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科研单位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16 |
中国政法大学 |
李本森 |
中国社会科学 |
6 |
生命价值的法律与经济分析 |
米健 |
比较法研究 |
1 |
比较法·共同法·世界主义 |
||
白晟 |
比较法研究 |
1 |
潘汉典比较法思想初探 |
||
陈光中 |
政法论坛 |
1 |
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 |
||
翁金箱 |
政法论坛 |
2 |
当前中国语言权立法状况之分析 |
||
车虎 |
比较法研究 |
3 |
美国法学院申请人数降至十年最低水平 |
||
汪雄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内化法律之路 |
||
何珊君 |
政法论坛 |
3 |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交互同构关系剖析 |
||
蒋立山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法治改革的方法论问题 |
||
陈景辉 |
中外法学 |
4 |
“开放结构”的诸层次 |
||
舒国滢 |
现代法学 |
4 |
走进论题学法学 |
||
邓江源 |
清华法学 |
5 |
中国官员学术诚信 |
||
林林 |
比较法研究 |
5 |
法律文化生态 |
||
徐爽 |
政法论坛 |
6 |
以权利制约权力 |
||
郝维华 |
比较法研究 |
6 |
加拿大-中国道歉法的比较分析 |
||
刘承韪 |
比较法研究 |
6 |
阿蒂亚论英国法的精神 |
||
11 |
吉林大学法学院 (及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
丰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律激励的理想形态 |
张琳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利诉求 |
||
何志鹏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权利冲突:一个基于“资源—需求”模型的解释 |
||
蔡建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参加文化生活权利的权利内容与国家义务 |
||
王奇才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全球治理的法律渊源及其合法律性问题 |
||
刘星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作为反法律与经济学的法律与文学 |
||
黄文艺 |
政法论坛 |
3 |
重构还是终结 |
||
杜宴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论法学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 |
||
陈彦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权利类属理论之反思 |
||
朱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权威命题与法律理由的性质:一个反思性的评论 |
||
杜宴林 |
法学评论 |
6 |
驯化法律:部门法哲学的基本使命 |
||
9 |
山东大学法学院 (及威海分校) |
彭中礼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司法判决说服性的修辞学审视 |
陈金钊 |
法学 |
2 |
法治时代的法律位置 |
||
桑本谦 |
法商研究 |
2 |
法理主题的经济学重述 |
||
吴丙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法律漏洞补充理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
||
孙光宁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判决书写作中的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 |
||
陈金钊 |
清华法学 |
3 |
“能动司法”及法治论者的焦虑 |
||
谢慧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契约自由的司法境遇 |
||
张帆 |
比较法研究 |
5 |
从社会规则理论到惯习主义 |
||
张式军 |
法学评论 |
5 |
破解“矿竭城衰”难题的法律经济学方案 |
||
8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高鸿钧 |
中国法学 |
1 |
美国法全球化:典型例证与法理反思 |
张建伟 |
政法论坛 |
1 |
统一司法资格考试 |
||
周伟 |
比较法研究 |
2 |
法律殖民与文明秩序的转换为例 |
||
陈新宇 |
政法论坛 |
2 |
比附与类推之辨 |
||
聂鑫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美国法学教育模式利弊检讨 |
||
许章润 |
法学 |
10 |
重申经济社会 |
||
亓同惠 |
清华法学 |
6 |
法权的缘起于归宿 |
||
张国旺 |
清华法学 |
6 |
论社会形态与政府动力学 |
||
8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宋晓 |
法学研究 |
4 |
判例生成与中国案例指导制度 |
陈伟 |
法律科学 |
1 |
司法确定性的寻求 |
||
吴啟铮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网络时代的舆论与司法 |
||
熊赖虎 |
中外法学 |
4 |
时间观与法律 |
||
熊赖虎 |
现代法学 |
5 |
权利的时间性 |
||
杨春福 |
法学 |
10 |
善治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
||
杨春福 |
法学评论 |
6 |
论法治秩序 |
||
杨春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风险社会的法理解读 |
||
7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秦策 |
法学研究 |
4 |
司法的道德性与法律方法 |
方乐 |
法学 |
1 |
能动司法的模式与方法 |
||
方乐 |
法律科学 |
2 |
司法知识及其形态变迁的社会逻辑 |
||
方乐 |
法学家 |
3 |
中国法需要什么样的世界观 |
||
方乐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法律实践如何面对“家庭” |
||
卢建军 |
法律科学 |
5 |
警察权软实力的建构 |
||
姜涛 |
中外法学 |
5 |
认真对待法学通说 |
||
6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章志远 |
法学研究 |
6 |
私人参与警察任务执行的法理基础 |
葛先园 |
法律科学 |
4 |
主体间型立法的概念及其意义 |
||
庞凌 |
法学 |
10 |
权利、自由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
||
胡玉鸿 |
法学 |
10 |
以自由看待社会管理创新 |
||
孙莉 |
法学 |
10 |
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正当化 |
||
华燕 |
法律科学 |
6 |
论“忠”之法律义务及其限度 |
||
5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朱景文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冯玉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立法实施状况调查 |
||
范愉 |
清华法学 |
1 |
人民调解与我国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的比较研究 |
||
范愉 |
法学家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评析 |
||
范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当判则判”与“调判结合” |
||
5 |
华东政法大学 |
赵能文 |
法学 |
3 |
错误的纠错 |
刘道纪 |
政法论坛 |
5 |
法律内的天理人情 |
||
王申 |
法学 |
11 |
法官借助习性空间展现其角色定位 |
||
王涛 |
清华法学 |
6 |
洛克的政治社会概念与自然法学说 |
||
王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法官的实践性知识与智慧导向 |
||
5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张继成 |
中国法学 |
4 |
命题获得证据地位的内在逻辑 |
刘仁山 |
法律科学 |
2 |
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人才的培养问题 |
||
陈柏峰 |
中外法学 |
2 |
无理上访与基层法治 |
||
陈柏峰 |
法商研究 |
4 |
法治热点案件讨论中的传媒角色 |
||
刘焯 |
法商研究 |
5 |
“法制主义”及其修正 |
||
5 |
西北政法大学 |
褚宸舸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法律起源研究的中国化 |
穆赤·云登嘉措 |
法律科学 |
3 |
藏区习惯法“回潮”问题研究 |
||
王国龙 |
法律科学 |
4 |
捍卫法条主义 |
||
杨建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法治国家中司法与政治的关系定位 |
||
何柏生 |
法律科学 |
6 |
论法律价值的数量化 |
||
5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喻中 |
中国法学 |
4 |
辛亥革命与梁启超单一制国家结构思想的形成 |
顾培东 |
法学研究 |
4 |
人民法院内部审判运行机制的构建 |
||
张洪松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美国州法院统一预算体制及其借鉴 |
||
喻中 |
法商研究 |
3 |
论“治-综治”取向的中国法治模式 |
||
喻中 |
比较法研究 |
4 |
乡村丧礼的逻辑 |
||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刘作翔 |
法学研究 |
1 |
传统的延续:习惯在现代中国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
陈甦 |
法学研究 |
5 |
体系前研究到体系后研究的范式转型 |
||
余少祥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红十字救护法律责任的豁免与限制 |
||
黄金荣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走在法律的边缘 |
||
4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徐靖 |
法律科学 |
1 |
软法的道德维度 |
陈坤 |
中外法学 |
1 |
运气与法律 |
||
程迈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在社会分裂中求得政治稳定 |
||
易继明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中国法学教育的三次转型 |
||
4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谢小瑶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法律约束、个案正义与司法论证 |
胡铭 |
法律科学 |
3 |
司法竞技、法律诊所与现实主义法学教育 |
||
张友连 |
法律科学 |
5 |
公共政策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角色 |
||
刘金晶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法庭上的“自主高校” |
||
4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周赟 |
政法论坛 |
1 |
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能动主义 |
周赟 |
中外法学 |
3 |
“道成肉身”:论庭审过程中法律事实的生成 |
||
徐国栋 |
法学 |
10 |
优士丁尼《法学阶梯》中的价值论 |
||
郑金雄 |
政法论坛 |
6 |
易读性传播 |
||
4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易继明 |
法律科学 |
1 |
当代法学的历史使命 |
时飞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网络过滤技术的正当性批判 |
||
李蕾 |
法学评论 |
2 |
自由主义权利哲学困境下的网游乌托邦 |
||
李红海 |
中外法学 |
2 |
“水和油”抑或“水与乳” |
||
4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程燎原 |
法学研究 |
5 |
中国法治政体的始创 |
程燎原 |
法商研究 |
3 |
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 |
||
程燎原 |
现代法学 |
3 |
“洋货”观照下的“故物” |
||
陶世祥 |
政法论坛 |
5 |
司法“零距离”何以可能 |
||
3 |
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 |
彭小龙 |
法学研究 |
1 |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复苏与实践 |
刘叶深 |
法律科学 |
1 |
法律概念分析的性质 |
||
彭小龙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司法场域中的非职业法官 |
||
3 |
西南政法大学 |
张春良 |
中外法学 |
1 |
逻辑与艺几法意流转模式的现象学解 |
余俊 |
现代法学 |
4 |
国家司法中民间习俗的影响力评析 |
||
高一飞 |
现代法学 |
6 |
能动与协同:社区法官制度的东莞模式 |
||
3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张洪涛 |
现代法学 |
2 |
法律必须认真对待习惯 |
周少华 |
法律科学 |
4 |
法律之道:在确定性与灵活性之间 |
||
张洪涛 |
法学家 |
4 |
边缘抑或中心:大历史视野中习惯法命运研究 |
||
3 |
广州大学法学院 (及公法研究中心) |
郭道晖 |
法学 |
1 |
认真对待权力 |
李秋高 |
法学评论 |
3 |
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民权意蕴 |
||
蒋银华 |
法学评论 |
4 |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人权属性与时代价值 |
||
3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谢晖 |
法学研究 |
2 |
民间法与裁判规范 |
谢晖 |
政法论坛 |
4 |
论民间法研究的学术范型 |
||
谢晖 |
法律科学 |
6 |
论民间法与纠纷解决 |
||
3 |
贵州大学法学院 |
宁立标 |
法商研究 |
3 |
论食物权的司法保障 |
宁立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食物权的正当性分析 |
||
李长城 |
法学 |
8 |
法治视角下的事件通报 |
||
2 |
最高人民法院 |
江必新 |
法学 |
1 |
司法理念的辩证思考 |
冯文生 |
清华法学 |
3 |
审判案例指导中的“参照”问题研究 |
||
2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汪习根 |
法学评论 |
2 |
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创新 |
洪浩 |
法学评论 |
5 |
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功能的实证分析 |
||
2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柴荣 |
法学研究 |
5 |
从等级身份到法律平等 |
周静 |
法学评论 |
5 |
试析规范问题的法哲学意义 |
||
2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朱桐辉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冲突的积极功能的边界 |
孙建 |
政法论坛 |
6 |
法律适用中的国家利益 |
||
2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孙笑侠 |
中国法学 |
2 |
司法的政治力学 |
刘志刚 |
法学评论 |
6 |
立法缺位状态下的基本权利 |
||
2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宁洁 |
比较法研究 |
2 |
比较法视野中的中国台湾法律伦理学 |
陈红梅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消极的美德理论 |
||
2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魏胜强 |
法律科学 |
3 |
为判例制度正名思考 |
苏彦新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中世纪古典教会法论析 |
||
2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侯猛 |
中外法学 |
3 |
最高法院访民的心态与表达 |
侯猛 |
法律科学 |
5 |
权利观念的中国化 |
||
2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刘练军 |
法商研究 |
3 |
比较法视野下的司法能动 |
李安 |
法律科学 |
5 |
法律判断客观性探询 |
||
2 |
上海政法学院 |
王文军 |
法学 |
9 |
法治新闻报道的传播学分析 |
黄辉 |
比较法研究 |
6 |
方法论的转向:法律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与生成 |
||
2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房文翠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法律适用的内在约束力研究 |
柳飒 |
法学评论 |
6 |
我国近代公民基本权利体制中的“短板”现象研究 |
||
1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宾凯 |
清华法学 |
6 |
从决策的观点看司法裁判活动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康子兴 |
清华法学 |
6 |
社会的自然史 |
1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魏建国 |
法学评论 |
1 |
大陆法系方法论的科学主义误区与人文主义转向 |
1 |
山西大学法学院 |
李麒 |
比较法研究 |
4 |
民间水规的法文化解读 |
1 |
安徽大学法学院 |
强昌文 |
法学评论 |
5 |
实质法律推理于司法过程中的定位 |
1 |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 |
周欣 |
现代法学 |
2 |
论法官指示制度之构建 |
1 |
西南大学法学院 |
陈庆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论法律概念的实践逻辑 |
1 |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聂长建 |
政法论坛 |
2 |
说者”与“听者”角色转换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葛洪义 |
法学 |
10 |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方法 |
1 |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夏纪森 |
比较法研究 |
2 |
休谟的正义理论 |
1 |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梁开银 |
法学评论 |
4 |
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 |
1 |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王宝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社会权力概念、属性及其作用的辩证思考 |
1 |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
周世中 |
法律科学 |
6 |
法律异化研究 |
1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王涛 |
政法论坛 |
4 |
中华法系研究的后现代话语检视 |
1 |
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 |
青维富 |
政法论坛 |
3 |
变革社会中的法律 |
1 |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
陈洪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从程序正义到摆平“正义” |
1 |
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 |
陈寿灿 |
政法论坛 |
3 |
与社会和解:中国法治模式的伦理文化之维 |
1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刘太刚 |
法学家 |
6 |
公共利益法治轮 |
1 |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谭九生 |
法学评论 |
4 |
职业协会惩戒权边界之界定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系 |
徐骏 |
法学 |
12 |
司法应对网络舆论的理解与策略 |
1 |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
焦艳玲 |
法律科学 |
1 |
生物科技研究中人体组织提供者补偿模式研究 |
1 |
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
马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作为法院创造物的法律 |
1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
张爽 |
法学评论 |
4 |
论具体对象错误与具体方法错误的区分 |
1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蔡宝刚 |
政法论坛 |
4 |
经由政府道德法反腐败的法理求解 |
1 |
合肥师范学院 |
吕明 |
法律科学 |
4 |
刚性维权与动态维稳 |
1 |
安庆师范学院 |
徐钝 |
法律科学 |
2 |
论司法能动的道德风险 |
1 |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
刘哲昕 |
法学 |
8 |
“7.23”动车追尾事故处理引发的法律问题 |
1 |
国家检察官学院 |
丁英华 |
法律科学 |
4 |
“泛法制主义”的困境与救赎 |
1 |
国家法官学院 |
吕芳 |
法学 |
7 |
中国法院10年(2000~2010)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
1 |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 |
吴建雄 |
法学评论 |
1 |
检察官客观义务的错案预防价值 |
1 |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
沈明磊 |
法学 |
4 |
司法改革的价值向度 |
1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朱淑丽 |
中外法学 |
6 |
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
1 |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程关松 |
法律科学 |
3 |
现代法治文明元叙事中的社群主义修辞学 |
1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刘旺洪 |
法学 |
10 |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
1 |
湖北省法学会 |
徐汉明 |
法学评论 |
3 |
检察文化建设 |
1 |
香港大学法学院 |
郁光华 |
中外法学 |
1 |
经济增长与正式法律体系的作用 |
1 |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院 |
袁治杰 |
比较法研究 |
2 |
磨坊主阿诺德案考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