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法学·2009-2011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232篇)
发布日期:2012-06-1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
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篇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
17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5) |
汤维建 |
中国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与检察监督 |
|
肖建国 |
比较法研究 |
1 |
诉讼实施权理论的基础性建构 |
|
汤维建 |
法学 |
8 |
论《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的主要议题 |
|
汤维建 |
法学家 |
6 |
“管辖错误”作为再审事由不宜删除 |
|
邵明 |
政法论坛 |
6 |
滥用民事诉权及其机制 |
|
2010(5) |
汤维建 |
法学家 |
3 |
挑战与应对: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新发展 |
|
肖建国 |
政法论坛 |
3 |
执行标的实体权属的判断标准 |
|
肖建国 |
法学家 |
4 |
人大民事诉讼法学的特点与贡献 |
|
张自合 |
法律科学 |
4 |
论私文书证明力的推定规则 |
|
陈桂明 |
法学家 |
6 |
中国特别程序论纲 |
|
2009(7) |
邵明 |
清华法学 |
1 |
论民事诉讼证据裁判原则 |
|
肖建国 |
法学 |
3 |
民事执行中的检法关系问题 |
|
邵明 |
中外法学 |
2 |
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制度之“治” |
|
肖建国 |
法学评论 |
3 |
司法ADR建构中的委托调解制度研究 |
|
邵明 |
法学家 |
3 |
论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则 |
|
龙翼飞 |
法学家 |
4 |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
|
邵明 |
政法论坛 |
6 |
析法院职权探知主义 |
|
16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1(5) |
廖中洪 |
现代法学 |
1 |
“民事速裁”: 类型、特征与设置原理研究 |
|
吴杰 |
现代法学 |
3 |
能动司法视角下民事审判权运作机制定位与反思 |
|
包冰锋 |
现代法学 |
5 |
多元化适用:证明妨碍法律效果的选择路径 |
|
常怡 |
现代法学 |
6 |
探索与前进:论小额速裁程序的构建 |
|
段文波 |
法律科学 |
6 |
德国法律适用突袭问题之对策与启示 |
|
2010(7) |
汪祖兴 |
法学研究 |
1 |
仲裁机构民间化的境遇及改革要略 |
|
陈飏 |
现代法学 |
1 |
亲子关系诉讼中的血缘鉴定之强制性 |
|
廖中洪 |
现代法学 |
2 |
民事间接强制执行适用原则研究 |
|
汪祖兴 |
现代法学 |
3 |
试论诉讼证明标准的客观真实与一元制 |
|
段文波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日本民事诉讼法上部分请求学说与判例评说 |
|
段文波 |
现代法学 |
5 |
请求权竞合论:以诉之选择性合并为归宿 |
|
赵泽君 |
现代法学 |
5 |
关于匿名诉讼的立法思考 |
|
2009(4) |
廖中洪 |
现代法学 |
1 |
“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若干问题研究 |
|
郭美松 |
现代法学 |
2 |
人事诉讼判决效力的扩张与第三人程序保障 |
|
唐力 |
法学评论 |
5 |
论民事执行的正当性与程序保障 |
|
包冰峰 |
现代法学 |
6 |
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之客体范围探究 |
|
16 |
武汉大学法学院(及国际法研究所) |
2011(4) |
赵钢 |
中国法学 |
3 |
论民事司法权中的司法规则创制权 |
|
赵钢 |
法学评论 |
2 |
“能动司法”之正确理解与科学践行 |
|
刘学在 |
法学家 |
6 |
请求损害赔偿之团体诉讼制度研究 |
|
赵钢 |
法学 |
12 |
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及其程序保障 |
|
2010(9) |
占善刚 |
中国法学 |
3 |
证明妨害论 |
|
占善刚 |
法学研究 |
2 |
主张的具体化研究 |
|
占善刚 |
法律科学 |
1 |
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 |
|
刘学在 |
法学评论 |
2 |
团体诉讼之当事人适格的类型化分析 |
|
占善刚 |
法学评论 |
3 |
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 |
|
刘学在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巴西集合诉讼制度介评 |
|
李傲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法官引领下的印度公益诉讼制度 |
|
徐晨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韩国公益诉讼述评 |
|
乔雄兵 |
法学评论 |
4 |
也论美国的审前证据开示制度 |
|
2009(3) |
赵钢 |
中国法学 |
4 |
民事审监程序修改过程中的若干争议问题之思考 |
|
赵耀斌 |
法学评论 |
1 |
略论证明责任的法律适用 |
|
占善刚 |
法商研究 |
3 |
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 |
|
16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9) |
李浩 |
中国法学 |
3 |
《证据规定》与民事证据规则的修订 |
|
刘敏 |
中国法学 |
6 |
论民事诉讼前置程序 |
|
李浩 |
法学研究 |
4 |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重述 |
|
刘敏 |
法律科学 |
2 |
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之探讨 |
|
李浩 |
法商研究 |
2 |
目的论视域中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象解读 |
|
朱福勇 |
现代法学 |
2 |
民事法官能动性 |
|
李浩 |
法学家 |
3 |
回归民事诉讼法 |
|
刘敏 |
清华法学 |
3 |
论非讼法理在小额诉讼程序中的适用 |
|
李浩 |
清华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修订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
|
2010(3) |
李浩 |
法学研究 |
3 |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 |
|
李浩 |
法学家 |
3 |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调查取证权 |
|
李浩 |
中外法学 |
6 |
宁可慢些,但要好些 |
|
2009(4) |
李浩 |
中国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典修改后的“新证据” |
|
李浩 |
法商研究 |
2 |
民事诉讼专属管辖制度研究 |
|
李浩 |
法学评论 |
3 |
论级别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完善 |
|
李浩 |
法律科学 |
4 |
法院协助调解机制研究 |
|
15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7) |
张卫平 |
中国法学 |
3 |
再审事由规范的再调整 |
|
王亚新 |
中国法学 |
4 |
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程序分化 |
|
张卫平 |
法学研究 |
1 |
公证证明效力研究 |
|
张卫平 |
清华法学 |
1 |
论讯问、询问笔录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
|
胡学军 |
法律科学 |
3 |
解读无人领会的语言 |
|
张卫平 |
中外法学 |
4 |
论公证证据保全 |
|
王次宝 |
现代法学 |
5 |
我国民事专属管辖制度之反思与重构 |
|
2010(2) |
百晓锋 |
清华法学 |
3 |
论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 |
|
王亚新 |
法学家 |
4 |
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 |
|
2009(6) |
张卫平 |
法学研究 |
1 |
案外人异议之诉 |
|
陈福勇 |
法学研究 |
2 |
我国仲裁机构现状实证分析 |
|
张卫平 |
法学研究 |
6 |
起诉难:一个中国问题的思索 |
|
王亚新 |
中外法学 |
1 |
执行检察监督问题与执行救济制度构建 |
|
陈福勇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美国仲裁发展模式考察 |
|
张卫平 |
现代法学 |
5 |
回归“马锡五”的思考 |
|
12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8) |
韩波 |
法律科学 |
1 |
论回避制度的根基 |
|
谭秋桂 |
法学家 |
2 |
论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的程序构建 |
|
栗峥 |
中外法学 |
2 |
乡土纠纷解决的路径选择与正义表达 |
|
韩波 |
清华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集约化图景 |
|
谭秋桂 |
比较法研究 |
4 |
德、日、法、美四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比较分析 |
|
肖建华 |
法律科学 |
4 |
论法院调解保密原则 |
|
邱星美 |
政法论坛 |
5 |
强制执行公证问题研究 |
|
孙邦清 |
法学家 |
5 |
为何原告就被告 |
|
2010(1) |
纪格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边沁证据法学思想的当代解读 |
|
2009(3) |
邱星美 |
比较法研究 |
4 |
当代调解制度比较研究 |
|
罗智敏 |
比较法研究 |
4 |
《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集体诉讼法典范本》评析 |
|
杨晓玲 |
中外法学 |
6 |
经度与维度之争:法官运用“经验法则”推定事实 |
|
9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4) |
潘剑锋 |
中国法学 |
3 |
论司法确认 |
|
傅郁林 |
法学家 |
1 |
中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功能与结构 |
|
傅郁林 |
清华法学 |
3 |
小额诉讼与程序分类 |
|
曹志勋 |
现代法学 |
5 |
书证搜集裁判 |
|
2010(4) |
潘剑锋 |
比较法研究 |
4 |
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 |
|
赵秀举 |
中外法学 |
4 |
论现代社会的民事执行危机 |
|
傅郁林 |
中外法学 |
5 |
证明责任的特别规则及其正当性 |
|
高薇 |
法学家 |
6 |
论诉讼与仲裁关系中的既判力问题 |
|
2009(1) |
傅郁林 |
清华法学 |
5 |
司法职能分层目标下的高层法院职能转型 |
|
9 |
河南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郝振江 |
法学家 |
4 |
论非讼程序在我国的重构 |
|
郝振江 |
中外法学 |
4 |
论非讼程序的功能 |
|
2010(4) |
吴泽勇 |
中国法学 |
1 |
一个群体性法律保护的完美方案 |
|
吴泽勇 |
清华法学 |
4 |
论德国法上的团体不作为之诉 |
|
吴泽勇 |
法学家 |
5 |
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 |
|
吴泽勇 |
法学 |
7 |
瑞典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分析 |
|
2009(3) |
吴泽勇 |
中外法学 |
4 |
美国团体诉讼的历史考察 |
|
吴泽勇 |
法学家 |
6 |
集团诉讼在德国:“异类”抑或“蓝本”? |
|
郑金玉 |
现代法学 |
6 |
善意取得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研究 |
|
8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5) |
吴英姿 |
中国法学 |
2 |
诉讼标的理论“内卷化”批判 |
|
严仁群 |
法学研究 |
1 |
回到抽象的诉权说 |
|
艾佳慧 |
法商研究 |
1 |
“大调解”的运作模式与适用边界 |
|
吴英姿 |
法学 |
9 |
谨防案例指导制度可能的“瓶颈” |
|
焦燕 |
法学家 |
6 |
法院选择协议的性质之辩与制度展开 |
|
2010(2) |
严仁群 |
中国法学 |
2 |
部分请求之本土路径 |
|
严仁群 |
法律科学 |
3 |
实体法:请慎入程序法之域 |
|
2009(1) |
吴英姿 |
法学家 |
2 |
代表人诉讼制度设计缺陷 |
|
6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2011(4) |
刘加良 |
法学家 |
2 |
民事诉讼调解模式研究 |
|
刘加良 |
法律科学 |
3 |
民事诉讼调解社会化的根据、原则与限度 |
|
张海燕 |
法学家 |
3 |
“进步”抑或“倒退”:美国民事起诉标准的最新实践及启示 |
|
刘加良 |
中外法学 |
5 |
论委托调解的功能 |
|
2010(1) |
于海防 |
法律科学 |
5 |
涉网络案件民事诉讼地域管辖问题的一般性研究 |
|
2009(1) |
张海燕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中的调解制度研究 |
|
5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1) |
洪冬英 |
法学 |
2 |
律师调解功能的新拓展 |
|
2010(2) |
洪冬英 |
法学 |
10 |
民事诉讼中推定的运用与规制 |
|
陈刚 |
法律科学 |
6 |
我国民事诉讼的法律效力制度再认识 |
|
2009(2) |
陈刚 |
中国法学 |
1 |
我国民事上诉法院审级职能再认识 |
|
洪冬英 |
法学 |
3 |
财产保全功能有效实现的障碍及对策 |
|
5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1(3) |
赵旭东 |
中国法学 |
3 |
民事诉讼第一审的功能审视与价值体现 |
|
李政 |
比较法研究 |
5 |
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研究 |
|
韩红俊 |
法律科学 |
5 |
论适时审判请求权 |
|
2009(2) |
董少谋 |
中国法学 |
5 |
执行程序中案外人之救济途径 |
|
郭小冬 |
法律科学 |
3 |
民事诉讼侵害阻断制度释义及其必要性分析 |
|
5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10(1) |
王福华 |
法学家 |
6 |
费用推动程序 |
|
2009(4) |
王福华 |
中国法学 |
5 |
打开群体诉讼之门 |
|
王福华 |
法律科学 |
1 |
如何向集团赔偿 |
|
王福华 |
中外法学 |
2 |
集团诉讼代表人资格研究 |
|
王福华 |
法学 |
8 |
司法鉴定的规制之道 |
|
5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郭翔 |
清华法学 |
3 |
论我国民事地域管辖制度的完善 |
|
郭翔 |
法学家 |
5 |
涉网案件地域管辖规则修改问题刍议 |
|
2010(2) |
熊跃敏 |
中国法学 |
5 |
民事诉讼中法院释明的实证分析 |
|
郭翔 |
清华法学 |
2 |
民事地域管辖与立案审查制度的冲突与协调 |
|
2009(1) |
刘璐 |
法律科学 |
5 |
执行担保的性质及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
|
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011(4) |
陈杭平 |
中外法学 |
2 |
论“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 |
|
陈杭平 |
法学 |
9 |
从三千多万件到八十件——美国如何在案件分流的基础上形成先例 |
|
陈杭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论中国法院的“合一制” |
|
2010(1) |
陈杭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社会转型、法制化与法院调解 |
|
2009(1) |
陈杭平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制度之分析 |
|
4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齐树洁 |
清华法学 |
5 |
英国证据法中先前判决的效力问题 |
|
2010(1) |
卢正敏 |
现代法学 |
1 |
论错误拍卖第三人财产的法律效力 |
|
2009(2) |
徐国栋 |
法学研究 |
1 |
罗马法中的四大民众发动程序 |
|
张榕 |
法律科学 |
4 |
事实认定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 |
|
4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1(2) |
章武生 |
中国法学 |
3 |
非讼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
|
杨严炎 |
清华法学 |
2 |
群体案件的诉讼形式及其价值取向 |
|
2010(1) |
章武生 |
法学家 |
5 |
案外人异议之诉研究 |
|
2009(1) |
胡震远 |
法学 |
1 |
我国准必要共同诉讼制度的重构 |
|
4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石时态 |
法学评论 |
1 |
司法警察参与民事执行的实证研究 |
|
2010(2) |
廖永安 |
中国法学 |
4 |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的再思考 |
|
李喜莲 |
法律科学 |
2 |
法院调解优先的冷思考 |
|
2009(1) |
廖永安 |
现代法学 |
1 |
《〈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评析 |
|
4 |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
2011(2) |
孔令章 |
现代法学 |
3 |
论法院诉前证据保全制度 |
|
梁平 |
法律科学 |
5 |
“大调解”衔接机制的理论建构与实证探究 |
|
2010(1) |
王学棉 |
清华法学 |
5 |
诉讼证明的基础理论研究 |
|
2009(1) |
王学棉 |
清华法学 |
4 |
事实推定:事实认定困境克服之手段 |
|
3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胡学军 |
法学研究 |
6 |
推导作为诉讼证明的逻辑 |
|
2010(1) |
胡学军 |
清华法学 |
4 |
法官分配证明责任 |
|
2009(1) |
程春华 |
比较法研究 |
1 |
论法官的自由心证与法官对证据自由裁量 |
|
3 |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
2010(3) |
甄贞 |
法学家 |
3 |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配置研究 |
|
郭兴莲 |
法学家 |
3 |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方式及相关的程序设计 |
|
王志坤 |
法学家 |
3 |
民事检察的面相 |
|
2 |
最高人民法院 |
2011(2) |
江必新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审判监督制度之完善 |
|
江必新 |
清华法学 |
6 |
完善民事诉讼制度的宏观思考 |
|
2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王杏飞 |
法学评论 |
5 |
能动司法与主动执行 |
|
2009(1) |
叶自强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心理测试结论中有效与无证据资格的冲突 |
|
2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011(1) |
翁晓斌 |
现代法学 |
4 |
论辩原则下的法官实质指挥诉讼与收集证据的义务 |
|
2010(1) |
宋小海 |
中外法学 |
4 |
论民事抗诉制度的程序法定位 |
|
2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王禄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地位与策略:“大调解”中的人民法院 |
|
2010(1) |
郭松 |
清华法学 |
3 |
人民调解解纷数量为何下降? |
|
2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霍海红 |
法商研究 |
6 |
我国自认撤销规则的反思与重构 |
|
2010(1) |
霍海红 |
法学研究 |
1 |
证明责任配置裁量权之反思 |
|
2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蔡彦敏 |
中外法学 |
1 |
中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检察担当 |
|
2010(1) |
蔡彦敏 |
法学评论 |
4 |
“齐二药”假药案民事审判之反思 |
|
2 |
华侨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许少波 |
法学评论 |
4 |
社会转型的司法还是司法变革的政策 |
|
2010(1) |
陈慰星 |
现代法学 |
4 |
民事诉讼当事人行为选择下的诉讼构造及其活化 |
|
2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2) |
徐昕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 |
|
徐昕 |
政法论坛 |
3 |
2010年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 |
|
2 |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叶榅平 |
法商研究 |
6 |
论我国合议庭制度的完善 |
|
2009(1) |
张圣翠 |
法学 |
7 |
我国仲裁员独立性和公正性及其保障制度的完善 |
|
2 |
浙江工商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 |
2011(1) |
宋杰 |
法学研究 |
1 |
普遍民事管辖的发展与挑战 |
|
2010(1) |
舒瑶芝 |
政法论坛 |
6 |
民事证据契约效力探析 |
|
2 |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郭小冬 |
清华法学 |
3 |
民事诉调结合新模式的探索 |
|
2010(1) |
郭小冬 |
法学家 |
2 |
论保全诉讼中被申请人利益的保障 |
|
2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1(2) |
罗飞云 |
法律科学 |
5 |
民事再审新证据的认定与运用 |
|
陈承堂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公共起诉资格的生成 |
|
2 |
山东经济学院法学院 |
2010(2) |
赵信会 |
法律科学 |
2 |
英美证据评价制度的定位 |
|
赵信会 |
现代法学 |
6 |
民事证人评价制度的技术建构 |
|
2 |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
2011(1) |
马占军 |
法学评论 |
2 |
我国仲裁协议效力异议规则的修改与完善 |
|
2009(1) |
马占军 |
法学 |
1 |
我国仲裁庭组成方式问题的修改与完善 |
|
2 |
国家法官学院 |
2011(2) |
毕玉谦 |
政法论坛 |
2 |
“一强多元”模式下的证明责任学说 |
|
毕玉谦 |
清华法学 |
3 |
关于民事诉讼中缺席判决救济制度的立法思考 |
|
1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2011(1) |
张维迎 |
中国法学 |
3 |
上诉程序的信息机制 |
|
1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1(1) |
张永泉 |
法学家 |
1 |
执行前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研究 |
|
1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江必新 |
现代法学 |
6 |
论民事诉讼申请再审期间制度之重构 |
|
1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张嘉军 |
法学家 |
2 |
论诉讼契约的效力 |
|
1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章礼明 |
法学 |
6 |
检察机关不宜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 |
|
1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喜莲 |
法律科学 |
3 |
口头辩论审理样式分析 |
|
1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梁玉霞 |
中外法学 |
6 |
聚焦于法庭的叙事 |
|
1 |
烟台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史长青 |
法学评论 |
1 |
我国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走势之研究 |
|
1 |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陶卫东 |
政法论坛 |
6 |
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案件执行监督正当化分析 |
|
1 |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钱颖萍 |
清华法学 |
2 |
芬兰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介评 |
|
1 |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刘秀明 |
现代法学 |
5 |
对两大法系“缺席判决主义”本质之思考 |
|
1 |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
2010(1) |
王次宝 |
清华法学 |
1 |
反思“协动主义” |
|
1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谢小剑 |
法律科学 |
6 |
法定法官原则:我国管辖制度改革的新视角 |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张友好 |
法律科学 |
5 |
论证明妨碍法律效果之择定 |
|
1 |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
2011(1) |
刘万洪 |
现代法学 |
4 |
民事审理的集中化研究 |
|
1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王彬辉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美国环境侵权民事司法中利益衡量的适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
|
1 |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09(1) |
奚玮 |
法律科学 |
5 |
民事证明权的多维视角 |
|
1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邵劭 |
法商研究 |
4 |
论专家证人制度的构建 |
|
1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常廷彬 |
法学家 |
2 |
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研究 |
|
1 |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
2010(1) |
任凡 |
法律科学 |
6 |
论美国法院对听审请求权的保障 |
|
1 |
湖北经济学院法学系 |
2010(1) |
陈娴灵 |
法学评论 |
6 |
许可执行之诉:强制执行程序中当事人适格之救济 |
|
1 |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
2010(1) |
雷运龙 |
政法论坛 |
6 |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
1 |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
2009(1) |
王信芳 |
法学 |
10 |
民事再审制度功能实现的路径思考 |
|
1 |
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
2011(1) |
梁闽海 |
法学 |
2 |
论破产衍生诉讼的审判方式 |
|
1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 |
2010(1) |
潘度文 |
法学家 |
3 |
民事检察在民事诉讼中的空间及路径探讨 |
|
1 |
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 |
2011(1) |
马强 |
比较法研究 |
5 |
美国小额法庭制度与借鉴 |
|
1 |
韶关学院 |
2009(1) |
许少波 |
法学研究 |
1 |
证据保全制度的功能及其扩大化 |
|
1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
2009(1) |
华小鹏 |
现代法学 |
3 |
论民事诉讼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立法确认的困境 |
|
1 |
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 |
2010(1) |
郑世保 |
法律科学 |
3 |
事实推定与证明责任 |
|
1 |
安徽省委党校 |
2011(1) |
张珉 |
法学评论 |
6 |
诉讼和非诉讼相结合纠纷解决方式与民诉法修订 |
|
1 |
英国伦敦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叶蓁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论民事强制执行中的财产调查权 |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