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科研单位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19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劳东燕 | 中国法学 | 1 | 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 |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 | ||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 6 | 不作为犯中的先前行为 | ||
张明楷 | 法学 | 1 | 论同种数罪的并罚 | ||
黎宏 | 法商研究 | 1 | 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思考 | ||
张明楷 | 法学家 | 1 | 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理 | ||
周光权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1 |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 ||
程岩 | 中外法学 | 1 | 风险规制的刑法理性重构 | ||
丁慧敏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刑法目的观转变简史 | ||
劳东燕 | 清华法学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 | ||
周啸天 | 法律科学 | 4 | 携带凶器盗窃的刑法解析 | ||
周光权 | 清华法学 | 4 | 区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三个维度 | ||
钱叶六 | 清华法学 | 4 | 未遂犯与不能犯之区分 | ||
张明楷 | 法商研究 | 5 | “风险社会”若干刑法理论问题反思 | ||
黄继坤 | 现代法学 | 5 | 刑法类推解释如何得以进行 | ||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 5 | 行为无价值论的法益观 | ||
钱叶六 | 法商研究 | 6 | 对向犯若干问题研究 | ||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 6 | 论实行的着手与不法的成立根据 | ||
17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梁根林 | 中国法学 | 2 | 预备犯普遍处罚原则的困境与突围 |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 4 | 刑法的明确性问题 |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2 | 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反拨与再造 | ||
陈兴良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犯罪主体的消解 | ||
王世洲 | 政法论坛 | 1 | 刑法信条学中的若干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位置 | ||
陈兴良 | 法学 | 2 |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之界定 | ||
陈兴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 | ||
陈兴良 | 现代法学 | 3 | 从罪数论到竞合论 | ||
朱苏力 | 法学 | 6 | 从药家鑫案看刑罚的殃及效果和罪责自负 | ||
陈兴良 | 比较法研究 | 4 | 构成要件论 | ||
陈兴良 | 法律科学 | 4 | 法条竞合的学术演进 | ||
陈兴良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与刑法风险 | ||
陈兴良 | 法学家 | 4 | 客观未遂论的滥觞 | ||
陈兴良 | 清华法学 | 4 | 不能犯与未遂犯 | ||
车浩 | 法学 | 8 | 从李昌奎案看“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 | ||
陈兴良 | 政法论坛 | 5 | 违法性理论的重塑 | ||
彭冰 | 法学家 | 6 | 非法集资行为的界定 | ||
14 | 华东政法大学 | 刘宪权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定性分析 |
吴允锋 | 法学 | 3 | 也论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 | ||
杨兴培 | 法学 | 4 | 公器乃当公论,神器更当持重 | ||
王玉珏 | 法学 | 4 | 论刑法修正案对法定犯之修订 | ||
张勇 | 法商研究 | 2 | 骗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案件中的疑难问题探析 | ||
陈和华 | 法学 | 5 | 激情犯罪不宜从轻处罚的心理学依据 | ||
毛玲玲 | 法学 | 6 | 近年金融领域刑事司法状态的因果 | ||
李翔 | 法学 | 7 | 从“但书”条款适用看司法如何遵循立法 | ||
杨兴培 | 法学 | 7 | 从醉驾入罪看如何消弭法治分歧 | ||
刘宪权 | 法学 | 10 | 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比较探析 | ||
刘宪权 | 现代法学 | 6 | 《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司法适用相关问题研究 | ||
孙万怀 | 法学评论 | 6 | 挪用公款罪判例体系中的司法展拓 | ||
薛进展 | 法学 | 12 |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行为本质的实践检示 | ||
郭海清 | 法学 | 12 | “拒不认罪”不应成为“从重处罚”的理由 | ||
1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程红 | 法学 | 1 | 论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 |
周详 | 法学 | 2 | 民生法治观下的“危险驾驶”刑事立法的风险评估 | ||
简基松 | 法律科学 | 2 | 论认定恐怖主义组织之机构模式 | ||
齐文远 | 现代法学 | 2 | 反响假冒商标行为之刑法思考 | ||
郭泽强 | 法学 | 4 | 从立法技术层面看刑法修正案 | ||
夏勇 | 法学 | 5 | 解读中外“激情犯罪” | ||
魏汉涛 | 法商研究 | 3 | 挑衅原则及其给我国的启示 | ||
齐文远 | 法商研究 | 4 | 刑法应对社会风险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 ||
夏勇 | 法商研究 | 4 | 民生风险的刑法应对 | ||
苏彩霞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社会”下抽象危险犯的扩张与限缩 | ||
周详 | 法学 | 8 | 罪行法定主义视角下“赛家鑫”案再审问题之剖析 | ||
苏彩霞 | 法学家 | 6 | 刑法拟制的功能评价与运用规则 | ||
周详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教义刑法学的概念及其价值 | ||
徐立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杀人行为类型化探析 | ||
13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时延安 | 中国法学 | 2 | 刑法规范的结构、属性及其在解释论上的意义 |
冯军 | 中国法学 | 5 | 论《刑法》第133条之1的规范目的及其适用 | ||
付立庆 | 中国法学 | 6 | 侵犯财产权益立罪量刑的司法 | ||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 1 |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1 | 论香港与内地移交逃犯的先例模式 | ||
王莹 | 中外法学 | 1 | 法治国的洁癖 | ||
付立庆 | 法学 | 5 | 论刑法对财产权保护中的均衡性原则 | ||
田宏杰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社会”的刑法立场 | ||
刘明祥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的风险及其控制 | ||
曹菲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医事刑法基本问题研究 | ||
李样举 | 法学 | 8 | 论宪法之下的刑法秩序转型与权利保护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5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刑法立法的发展 | ||
谢望原 | 法学评论 | 6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 ||
12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 4 | 论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 |
欧阳本祺 | 法学研究 | 1 | 犯罪构成体系的价值评价 | ||
刘艳红 | 法律科学 | 1 | 互易毒品行为定性“相对说”之提倡 | ||
周少华 | 现代法学 | 1 | 刑法之灵活性及其意义 | ||
杨志琼 | 法学 | 2 |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 | ||
刘艳红 | 法学家 | 3 | 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 | ||
刘艳红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 | ||
刘艳红 | 法学研究 | 5 | 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 | ||
欧阳本祺 | 法商研究 | 5 |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刑事政策分析 | ||
刘艳红 | 法学 | 11 | 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 | ||
梁云宝 | 法学评论 | 6 | 超法规的违法性阻却事由之外置化 | ||
刘艳红 | 中外法学 | 6 | 客观归责理论 | ||
11 | 中国政法大学 | ||||
方鹏 | 比较法研究 | 3 | 德国刑法竞合理论与日本罪数理论之内容比较与体系解构 | ||
苏青 | 法律科学 | 3 | 法益理论的发展源流及其启示 | ||
苏青 | 法学评论 | 3 | 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与改造 | ||
李怀胜 | 政法论坛 | 3 | 网络空间中的技术过失行为初论 | ||
曲新久 | 法学 | 7 | 醉驾不一律入罪无需依赖于“但书”的适用 | ||
李芳晓 | 政法论坛 | 5 | 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合理性探析 | ||
11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赵秉志 | 中国法学 | 6 | 关于中国现阶段慎用死刑的思考 |
赵秉志 | 法学研究 | 5 | 文化模式与犯罪构成模式 | ||
王志祥 | 法商研究 | 1 | 刑罚配置结构调整论纲 | ||
邹佳铭 | 法学评论 | 1 | 实行着手之限制与主客观统一说之提倡 | ||
黄风 | 比较法研究 | 2 | 非洲国家刑事司法协助立法若干问题探析 | ||
王志祥 | 法律科学 | 5 | 从既遂标准的层次性理论看加重犯的既遂问题 | ||
赵秉志 | 法学 | 11 | 当代中国死刑改革的进展与趋势 | ||
赵秉志 | 法学家 | 6 |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当代中国命运 | ||
赵秉志 | 现代法学 | 6 | 当代中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研究 | ||
黄风 | 中外法学 | 6 | 制定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的几个问题 | ||
王秀梅 | 法学评论 | 6 | 依法打击“东突”势力 切实维护国家稳定 | ||
7 | 西南政法大学 | 陈伟 | 法学研究 | 6 | 教育刑与刑罚的教育功能 |
袁林 | 现代法学 | 1 | 超越主客观解释论 | ||
梅传强 | 现代法学 | 2 | 我国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法完善 | ||
袁 林 | 法学 | 5 | 公众认同与刑法解释范式的择向 | ||
王利荣 | 法商研究 | 3 | 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 | ||
石经海 | 现代法学 | 3 | 当前涉黑犯罪的特点与成因调查 | ||
王利荣 | 现代法学 | 4 | 划分盗窃犯罪圈的基本规律 | ||
7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何荣功 | 法学评论 | 2 | 运输毒品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再研究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3 | 运输毒品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 ||
何荣功 | 法学 | 6 | 刑法“兜底条款”的适用与“抢帽子交易”的定性 | ||
陈家林 | 法律科学 | 4 | 论刑法中的扒窃 | ||
陈金林 | 法律科学 | 4 | 累犯的前提条件 | ||
皮勇 | 中外法学 | 5 | 论欧洲刑事法一体化背景下的德国网络犯罪立法 | ||
莫洪宪 | 现代法学 | 6 | 医事刑法研究论纲 | ||
6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 | 陈璇 | 中国法学 | 3 | 论客观归责中危险的判断方法 |
陈璇 | 法学研究 | 2 | 客观的未遂犯处罚根据论之提倡 | ||
陈璇 | 法学 | 1 | 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 | ||
陈璇 | 中外法学 | 2 | 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 | ||
王钢 | 中外法学 | 3 | 紧急避险中无辜第三人的容忍义务及其限度 | ||
陈璇 | 法学评论 | 5 | 德国刑法学中的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及其启示 | ||
3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王志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事实与规范之间:当代中国刑法立法方法论批判 |
王充 | 法律科学 | 2 | 体系与机能之间——论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 ||
王志远 | 法学评论 | 5 | 论我国共犯制度存在的逻辑矛盾 | ||
3 | 山东大学法学院 (及威海分校) | 侯艳芳 | 法学评论 | 2 | 非法人体试验与我国刑法的应对 |
侯艳芳 | 现代法学 | 4 | 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及其对环境刑法新发展的影响 | ||
刘军 | 法学 | 8 | 量刑如何实现均衡 | ||
3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马荣春 | 法律科学 | 2 | 论犯罪构成新体系之常识、常理、常情化 |
姜涛 | 法学 | 8 | 从李昌奎案检讨数罪并罚时死缓的适用 | ||
王强 | 法律科学 | 5 |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新解 | ||
3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周安平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对法律常识的偏离 |
黄旭巍 | 法学评论 | 4 | 故意犯罪形态的原因自由行为探究 | ||
孙国祥 | 法学 | 8 | 受贿罪量刑中的宽严失据问题 | ||
2 | 西北政法大学 | 王政勋 | 法律科学 | 1 | 论客观解释立场与罪行法定原则 |
付玉明 | 法律科学 | 3 | 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解释学 | ||
2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郑金火 | 法学 | 5 | 相守诽谤罪构成的法律底线 |
吕英杰 | 法律科学 | 6 | 风险社会中的产品刑事责任 | ||
2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汪明亮 | 现代法学 | 2 | 人际关系视角中的腐败犯罪窝案现象分析 |
杜宇 | 中外法学 | 4 | 合分之道: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阶层关系 | ||
2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姜涛 | 法商研究 | 1 |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
姜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劳动法治视域下劳动刑法制度创生的法理求证 | ||
2 |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 肖晚祥 | 法学 | 6 |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认定中的新问题 |
孙建保 | 法学 | 11 | 刑法禁止令 | ||
2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翟中东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刑罚制度改革建议“被冷落”现象之反思 |
翟中东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试析控制重新犯罪的重返社会范式 | ||
2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 曾赟 | 中国法学 | 3 | 逐级年龄生平境遇犯罪理论的提出与证立 |
曾赟 | 法学评论 | 6 | 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前重新犯罪风险预测研究 |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樊文 | 法学研究 | 3 | 犯罪控制的惩罚主义及其效果 |
1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叶良芳 | 法学 | 2 |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证成和规范构造 |
1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魏东 | 清华法学 | 2 | 论广义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 |
1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赵绘宇 | 法学 | 7 | 对于危险驾驶行为适用“但书”条款并无不当 |
1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聂立泽 | 法学 | 9 | 从“主客间性”到“主体间性”的刑法解释观 |
1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刘刚 | 法律科学 | 3 | 论罪数评价 |
1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王立志 | 法学评论 | 4 | 隐私权刑法保护双轨制立法模式之提倡 |
1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高巍 | 法律科学 | 3 | 论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之主观明知 |
1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阎二鹏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犯罪参与类型再思考 |
1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邱兴隆 | 法学 | 10 | 就独生子女免死对苏力教授说不 |
1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熊建明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累犯通说的反省与批判 |
1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贾学胜 | 现代法学 | 5 | 事后不可罚行为研究 |
1 |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肖世杰 | 法学研究 | 4 | 法律的公众认同、功能期许与道德承载 |
1 |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 赵星 | 政法论坛 | 6 | 法益保护和权利保障视域中的环境犯罪立法与解释 |
1 |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龚振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刑法解释限度理论之关系论纲 |
1 |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 唐稷尧 | 法律科学 | 6 |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与犯罪构成体系 |
1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朱立恒 | 比较法研究 | 3 | 我国应对跨国腐败犯罪的问题与对策 |
1 |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 田鹏辉 | 法商研究 | 6 | 量刑技术探究 |
1 |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 南杰·隆英强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路径 |
1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谢晖 | 现代法学 | 2 | 论刑事何解与民间规范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胡学相 | 法学评论 | 2 | 激情犯情节法定化的立法思考 |
1 |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 杨春然 | 中外法学 | 4 | 论故意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 |
1 |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 王太宁 | 中外法学 | 5 | 盗窃后处置行为的刑事责任 |
1 | 武汉大学哲学院 | 刘晓山 | 法学评论 | 1 | 报应论与预防论的融合与分配 |
1 |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张志泉 | 比较法研究 | 2 | 日本犯罪者矫正处遇的考察分析与启示 |
1 |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 | 庞冬梅 | 政法论坛 | 6 | 评陈兴良教授的“四要件 |
1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高永明 | 法律科学 | 6 | 刑事政策下的刑事责任研究 |
1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蒋小燕 | 法学评论 | 1 | 淫秽物品的“淫秽性”之判断标准 |
1 |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研究所 | 张建军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假释听证制度的构建 |
1 |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 王占洲 | 现代法学 | 4 | 刑事禁止令的法理分析 |
1 | 湖南警察学院 | 邢馨宇 | 法学研究 | 2 | 刑法的修改:轨迹、应然与实然 |
1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顾肖荣 | 法学 | 6 | 必须防范金融刑事立法的过度扩张 |
1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刘伟 | 法学 | 9 | 论民间高利贷的司法犯罪化的不合理性 |
1 |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 余剑 | 法学 | 11 | 论刑法禁止令制度的司法适用 |
1 | 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检察院 | 李炜 | 法学 | 9 | 论毒品再犯与一般累犯之适用关系 |
1 |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 | 吴波 | 法学 | 2 | 对“亲手犯之共同正犯既遂与未遂形态并存说”的质疑 |
1 |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 | 王强 | 法学 | 11 | 刑法禁止令的价值分析 |
1 |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 张建 | 法学 | 3 | 贩卖毒品罪未遂标准的正本清源 |
1 |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 | 谢杰 | 法学 | 7 | “但书”是对抽象危险犯进行适用性限制的唯一根据 |
1 | 台北大学法律系 | 许恒达 | 清华法学 | 4 | 论不能未遂 |
1 | 澳门大学法学院 | 赵国强 | 法学 | 4 | 大陆法系犯罪论三要素学说的定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