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限于4篇以上,篇数相同者以姓名音序排序) | ||||||
作者 | 单位 | 年度(篇数)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篇数 |
陈兴良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12) | 中国法学 | 4 | 刑法的明确性问题 | 24 |
法学研究 | 2 | 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反拨与再造 |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犯罪主体的消解 | ||||
法学 | 2 |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之界定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 | ||||
现代法学 | 3 | 从罪数论到竞合论 |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与刑法风险 | ||||
法学家 | 4 | 客观未遂论的滥觞 | ||||
比较法研究 | 4 | 构成要件论 | ||||
法律科学 | 4 | 法条竞合的学术演进 | ||||
清华法学 | 4 | 不能犯与未遂犯 | ||||
政法论坛 | 5 | 违法性理论的重塑 | ||||
2010(6) | 中国法学 | 4 | 形式解释学的再宣示 | |||
法学研究 | 4 | 犯罪论体系的位阶性研究 |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的本土转换 | ||||
中外法学 | 1 | 犯罪构成论 | ||||
法学家 | 1 | 四要件——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 | ||||
法律科学 | 1 | 刑法学:向生而死 | ||||
2009(6)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论的正本清源 | |||
法学研究 | 6 |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 | ||||
中外法学 | 1 | 利用柜员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 ||||
清华法学 | 2 | 从刑事责任理论到责任主义 | ||||
法学 | 7 |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 | ||||
现代法学 | 6 | 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结构性缺失及其颠覆 | ||||
张明楷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6)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 | 19 |
法学研究 | 6 | 不作为犯中的先前行为 | ||||
法学 | 1 | 论同种数罪的并罚 | ||||
法学家 | 1 | 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理 | ||||
清华法学 | 1 |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 ||||
法商研究 | 5 | “风险社会”若干刑法理论问题反思 | ||||
2010(6) | 中国法学 | 4 | 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 | |||
法学研究 | 5 | 责任主义与量刑原理 | ||||
中外法学 | 1 |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 | ||||
法学家 | 1 | 违法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 | ||||
清华法学 | 3 | 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 ||||
政法论坛 | 5 | 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之否定 | ||||
2009(7)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行为无价值论的疑问 | |||
中国法学 | 2 | 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 ||||
法学研究 | 1 |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 |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刑法学分析 | ||||
清华法学 | 1 | 非法使用信用卡在ATM机取款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 ||||
政法论坛 | 5 | 法定刑升格条件的认识 | ||||
现代法学 | 6 | 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 | ||||
江必新 | 最高人民法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审判监督制度之完善 | 14 |
法学 | 1 | 司法理念的辩证思考 | ||||
中外法学 | 6 | 论软法效力 | ||||
清华法学 | 6 | 完善民事诉讼制度的宏观思考 | ||||
2010(1) | 中国法学 | 4 | 试论社会主义法治的几个新命题 | |||
2009(5) | 中国法学 | 3 | 在法律之内寻求社会效果 | |||
法学研究 | 5 | 行政行为效力判决之基准与规则 | ||||
现代法学 | 1 | 行政法学研究应如何回应服务型政府的实践 | ||||
法学 | 6 | 论行政案件的受理标准 | ||||
法学 | 12 | 行政法治理念的反思与重构 |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 | 5 | 完善刑事再审程序若干问题探讨 | ||
现代法学 | 6 | 论民事诉讼申请再审期间制度之重构 | ||||
法律科学 | 6 | 论实质法治主义背景下的司法审查 | ||||
2010(1) | 法学研究 | 6 | 社会治理新模式与行政法的第三形态 | |||
赵秉志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 2011(5) | 中国法学 | 6 | 关于中国现阶段慎用死刑的思考 | 14 |
法学研究 | 5 | 文化模式与犯罪构成模式 | ||||
法学 | 11 | 当代中国死刑改革的进展与趋势 | ||||
法学家 | 6 |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当代中国命运 | ||||
现代法学 | 6 | 当代中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研究 | ||||
2010(5)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赔偿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 |||
法商研究 | 2 | 雇凶杀人案件中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 | ||||
政法论坛 | 2 | 国家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与司法认定 | ||||
现代法学 | 3 | 论内地与香港特区间刑事诉讼转移制度的构建 | ||||
法学 | 12 | 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 | ||||
2009(4) | 法学 | 2 | 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步骤 | |||
法学评论 | 5 |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如何界定 |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我国内地与港澳特区之间被判刑人移管机制构建探讨 | ||||
法律科学 | 5 | 法官角色视野下的裁判理性 | ||||
刘艳红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11(7) | 中国法学 | 4 | 论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 | 13 |
法学研究 | 5 | 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 | ||||
法律科学 | 1 | 互易毒品行为定性“相对说”之提倡 | ||||
法学家 | 3 | 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 |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 | ||||
法学 | 11 | 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 | ||||
中外法学 | 6 | 客观归责理论 | ||||
2010(4) | 法学研究 | 4 |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 | |||
法学 | 6 | 交通过失犯认定应以结果回避义务为基准 | ||||
政法论坛 | 4 | 实质的犯罪论体系之提倡 | ||||
法学评论 | 6 |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关系 | ||||
2009(2) | 中国法学 | 4 | 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 | |||
现代法学 | 2 | 包容性刑事法治国之构建与提倡 | ||||
陈瑞华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4) | 法学研究 | 5 | 实物证据的鉴真问题 | 12 |
政法论坛 | 2 | 论量刑建议 | ||||
法学家 | 3 | 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 | ||||
法学 | 11 | 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审判程序的改革方案 | ||||
2010(4) | 中国法学 | 6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模式 | |||
法学研究 | 1 | 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 | ||||
政法论坛 | 1 |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 | ||||
法学家 | 2 | 论量刑信息的调查 | ||||
2009(4) | 中国法学 | 1 | 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 | |||
法学研究 | 1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种模式 | ||||
中外法学 | 1 | 脱缰的野马 从许霆案看法院的自由裁量权 | ||||
法学家 | 5 |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
李浩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5) | 中国法学 | 3 | 《证据规定》与民事证据规则的修订 | 12 |
法学研究 | 4 |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重述 | ||||
法商研究 | 2 | 目的论视域中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象解读 | ||||
法学家 | 3 | 回归民事诉讼法 | ||||
清华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修订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 ||||
2010(3) | 法学研究 | 3 |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 | |||
法学家 | 3 |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调查取证权 | ||||
中外法学 | 6 | 宁可慢些,但要好些 | ||||
2009(4) | 中国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典修改后的“新证据” | |||
法商研究 | 2 | 民事诉讼专属管辖制度研究 | ||||
法学评论 | 3 | 论级别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完善 | ||||
法律科学 | 4 | 法院协助调解机制研究 | ||||
王利明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社会科学 | 4 | 民法的人文关怀 | 12 |
中国法学 | 3 | 侵权责任法与合同法的界分 | ||||
法学 | 2 | 论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概念 | ||||
法学家 | 2 |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探讨 | ||||
2010(3) | 中国法学 | 6 | 论高度危险责任一般条款的适用 | |||
法学家 | 2 | 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 | ||||
法学家 | 4 | 人大民商法学:学说创见与学术贡献 | ||||
2009(5) | 中国法学 | 4 |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 | |||
法律科学 | 1 | 一物一权原则探讨 | ||||
政法论坛 | 2 | 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 | ||||
法学 | 5 | 《物权法》颁布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 ||||
法学家 | 3 | 侵权法一般条款的保护范围 | ||||
陈光中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5) | 中国法学 | 5 |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视野下的二审程序改革 | 11 |
法学研究 | 4 | 我国公诉制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 ||||
政法论坛 | 1 | 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 | ||||
法学 | 9 |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 | ||||
法学 | 11 | 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定位问题之探讨 | ||||
2010(3) | 中国法学 | 1 | 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 | |||
中国法学 | 6 |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语境下的刑事证明责任理论 | ||||
2009(3) | 现代法学 | 1 |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 | |||
政法论坛 | 2 | 诉讼真实与证明标准改革 | ||||
法学家 | 6 | 建国初期司法改革运动述评 | ||||
韩大元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5) | 中国法学 | 4 | 辛亥革命与宪法学知识谱系的转型 | 11 |
法学研究 | 3 |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 | ||||
法学评论 | 3 | 论人体器官移植中的自我决定权与国家义务 | ||||
清华法学 | 5 | 论安乐死立法的宪法界限 | ||||
法学 | 12 | 论社会主义宪政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 ||||
2010(3) | 中国法学 | 5 | 论1949年《共同纲领》的制定权 | |||
比较法研究 | 4 | 美浓部达吉立宪主义思想研究 | ||||
法学家 | 4 | 中国法学的“人大学派” | ||||
2009(3) | 中国法学 | 6 | 基本权利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 | |||
法学 | 3 | 以《宪法》第 126 条为基础寻求宪法适用的共识 | ||||
政法论坛 | 3 | 论日本明治宪法对《钦定宪法大纲》的影响 | ||||
姜涛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 | 8 | 从李昌奎案检讨数罪并罚时死缓的适用 | 11 |
中外法学 | 5 | 认真对待法学通说 | ||||
2010(1) | 法学评论 | 3 | 劳动刑法研究三题 | |||
2009(2)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劳动刑法:西方经验与中国建构 | |||
法律科学 | 3 | 法学通说的文明与法学通说的选择 |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商研究 | 1 |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劳动法治视域下劳动刑法制度创生的法理求证 | ||||
2010(4) | 法学 | 6 | 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该向何处去 | |||
现代法学 | 4 | 风险社会之下经济刑法的基本转型 | ||||
政法论坛 | 5 | 社会资本理论的入径及对刑事政策实施的意义 | ||||
法律科学 | 5 | 中国法学知识谱系建构的主题词 | ||||
徐国栋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5)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屈从关系 | 11 |
法律科学 | 3 | 画落谁家? | ||||
法学家 | 4 | 宪法一词的西文起源及其演进考 | ||||
现代法学 | 4 | 是君主喜好还是元首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 ||||
法学 | 10 | 优士丁尼《法学阶梯》中的价值论 | ||||
2010(4) | 比较法研究 | 1 | 大陆法系还能存在多久 | |||
法学 | 3 | 优士丁尼罗马法与绘画、雕塑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家庭法哲学两题 | ||||
现代法学 | 5 | 罗马人的税赋 | ||||
2009(2) | 法学研究 | 1 | 罗马法中的四大民众发动程序 | |||
法学 | 3 | 平等原则:宪法原则还是民法原则 | ||||
叶金强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家 | 5 |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解释论框架 | 11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论侵害生命之损害赔偿责任 | ||||
清华法学 | 5 | 《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解释论 | ||||
2010(6) | 中国法学 | 1 | 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 | |||
法学研究 | 6 | 物权法第106条解释论之基础 | ||||
政法论坛 | 1 | 论代理权授予行为的有因构造 | ||||
法学 | 3 | 论中断磋商的赔偿责任 | ||||
现代法学 | 4 | 登记物与非登记物之区分的法律意义 | ||||
法律科学 | 5 | 表见代理构成中的本人归责性要件 | ||||
2009(2) | 法学研究 | 2 | 风险领域理论与侵权法二元归责体系 | |||
法商研究 | 3 | 论过错程度对侵权构成及效果之影响 | ||||
张红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3) | 中国法学 | 5 | 农地纠纷、村民自治与涉农信访 | 11 |
法学研究 | 2 | 死者生前人格上财产利益之保护 | ||||
法学家 | 6 | 错误出生的损害赔偿责任 | ||||
2010(5)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19世纪德国人格权理论之辩 | |||
现代法学 | 2 | 方法与目标:基本权利民法适用的两种考虑 | ||||
法律科学 | 3 | 事实陈述、意见表达与公益性言论保护 | ||||
法商研究 | 4 | 死者人格精神利益保护 | ||||
法商研究 | 6 | 《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保护之述评 | ||||
2009(3) | 法商研究 | 4 | 论一般人格权作为基本权利之保护手段 | |||
比较法研究 | 4 | 民事裁判中的宪法适用 | ||||
法学家 | 6 | 论基本权利作为法律行为无效的判断标准 | ||||
左卫民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2 | 刑事诉讼制度变迁的实践阐释 | 11 |
中外法学 | 2 | 迈向实践:反思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知识体系 | ||||
清华法学 | 4 | 信息化与我国司法 | ||||
法学 | 11 | “秘密拘捕”:基于实证的初步探讨 | ||||
2010(3) | 法学研究 | 4 | 中国量刑程序改革:误区与正道 | |||
现代法学 | 5 | 中国法官任用机制:基于理念的初步评析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常态纠纷的非司法解决体系如何和谐与有效 | ||||
2009(4) | 中国法学 | 2 | 范式转型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 |||
法学研究 | 2 | 中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本土构建 | ||||
比较法研究 | 2 | 职权主义:一种谱系性的“知识考古” | ||||
法学 | 4 | 中国道路与全球价值:刑事诉讼制度三十年 | ||||
何志鹏 | 吉林大学法学院(及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 2011(6)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权利冲突:一个基于“资源—需求”模型的解释 | 10 |
法商研究 | 4 | 从强权入侵到多元善治 | ||||
法学评论 | 4 | 反思国际刑法上的有罪不罚 |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国际法研究反思 | ||||
法商研究 | 6 | 大国政治中的司法困境 | ||||
法学家 | 6 | 国际法的哲学之维:内涵、功能与路径 | ||||
2010(1) | 现代法学 | 2 | WTO体制的发展取向论 | |||
2009(3) | 清华法学 | 1 | 国际法治: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 | |||
政法论坛 | 4 | 国际法治:一个概念的界定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以人权看待发展 | ||||
宋晓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中国法学 | 6 | 同一制与区别制的对立及解释 | 10 |
法学研究 | 4 | 判例生成与中国案例指导制度 | ||||
法学评论 | 4 | 涉外债权转让法律适用的法解释路径 | ||||
2010(4) | 法学研究 | 5 | 程序法视野中冲突规则的适用模式 |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外国法:“事实”与“法律”之辨 | ||||
法学 | 2 | 裁判摘要的性质追问 | ||||
法学家 | 3 | 侵权冲突法一般规则之确立 | ||||
2009(3) | 法学研究 | 6 | 识别的对象与识别理论的展开 | |||
法律科学 | 1 | 双重可诉规则:进退之际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普法的悖论 | ||||
万毅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5) | 清华法学 | 2 | 解读“非法证据” | 10 |
现代法学 | 3 | 论“刑讯逼供”的解释与认定 | ||||
政法论坛 | 4 | 侦查谋略之运用及其底线 | ||||
法商研究 | 5 | 论瑕疵证据 | ||||
法学 | 11 | 秘密搜查制度批判 | ||||
2010(2) | 法律科学 | 4 | 违法诱惑侦查所获证据之证据能力研究 | |||
法学 | 11 | 私人违法取证的相关法律问题 |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09(3) | 法学 | 2 | 逮捕并非“打击刑事犯罪”的手段 | ||
法商研究 | 3 | 同意搜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 ||||
政法论坛 | 6 | 宽严相济政策视野下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 | ||||
关保英 | 上海政法学院 | 2011(3) | 比较法研究 | 1 | 公民法律素质的测评指标研究 | 9 |
法律科学 | 2 | 论行政法关系的设定权 | ||||
法学评论 | 4 | 论司法审查中的行政成本权衡 | ||||
2010(2)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论行政相对人的陈述权 | |||
法学 | 4 | 行政适用法律错误若干问题探讨 | ||||
2009(4) | 比较法研究 | 1 | 行政法学体系全球趋同之解析 | |||
现代法学 | 3 | 论行政主体义务的法律意义 | ||||
法律科学 | 4 | 行政公益诉讼的范畴研究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行政强制征收的程序控制探讨 | ||||
龙宗智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6 | 强制侦查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 9 |
法学研究 | 4 | 审判管理 | ||||
法学 | 3 | 生效判决犹在 公诉焉能撤回 | ||||
现代法学 | 6 | 刑事诉讼法修改如何调整证据制度 | ||||
2010(4) | 中国法学 | 2 | 论建立以一审庭审为中心的事实认定机制 | |||
中国法学 | 6 | 两个证据规定的规范与执行若干问题研究 | ||||
法学 | 2 | 李庄案法理研判 | ||||
政法论坛 | 4 | 关于“大调解”和“能动司法”的思考 | ||||
2009(1) | 法学研究 | 4 | 中国法语境中的检察官客观义务 | |||
王洪亮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研究 | 1 | 权利推定:实体与程序之间的构造 | 9 |
比较法研究 | 1 | 论水权许可的私法效力 | ||||
2010(1) | 法学 | 12 | 消费者撤回权的正当性基础 | |||
2009(6) | 法学研究 | 2 | 妨害排除与损害赔偿 | |||
法律科学 | 2 | 实体请求权与诉讼请求权之辨 | ||||
清华法学 | 4 | 论水上权利的基本结构 | ||||
比较法研究 | 5 | 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 | ||||
清华法学 | 5 | 小产权房与集体土地利益归属论 | ||||
法学 | 11 | 动产抵押登记效力规则的独立性解析 | ||||
吴汉东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3)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 | 9 |
中国法学 | 2 |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 ||||
法律科学 | 4 |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 | ||||
2010(3) | 中国法学 | 1 | 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 |||
法商研究 | 3 |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30年 | ||||
法商研究 | 6 | 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 | ||||
2009(3) | 中国法学 | 1 |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 | |||
法学研究 | 3 | 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 ||||
法商研究 | 1 | “先行先试”立法模式及其实践 | ||||
杨立新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6 | 我国的媒体侵权责任与媒体权利保护 | 9 |
法学研究 | 1 | 抽象人格权与人格权体系之构建 | ||||
法学家 | 4 | 《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的举措 | ||||
清华法学 | 5 |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经营者责任的加重与适度 | ||||
2010(2) | 法学家 | 2 | 论侵权请求权的优先权保障 | |||
清华法学 | 3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成功与不足及完善措施 | ||||
2009(3) | 中国法学 | 5 | 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 | |||
法学研究 | 4 | 中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革 | ||||
法学 | 1 | 医疗损害责任的因果关系证明及举证责任 | ||||
张千帆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 | 1 | 中国宪政的路径与局限 | 9 |
中外法学 | 2 | 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 | ||||
政法论坛 | 5 |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 | ||||
2010(2)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从二元到合作——从联邦分权模式的发展趋势 | |||
法商研究 | 5 | 大学招生考试多元化的宪法底线 | ||||
2009(4)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司法审查与民主 | |||
法学 | 4 | 我国法院是否可以释宪 | ||||
法学 | 11 | 高校招生与受教育机会平等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宪政文化与制度建构的反思 | ||||
周光权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 | 9 |
清华法学 | 4 | 区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三个维度 | ||||
中外法学 | 5 | 行为无价值论的法益观 | ||||
2010(4) | 中国法学 | 3 | 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 | |||
法学研究 | 6 | 论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 ||||
法学家 | 2 | 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 | ||||
中外法学 | 6 | 结果回避义务研究 | ||||
2009(2) | 现代法学 | 2 | 明知与刑事推定 | |||
现代法学 | 6 |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 | ||||
高铭暄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家 | 1 | 论香港与内地移交逃犯的先例模式 | 8 |
法学家 | 5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刑法立法的发展 | ||||
2010(2) | 法学 | 2 | 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 | |||
法学家 | 4 | 人大刑法学科的十大亮点 | ||||
2009(1) | 中国法学 | 2 | 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 |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 2010(2) | 法学 | 9 | 从此踏上废止死刑的征途 | ||
现代法学 | 6 | 死刑替代位阶上升无期徒刑的改良 | ||||
2009(1) | 法学 | 5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实行特赦的时代价值与构想 | |||
劳东燕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3) | 中国法学 | 1 | 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 | 8 |
清华法学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 | ||||
中外法学 | 6 | 论实行的着手与不法的成立根据 | ||||
2010(3) | 清华法学 | 4 | 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联系标准 | |||
中外法学 | 5 | 刑事推定、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 | ||||
政法论坛 | 6 | 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 | ||||
2009(2) | 比较法研究 | 1 |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 | |||
政法论坛 | 1 | 犯罪故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 ||||
刘明祥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研究 | 1 |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 8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的风险及其控制 | ||||
2010(2) | 中国法学 | 1 |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含义解析与司法认定 | |||
法学 | 11 | 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 | ||||
2009(4)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定性:盗窃还是信用卡诈骗 | |||
清华法学 | 1 | 再论用信用卡在ATM机上恶意取款的行为性质 | ||||
法学家 | 2 | 论解决罚金刑执行难题的立法途径 | ||||
法学 | 9 | 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 | ||||
刘宪权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3)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定性分析 | 8 |
法学 | 10 | 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比较探析 | ||||
现代法学 | 6 | 《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司法适用相关问题研究 | ||||
2010(3) | 中国法学 | 1 |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 |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发展及应有之义 | ||||
法学 | 6 | “疑罪从轻”是产生冤案的祸根 | ||||
2009(2) | 法学研究 | 4 | 罪数形态理论正本清源 | |||
法学 | 9 | 处理高危驾车肇事案件的应然标准 | ||||
徐崇利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商研究 | 4 | 人道主义干涉:道德与政治“合法婚姻”的产儿? | 8 |
清华法学 | 6 | 法律规避制度可否缺位于中国冲突法 | ||||
2010(3) | 法学 | 4 | 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下“中国搭便车论”辨析 | |||
法商研究 | 3 | 公平与公正待遇 | ||||
法学家 | 3 | 晚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实践之评判 | ||||
2009(3) | 法商研究 | 3 | “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的裁判解决 | |||
比较法研究 | 4 | 构建国际法之“法理学”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国际社会的法制化:当代图景与基本趋势 | ||||
易延友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清华法学 | 4 | 公民宪法权利的刑事程序保护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8 |
比较法研究 | 6 | 最佳证据规则 | ||||
2010(3)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 | |||
比较法研究 | 1 | “眼球对眼球的权利” | ||||
清华法学 | 2 | 对抗式刑事诉讼的形成与特色 | ||||
2009(3) | 法学研究 | 3 | 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建构与反思 | |||
清华法学 | 4 | 除罪化、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 |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的关联性 | ||||
张新宝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2) | 中国社会科学 | 6 | 中国民法百年变迁 | 8 |
中国法学 | 4 | 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重构 | ||||
2010(3) | 中国法学 | 3 | 《侵权责任法》死亡赔偿制度解读 | |||
法商研究 | 6 | 设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 | ||||
法律科学 | 6 | 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探讨 | ||||
2009(2) | 中国法学 | 4 | 侵权责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 | |||
清华法学 | 4 | 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 | ||||
《中国法学》杂志社 | 2011(1) | 法学评论 | 3 | 中国民法和民法学的现状与展望 | ||
朱立恒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比较法研究 | 3 | 我国应对跨国腐败犯罪的问题与对策 | 8 |
2010(3) | 法学评论 | 1 | 我国刑事检察监督制度改革初探 |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英美刑事和解探析 | ||||
政法论坛 | 3 | 腐败犯罪案件侦查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 ||||
2009(4) | 法学评论 | 2 | 改革中的我国死刑案件程序 | |||
政法论坛 | 3 | 从陪审团审判到公正审判 | ||||
比较法研究 | 3 | 西方国家法学教育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 ||||
法商研究 | 6 | 反思与重构:宽严相济的审查起诉程序 | ||||
程啸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0(5) | 法学研究 | 3 | 不动产登记簿之推定力 | 7 |
法律科学 | 2 | 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 | ||||
清华法学 | 2 | 论《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中“共同实施”的涵义 | ||||
中外法学 | 4 | 论不动产登记薄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 | ||||
法商研究 | 5 | 论不动产善意取得之构成要件 | ||||
2011(2) | 法律科学 | 4 | 不动产登记簿错误之类型与更正登记 | |||
法学家 | 5 | 论异议登记的法律效力与构成要件 | ||||
崔建远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研究 | 5 | 再论界定准物权客体的思维模式及方法 | 7 |
法学 | 7 | 债权人代位权的新解说 | ||||
法律科学 | 6 | 合同一般法定解除条件探微 | ||||
2010(2) | 中国法学 | 2 | 论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 | |||
法学家 | 5 | 再论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 ||||
2009(2) | 中国法学 | 1 | 侵权责任法应与物权法相衔接 | |||
法学家 | 5 | 租赁房屋装饰装修物的归属及利益返还? | ||||
方潇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1(3) | 中外法学 | 4 | 法律如何则天 | 7 |
法学家 | 5 | 王道视角下的思想控制:清前期的法律与实践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讼卦之“讼”辩证 | ||||
2010(2) | 比较法研究 | 4 | 跪还是不跪:人权的一个身体姿态史考察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中国传统历法之法意及其对法律时间的影响 | ||||
2009(2) | 中外法学 | 2 | 医人医国:医学对唐代司法的影响 |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中国传统礼法规制下的身体归属及其在近代的法律转向 | ||||
冯果 | 武汉大学法学院(及国际法研究所) | 2011(1) | 法学 | 9 | 金融法的“三足定理”及中国金融法制的变革 | 7 |
2010(4) | 中国法学 | 1 | “禁止篡夺公司机会”规则探究 | |||
法学 | 3 | 金融服务横向规制究竟能走多远 | ||||
现代法学 | 2 | 由“类推监管”到“网络导向监管” | ||||
法学评论 | 6 | 金融创新视域下的公司治理 | ||||
2009(2) | 法学评论 | 5 | 临渊羡鱼 莫如退而结网 | |||
法学家 | 6 | 网络时代的资本市场及监管法制之重塑 | ||||
高秦伟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2) | 中国法学 | 1 | 私人主体的行政法义务 | 7 |
法商研究 | 2 | 美国行政法上的非立法性规则及其启示 | ||||
2010(4) | 现代法学 | 1 | 美国法上的行政协议及其启示 | |||
中外法学 | 1 | 私人主体的信息公开义务 | ||||
比较法研究 | 3 | 论欧盟行政法上的风险预防原则 |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美国禁止授权原则的发展及其启示 | ||||
2009(1) | 法商研究 | 1 | 美国行政法中正当程序的“民营化”及其启示 | |||
郭华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法学研究 | 1 |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 7 |
法学 | 4 | 对我国国家级鉴定机构功能及意义的追问与反省 | ||||
2010(2) | 法学 | 5 | 鉴定人与专家证人制度的冲突及其解决 | |||
现代法学 | 6 | 刑事技术、刑事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关系之考量 | ||||
2009(3) | 法学 | 8 | 论司法鉴定法的体系结构与框架安排 | |||
政法论坛 | 6 |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 ||||
现代法学 | 6 | 侦查机关设鉴定机构的负面影响与消解 | ||||
钱玉林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1(4) | 法学研究 | 6 | 公司法第16条的规范意义 | 7 |
法商研究 | 1 | 作为裁判法源的公司章程 | ||||
清华法学 | 2 | 论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的地位 | ||||
法学 | 5 | 以非货币财产首次出资何以成为问题 | ||||
2010(1) | 法学 | 8 | 经理地位的法律逻辑分析 | |||
2009(2)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英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历史演变和现代化改革 | |||
法学研究 | 2 | 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检讨 | ||||
孙万怀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3) | 中外法学 | 1 | 论民意在刑事司法中的解构 | 7 |
法学评论 | 6 | 挪用公款罪判例体系中的司法展拓 | ||||
法学 | 12 | 以实体与程序协调性为视角看刑事和解举措入法 | ||||
2010(3) | 中国法学 | 1 | 死刑案件可以并需要和解吗 | |||
法学 | 4 | 从李庄案看辩护人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认定 | ||||
现代法学 | 5 |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为口袋罪 | ||||
2009(1) | 法律科学 | 2 | 互易毒品行为的刑法性质评析 | |||
王竹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法学 | 11 | 解释论视野下的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侵权责任 | 7 |
2010(4) | 清华法学 | 2 | 论受害人有过错的数人侵权责任分担 | |||
法学 | 5 | 《侵权责任法》立法程序的合宪性解释 | ||||
法律科学 | 3 | 论连带责任分摊请求权 | ||||
法商研究 | 6 | 论数人侵权责任分担中最终责任份额的确定方式 | ||||
2009(2) | 法学 | 9 | 补充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上的确立与扩展适用 | |||
法学家 | 5 | 侵权责任分担论 | ||||
谢晖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4) | 法学研究 | 2 | 民间法与裁判规范 | 7 |
现代法学 | 2 | 论刑事何解与民间规范 | ||||
政法论坛 | 4 | 论民间法研究的学术范型 | ||||
法律科学 | 6 | 论民间法与纠纷解决 | ||||
2009(2) | 中国法学 | 2 | 论规范分析方法 | |||
现代法学 | 3 | 法律、民生与民间规则 | ||||
山东大学法学院(及威海分校法学院) | 2009(1)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律的意义模糊及其救济方法 | ||
许德风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法学研究 | 3 | 组织规则的本质与界限 | 7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论担保物权在破产程序中的实现 | ||||
中外法学 | 4 | 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 | ||||
2009(4)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住房租赁合同的社会控制 | |||
中国法学 | 6 | 论私法上的财产的定价 | ||||
法学 | 8 | 破产法基本原则再认识 | ||||
法学家 | 6 | 论破产中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 | ||||
余凌云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6 | 蕴育在法院判决之中的合法预期 | 7 |
清华法学 | 1 | 荷兰行政法上的合法预期 |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英国行政法上合法预期的起源与发展 | ||||
比较法研究 | 6 | 英国行政法上的合理性原则 | ||||
2010(1) | 清华法学 | 1 | 听证理论的本土化实践 | |||
2009(2) | 清华法学 | 1 | 行政诉讼法是行政法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吗? | |||
法商研究 | 2 | 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予以确定化之途径 | ||||
张晋藩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4) | 中国法学 | 4 | 清代律学兴起缘由探析 | 7 |
比较法研究 | 1 | 明清律“讲读律令”的启示 | ||||
法律科学 | 4 | 论治法与治人 | ||||
法商研究 | 4 | 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及其启示 | ||||
2010(1) | 政法论坛 | 5 | 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 | |||
2009(2) | 中国法学 | 5 | 论中华法制文明的几个问题 | |||
政法论坛 | 5 | 总结过去 开拓未来 | ||||
张卫平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4) | 中国法学 | 3 | 再审事由规范的再调整 | 7 |
法学研究 | 1 | 公证证明效力研究 | ||||
清华法学 | 1 | 论讯问、询问笔录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 ||||
中外法学 | 4 | 论公证证据保全 | ||||
2009(3) | 法学研究 | 1 | 案外人异议之诉 | |||
法学研究 | 6 | 起诉难:一个中国问题的思索 | ||||
现代法学 | 5 | 回归“马锡五”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