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科研单位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8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梁根林 | 中国法学 | 2 | 预备犯普遍处罚原则的困境与突围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2 | 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反拨与再造 | ||
陈兴良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犯罪主体的消解 | ||
王世洲 | 政法论坛 | 1 | 刑法信条学中的若干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位置 | ||
陈兴良 | 法学 | 2 |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之界定 | ||
陈兴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事实与理念之展开 | ||
陈兴良 | 现代法学 | 3 | 从罪数论到竞合论 | ||
朱苏力 | 法学 | 6 | 从药家鑫案看刑罚的殃及效果和罪责自负 | ||
9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劳东燕 | 中国法学 | 1 | 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 |
黎宏 | 法商研究 | 1 | 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思考 | ||
张明楷 | 法学 | 1 | 论同种数罪的并罚 | ||
张明楷 | 法学家 | 1 | 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理 | ||
周光权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1 |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 ||
程岩 | 中外法学 | 1 | 风险规制的刑法理性重构 | ||
丁慧敏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刑法目的观转变简史 | ||
劳东燕 | 清华法学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 | ||
7 | 中国政法大学 | ||||
方鹏 | 比较法研究 | 3 | 德国刑法竞合理论与日本罪数理论之内容比较与体系解构 | ||
苏青 | 法律科学 | 3 | 法益理论的发展源流及其启示 | ||
苏青 | 法学评论 | 3 | 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与改造 | ||
李怀胜 | 政法论坛 | 3 | 网络空间中的技术过失行为初论 | ||
7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程红 | 法学 | 1 | 论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 |
周详 | 法学 | 2 | 民生法治观下的“危险驾驶”刑事立法的风险评估 | ||
齐文远 | 现代法学 | 2 | 反响假冒商标行为之刑法思考 | ||
简基松 | 法律科学 | 2 | 论认定恐怖主义组织之机构模式 | ||
魏汉涛 | 法商研究 | 3 | 挑衅原则及其给我国的启示 | ||
郭泽强 | 法学 | 4 | 从立法技术层面看刑法修正案 | ||
夏勇 | 法学 | 5 | 解读中外“激情犯罪” | ||
7 | 华东政法大学 | 张勇 | 法商研究 | 2 | 骗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案件中的疑难问题探析 |
刘宪权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定性分析 | ||
吴允锋 | 法学 | 3 | 也论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 | ||
杨兴培 | 法学 | 4 | 公器乃当公论,神器更当持重 | ||
王玉珏 | 法学 | 4 | 论刑法修正案对法定犯之修订 | ||
陈和华 | 法学 | 5 | 激情犯罪不宜从轻处罚的心理学依据 | ||
毛玲玲 | 法学 | 6 | 近年金融领域刑事司法状态的因果 | ||
5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 1 |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
时延安 | 中国法学 | 2 | 刑法规范的结构、属性及其在解释论上的意义 | ||
王莹 | 中外法学 | 1 | 法治国的洁癖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1 | 论香港与内地移交逃犯的先例模式 | ||
付立庆 | 法学 | 5 | 论刑法对财产权保护中的均衡性原则 | ||
5 | 西南政法大学 | 袁林 | 现代法学 | 1 | 超越主客观解释论:刑法解释标准研究 |
梅传强 | 现代法学 | 2 | 我国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法完善 | ||
石经海 | 现代法学 | 3 | 当前涉黑犯罪的特点与成因调查 | ||
王利荣 | 法商研究 | 3 | 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 | ||
袁 林 | 法学 | 5 | 公众认同与刑法解释范式的择向 | ||
5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欧阳本祺 | 法学研究 | 1 | 犯罪构成体系的价值评价:从存在论走向规范论 |
周少华 | 现代法学 | 1 | 刑法之灵活性及其意义 | ||
刘艳红 | 法律科学 | 1 | 互易毒品行为定性“相对说”之提倡 | ||
杨志琼 | 法学 | 2 |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 | ||
刘艳红 | 法学家 | 3 | 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 | ||
5 | 德国马克思·普朗克 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 | 陈璇 | 中国法学 | 3 | 论客观归责中危险的判断方法 |
陈璇 | 法学研究 | 2 | 客观的未遂犯处罚根据论之提倡 | ||
陈璇 | 法学 | 1 | 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 | ||
陈璇 | 中外法学 | 2 | 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 | ||
王钢 | 中外法学 | 3 | 紧急避险中无辜第三人的容忍义务及其限度 | ||
3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何荣功 | 法学评论 | 2 | 运输毒品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再研究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3 | 运输毒品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 ||
何荣功 | 法学 | 6 | 刑法“兜底条款”的适用与“抢帽子交易”的定性 | ||
2 | 西北政法大学 | 王政勋 | 法律科学 | 1 | 论客观解释立场与罪行法定原则 |
付玉明 | 法律科学 | 3 | 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解释学 | ||
2 | 北京师范大学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 邹佳铭 | 法学评论 | 1 | 实行着手之限制与主客观统一说之提倡 |
黄风 | 比较法研究 | 2 | 非洲国家刑事司法协助立法若干问题探析 | ||
2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王志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事实与规范之间:当代中国刑法立法方法论批判 |
王充 | 法律科学 | 2 | 体系与机能之间——论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 ||
2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姜涛 | 法商研究 | 1 |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
姜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劳动法治视域下劳动刑法制度创生的法理求证 | ||
1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汪明亮 | 现代法学 | 2 | 人际关系视角中的腐败犯罪窝案现象分析 |
1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郑金火 | 法学 | 5 | 相守诽谤罪构成的法律底线 |
1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周安平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对法律常识的偏离 |
1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侯艳芳 | 法学评论 | 2 | 非法人体试验与我国刑法的应对 |
1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叶良芳 | 法学 | 2 |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证成和规范构造 |
1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魏东 | 清华法学 | 2 | 论广义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 |
1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高巍 | 法律科学 | 3 | 论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之主观明知 |
1 | 武汉大学哲学院 | 刘晓山 | 法学评论 | 1 | 报应论与预防论的融合与分配 |
1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熊建明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累犯通说的反省与批判 |
1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刘刚 | 法律科学 | 3 | 论罪数评价 |
1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王志祥 | 法商研究 | 1 | 刑罚配置结构调整论纲 |
1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马荣春 | 法律科学 | 2 | 论犯罪构成新体系之常识、常理、常情化 |
1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朱立恒 | 比较法研究 | 3 | 我国应对跨国腐败犯罪的问题与对策 |
1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谢晖 | 现代法学 | 2 | 论刑事何解与民间规范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胡学相 | 法学评论 | 2 | 激情犯情节法定化的立法思考 |
1 |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张志泉 | 比较法研究 | 2 | 日本犯罪者矫正处遇的考察分析与启示 |
1 |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研究所 | 张建军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假释听证制度的构建 |
1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 | 蒋小燕 | 法学评论 | 1 | 淫秽物品的“淫秽性”之判断标准 |
1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翟中东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刑罚制度改革建议“被冷落”现象之反思 |
1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 曾赟 | 中国法学 | 3 | 逐级年龄生平境遇犯罪理论的提出与证立 |
1 | 湖南警察学院 | 邢馨宇 | 法学研究 | 2 | 刑法的修改:轨迹、应然与实然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樊文 | 法学研究 | 3 | 犯罪控制的惩罚主义及其效果 |
1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顾肖荣 | 法学 | 6 | 必须防范金融刑事立法的过度扩张 |
1 |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 肖晚祥 | 法学 | 6 |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认定中的新问题 |
1 |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 张建 | 法学 | 3 | 贩卖毒品罪未遂标准的正本清源 |
1 |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 | 吴波 | 法学 | 2 | 对“亲手犯之共同正犯既遂与未遂形态并存说”的质疑 |
1 | 澳门大学法学院 | 赵国强 | 法学 | 4 | 大陆法系犯罪论三要素学说的定位思考 |
(以上数据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搜集整理,转载务必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