冷传莉、李承亮、李智、秦涛、温世扬(与兰晓为合作一篇)、余敏友(与廖丽、褚童合作一篇)、张素华、李承亮、温世扬(与武亦文合作两篇)[11人] |
9 |
清华大学法学院 [较2009年度下降6位] |
10 |
3 |
1 |
程啸、崔建远、韩世远、龙俊、夏元军 [5人] |
9 |
南京大学法学院 [较2009年上升3位] |
10 |
0 |
0 |
倪同木(与夏万宏合作一篇)、宋亚辉、肖泽晟、叶金强、岳卫[5人] |
11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8 |
0 |
0 |
万志前(与郑友德合作一篇)、李扬、冉克平、张定军、周琼[5人] |
12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6 |
1 |
0 |
王冠玺、许建宇、周 翠、周江洪、吴小兵 [5人] |
12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6 |
0 |
1 |
李国强、刘红臻、马新彦(与石睿合作一篇)、彭诚信(与单平基合作一篇)、孙良国 、张丹丹[6人] |
14 |
西北政法大学 |
5 |
1 |
2 |
陈凌云、李康宁、孙昊亮、叶名怡 [4人] |
15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4 |
1 |
0 |
何佳馨、金殿军、林暖暖、杨 华 [4人] |
15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4 |
0 |
0 |
王竹[1人] |
15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及广东商学院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
4 |
0 |
0 |
曾祥生、刘平、鲁晓明、王坤 [4人] |
18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3 |
1 |
0 |
屈茂辉、许中缘 [2人] |
18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3 |
1 |
0 |
胡波、廖焕国[2人] |
18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3 |
0 |
0 |
蒲俊丞、齐爱民(与周伟萌合作一篇) [2人] |
18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
3 |
0 |
0 |
杜景林 |
以上21家单位(占发表论文单位总数70家的30%)发表论文193篇,占全部民法学论文的75.39%。(2009年度占发表论文单位总数76家的30.26%、发表的论文占全部民法学论文的73%)。从上表可见:
1、整体实力悬殊依然
总体而言,近三成的单位发表了七成多的论文,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26篇遥遥领先;就三大期刊发表情况而言,21家单位共发表了27篇,占总数30篇的90%(2009年度为70.6%)。
2、强者恒强趋势明显
进入前10强的10家单位(2009年度进入前10强的为11家单位),占发表论文单位总数70家的14.29%,共发表144篇,占全部民法学论文的56.25%,也就是说不足二成的单位发表了半数多的论文。就三大期刊发表情况而言,进入前10强的10家单位共发表了22篇,占总数30篇的73.33% (2009年度17家单位发表了15篇,占总数30篇的50%),较2009年度有明显提升。
3、十强格局稳中有变
2010年度相较2009年度,进入前10强的单位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退居第11位、湖南大学法学院退居第18位,而南京大学法学院晋级10强,其余9家依然不倒。但是也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分列状元、榜眼的状况依然不改;二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与厦门大学法学院大踏步前进,分别提升7位;三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有明显退步,下降了6位。
4、状元、榜眼不变中有异趣
2009年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论文总数19篇居于榜首,其中优势之一在于人多力量大,其上场队员16名,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多出7名。而2010年度两者上场人数相同,皆为13人,但前者较后者多发7篇。这一数字与前者较后者多出的自发数相同;另外,三大权威期刊发表数,后者较前者多出1篇。
5、三大期刊京内外有平分秋色之势
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的单位共6家、论文数18篇,其中京内3家、论文数13篇(北京大学法学院6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4篇、清华大学法学院3篇),京外3家、论文数10篇(华东政法大学4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篇、南京大学法学院3篇)。这较2009年度京内单位占明显优势的状况有所改观。
祝愿“民为邦本,法乃公器”的精神在2011年的民法学研究中继续绽放异彩!
[特别说明:由于学科划分及论文归属是粗线条的,错漏之处不可避免,以偏概全之处亦不可避免。受资料来源所限,有些学者年龄统计不明或不准,请读者体谅阅读,也欢迎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我们将及时改正,以使之不断完善。联系电话:010-62517773]
相关链接:
2009年度民法学学科排行分析:/html/xjdt/27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