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篇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43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20) | 朱勇 | 中国法学 | 4 | 从海关到家庭: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变革的价值效应 |
张晋藩 | 中国法学 | 4 | 清代律学兴起缘由探析 | |||
张晋藩 | 比较法研究 | 1 | 明清律“讲读律令”的启示 | |||
董璠舆 | 比较法研究 | 1 | 日本明治时期的国体与天皇机关说事件 | |||
邵方 | 政法论坛 | 1 | 西夏法典对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创新 | |||
范依畴 | 政法论坛 | 1 | 中国古代的“和离”不是完全自由的两愿离婚 | |||
崔永东 | 现代法学 | 2 | 对中国传统司法观的理性分析 | |||
刘广安 | 政法论坛 | 2 | 中华法系生命力的重新认识 | |||
郭成伟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古代官箴文化论纲 | |||
张中秋 | 法学 | 5 | 中华法系道德文化精神及对未来大中国法的意义 | |||
张德美 | 比较法研究 | 3 | 家族本位视角下的法律儒家化 | |||
曾尔恕 | 比较法研究 | 3 | 社会变革之中权利的司法保护 | |||
李典蓉 | 政法论坛 | 3 | 满文与清代司法制度研究 | |||
刘星 | 中外法学 | 3 | 中国早期左翼法学的遗产 | |||
张晋藩 | 法律科学 | 4 | 论治法与治人 | |||
张晋藩 | 法商研究 | 4 | 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及其启示 | |||
邵方 | 法学评论 | 4 | 西夏厩牧法简议 | |||
赵晶 | 政法论坛 | 6 | 唐代律令用于的规范内涵 | |||
王新宇 | 政法论坛 | 6 | 近代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解读与反思 | |||
田瑶 | 法学 | 12 | 清初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 | |||
2010(11) | 闵冬芳 | 法学研究 | 6 | 唐律"夜无故入人家"条源流考 | ||
张中秋 | 法学家 | 2 | 概括的传统中国的法理观 | |||
张中秋 | 政法论坛 | 3 | 中华法系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 |||
乐斌 | 政法论坛 | 3 | 从《春秋》到“君宪” | |||
徐世虹 | 政法论坛 | 4 |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 |||
张中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中国社会转型与法的统一性 | |||
王银宏 | 政法论坛 | 5 | 作为权力形态的晚清公共舆论 | |||
张晋藩 | 政法论坛 | 5 | 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 | |||
李雪梅 | 法律科学 | 6 | 工商行业规范与清代非正式法 | |||
张德美 | 政法论坛 | 6 | 清代保甲制度的困境 | |||
邹亚莎 | 政法论坛 | 6 | 从一田二主到永佃权 | |||
2009(12) | 张晋藩 | 中国法学 | 5 | 论中华法制文明的几个问题 | ||
崔永东 | 政法论坛 | 1 | 汉唐律中反映的和谐理念 | |||
张中秋 | 政法论坛 | 2 | 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及其作用 | |||
刘馨 | 比较法研究 | 2 | 我国监狱期刊的肇端 | |||
曾尔恕 | 比较法研究 | 3 | 面向21世纪的日本司法制度改革 | |||
张生 | 比较法研究 | 3 | 王宠惠与中国法律近代化 | |||
金眉 | 政法论坛 | 4 | 论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的精神与意义 | |||
李青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端 | |||
卞修全 | 比较法研究 | 4 | 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法律意识研究 | |||
张晋藩 | 政法论坛 | 5 | 总结过去 开拓未来 | |||
曹义孙 | 比较法研究 | 5 | 孔子律例与群书案情 | |||
郭相宏 | 现代法学 | 6 | 沈钧儒地方自治思想探析 | |||
13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6) | 何勤华 | 中国法学 | 4 | 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
王立民 | 现代法学 | 1 | 论唐律的补充条款 | |||
王立民 | 比较法研究 | 3 | 中国城市中的租界法与华界法 | |||
李秀清 | 法商研究 | 5 | 清朝帝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思想碰撞 | |||
王立民 | 政法论坛 | 5 | 唐律与《贞观政要》的吏治 | |||
王立民 | 法学 | 7 | 论上海租界法制的差异 | |||
2010(5) | 陈颐 | 比较法研究 | 1 | 博丹立法主权理论的论证及其意义 | ||
冷霞 | 比较法研究 | 2 | “同途殊归”还是“殊途同归” | |||
魏琼 | 现代法学 | 2 | 对民法始于古罗马的质疑 | |||
李秀清 | 政法论坛 | 3 | 所谓宪政 | |||
李秀清 | 中外法学 | 3 | 中美早期法律冲突的历史考察 | |||
2009(2) | 何勤华 | 中国法学 | 4 | 论新中国法和法学的起步 | ||
李婧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民国时期钱业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 |||
12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5) | 于明 | 法学家 | 2 | 司法审级中的信息、组织与治理 |
李贵连 | 中外法学 | 3 | 从贵族法治到帝制法治 | |||
吴正茂 | 中外法学 | 3 | 再论法律儒家化 | |||
章永乐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族的主权连续性 | |||
李启成 | 中外法学 | 5 | 君主立宪的一曲挽歌 | |||
2010(4) | 李启成 | 政法论坛 | 2 | 文学作品、司法文书与法史学研究 | ||
章永乐 | 中外法学 | 2 | 共和的诤友 | |||
武树臣 | 法律科学 | 3 | 寻找最初的礼 | |||
李启成 | 比较法研究 | 6 | 民事权利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 |||
2009(3) | 邓峰 | 中外法学 | 2 | 清末变法的法律经济学解释 为什么中国学习了大陆法? | ||
于明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爱德华·柯克爵士与英国法学近代化 | |||
李启成 | 中外法学 | 4 | 从衙门到法庭 | |||
1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4) | 春杨 | 法学研究 | 3 | 明清时期田土买卖中的找价回赎纠纷及其解决 |
李栋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浅析英国的封建制度及其宪政之生成 | |||
李栋 | 法律科学 | 5 | 中世纪前期罗马法在西欧的延续与复兴 | |||
李栋 | 比较法研究 | 6 | 司法审判权与政治统治权两权分立理论的“知识考古”及其合理性评说 | |||
2010(5) | 黄晓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古代中英司法的公开传统之比较 | ||
范忠信 | 现代法学 | 4 | 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损害的国家救济途径及其精神 | |||
屈永华 | 政法论坛 | 5 | 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效率之争 | |||
范忠信 | 法学 | 6 | 又见 “ 诽谤孔子 ” 案件 | |||
李栋 | 清华法学 | 6 | 立基之本与发展之源:英国宪政中的经验理性 | |||
2009(2) | 范忠信 | 中国法学 | 5 | 专职法司的起源与中国司法传统的特征 | ||
张国安 | 法学评论 | 2 |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 |||
10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1(4) | 吕志兴 | 法学研究 | 4 | 南朝法制的创新及其影响 |
陈锐 | 现代法学 | 2 | 宋代的法律方法论 | |||
陈建平 | 现代法学 | 3 | 近代中国社会地方民主政治实践的历史考察 | |||
周祖成 | 现代法学 | 4 | 1927-1945:革命根据地婚姻自由的法律表达 | |||
2010(2) | 段晓彦 | 法学家 | 1 | “陪审”一词的西来与中译 | ||
杨添翼 | 现代法学 | 2 | 近代中国制宪中的“民权”与“人权”之争 | |||
2009(4) | 胡仁智 | 现代法学 | 2 | 汉律中的县道官“断狱”权探析 | ||
俞荣根 | 现代法学 | 3 | 亲属权利的法律之痛 | |||
邵方 | 法学评论 | 4 | 西夏的诉讼审判制度初探 | |||
曾代伟 | 现代法学 | 6 | “汉土疆界碑”铭文解读 | |||
10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潘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明清州县司法审判中的“人情”因素 |
冯学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契约文书之于古人生活的意义 | |||
霍存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以《大明令》为枢纽看中国古代律令制体系 | |||
2010(3) | 张伯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家学派的渊源与属性考论 | ||
冯学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明清契约中的“吉祥语”和吉祥文化 | |||
吕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影响唐代死刑适用的法律观念分析 | |||
2009(4) | 吕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国法律史学发展30年理论创新回顾 | ||
潘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清代州县审判中对讼师的禁制及原因分析 | |||
霍存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汉语歇后语的法律文化概观 | |||
吕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礼仪犯罪再论 | |||
10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1(5) | 杨志民 | 法学评论 | 2 | 传统宗法文化与近代中国立宪 |
黎桦 | 法学评论 | 2 | 地方秩序中央化 | |||
周雪峰 | 法学评论 | 3 | 揭开“名分”的面纱 | |||
柳正权 | 法学评论 | 3 | 中国传统社会中谋反罪的文化整合 | |||
项焱 | 法学评论 | 4 | 美国地方自治实践对孙中山之影响及其限度 | |||
2010(2) | 陈胜强 | 法学评论 | 3 | 中人对清代土地绝卖契约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 ||
陈晓枫 | 法学评论 | 6 | 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四个向度 | |||
2009(3) | 付春扬 | 法学评论 | 4 | 从宗祧制度的废除看法律变迁之诸因素 | ||
柳正权 | 法学评论 | 5 | 中国法律文化研究范式之审视 | |||
陈晓枫 | 法学评论 | 6 | 秩序统一中的惟良折狱 | |||
9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3) | 马小红 | 政法论坛 | 1 | 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
史彤彪 | 比较法研究 | 2 | 西方对国王的两次大审判 | |||
高仰光 | 比较法研究 | 3 | 马克斯·韦伯与当代中国人的法律信仰 | |||
2010(2) | 叶秋华 | 法学家 | 4 | 守千古之常,发一时之新 | ||
黄宗智 | 中外法学 | 5 | 中西法律如何融合 | |||
2009(4) | 曾宪义 | 中国法学 | 4 | 关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 | ||
马小红 | 政法论坛 | 1 | “确定性”与中国古代法 | |||
闵冬芳 | 法学 | 2 | 中国古代“谋杀”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 |||
谢冬慧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事审判监督机制研究 | |||
9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3) | 陈新宇 | 法学研究 | 2 | 《钦定大清刑律》新研究 |
苏亦工 | 政法论坛 | 5 | 试论中国诗教传统的社会批评功能:从言者无罪到表达自由 | |||
陈新宇 | 清华法学 | 6 | 谁在阻挠《大清新刑律》的议决 | |||
2010(2) | 聂鑫 | 中外法学 | 2 | 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 | ||
周伟 | 政法论坛 | 5 |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 |||
2009(4) | 聂鑫 | 政法论坛 | 1 | 从三法司到司法院 | ||
陈新宇 | 清华法学 | 4 | 规则与情理 | |||
陈新宇 | 政法论坛 | 4 | 近代清华法政教育研究(1909-1937) | |||
聂鑫 | 清华法学 | 5 | 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 |||
9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1(4) | 艾永明 | 法学 | 1 | 唐代立法中的监督制约机制 |
方潇 | 中外法学 | 4 | 法律如何则天 | |||
方潇 | 法学家 | 5 | 王道视角下的思想控制:清前期的法律与实践 | |||
方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讼卦之“讼”辩证 | |||
2010(3) | 艾永明 | 法学研究 | 5 | 《唐律》别籍异财之禁探析 | ||
方潇 | 比较法研究 | 4 | 跪还是不跪:人权的一个身体姿态史考察 | |||
方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中国传统历法之法意及其对法律时间的影响 | |||
2009(2) | 方潇 | 中外法学 | 2 | 医人医国:医学对唐代司法的影响 | ||
方潇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中国传统礼法规制下的身体归属及其在近代的法律转向 | |||
8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杨昂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 |
2010(4) | 郭义贵 | 中国法学 | 3 | 讼师与律师 | ||
俞江 | 法学 | 7 | 家产制视野下的遗嘱 | |||
李红海 | 比较法研究 | 6 | 多维的英格兰宪政史 | |||
李红海 | 清华法学 | 6 | 自足的普通法与不自足的衡平法 | |||
2009(3) | 俞江 | 法学 | 1 | 论清代九卿定议 | ||
李红海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普通法的历史之维 | |||
俞江 | 政法论坛 | 5 | “法律”:语词一元化与概念无意义 | |||
6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杜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明清民间商业运作下的“官箴书”传播 |
徐忠明 | 政法论坛 | 3 | 从《诗经·甘棠》事志考释到送法下乡 | |||
徐忠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清代中国法律知识的传播与影响 | |||
2010(3) | 徐忠明 | 中国法学 | 2 | 凡俗与神圣:解读“明镜高悬”的司法意义 | ||
徐忠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 | |||
徐忠明 | 法律科学 | 1 | 明清时期的“依法裁判” | |||
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茆巍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万事胚胎始于州县乎 |
2010(1) | 苏亦工 | 比较法研究 | 3 | 王不必大:从瑞士联邦制探讨中西共同的价值观 | ||
2009(3) | 张群 | 法商研究 | 1 | 住房制度改革30年:从法律史角度的考察 | ||
徐爽 | 政法论坛 | 5 | 《钦定宪法大纲》与清王朝的命运 | |||
王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狱刺”背景下的西周族产析分 | |||
5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1(1) | 刘全娥 | 法学研究 | 3 | 雷经天新民主主义司法思想论 |
2009(4) | 闫晓君 | 法律科学 | 1 | 张家山汉简《亡律》考论 | ||
闫晓君 | 现代法学 | 4 | 唐律“格杀勿论”渊流考 | |||
冯卓慧 | 法律科学 | 4 | 从传世的和新出土的陕西金文及先秦文献看西周的民事诉讼制度 | |||
李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革命传统与西方现代司法理念的交锋及其深远影响 | |||
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2010(2) | 罗昶 | 现代法学 | 1 | 当代中国捐会习惯法与关系 |
明辉 | 政法论坛 | 1 | 游牧部落习俗对正统律典制度之冲击与融合 | |||
2009(3) | 罗昶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和制度略论 | ||
罗昶 | 比较法研究 | 6 | 中国古代曲法伸情若干问题研究 | |||
蒋燕玲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论华北人民政府时期婚姻法的价值取向 | |||
5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汪雄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情法两尽”抑或是“利益平衡” |
2010(2) | 汪雄涛 | 法学评论 | 1 | 明清判牍中的“情理” | ||
汪雄涛 | 政法论坛 | 3 | 明清诉讼中的情理调处与利益平衡 | |||
2009(2) | 汪雄涛 | 法学评论 | 2 | 证据定谳:明清诉讼的事实之维 | ||
汪雄涛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明清判牍中的亲属争讼 | |||
4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09(4) | 里赞 | 法学 | 3 |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方法、材料和细节 |
里赞 | 法学研究 | 5 | 司法或政务:清代州县诉讼中的审判问题 | |||
里赞 | 现代法学 | 5 | 清代州县审断的灵活性 | |||
喻中 | 比较法研究 | 6 | 韩非天下第一 | |||
3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张春海 | 中外法学 | 4 | 论唐朝对朝鲜王朝前期法制之影响 |
2009(2) | 张仁善 | 中国法学 | 3 | 寻求法律与社会的平衡 | ||
张仁善 | 政法论坛 | 2 | 半个世纪的“立法秀” | |||
3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邓建鹏 | 法学评论 | 5 | 也论冤案是如何产生的 |
2009(2) | 邓建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清朝诉讼代理制度研究 | ||
宋玲 | 政法论坛 | 3 | 清末民初行政诉讼制度中的本土因素 | |||
3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程燎原 | 政法论坛 | 2 | 先秦“法治”概念再释 |
2009(2) | 张晓蓓 | 法学研究 | 4 | 清代冕宁诉状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 | ||
王志林 | 政法论坛 | 4 | 清代驳审制度考论 | |||
3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龚汝富 | 比较法研究 | 6 | 乡土之谊:民国时期共有财产诉讼的另类解读 |
2009(2) | 龚汝富 | 法律科学 | 2 | 浅议明清讼学对地方司法审判的双重影响 | ||
龚汝富 | 法商研究 | 5 | 民国时期监督慈善团体立法及其启示 | |||
3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2) | 范忠信 | 法学评论 | 1 | 国家理念与中国传统政法模式的精神 |
刘练军 | 法学 | 5 | 汤涛潜立宪思想之当代省思 | |||
2010(1) | 范忠信 | 中外法学 | 6 | 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救济体制的廉政监督旨趣 | ||
3 |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 2011(1) | 许光县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古代法律传播模式 |
2010(2) | 肖周录 | 政法论坛 | 1 | 陕甘宁边区民事立法及其特征 | ||
肖周录 | 法律科学 | 5 | 陕甘宁边区民事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探析 | |||
3 |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 2011(2) | 谢冬慧 | 法律科学 | 1 | 从民族性格看日本的法制变革 |
谢冬慧 | 法学评论 | 5 | 钱端升法学思想述要 | |||
2010(1) | 谢冬慧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古代会审制度考析 | ||
3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2011(1) | 徐静莉 | 政法论坛 | 2 | 民初寡妇立嗣权的变化 |
2010(1) | 徐静莉 | 政法论坛 | 2 | “契约”抑或“身份” | ||
2009(1) | 柯 卫 | 法学评论 | 3 | 杨朱思想的法学解读 | ||
2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郑智航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世纪西欧法律的内在逻辑与现代法律的开启 |
武树臣 | 法学家 | 2 | 秦“改法为律”原因考 | |||
2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朱 腾 | 清华法学 | 5 | 再论两汉经义折狱 |
2010(1) | 朱 腾 | 政法论坛 | 5 | 《春秋公羊传》之规范性命题论考 | ||
2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2009(2) | 岳纯之 | 比较法研究 | 6 | 论唐代的女性犯罪及其法律惩治 |
侯欣一 | 法学 | 12 | 地方经验与法官任职地域回避 | |||
2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秋云 | 法商研究 | 2 | 宋代自由地权法制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
2010(1) | 关丹丹 | 政法论坛 | 2 | 权利换和谐 | ||
2 | 河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郭绍敏 | 中外法学 | 5 | 大变局:帝制、共和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 |
2009(1) | 程汉大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新论 | ||
2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魏建国 | 法律科学 | 6 | 中国传统社会 |
2009(1) | 孙光妍 | 法学研究 | 2 | 哈尔滨解放区法制建设中的苏联法影响 | ||
2 |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 2011(1) | 张先昌 | 法学 | 11 | 中国传统法中老龄犯罪宽宥的考察 |
2009(1) | 张先昌 | 法学研究 | 3 |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法律 | ||
2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苏彦新 | 比较法研究 | 3 | 欧洲中世纪共同法的形成 |
2009(1) | 梁凤荣 | 法学研究 | 1 | 《吕刑》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
2 | 山西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李麒 | 政法论坛 | 5 | 观念、制度与技术:从水案透视清代地方司法 |
2009(1) | 周子良 | 政法论坛 | 3 | 山西票号习惯法初探 | ||
2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2) | 任燕 | 法学评论 | 5 | 论宋代的版权保护 |
程政举 | 法学 | 9 | 先秦和秦汉的集体审判制度考论 | |||
2 |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柴松霞 | 政法论坛 | 1 | 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
2010(1) | 陈灿平 | 法学研究 | 3 | 清末改革司法职权配置考察 | ||
2 | 福州大学法学院 | 2011(2) | 蔡晓荣 | 比较法研究 | 5 | 中国近代民法制史研究的可能进路:兼及方法与资料 |
蔡晓荣 | 现代法学 | 5 | 法律规范与生活逻辑 | |||
2 | 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 | 2011(1) | 王勇 | 法学评论 | 1 | 清末立宪运动的观念史演变背景及其内在逻辑 |
2010(1) | 王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晚清立宪与近代政治观念嬗变的基础性思维 | ||
2 | 台湾中研院 | 2011(1) | 张伟仁 | 中外法学 | 1 | 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下) |
2010(1) | 张伟仁 | 中外法学 | 6 | 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 ||
1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009(1) | 胡铭 | 政法论坛 | 4 | 冤案背后的程序逻辑 |
1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0(1) | 王志强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中国法律史叙事中的“判例” |
1 | 安徽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沈岚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近代治安处罚法规的演变 |
1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张洪涛 | 法商研究 | 6 | 从“以礼入法”看中国古代习惯法的制度命运 |
1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夏新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南部非洲混合法域的形成与发展 |
1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栋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英国普通法的"技艺理性" |
1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2010(1) | 乔素玲 | 比较法研究 | 3 | 建国初期婚姻制度变革的地域性 |
1 | 辽宁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祖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中国古代“据状断之”证据规则论析 |
1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崔兰琴 | 法学研究 | 5 | 中国古代法上的和离 |
1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利子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传统法律文化 |
1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徐祖澜 | 法学家 | 6 | 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
1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眭鸿明 | 法律科学 | 4 | 清末民初民俗习惯的社会角色及法律地位 |
1 |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1(1) | 张姗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中国古代契约的互惠性与互助性及其文化解读 |
1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0(1) | 曹旅宁 | 法学研究 | 4 | 玉门花海所出《晋律注》初步研究 |
1 | 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 | 2010(1) | 蒋铁初 | 法学研究 | 2 | 中国古代的罪疑惟轻 |
1 |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王华胜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英国法官服饰的形成与改革 |
1 |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凤鸣 | 政法论坛 | 6 | 诗情法意:唐宋诗中的法律世界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张洪林 | 现代法学 | 6 | 清代四川井盐引岸法制的运行 |
1 |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涂少彬 | 法学评论 | 5 | 儒家“活法”初论 |
1 |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廖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清代州县官司法策略的制度诱因 |
1 | 贵州财经学院法学院 | 2011(1) | 陶钟灵 | 法学研究 | 6 | 《诗经》所载西周春秋法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1 | 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吴佩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万事胚胎于州县乎:《南部档案》所见清代县丞、巡检司法 |
1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0(1) | 袁翔珠 | 比较法研究 | 3 | 论清代广西司法对少数民族民间习惯的认可 |
1 | 上海政法学院 | 2010(1) | 倪正茂 | 法学 | 10 | 隋律源流若干问题考辨 |
1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2010(1) | 胡震 | 比较法研究 | 5 | 清代“通行”考论 |
1 |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1(1) | 张本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宋代妇女奁产所有权探析及其意义 |
1 | 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0(1) | 崔明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人心似铁与官法如炉 |
1 |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 2009(1) | 朱红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战国时期国家法律的传播 |
1 |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2011(1) | 杜小军 | 比较法研究 | 3 | 也析德国榜样与日本明治宪政改革 |
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2010(1) | 唐仕春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建国初期来华苏联法学专家的群体考察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2009(1) | 宋大琦 | 政法论坛 | 5 | 不是天理,便是人欲 |
1 | 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 | 2011(1) | 柳岳武 | 政法论坛 | 2 | 穿梭阴阳界 |
1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 2009(1) | 张建成 | 法学评论 | 5 | 唐代“拟判”考 |
1 |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0(1) | 鲁昕 | 政法论坛 | 6 | 历史维度的亲属相盗立法论考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2010(1) | 张松 | 政法论坛 | 3 | 民初商事公断处探析 |
1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 2010(1) | 孙振江 | 政法论坛 | 5 | 论金世宗的法治思想与实践 |
1 |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2011(1) | 韩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习惯法视野下中国古代“亲邻之法”的源起 |
1 | 廊坊师范学院 | 2011(1) | 续晓梅 | 现代法学 | 1 | 传统法律中“罪家长”制度研究 |
1 | 巢湖学院 | 2010(1) | 郑小春 | 法商研究 | 2 | 从徽州讼费帐单看清代基层司法的陋规与潜规则 |
1 |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 | 2009(1) | 田东奎 | 政法论坛 | 5 | 健讼与明清水权诉讼 |
1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10(1) | 陈夏红 | 政法论坛 | 2 | 近代中国的破产法制及其命运 |
1 | 长春出版社 | 2010(1) | 王占通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论荀子对先秦儒家传统的突破 |
1 | 政治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陈惠馨 | 比较法研究 | 4 | 1532年《卡洛林那法典》与德国近代刑法史 |
1 | 加利福利亚大学历史系 | 2009(1) | 杨柳 | 中外法学 | 3 | 市场、法律与地方习惯 清代台湾的胎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