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单位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19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 4 | 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 |
姚诗 | 中国法学 | 3 | 交通肇事“逃逸”的规范目的与内涵 | ||
周光权 | 中国法学 | 3 | 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 | ||
车浩 | 法学研究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 | ||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 5 | 责任主义与量刑原理 | ||
周光权 | 法学研究 | 6 | 论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 ||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 1 |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 | ||
张明楷 | 法学家 | 1 | 违法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 | ||
车浩 | 法学评论 | 1 | 论推定的被害人同意 | ||
周光权 | 法学家 | 2 | 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 | ||
缑泽昆 | 现代法学 | 2 | 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3 | 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 ||
劳东燕 | 清华法学 | 4 | 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联系标准 | ||
李强 | 清华法学 | 4 | 日本刑法中的“存款的占有” | ||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 5 | 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之否定 | ||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 5 | 刑事推定、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 | ||
劳东燕 | 政法论坛 | 6 | 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 | ||
杨延军 | 法商研究 | 6 | 间接正犯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新探 | ||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 6 | 结果回避义务研究 | ||
15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及刑科院) | 赵秉志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赔偿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
高铭暄;苏惠渔 | 法学 | 9 | 从此踏上废止死刑的征途 | ||
黄风 | 比较法研究 | 1 | 析《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文本第57条第3款的表述错误 | ||
蒋娜 | 现代法学 | 1 | 国际刑事责任的多元主体及其启示 | ||
赵秉志;何荣功 | 法商研究 | 2 | 雇凶杀人案件中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 | ||
赵秉志;蒋娜 | 政法论坛 | 2 | 国家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与司法认定 | ||
蒋娜 | 法学评论 | 2 | 从反人道罪的最新发展看国际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 ||
赵秉志;黄晓亮 | 现代法学 | 3 | 论内地与香港特区间刑事诉讼转移制度的构建 | ||
李希慧;林卫星 | 法律科学 | 5 | 并和主义 | ||
王昭振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刑法解释立场之疑问 | ||
张远煌 | 法商研究 | 5 | 美国有组织犯罪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 | ||
高铭暄;楼伯坤 | 现代法学 | 6 | 死刑替代位阶上升无期徒刑的改良 | ||
张磊 | 法学 | 11 | 高科技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出路 | ||
赵秉志 | 法学 | 12 | 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 | ||
阴建峰 | 法学 | 12 | 论洗钱罪上游犯罪之再扩容 | ||
13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白建军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从中国犯罪率数据看罪因、罪行与刑罚的关系 |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 4 | 形式解释学的再宣示 | ||
白建军 | 中国法学 | 6 | 犯罪轻重是如何被定义的 |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4 | 犯罪论体系的位阶性研究 | ||
白建军 | 法学研究 | 6 | 裸刑均值的意义 | ||
蔡桂生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韦尔策尔犯罪阶层体系研究 | ||
陈兴良 | 中外法学 | 1 | 犯罪构成论 | ||
陈兴良 | 法学家 | 1 | 四要件——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 | ||
陈兴良 | 法律科学 | 1 | 刑法学:向生而死 | ||
陈兴良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的本土转换 | ||
王新;冯博 | 政法论坛 | 3 | 辨析刑法定性分析的逻辑进路 | ||
梁根林 | 法学 | 4 | 死刑案件被刑事和解的十大证伪 | ||
蔡桂生 | 中外法学 | 4 | 敌人刑法的思与辨 | ||
12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刘明祥 | 中国法学 | 1 |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含义解析与司法认定 |
付立庆 | 中外法学 | 1 | 重构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宣言与自省 | ||
高铭暄 | 法学 | 2 | 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 | ||
时延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刑罚的正当性探究 | ||
田宏杰 | 法商研究 | 2 |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 ||
肖中华 | 法学家 | 3 | 空白刑法规范的特性及其解释 | ||
李蕊佚 | 法学评论 | 4 | 服刑人员生育权研究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4 | 人大刑法学科的十大亮点 | ||
郭莉 | 法律科学 | 5 | 罪数判断标准研究 | ||
时延安 | 法学家 | 5 | 刑罚权运作的秩序 | ||
郭文龙 | 政法论坛 | 6 | 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罪名探析 | ||
刘明祥 | 法学 | 11 | 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 | ||
11 | 华东政法大学 | 刘宪权 | 中国法学 | 1 |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 |
刘宪权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发展及应有之义 | ||
俞小海 | 现代法学 | 3 | 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 | ||
李翔 | 法学家 | 4 | 单位自首正当性根据及其认定 | ||
孙万怀 | 现代法学 | 5 |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为口袋罪 | ||
刘宪权 | 法学 | 6 | “疑罪从轻”是产生冤案的祸根 | ||
孙剑明;张建刚;钱丽娜 | 法学 | 6 | 短刑犯减刑联合考察及其检察监督 | ||
杨兴培 | 法学 | 6 | 刑事司法观念的转变与死刑案件再查制度的确立 | ||
张勇 | 法学 | 8 | 运输司机窃取封缄油罐内汽油的行为定性 | ||
李翔 | 法学 | 10 | 论单位犯罪主体归责二重性 | ||
王恩海 | 法学 | 11 |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司法认定 | ||
11 | 西南政法大学 | 高巍 | 法学评论 | 1 | 论危险犯的未遂 |
邵栋豪 | 中外法学 | 2 | 从明文到明确 | ||
石经海 | 法律科学 | 2 | 量刑思维规律下的量刑方法构建 | ||
石经海 | 现代法学 | 2 | 论量刑合法 | ||
高维俭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少年司法之社会人格调查报告制度论要 | ||
石经海 | 法商研究 | 3 | 我国刑法与CCPR之比较与对接 | ||
吴常青 | 法学 | 3 | 对“预交罚金”做法的反思 | ||
陈伟 | 法商研究 | 4 | 反思人身危险性在定罪机制中的功能定位 | ||
付子堂 | 现代法学 | 5 | 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长效机制建设研究报告 | ||
石经海 | 中外法学 | 6 | 从极端到理性 | ||
陈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虚幻的道德”抑或“真实的法律” | ||
9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何荣功 | 法学评论 | 1 |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造与等价值的判断 |
王明辉;唐煜枫 | 法商研究 | 1 | 非并罚数罪研究 | ||
王耀忠 | 法学评论 | 1 | 正义与功利 | ||
余磊;邓小俊 | 法学评论 | 2 | 中日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法律对策之比较研究 | ||
赵俊 | 法学评论 | 3 | 少年刑事责任比较研究 |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4 |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若干问题的探讨 | ||
康均心;王敏敏 | 法学评论 | 5 | 论死刑适用标准 | ||
梁小平;陈志伟 | 政法论坛 | 5 | 再论死亡补偿费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 ||
雷山漫 | 法学评论 | 6 |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刑法保护研究 | ||
7 | 中国政法大学 | ||||
王牧 | 中国法学 | 6 | 犯罪研究 | ||
罗翔 | 清华法学 | 1 | 论对同意的认识错误 | ||
7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周详 | 法学研究 | 3 | 刑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
齐文远;苏彩霞 | 法律科学 | 1 | 刑法中的类型思维之提倡 | ||
王良顺 | 法学 | 1 | 论挪用公款罪中的“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 | ||
徐立 | 政法论坛 | 2 | 刑事责任的实质定义 | ||
王安异 | 中外法学 | 3 | 重申犯罪主体 | ||
王良顺 | 政法论坛 | 6 | 管理、监督过失及其判断 | ||
程红 | 中外法学 | 6 | 人体实验的刑法学分析 | ||
7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欧阳本祺 | 法律科学 | 3 | 论我国定罪思维的传统及其演化 |
刘艳红 | 政法论坛 | 4 | 实质的犯罪论体系之提倡 | ||
刘艳红 | 法学研究 | 4 |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 | ||
欧阳本祺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走出刑法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迷思 | ||
刘艳红;梁云宝 | 法学评论 | 6 |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关系 | ||
刘艳红 | 法学 | 6 | 交通过失犯认定应以结果回避义务为基准 | ||
周少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法典化制度下刑事判例的制度功能 | ||
4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杜宇 | 中国法学 | 5 | 刑法解释的另一种路径 |
杜宇 | 法商研究 | 1 | 刑法规范的形成机理 | ||
杜宇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刑事和解体制与传统诉讼体制之关系 | ||
汪明亮 | 法律科学 | 6 | 社会网络分析之犯罪学意义 | ||
3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李立丰 | 法商研究 | 2 | 种族屠杀犯罪处理实效的批判与反思 |
王志远 | 法律科学 | 2 | 多元身份主体共同犯罪之定性难题及前提性批判 | ||
王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关于中国犯罪构成理论走向的前提性追问 | ||
3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马荣春 | 清华法学 | 1 | 论刑法的常识、常情、常理化 |
姜涛 | 政法论坛 | 5 | 社会资本理论的入径及对刑事政策实施的意义 | ||
姜涛 | 法学 | 6 | 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该向何处去 | ||
3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柳忠卫 | 中国法学 | 2 | 论被迫行为的刑法规制及其体系性地位的重构 |
柳忠卫 | 现代法学 | 3 | 刑法立法模式的刑事政策考察 | ||
姜涛 | 现代法学 | 4 | 风险社会之下经济刑法的基本转型 | ||
3 | 上海政法学院 | 严励 | 中国法学 | 1 | 问题意识与立场方法 |
蔡一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犯罪化范围的法理分析与展开 | ||
严励 | 法学 | 6 | 地方政法委“冤案协调会”的潜规则应该予以废除 | ||
2 | 西北政法大学 | 喻贵英 | 法律科学 | 2 | 单位犯罪之恒定与代罚制之检讨 |
贾宇,怯帅卫 | 法律科学 | 4 | 论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 | ||
2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姜涛 | 法学评论 | 3 | 劳动刑法研究三题 |
刘远 | 现代法学 | 4 | 司法刑法学的视域与范式 | ||
2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谭志君 | 政法论坛 | 5 | 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多元模式 |
印仕柏;李春阳 | 法学评论 | 5 | 涉众型经济犯罪之刑事政策及其适用 | ||
2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王飞跃 | 法学评论 | 4 | 交易型受贿研究 |
王飞跃 | 中外法学 | 4 | 犯罪工具没收研究 | ||
2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冯亚东;李 侠 | 法学研究 | 4 | 从客观归因到主观归责 |
胡东飞 | 中外法学 | 5 | 认识论、法治与刑法解释的目标 | ||
2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蔡军 | 现代法学 | 4 |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立法的理性分析 |
刘长秋 | 现代法学 | 4 | 刑法学视域下的克隆人及其立法 | ||
2 |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 王文华 | 法学评论 | 2 | 论刑法中重罪与轻罪的划分 |
王文华 | 政法论坛 | 2 | 刑法学教科书60年回顾与反思 | ||
2 | 佛山大学法律系 | 彭文华 | 法商研究 | 4 |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
彭文华 | 法学 | 5 | 德、日犯罪构成论体系与我国刑法规范的内在冲突 | ||
2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焦占营 | 法学评论 | 5 | 贿赂犯罪法定刑评价模式之研究 |
任彦君 | 法学评论 | 6 | 因受贿而渎职的罪数认定 | ||
2 |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 杨燮蛟 | 政法论坛 | 3 | 在人性观视野下对刑法谦抑性的诠释 |
单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文化冲突视域下的中国腐败犯罪研究 | ||
2 | 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 | 王刚 | 法学研究 | 3 | 营救者的损害与自我答责原则 |
王刚 | 清华法学 | 2 | 出于营救目的的酷刑与正当防卫 |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郑丽萍 | 法学评论 | 6 | 中国刑罚改革的系统性思路与进路 |
1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叶良芳 | 法学 | 9 | 将信用卡套现入罪是司法“造法” |
1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孙国祥 | 法商研究 | 5 | 我国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政策模式的应然选择 |
1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魏东 | 现代法学 | 6 | 论社会危害性理论与实质刑法观的关联关系与风险防范 |
1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林维 | 法学家 | 2 | 论量刑情节的适用和基准刑的确定 |
1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陈毅坚 | 中外法学 | 5 | 预备阶段共同参与行为的性质 |
1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巩固 | 法学研究 | 4 | 社会视野下的死亡赔偿 |
1 | 河海大学法学院 | 徐安住 | 法学评论 | 4 | 毒品犯罪适用死刑学说与司法经验的案例解读 |
1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李金明 | 法商研究 | 1 |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
1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 | 杨金彪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分工分类与作用分类的同一 |
1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韩轶 | 法商研究 | 3 | 不同身份者实施的共同犯罪定性之研析 |
1 |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徐平;张浩 | 政法论坛 | 2 | 从危害行为探索环境刑事立法的模式 |
1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陈忠林 | 现代法学 | 1 | 现行犯罪构成理论共性比较 |
1 |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 吴大华;李运才 | 现代法学 | 6 | 论无特殊身份者参与身份犯的基本界限与程度 |
1 | 山东政法学院 | 张爱艳 | 法学家 | 5 |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研究 |
1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 王立志 | 政法论坛 | 2 | 风险社会中刑法范式之转换 |
1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刘方 | 中国法学 | 2 | 跨法犯刑法适用若干问题研究 |
1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 | 郑冲 | 比较法研究 | 5 |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与病人处分相关的最新判决 |
1 | 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 | 吴林生 | 法学 | 1 | 平和窃取说之批判 |
1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翟中东 | 法律科学 | 4 | 危险评估与控制 |
1 | 广东省珠海市委政法委 | 谭兆强 | 法学 | 11 | 论行政刑法对前置性规范变动的依附性 |
1 |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 周永年 | 法学 | 2 | 非刑罚处罚方法的现实化路径 |
1 |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 | 张利兆 | 法学 | 9 | “刑事案件”概念的实体法意义 |
1 |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 张建 | 法学 | 6 | 刑法信用是刑法规范回应特殊性社会需要的一种属性 |
1 |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 | 李文军 | 法学 | 8 | 故意伤害致特异体质者死亡案件处断争议之辨析 |
1 | 江苏省南京监狱 | 张建秋 | 政法论坛 | 6 | 反社会人格——刑事犯罪之人格基础 |
1 | 谢尔曼.思特灵律师事务所 | 戴昕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威慑补充与“赔偿减刑” |
(以上数据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搜集整理,转载务必标明出处)
相关链接:
法理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362.shtml
宪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368.shtml
民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391.shtml
行政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371.shtml
刑诉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389.shtml
民诉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346.shtml
商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394.shtml
经济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395.shtml
法制史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363.shtml
国际公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431.shtml
国际私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432.shtml
国际经济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4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