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际法学2010年CLSCI论文数据分析
发布日期:2011-04-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大国际法学2010CLSCI论文数据分析

(一)学科总体评价

根据教育部的学科划分,大国际法学科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本次评析所指的“国际法学科”即包括以上三者。依据我部近日在“中国法学创新网”上发布的“国际公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431.shtml)、国际私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432.shtml)、以及国际经济法学·2010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html/fxpd/4415.shtml),大国际法学科在15种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129篇,占总数1431篇中的9.01%。其中,国际经济法55篇,国际公法38篇,国际私法36篇,在所列的13门学科中,依次排在第111213名。2010年大国际法学科发表在三大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上的论文共9篇,占总数180篇的5%15种“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hina Leg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LSCI中国际法学科论文发表篇数列6名的刊物是,《法学》22篇、《法学评论》20篇,《现代法学》13篇,《法商研究》12篇,《比较法研究》11,《法学家》10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法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相当部分的重点高校不仅成立了独立的国际法学研究机构,而且积极向外拓展,加强国际交流,如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等。一些政法院校纷纷建立了独立的国际法学院,如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等。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推进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较高国际法素质的学术和实务工作人员。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法学科在国家整体的学术建设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二)研究队伍总体评价

2010CLSCI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中,个人成果数较多的作者如下:何志鹏(4篇);徐崇利(3篇)、宋晓(3篇);陈卫佐(2篇)、杜涛(2篇)、余民才(2篇)、崔晓静(2篇)、廖诗评(2篇)、梁咏(2篇)、陈卫东(2篇)、朱利江(2篇)、邓烈(2篇)、张爱宁(2篇)、张春良(2篇)、谢新胜(2篇)等。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年发表文章较多的作者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学者占有绝对的优势。除个别作者,如徐崇利教授等笔耕不辍外,其他作者主要是国际法学科队伍中的学术新锐。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队伍不仅蓬勃发展,更彰显了朝气和快速发展的动力。

(三)法学院排名分析

国际法学科15种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129篇,其中,发表总数在3篇以上的法学科研机构有15家,共84篇论文。发表总数在3篇以上的单位依次排名如下:

名次

单位

总数

分科

刊物名称

期数

文章标题

1

武汉大学

法学院

(及国际法研究所)

17

国公8

冯洁菡

法学评论

3

浅析《罗马公约》中的豁免规则

黄志雄

法学评论

1

国际法人本化趋势下的2008年《集束弹药公约》

万鄂湘

法学评论

5

论国家人权机构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黄莉娜

法学评论

2

国际法视角下的索马里海盗问题

罗国强

法学评论

2

一般法律原则的困境与出路

杨咏亮

法学评论

3

试论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战争罪的国家责任

杨泽伟

法学研究

3

当代国际法的新发展与价值追求

国私3

肖永平孙玉超

法律科学

4

论现代航空法的自由化趋势

董海洲

法学家

1

从“身份”到“场所”

郭玉军

法学评论

2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若干问题研究

国经6

黄志雄

法商研究

3

从“市场准入”到“资源获取”

邹日强

法学

4

SCM协议中“某些企业”的法律界定与解释

杜志华陆

法学评论

4

欧盟消费者保护的新工具

崔晓静

法学评论

5

论国际税收协调法律机制之构建

曾令良

法学

8

从“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上诉机构裁决看条约解释的新趋势

崔晓静

法学

12

从“瑞银集团案”看国际税收征管协调机制的走向

2

厦门大学

法学院

8

国经7

韩秀丽

现代法学

2

论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根本安全利益”与“公共目的

徐崇利

法商研究

3

公平与公正待遇

徐崇利

法学家

3

晚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实践之评判

徐崇利

法学

4

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下“中国搭便车论”辨析

现代法学

6

中国加入WTO十年的法理断想

许楚敬

现代法学

6

国际公法在WTO争端解决中的作用与应用

吕富强

比较法研究

2

论法国式信托

国公1

刘志云

法制与社会发展

3

自由主义国际法学

2

西南政法大学

8

国私3

法律科学

1

“冲突法理论”伦纲

张春良

法律科学

4

冲突法的范式进化论

张春良

法制与社会发展

6

国际私法中反法律规避制度的功能评析

国经5

陈咏梅

现代法学

3

发展中成员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困境及能力建设

王衡

法商研究

4

WTO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之解释问题研究

缪心毫

现代法学

5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交叉条件的法律分析

陈小曼

政法论坛

5

国际船舶油污责任赔偿体系下的损害赔偿范围

张晓

现代法学

6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政策协调发展论

4

复旦大学

法学院

6

国私3

清华法学

3

法律适用规则的强制性抑或选择性

比较法研究

6

汉考克的冲突法理论及其对韩德培的影响

法商研究

6

ICC国际仲裁院在我国作成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国经3

张梓太张乾红

法学

2

国际气候适应制度的滞后性及其发展障碍

法商研究

1

我国海外投资之间接征收风险及对策

法学

7

WTO框架下碳关税可能引致的贸易争端与解决

5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

5

国公3

余劲松

法学家

4

人大国际法学的发展和学术特点

余民才

法商研究

6

“科索沃独立咨询意见案”评析

余民才

法学家

6

海上阻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运输的合法性

国私1

赵秀文

法学

3

从相关案例看ICC仲裁院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

国经1

韩立余

法学家

2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制度的完善与中国的对策

5

华东政法大学

5

国公2

管建强

法学

4

日本“变礁为岛”的行为侵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王虎华

法学

9

论外交官的刑事管辖豁免及其国际法处治

国私2

袁发强

法学

2

我国区际民商事司法协助“安排”的缺陷与完善

林燕萍

法学

10

冲突规范在竞争法域外适用中的作用及特点

国经1

法商研究

1

“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述评

5

吉林大学法学院

5

国公3

何志鹏

法商研究

6

大国政治中的司法困境

何志鹏

法学家

6

国际法的哲学之维:内涵、功能与路径

何志鹏

政法论坛

4

中国国际法研究反思

国私1

李洪祥

法制与社会发展

6

中国内地与香港互相认可离婚判决的困境与解决模式选择

国经1

何志鹏

现代法学

2

WTO体制的发展取向论

8

清华大学法学院

4

国公1

张新军

清华法学

2

《中日联合声明》“放弃战争赔偿请求”放弃了什么?

国私3

陈卫佐

清华法学

3

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立法思考

陈卫佐

环球法律评论

2

欧共体国际私法的最新发展

比较法研究

6

论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刑事司法协助

8

南京大学法学院

4

国私3

法学研究

5

程序法视野中冲突规则的适用模式

环球法律评论

1

外国法:“事实”与“法律”之辩

法学家

3

侵权冲突法一般规则之确立

国经1

法学

9

WTO争端案件中的规则应用差异分析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

国公2

法学研究

5

国际司法机构的源起与发展路径

法学

8

中国周边安全观的法律阐释

国私1

刘仁山

中国法学

5

国际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司法礼让原则

国经1

法学家

5

当下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改革的焦点与问题

8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4

国公3

廖诗评

法学家

1

条约冲突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廖诗评

法学研究

2

国际法中的特别法优先原则

张士金

政法论坛

1

对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的现实考量

国私1

比较法研究

2

美国与欧洲公司设立制度的法律冲突问题比较研究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法研究所

4

国公1

赵建文

法学研究

6

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国私2

谢新胜

环球法律评论

4

条约与互惠缺失时中国判决的域外执行

谢新胜

法商研究

5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废弃论”之批判

国经1

法学研究

4

国际货币体制的困境与出路

13

西北政法大学

4

国公1

王秀梅

现代法学

4

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海外中国公民保护的性质演进及进路选择

国私2

孙尚鸿

法律科学

1

涉网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张超汉

法律科学

6

国际航空产品责任法律问题研究

国经1

刘亚军

法律科学

5

反倾销中的归零问题探析

14

中国政法大学

3

国公2

朱利江

环球法律评论

1

普遍管辖国内立法近期发展趋势

朱利江

法律科学

3

索马里海盗引发的若干国际法问题

国私1

宣增益

比较法研究

5

论跨国侵权法律适用中的几个新动向

1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3

国经3

陈卫东

法学

3

中国诉美国轮胎特保措施案的法律分析

陈卫东

法商研究

4

WTO体制下文化政策措施的困境与出路

边永民

政法论坛

4

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的法律制度评论

15家单位在CLSCI发表了84篇论文,所占比例为65.12%。依据上表可作如下分析:

1.武汉大学法学院及国际法研究所实力雄厚

2010年,武汉大学法学院及国际法研究所在CLSCI上共发表科研成果17篇。国际法学科是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优势学科,近年来尽管人才不断流动,从发表的文章来看实力不仅没有减损,相反,发表的文章与2009年相比还增加了4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所老师2010年还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9篇,其中SSCI文章4篇。由此可见,合理的人才体系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保证了其在国际法学术研究上独占鳌头的地位。

2.厦门大学法学院表现突出,西南政法大学令人惊喜

厦门大学法学院2010年仍然体现了国际经济法研究重镇的地位,在发表的8篇研究成果中,国际经济法论文占7篇。陈安教授的《中国加入WTO年的法理断想》对过去中国加入WTO的十年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徐崇利教授继2009年发表3篇重要研究成果之后,在2010年又发表了3篇论文。西南政法大学在2010年贡献了8篇研究成果,一跃与厦门大学并列第二名,与2009年的4篇相比成果翻番,给人惊喜。

3.其他院校和国际法研究所各有所长,新星闪耀

2010年,其他院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也表现不俗,在CLSCI上发表论文篇数如下:复旦大学法学院(5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5篇)、吉林大学法学院(5篇)、华东政法大学(5篇)、清华大学法学院4篇)、南京大学法学院(4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篇)、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4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4篇)、西北政法大学(4篇)、中国政法大学(3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3篇)。

整体而言,这些院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诸如复旦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这些法学院大都位处“211工程”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经费来源上实力较强,具有学科综合的优势,相对而言,能够在国际法学的研究上取得较大的成绩。其中,复旦大学法学院在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研究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杜涛副教授的《汉考克的冲突法理论及其对韩德培的影响》是对其导师韩德培教授的纪念和理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尽管国际法学不是其传统优势学科,但实力也不可小视。吉林大学的何志鹏教授可谓是本次评析中最引人注目的学者,在2010年贡献了4篇研究成果,难能可贵。清华大学法学院是学术新锐,由陈卫佐副教授领衔的国际私法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南京大学法学院保持了其稳定的发展速度,在国际私法上宋晓副教授独自贡献3篇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三所研究机构各具特色,前二者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则集中在国际经济法的研究上。

另一类是政法性的大学,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可能是由于学术周期的影响,在2009年贡献了11篇研究成果,位居第二,但2010年仅有4篇;华东政法大学则贡献了5篇,在政法性的大学中,仅仅次于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则贡献了4篇。相对而言,中国政法大学20103篇的研究成果无疑值得加强。在政法类的大学中,由于研究队伍人数不断壮大,该类大学国际法学研究的前景令人看好。

四、不足与展望

相较于2009CLSCI上发表131篇而言,2010年中国大国际法学的研究成果(129篇)基本保持稳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相比较于其他法学学科,大国际法三学科(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在研究成果贡献的数目上叨陪末座;其次,由于研究主题的分散性,规模化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尚未形成;再次,某些在国际法学研究上有着重要传统的高校,如北京大学等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有待加强。

大国际法学科领域广阔,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011年有着不少大事值得关注:一是自201141,《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正式生效,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国际私法单行立法,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相信在2011年将会涌现较多的研究成果;二是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的十周年,很多回顾和总结的文章值得期待;三是根据2010年底的统计,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世界第二;在国际多边和双边场合,中国的角色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且随着国际体系的不断演化和变革,越来越多的国际法问题将引起学者的关注,进而也会产生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国际地位举足轻重。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加强,了解外国的法律和制度,特别是使外国了解中国的法律和制度,以及在国际多边或双边场合介绍中国的法律制度,越来越重要。多年来,我国多以接受西方国家互相达成的国际法制度为主,诸如加入WTO以及接受其相关制度等。而现在,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分量的增加以及对国际事务影响力越来越强,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并能够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兼容或体现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价值观。中国国际法学者应该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更多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国际法的发展,传播中国国际法学的思想。能够在国际重要法学期刊上发表外文特别是英文文章,将会是中国国际法学发展与繁荣的重要体现,而且这也是中国当下现代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