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2009-2011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722篇)(一)
发布日期:2012-06-1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
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篇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
63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18) |
吴汉东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 |
|
吴汉东 |
中国法学 |
2 |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
|
张红 |
中国法学 |
5 |
农地纠纷、村民自治与涉农信访 |
|
张红 |
法学研究 |
2 |
死者生前人格上财产利益之保护 |
|
熊琦 |
法学家 |
1 |
论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 |
|
韩松 |
政法论坛 |
1 |
农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明确性探析 |
|
胡开忠 |
法学 |
2 |
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商标侵权中的责任 |
|
万晓运 |
法学 |
4 |
“交强险”中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问题探析 |
|
彭学龙 |
法律科学 |
3 |
商标转让的理论建构与制度设计 |
|
曹新明 |
法学 |
6 |
我国著作权归属模式的立法完善 |
|
耿卓 |
法商研究 |
4 |
乡村地役权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
张宝 |
现代法学 |
4 |
环境侵权归责原则之反思与重构 |
|
吴汉东 |
法律科学 |
4 |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 |
|
熊琦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著作权的法经济分析范式 |
|
熊琦 |
法学 |
8 |
著作权集中许可机制的正当性与立法完善 |
|
童列春 |
法商研究 |
5 |
私法上财产关系的身份调整 |
|
张红 |
法学家 |
6 |
错误出生的损害赔偿责任 |
|
熊琦 |
法商研究 |
6 |
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的合法性研究 |
|
2010(26) |
吴汉东 |
中国法学 |
1 |
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
|
胡开忠 |
法学研究 |
2 |
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及实施条件 |
|
彭学龙 |
法学研究 |
3 |
寻求注册与使用在商标确权中的合理平衡 |
|
陈小君 |
法律科学 |
1 |
后农业税时代农地权利体系与运行机理研究论纲 |
|
陈小君 |
法商研究 |
1 |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运行的现实考察 |
|
胡潇潇 |
法商研究 |
1 |
我国专利法“药品实验例外”制度研究 |
|
张红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19世纪德国人格权理论之辩 |
|
张红 |
现代法学 |
2 |
方法与目标:基本权利民法适用的两种考虑 |
|
万建华 |
法商研究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78条之理解与完善 |
|
吴汉东 |
法商研究 |
3 |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30年 |
|
陈小君 |
现代法学 |
3 |
我国妇女农地权利法律制度运作的实证研究与完善路径 |
|
张红 |
法律科学 |
3 |
事实陈述、意见表达与公益性言论保护 |
|
梁志文 |
法学 |
6 |
版权法上的“选择退出”制度及其合法性问题 |
|
韩松 |
法学 |
6 |
农地社保功能与农村社保制度的配套建设 |
|
彭学龙 |
法商研究 |
4 |
论著作权语境下的获取权 |
|
张红 |
法商研究 |
4 |
死者人格精神利益保护 |
|
梅术文 |
法学 |
9 |
我国著作权法上的传播权整合 |
|
熊 琦 |
法学 |
9 |
著作权法中投资者视为作者的制度安排 |
|
高飞 |
法商研究 |
6 |
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 |
|
曹新明 |
法商研究 |
6 |
现有技术抗辩研究 |
|
陈小君 |
法商研究 |
6 |
财产权侵权赔偿责任规范解析 |
|
吴汉东 |
法商研究 |
6 |
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 |
|
唐义虎 |
法商研究 |
6 |
对“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的理解与适用 |
|
谢鸿飞 |
法商研究 |
6 |
精神损害赔偿的三个关键词 |
|
张红 |
法商研究 |
6 |
《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保护之述评 |
|
麻昌华 |
法商研究 |
6 |
《侵权责任法》的解释论与立法论 |
|
2009(19) |
吴汉东 |
中国法学 |
1 |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 |
|
吴汉东 |
法学研究 |
3 |
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
|
陈小君 |
法商研究 |
1 |
农村土地制度的物权法规范解析 |
|
张作华 |
法商研究 |
1 |
传统法律行为理论的现代改造及体系重构 |
|
胡弘弘 |
法学 |
2 |
论公职人员的名誉权救济 |
|
曹新明 |
法商研究 |
2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 |
|
刘春霖 |
法商研究 |
2 |
知识产权出资标的物研究 |
|
张作华 |
政法论坛 |
3 |
亲属身份行为的分类研究 |
|
王刚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伊斯兰继承制度的本土化及其对我国继承立法的启示 |
|
梅术文 |
法学 |
6 |
信息网络传播权默示许可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
|
高飞 |
法商研究 |
4 |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之民法构造 |
|
张红 |
法商研究 |
4 |
论一般人格权作为基本权利之保护手段 |
|
李石山 |
法学 |
8 |
按份共有中的“绝对多数决”处分规则 |
|
黄玉烨 |
法学 |
8 |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 |
|
李培锋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英美信托财产权难以融入大陆法物权体系的根源 |
|
肖志远 |
法学 |
10 |
版权制度的政策蕴含及其启示 |
|
资琳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契约法基本制度的正当性论证 |
|
张红 |
法学家 |
6 |
论基本权利作为法律行为无效的判断标准 |
|
胡开忠 |
法学 |
12 |
“避风港规则”在视频分享网站版权侵权认定中的适用 |
|
59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22) |
王利明 |
中国社会科学 |
4 |
民法的人文关怀 |
|
张新宝 |
中国社会科学 |
6 |
中国民法百年变迁 |
|
王利明 |
中国法学 |
3 |
侵权责任法与合同法的界分 |
|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
4 |
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重构 |
|
杨立新 |
中国法学 |
6 |
我国的媒体侵权责任与媒体权利保护 |
|
杨立新 |
法学研究 |
1 |
抽象人格权与人格权体系之构建 |
|
朱岩 |
法学研究 |
2 |
违反保护他人法律的过错责任 |
|
孙山 |
法律科学 |
1 |
寻找被遗忘的法益 |
|
朱虎 |
法学家 |
1 |
过错侵权责任的发生基础 |
|
朱岩 |
清华法学 |
1 |
强制缔约制度研究 |
|
王利明 |
法学 |
2 |
论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概念 |
|
王利明 |
法学家 |
2 |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探讨 |
|
朱岩 |
法商研究 |
3 |
“利润剥夺”的请求权基础 |
|
金玄卿 |
法学家 |
3 |
韩国的医师说明义务与患者知情同意权 |
|
鲁春雅 |
中外法学 |
3 |
论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制度构成中的善意要件 |
|
杨立新 |
法学家 |
4 |
《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的举措 |
|
杨立新 |
清华法学 |
5 |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经营者责任的加重与适度 |
|
王建文 |
法学评论 |
5 |
表见代理判断标准重构:民商区分模式及其制度构造 |
|
高圣平 |
法律科学 |
5 |
不动产抵押物转让规则的解释论:《物权法》第191条及其周边 |
|
高圣平 |
法学 |
10 |
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法律后果 |
|
王天凡 |
比较法研究 |
6 |
“错误的表示无害”原则及要式法律行为之效力 |
|
朱虎 |
中外法学 |
6 |
规制性规范违反与过错判定 |
|
2010(19) |
朱岩 |
中国社会科学 |
6 |
社会基础变迁与民法双重体系建构 |
|
朱虎 |
中国法学 |
2 |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发包方同意 |
|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
3 |
《侵权责任法》死亡赔偿制度解读 |
|
王利明 |
中国法学 |
6 |
论高度危险责任一般条款的适用 |
|
朱虎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萨维尼的法学方法论述评 |
|
李琛 |
法学家 |
1 |
关于“中国古代因何无版权”研究的几点反思 |
|
谢远扬 |
法律科学 |
1 |
论侵害人不明的大规模产品侵权责任 |
|
王利明 |
法学家 |
2 |
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 |
|
杨立新 |
法学家 |
2 |
论侵权请求权的优先权保障 |
|
张淑隽 |
法学评论 |
2 |
论反担保制度的形成原理及其立法、司法层面的操作理念 |
|
杨立新 |
清华法学 |
3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成功与不足及完善措施 |
|
高圣平 |
法学 |
6 |
著作权出质登记制度若干问题 |
|
叶林 |
法学家 |
4 |
私法权利的转型 |
|
王利明 |
法学家 |
4 |
人大民商法学:学说创见与学术贡献 |
|
刘春田 |
法学家 |
4 |
新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的开拓者 |
|
陈明涛 |
法学 |
8 |
网络广播服务提供商的版权责任 |
|
张新宝 |
法商研究 |
6 |
设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 |
|
宋廷徽 |
法学家 |
6 |
对版权保护扩张趋势的反思 |
|
张新宝 |
法律科学 |
6 |
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探讨 |
|
2009(18) |
朱岩 |
中国法学 |
3 |
危险责任的一般条款立法模式研究 |
|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
4 |
侵权责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 |
|
王利明 |
中国法学 |
4 |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 |
|
杨立新 |
中国法学 |
5 |
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 |
|
杨立新 |
法学研究 |
4 |
中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革 |
|
朱岩 |
法学研究 |
5 |
风险社会与现代侵权责任法体系 |
|
杨立新 |
法学 |
1 |
医疗损害责任的因果关系证明及举证责任 |
|
王利明 |
法律科学 |
1 |
一物一权原则探讨 |
|
郭明龙 |
法商研究 |
1 |
论精神损害赔偿中的“侵权人获利”因素 |
|
高圣平 |
法学 |
2 |
“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范意义 |
|
王利明 |
政法论坛 |
2 |
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 |
|
王利明 |
法学 |
5 |
《物权法》颁布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
|
姚辉 |
法学 |
5 |
不动产登记机构赔偿责任 |
|
王利明 |
法学家 |
3 |
侵权法一般条款的保护范围 |
|
孙若军 |
法学家 |
3 |
离婚时处理按揭房屋的法律问题探析 |
|
张新宝 |
清华法学 |
4 |
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张新宝 |
|
高圣平 |
中外法学 |
4 |
设质背书的效力研究 |
|
张保红 |
现代法学 |
4 |
公平责任新论 |
|
40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15) |
韩世远 |
中国法学 |
5 |
租赁标的瑕疵与合同救济 |
|
王洪亮 |
法学研究 |
1 |
权利推定:实体与程序之间的构造 |
|
崔建远 |
法学研究 |
5 |
再论界定准物权客体的思维模式及方法 |
|
王洪亮 |
比较法研究 |
1 |
论水权许可的私法效力 |
|
韩世远 |
清华法学 |
1 |
建筑物责任的解释论 |
|
冯术杰 |
清华法学 |
1 |
寻找表演中的作品 |
|
董淳锷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法律规避下的契约私人治理研究 |
|
孙良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补救成本、价值损失抑或获益赔偿? |
|
吴伟光 |
现代法学 |
3 |
版权制度与新媒体技术之间的裂痕与弥补 |
|
崔国斌 |
法学 |
7 |
单字字体和字库软件可能受著作权法保护 |
|
崔建远 |
法学 |
7 |
债权人代位权的新解说 |
|
程啸 |
法律科学 |
4 |
不动产登记簿错误之类型与更正登记 |
|
程啸 |
法学家 |
5 |
论异议登记的法律效力与构成要件 |
|
吴伟光 |
清华法学 |
5 |
中文字体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 |
|
崔建远 |
法律科学 |
6 |
合同一般法定解除条件探微 |
|
2010(10) |
崔建远 |
中国法学 |
2 |
论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 |
|
程啸 |
法学研究 |
3 |
不动产登记簿之推定力 |
|
龙俊 |
法学研究 |
4 |
权益侵害之要件化 |
|
程啸 |
法律科学 |
2 |
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 |
|
程啸 |
清华法学 |
2 |
论《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中“共同实施”的涵义 |
|
夏元军 |
法律科学 |
2 |
论保险法上解除权与民法上撤销权之竞合 |
|
程啸 |
中外法学 |
4 |
论不动产登记薄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 |
|
程啸 |
法商研究 |
5 |
论不动产善意取得之构成要件 |
|
崔建远 |
法学家 |
5 |
再论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
|
韩世远 |
法商研究 |
6 |
物件损害责任的体系位置 |
|
2009(15) |
崔建远 |
中国法学 |
1 |
侵权责任法应与物权法相衔接 |
|
王洪亮 |
法学研究 |
2 |
妨害排除与损害赔偿 |
|
朱广新 |
法学研究 |
4 |
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度 |
|
王洪亮 |
法律科学 |
2 |
实体请求权与诉讼请求权之辨 |
|
朱广新 |
法律科学 |
3 |
论物权法上的权利推定 |
|
朱广新 |
法学 |
7 |
我国《物权法》中地役权制度探究 |
|
王洪亮 |
清华法学 |
4 |
论水上权利的基本结构 |
|
巫若枝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三十年来中国婚姻法“回归民法”的反思 |
|
朱广新 |
法学评论 |
4 |
论《物权法》他物权编小总则之设置 |
|
崔建远 |
法学家 |
5 |
租赁房屋装饰装修物的归属及利益返还? |
|
王洪亮 |
比较法研究 |
5 |
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 |
|
王洪亮 |
清华法学 |
5 |
小产权房与集体土地利益归属论 |
|
王洪亮 |
法学 |
11 |
动产抵押登记效力规则的独立性解析 |
|
吴伟光 |
清华法学 |
6 |
商业外观的法律保护 |
|
赵刚 |
清华法学 |
6 |
损益相抵论 |
|
37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11) |
刘凯湘 |
中国法学 |
1 |
论违反强制性规范的合同效力 |
|
魏振瀛 |
中国法学 |
2 |
侵权责任方式与归责事由、归责原则的关系 |
|
薛军 |
法学研究 |
1 |
第三人欺诈与第三人胁迫 |
|
葛云松 |
法学研究 |
2 |
民法上的赔礼道歉责任及其强制执行 |
|
易继明 |
法学研究 |
4 |
财产的三维价值——论财产之于人生的幸福 |
|
王成 |
清华法学 |
2 |
侵权之“权”的认定与民事主体利益的规范途径 |
|
汤文平 |
中外法学 |
2 |
批准(登记)生效合同、“申请义务”与“缔约过失” |
|
李文涛 |
法学家 |
3 |
合同的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 |
|
许德风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论担保物权在破产程序中的实现 |
|
许德风 |
中外法学 |
4 |
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 |
|
魏振瀛 |
中外法学 |
6 |
论返还原物责任请求权 |
|
2010(14) |
薛军 |
中国法学 |
1 |
“民法-宪法”关系的演变与民法的转型 |
|
魏振瀛 |
中国法学 |
2 |
侵权责任法在我国民法中的地位及其与民法其他部分的关系 |
|
葛云松 |
中国法学 |
3 |
《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民事权益 |
|
王成 |
中国法学 |
5 |
医疗侵权行为法律规制的实证分析 |
|
常鹏翱 |
法学研究 |
1 |
事实行为的基础规范 |
|
常鹏翱 |
法学研究 |
5 |
民法中的财产权竞合规范 |
|
常鹏翱 |
法学 |
3 |
不动产登记法的立法定位与展望 |
|
薛军 |
法商研究 |
2 |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4条的定性与解释 |
|
常鹏翱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另一种物权行为理论 |
|
杨明 |
清华法学 |
4 |
“共用名称”之上产权争夺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 |
|
尹田 |
清华法学 |
4 |
民事代理之显名主义及其发展 |
|
尹田 |
法学 |
8 |
论时效利益放弃方式中的“债务承认” |
|
汤文平 |
清华法学 |
6 |
德国法上的批准生效合同研究 |
|
马忆南 |
法学 |
12 |
夫妻生育权冲突解决模式 |
|
2009(12) |
许德风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住房租赁合同的社会控制 |
|
李世刚 |
中国社会科学 |
4 |
论《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信托概念的引入 |
|
魏振瀛 |
法学家 |
1 |
制定侵权责任法的学理分析 |
|
杨明 |
中外法学 |
2 |
文字作品v.美术作品 对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 |
|
徐爱国 |
中外法学 |
3 |
解读侵权法的政治学理论 |
|
王成 |
法学家 |
4 |
侵权法的基本范畴 |
|
钱明星 |
清华法学 |
5 |
农村房屋自由流转的法律障碍及出路 |
|
常鹏翱 |
法律科学 |
5 |
不动产登记簿的制度建构 |
|
葛云松 |
中外法学 |
5 |
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一般侵权行为条款 |
|
王成 |
中外法学 |
5 |
法律关系的性质与侵权责任的正当性 |
|
许德风 |
法学家 |
6 |
论破产中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 |
|
阳庚德 |
中外法学 |
6 |
私法惩罚论 |
|
34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12) |
李永军 |
中国法学 |
6 |
自然之债源流考评 |
|
王军 |
法学研究 |
2 |
企业公司化改组的法律性质及其表述 |
|
于飞 |
法学研究 |
4 |
侵权法中权利与利益的区分方法 |
|
霍政欣 |
比较法研究 |
1 |
效率违约的比较法研究 |
|
隋彭生 |
法学家 |
1 |
绝对法律关系初论 |
|
隋彭生 |
法商研究 |
2 |
论占有之本权 |
|
冯晓青 |
法学家 |
3 |
著作权法中的复制权研究 |
|
刘家安 |
比较法研究 |
4 |
“要物合同”概念之探究 |
|
罗瑶 |
比较法研究 |
4 |
法国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研究 |
|
刘承韪 |
中外法学 |
4 |
契约法理论的历史嬗迭与现代发展 |
|
金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唐宋养子制度变动研究 |
|
易军 |
法学 |
8 |
论人格权法定、一般人格权与侵权责任构成 |
|
2010(13) |
刘承韪 |
比较法研究 |
1 |
论美国契约法理论“演化三部曲” |
|
柳经纬 |
比较法研究 |
1 |
“一国两制”原则下“两岸四地”的私法统一问题 |
|
罗瑶 |
比较法研究 |
1 |
法国法中的侵权过错概念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 |
|
曹义荪 |
政法论坛 |
1 |
当代中国物权习惯法 |
|
张今 |
政法论坛 |
1 |
数字环境下的版权补偿金制度 |
|
刘承韪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刑事和解制度的民法解读 |
|
费安玲 |
比较法研究 |
3 |
罗马法对所有权限制之探微 |
|
李晗 |
政法论坛 |
3 |
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基础研究 |
|
朱庆育 |
中外法学 |
4 |
法典理性与民法总则 |
|
金眉 |
法学 |
8 |
我国上世纪 50 年代婚姻制度改革运动的反思 |
|
柳经纬 |
比较法研究 |
5 |
咬文嚼字说立法 |
|
戴孟勇 |
清华法学 |
6 |
狩猎权的法律构造 |
|
金眉 |
法学 |
12 |
婚外同居关系的补偿 |
|
2009(9) |
迟颖 |
比较法研究 |
2 |
20世纪杰出法学家维尔纳·弗卢梅与私法自治 |
|
张彤 |
比较法研究 |
2 |
欧洲合同法最新发展之探析 |
|
刘家安 |
法学 |
5 |
善意取得情形下转让行为的效力 |
|
冯晓青 |
现代法学 |
4 |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之正当性研究 |
|
戴孟勇 |
清华法学 |
5 |
城镇居民购买农村房屋纠纷的司法规制 |
|
易军 |
法商研究 |
5 |
中国民法继受中的体系性瑕疵与协调 |
|
李永军 |
政法论坛 |
6 |
民法上的住所制度考 |
|
张学哲 |
比较法研究 |
6 |
消费者撤回权制度与合同自由原则 |
|
王志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论俄罗斯知识产权法的民法典化 |
|
33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9) |
王迁 |
法学研究 |
4 |
版权法保护技术措施的正当性 |
|
胡晓媛 |
法学 |
1 |
融资租赁出租人风险承担及其控制 |
|
张驰 |
法学 |
3 |
患者隐私权定位与保护 |
|
曾大鹏 |
法学 |
3 |
论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与体系定位 |
|
黄武双 |
法学 |
7 |
实用功能排除了计算机字体著作权 保护的可能性 |
|
尹腊梅 |
比较法研究 |
5 |
论保证人依保证之从属性享有的抗辩权范围 |
|
杨代雄 |
法商研究 |
6 |
适用范围视角下民事责任能力之反思 |
|
傅鼎生 |
法学 |
12 |
不动产善意取得应排除冒名处分之适用 |
|
王莲峰 |
法学 |
12 |
论对善意在先使用商标的保护 |
|
2010(14) |
杨代雄 |
中国法学 |
4 |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 |
|
朱晓喆 |
中国法学 |
6 |
诉讼时效完成后债权效力的体系重构 |
|
韩强 |
法学研究 |
4 |
情势变更原则的类型化研究 |
|
朱晓喆 |
法学研究 |
5 |
民法上生育权的表象与本质 |
|
王迁 |
法商研究 |
1 |
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侵权问题再研究 |
|
杨代雄 |
法律科学 |
1 |
准不动产的物权变动要件 |
|
曾大鹏 |
法学 |
2 |
商事留置权的法律构造 |
|
吴一鸣 |
法律科学 |
2 |
论“单纯知情”对双重买卖效力之影响 |
|
张驰 |
法学 |
4 |
论抵押权的存续期间 |
|
沈幼伦 |
法学 |
5 |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三元化之思考 |
|
朱晓喆 |
中外法学 |
3 |
论近代民法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基础 |
|
王迁 |
法学 |
6 |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避风港”规则的效力 |
|
李锡鹤 |
法学 |
8 |
民法“物格”说引起的思考 |
|
许莉 |
法学 |
12 |
夫妻个人财产婚后所生孳息之归属 |
|
2009(10) |
金可可 |
法学研究 |
2 |
基于债务关系之支配权 |
|
张驰 |
法学 |
2 |
自然人行为能力新思考 |
|
袁秀挺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实践运作及其评析 |
|
袁秀挺 |
法学 |
4 |
搜索引擎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的认定与责任承担 |
|
张礼洪 |
法学 |
5 |
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之实现 |
|
冉艳辉 |
法学 |
9 |
确定死亡赔偿金标准应以个体的生命价值为基准 |
|
王迁 |
法学 |
10 |
转让QQ号码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 |
|
吴一鸣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英美财产法之契据交付制度研究 |
|
孙维飞 |
中外法学 |
6 |
弹性的法学移植 |
|
傅鼎生 |
法学 |
12 |
我国票据制度未赋予交付转让的效力 |
|
31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1(10) |
张玉敏 |
清华法学 |
1 |
录像制品性质初探 |
|
曾凡昌 |
现代法学 |
2 |
西方人格权发展的历史像索及其启示 |
|
刘云生 |
法律科学 |
3 |
农民土地维权行动方式考察及法律对策研究 |
|
谭启平 |
现代法学 |
3 |
论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应提交材料的范围 |
|
陈苇 |
法学 |
6 |
论我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命运 |
|
李雨峰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企业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界限 |
|
周清林 |
现代法学 |
4 |
论格式免责条款的效力层次 |
|
李雨峰 |
法学评论 |
5 |
论知识财产使用权的时效取得 |
|
张建文 |
法律科学 |
5 |
论侵害宗教财产目的性使用之法律救济 |
|
康添雄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专利作为技术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
|
2010(14) |
张玉敏 |
现代法学 |
1 |
当前中国《侵权法(草案)》之比较研究 |
|
邓宏光 |
法商研究 |
1 |
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 |
|
邓宏光 |
法学 |
2 |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应当缓行 |
|
邓宏光 |
现代法学 |
2 |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 |
|
黄忠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合同自由与公共政策 |
|
黄忠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通过私法的社会控制 |
|
刘有东 |
现代法学 |
3 |
论作品修改权 |
|
黄汇 |
现代法学 |
4 |
版权法上公共领域的衰落与兴起 |
|
孙鹏 |
现代法学 |
5 |
去除时效制度的反道德性 |
|
黄忠 |
法学家 |
5 |
违法合同的效力判定路径之辨识 |
|
张力 |
法律科学 |
5 |
俄罗斯民法中单一制企业的主体地位及其过渡性 |
|
张剑波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加拿大同性婚姻立法发展研究 |
|
李雨峰 |
现代法学 |
6 |
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 |
|
陈苇 |
法学 |
12 |
婚姻家庭住房权的优先保护 |
|
2009(7) |
王庆丰 |
政法论坛 |
1 |
产品责任与合同责任竞合探析 |
|
张玉敏 |
现代法学 |
1 |
主观与客观之间 |
|
赵万一 |
清华法学 |
2 |
再谈民法与宪法的关系 |
|
张力 |
法律科学 |
2 |
社会转型期俄罗斯的公共所有权制度 |
|
黄忠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赔礼道歉的法律化:何以可能及如何实践 |
|
赵万一 |
法学 |
9 |
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问题 |
|
邓宏光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我们凭什么取得商标权--商标权取得模式的中间道路 |
|
25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1(4) |
陈本寒 |
现代法学 |
1 |
侵权责任法不可抗力适用规则研究 |
|
李承亮 |
法学评论 |
2 |
侵权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 |
|
孟勤国 |
法学评论 |
5 |
法律规则的确定性及其局限 |
|
张善斌 |
法学评论 |
6 |
人格与人格权相关问题探讨 |
|
2010(12) |
李承亮 |
现代法学 |
1 |
侵权责任法视野中的生态损害 |
|
李智 |
法学评论 |
1 |
体育赛场暴力侵权的民事诉求途径 |
|
秦涛 |
法学评论 |
1 |
论近现代中国不动产登记模式的立法选择 |
|
温世扬 |
法学评论 |
1 |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利益冲突与立法选择 |
|
余敏友 |
法学评论 |
1 |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 |
|
张素华 |
法学评论 |
2 |
论行政不作为侵权的责任承担 |
|
冷传莉 |
法学评论 |
3 |
论人格物之实体与程序制度的建构 |
|
温世扬 |
清华法学 |
4 |
论保险代位权的法理基础及其适用范围 |
|
宁立志 |
法商研究 |
5 |
韩国公平交易法中的专利权不当行使及其启示 |
|
宁立志 |
法学评论 |
5 |
专利辅助侵权制度中的法度边界之争 |
|
李承亮 |
清华法学 |
5 |
侵权责任的违法性要件及其类型化 |
|
温世扬 |
法学家 |
6 |
物权债权区分理论的再证成 |
|
2009(9) |
李承亮 |
法学研究 |
3 |
损害赔偿与民事责任 |
|
李新天 |
法学评论 |
1 |
对人格权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 |
|
张善斌 |
法商研究 |
2 |
再论人格与阶级划分的关系 |
|
金凌 |
法学评论 |
2 |
略论注意义务对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启示 |
|
张善斌 |
法学评论 |
3 |
也论民法的地位与功能 |
|
陈本寒 |
法学评论 |
4 |
也论物权法定原则 |
|
孟勤国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英美法物上负担制度及其借鉴价值 |
|
孟勤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财产法的权力经济学 |
|
孟勤国 |
法学评论 |
6 |
常识与事实的距离有多远 |
|
24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8) |
税兵 |
中国社会科学 |
6 |
身后损害的法律拟制 |
|
解亘 |
法学研究 |
2 |
我国合同拘束力理论的重构 |
|
郑晓剑 |
现代法学 |
4 |
对民事法律关系“一元客体说”的反思 |
|
叶金强 |
法学家 |
5 |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解释论框架 |
|
叶金强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论侵害生命之损害赔偿责任 |
|
叶金强 |
清华法学 |
5 |
《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解释论 |
|
郑晓剑 |
法律科学 |
6 |
不应被淡化的侵权责任能力 |
|
李友根 |
法商研究 |
6 |
论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责任属性 |
|
2010(10) |
叶金强 |
中国法学 |
1 |
共同侵权的类型要素及法律效果 |
|
叶金强 |
法学研究 |
6 |
物权法第106条解释论之基础 |
|
叶金强 |
政法论坛 |
1 |
论代理权授予行为的有因构造 |
|
叶金强 |
法学 |
3 |
论中断磋商的赔偿责任 |
|
肖泽晟 |
法商研究 |
2 |
论公物附近居民增强利用权的确立与保障 |
|
倪同木 |
法学评论 |
2 |
违约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
|
岳卫 |
法学 |
5 |
人身保险中故意免责的举证责任 |
|
宋亚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新权利的生成 |
|
叶金强 |
现代法学 |
4 |
登记物与非登记物之区分的法律意义 |
|
叶金强 |
法律科学 |
5 |
表见代理构成中的本人归责性要件 |
|
2009(6) |
解亘 |
中国法学 |
2 |
论管制规范在侵权行为法上的意义 |
|
叶金强 |
法学研究 |
2 |
风险领域理论与侵权法二元归责体系 |
|
税兵 |
法学研究 |
5 |
占有改定与善意取得 |
|
叶金强 |
法商研究 |
3 |
论过错程度对侵权构成及效果之影响 |
|
肖泽晟 |
法学 |
7 |
坟主后代对祖坟的权益 |
|
吴宏 |
法学 |
9 |
“律师声明”中专家过错标准和责任形态 |
|
23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6) |
徐国栋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屈从关系 |
|
娄爱华 |
法律科学 |
1 |
论善恶取得制度中的转让合同效力问题 |
|
陈帮锋 |
中外法学 |
1 |
论监护人责任 |
|
徐国栋 |
法律科学 |
3 |
画落谁家? |
|
黄文煌 |
中外法学 |
3 |
论侵权法上的假设因果关系 |
|
陈帮锋 |
现代法学 |
6 |
论浪费人 |
|
2010(12) |
徐国栋 |
比较法研究 |
1 |
大陆法系还能存在多久 |
|
徐国栋 |
法学 |
3 |
优士丁尼罗马法与绘画、雕塑 |
|
黄文煌 |
清华法学 |
2 |
论租赁权的对抗效力 |
|
刘铁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著作权正当性的危机与出路 |
|
徐国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家庭法哲学两题 |
|
郑永宽 |
法律科学 |
4 |
论民事责任能力的价值属性 |
|
齐云 |
清华法学 |
4 |
不可分之债理论流变史考 |
|
徐国栋 |
现代法学 |
5 |
罗马人的税赋 |
|
钟瑞栋 |
比较法研究 |
5 |
强制性规范的解释与适用 |
|
黄文煌 |
法律科学 |
6 |
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制度之适用 |
|
谢黎伟 |
现代法学 |
6 |
著作权质押的困境和出路 |
|
蒋月 |
法学 |
12 |
婚外同居当事人的赠与 |
|
2009(5) |
蒋月 |
法学家 |
1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离婚法研究回顾与展望 |
|
郑永宽 |
现代法学 |
1 |
要物合同之存在现状及其价值反思 |
|
徐国栋 |
法学 |
3 |
平等原则:宪法原则还是民法原则 |
|
何丽新 |
比较法研究 |
2 |
论事实婚姻与非婚同居的二元化规制 |
|
钟瑞栋 |
法律科学 |
2 |
民法中的强制性规范 |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