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法·2009-2011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122篇)
发布日期:2012-06-1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
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篇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
16 |
武汉大学法学院(及国际法研究所) |
2011(4) |
曾令良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
|
郑雷 |
法学家 |
1 |
论中国对专属经济区内他国军事活动的法律立场 |
|
曾令良 |
法商研究 |
2 |
联合国在推动国际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
|
潘德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论国际法的正当性 |
|
2010(8) |
黄志雄 |
法学评论 |
1 |
国际法人本化趋势下的2008年《集束弹药公约》 |
|
黄莉娜 |
法学评论 |
2 |
国际法视角下的索马里海盗问题 |
|
罗国强 |
法学评论 |
2 |
一般法律原则的困境与出路 |
|
冯洁菡 |
法学评论 |
3 |
浅析《罗马规约》中的豁免规则 |
|
杨咏亮 |
法学评论 |
3 |
试论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战争罪的国家责任 |
|
杨泽伟 |
法学研究 |
3 |
当代国际法的新发展与价值追求 |
|
万鄂湘 |
法学评论 |
5 |
论国家人权机构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
|
张湘兰 |
法学评论 |
6 |
论“船旗国中心主义”在国际海事管辖权中的偏移 |
|
2009(4) |
万鄂湘 |
法学评论 |
3 |
冷战后时代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及其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 |
|
纳西尔 |
法学评论 |
3 |
论非洲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
|
黄德明 |
法学评论 |
4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核查制度介评 |
|
熊安邦 |
法商研究 |
5 |
法经济学视阈下的索马里海盗问题研究 |
|
11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4) |
刘志云 |
现代法学 |
2 |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法律制度的互动分析 |
|
徐崇利 |
法商研究 |
4 |
人道主义干涉:道德与政治“合法婚姻”的产儿? |
|
蔡从燕 |
法学家 |
4 |
联合国履行R2P的责任性质 |
|
陈安 |
现代法学 |
6 |
“黄祸”论的本源、本质及其最新霸权“变种” |
|
2010(1) |
刘志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自由主义国际法学 |
|
2009(6) |
蔡从燕 |
法学研究 |
1 |
国内公法对国际法的影响 |
|
陈喜峰 |
政法论坛 |
2 |
国际法的自足制度之研究 |
|
徐崇利 |
比较法研究 |
4 |
构建国际法之“法理学” |
|
徐崇利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国际社会的法制化:当代图景与基本趋势 |
|
刘志云 |
现代法学 |
5 |
国际法的“有效性”新解 |
|
宋方青 |
现代法学 |
5 |
论国际人权立法的中国化 |
|
10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1(2) |
何志鹏 |
法商研究 |
4 |
从强权入侵到多元善治 |
|
何志鹏 |
法学评论 |
4 |
反思国际刑法上的有罪不罚 |
|
2011(3) |
何志鹏 |
政法论坛 |
4 |
中国国际法研究反思 |
|
何志鹏 |
法商研究 |
6 |
大国政治中的司法困境 |
|
何志鹏 |
法学家 |
6 |
国际法的哲学之维:内涵、功能与路径 |
|
2009(5) |
何志鹏 |
清华法学 |
1 |
国际法治: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 |
|
何志鹏 |
政法论坛 |
4 |
国际法治:一个概念的界定 |
|
郑智航 |
法商研究 |
5 |
南非食物权定性的论争及其启示 |
|
那力 |
法律科学 |
6 |
环境权与人权问题的国际视野 |
|
那力 |
法学评论 |
6 |
从国际环境法看国际法及国际法学的新发展 |
|
7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3) |
林灿铃 |
比较法研究 |
2 |
国际环境法实施机制探析 |
|
张伟 |
比较法研究 |
2 |
合作抑或批评 |
|
覃华平 |
比较法研究 |
6 |
欧盟航空减排交易体制(EU ETS)探析 |
|
2010(2) |
朱利江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普遍管辖国内立法近期发展态势 |
|
朱利江 |
法律科学 |
3 |
索马里海盗引发的若干国际法问题 |
|
2009(2) |
高健军 |
法商研究 |
4 |
海上执法过程中的武力使用问题研究 |
|
辛崇阳 |
清华法学 |
6 |
有关个人权利的条约解释方法 |
|
7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0(2) |
邓烈 |
法学研究 |
5 |
国际司法机构的源起与发展路径 |
|
邓烈 |
法学 |
8 |
中国周边安全观的法律阐释 |
|
2009(5) |
邓烈 |
中国法学 |
4 |
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国际法上的意涵 |
|
邓烈 |
法学评论 |
3 |
国际法与中国周边传统安全威胁的应对 |
|
齐文远 |
法商研究 |
5 |
我国应对海盗犯罪刑事政策的文化生态学分析 |
|
江河 |
法商研究 |
5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法理与实践 |
|
简基松 |
法学 |
10 |
对安理会“决议造法”行为之定性分析与完善建言 |
|
6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3) |
张新军 |
中国法学 |
3 |
国际法上的争端和钓鱼诸岛问题 |
|
鞠成伟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儒家思想对世界新人权理论的贡献 |
|
张新军 |
中外法学 |
6 |
中国周边海域争端处理的程序和实体问题 |
|
2010(1) |
张新军 |
清华法学 |
2 |
《中日联合声明》“放弃战争赔偿要求”放弃了什么? |
|
2009(2) |
车丕照 |
清华法学 |
1 |
国际秩序的国际法支撑 |
|
张新军 |
法学研究 |
4 |
法律适用中的时间要素 |
|
5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朱文奇 |
法商研究 |
4 |
北约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合法性研究 |
|
2010(3) |
余劲松 |
法学家 |
4 |
人大国家法学的发展和学术特点 |
|
余民才 |
法商研究 |
6 |
“科索沃独立咨询意见案”评析 |
|
余民才 |
法学家 |
6 |
海上阻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运输的合法性 |
|
2009(1) |
余民才 |
法商研究 |
6 |
对我国关于《防扩散安全倡议》立场之重新审视 |
|
5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1) |
王 勇 |
现代法学 |
3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研析 |
|
2010(2) |
管建强 |
法学 |
4 |
日本“变礁为岛”的行为侵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
|
王虎华 |
法学 |
9 |
论外交官的刑事管辖豁免及其国际法处治 |
|
2009(2) |
贾少学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论争的时代危机 |
|
管建强 |
法学 |
4 |
美国无权擅自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从事“军事测量” |
|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
2011(1) |
李赞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论国际组织高级职员的豁免 |
|
2010(1) |
赵建文 |
法学研究 |
6 |
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
2009(2) |
戴瑞君 |
法学 |
2 |
批准人权公约与切实保障人权不能等同 |
|
杨力军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论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与案件可受理性质疑程序 |
|
4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
2010(3) |
廖诗评 |
法学研究 |
2 |
国际法中的特别法优先原则 |
|
廖诗评 |
法学家 |
1 |
条约冲突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
张士金 |
政法论坛 |
1 |
对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的现实考量 |
|
2009(1) |
蒋娜 |
现代法学 |
4 |
国际反恐合作与不引渡问题探析 |
|
3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2) |
赖骏楠 |
法律科学 |
2 |
“万国公法”译词研究 |
|
龚刃韧 |
中外法学 |
6 |
论人权条约的保留 |
|
2010(1) |
郭三转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国家人权机构的设立与作用 |
|
3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0(1) |
王秀梅 |
现代法学 |
4 |
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海外中国公民保护的性质演进及进路选择 |
|
2009(2) |
潘俊武 |
法律科学 |
4 |
解析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发展前景 |
|
王秀梅 |
法律科学 |
6 |
领事通知问题论要 |
|
3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马忠法 |
法学家 |
5 |
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完善 |
|
梁咏 |
法学 |
12 |
欧盟碳减排的国际法规则 |
|
2009(1) |
谢佑平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反恐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底限 |
|
3 |
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
2010(2) |
张爱宁 |
法学 |
1 |
国际人权保护实施监督机制的新动向 |
|
张爱宁 |
政法论坛 |
4 |
国际法对残疾人的保护 |
|
2009(1) |
张爱宁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论强迫失踪罪 |
|
2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11(1) |
胡加祥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WTO语境下可用竭自然资源例外规则研究 |
|
2009(1) |
王光贤 |
法学 |
10 |
国际公约普选权条款在我国香港的适用问题 |
|
2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黄瑶 |
法学评论 |
6 |
论索马里海盗的审判及处罚问题 |
|
2009(1) |
黄瑶 |
法学研究 |
2 |
联合国反恐全面公约中的武装部队问题 |
|
2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0(1) |
蔡高强 |
法学评论 |
2 |
论打击海盗语境下的国际法治 |
|
2009(1) |
李伯军 |
法学评论 |
2 |
论国际法上“内政”的概念及其发展 |
|
2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龚向前 |
法学评论 |
1 |
传染病控制与当代国际法变革的新趋势 |
|
杨成铭 |
政法论坛 |
6 |
国家人权机构对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研究 |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吴晓丹 |
政法论坛 |
2 |
军事利用民用卫星的国际法问题 |
|
2009(1) |
葛勇平 |
法学评论 |
5 |
论欧盟成员国资格的取得标准与丧失 |
|
2 |
巢湖学院 |
2011(2) |
赵 洲 |
法商研究 |
1 |
诱捕引渡的国际法分析 |
|
赵 洲 |
现代法学 |
4 |
国际法视野下核能风险的全球治理 |
|
1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浩 |
现代法学 |
1 |
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初探 |
|
1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1(1) |
顾婷 |
法学 |
10 |
安理会反恐“聪明制裁”之困境及其出路 |
|
1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张建军 |
现代法学 |
4 |
打击索马里海盗中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 |
|
1 |
同济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韩燕煦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联合国宪章》解释对传统条约解释规则的影响和发展 |
|
1 |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
2010(1) |
李志文 |
法学 |
7 |
海难救助“无效果无报酬”原则的生态化嬗变 |
|
1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09(1) |
王孔祥 |
法学评论 |
5 |
信息战中的中立原则 |
|
1 |
新疆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王林彬 |
法学评论 |
1 |
国际法内在“合法性”的经济分析 |
|
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陈卫东 |
法学评论 |
2 |
论美国对自动执行条约与非自动执行条约的区别 |
|
1 |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2010(1) |
曾皓 |
法学评论 |
3 |
试论领土法的新发展 |
|
1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胡城军 |
法学评论 |
5 |
论国际人道法在非国际武装冲突中适用的几个关键问题 |
|
1 |
华南农业大学法律系 |
2009(1) |
钟继军 |
法学评论 |
6 |
基督教与近现代国际法理念 |
|
1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徐军华 |
法学评论 |
5 |
非致命武器使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 |
|
1 |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单海玲 |
法商研究 |
5 |
我国境外公民保护机制的新思维 |
|
1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宋杰 |
法律科学 |
5 |
“保护的责任”:国际法院相关司法实践研究 |
|
1 |
浙江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0(1) |
盛红生 |
法学评论 |
1 |
从诉讼角度考察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 |
|
1 |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2011(1) |
吴卡 |
法商研究 |
2 |
中日冲之鸟争议再认识 |
|
1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2010(1) |
张惠荣 |
政法论坛 |
1 |
论海域使用权属管理制度 |
|
1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2009(1) |
张小勇 |
法商研究 |
1 |
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保障 |
|
1 |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2009(1) |
蒋红珍 |
政法论坛 |
1 |
比例原则审查强度的类型化操作 |
|
1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2010(1) |
王立君 |
法学评论 |
4 |
国际组织责任的若干问题评析 |
|
1 |
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院 |
2009(1) |
李玉雪 |
法律科学 |
3 |
应对文物危机的路径选择 |
|
1 |
香港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弘毅 |
中外法学 |
1 |
公法与国际人权法的互动 |
|
1 |
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一峰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国际法不禁止即为允许吗 |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