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2009-2011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552篇)
发布日期:2012-06-0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 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篇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
55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19) |
劳东燕 |
中国法学 |
1 |
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 |
|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 |
|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
6 |
不作为犯中的先前行为 |
|
黎宏 |
法商研究 |
1 |
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思考 |
|
张明楷 |
法学 |
1 |
论同种数罪的并罚 |
|
张明楷 |
法学家 |
1 |
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理 |
|
周光权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1 |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
|
程岩 |
中外法学 |
1 |
风险规制的刑法理性重构 |
|
丁慧敏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刑法目的观转变简史 |
|
劳东燕 |
清华法学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 |
|
周啸天 |
法律科学 |
4 |
携带凶器盗窃的刑法解析 |
|
周光权 |
清华法学 |
4 |
区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三个维度 |
|
钱叶六 |
清华法学 |
4 |
未遂犯与不能犯之区分 |
|
张明楷 |
法商研究 |
5 |
“风险社会”若干刑法理论问题反思 |
|
黄继坤 |
现代法学 |
5 |
刑法类推解释如何得以进行 |
|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
5 |
行为无价值论的法益观 |
|
钱叶六 |
法商研究 |
6 |
对向犯若干问题研究 |
|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
6 |
论实行的着手与不法的成立根据 |
|
2010(19) |
姚诗 |
中国法学 |
3 |
交通肇事“逃逸”的规范目的与内涵 |
|
周光权 |
中国法学 |
3 |
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 |
|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
4 |
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 |
|
车浩 |
法学研究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 |
|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
5 |
责任主义与量刑原理 |
|
周光权 |
法学研究 |
6 |
论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
|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
1 |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 |
|
张明楷 |
法学家 |
1 |
违法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 |
|
车浩 |
法学评论 |
1 |
论推定的被害人同意 |
|
周光权 |
法学家 |
2 |
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 |
|
缑泽昆 |
现代法学 |
2 |
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3 |
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
|
劳东燕 |
清华法学 |
4 |
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联系标准 |
|
李强 |
清华法学 |
4 |
日本刑法中的“存款的占有” |
|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
5 |
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之否定 |
|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
5 |
刑事推定、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 |
|
劳东燕 |
政法论坛 |
6 |
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 |
|
杨延军 |
法商研究 |
6 |
间接正犯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新探 |
|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
6 |
结果回避义务研究 |
|
2009(17) |
张明楷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行为无价值论的疑问 |
|
黎宏 |
中国法学 |
1 |
论财产犯中的占有 |
|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
2 |
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
|
车浩 |
法学研究 |
5 |
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 |
|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
1 |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 |
|
劳东燕 |
比较法研究 |
1 |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 |
|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刑法学分析 |
|
劳东燕 |
政法论坛 |
1 |
犯罪故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1 |
非法使用信用卡在ATM机取款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
|
黎宏 |
清华法学 |
2 |
关于“刑事责任”的另一种理解 |
|
周光权 |
现代法学 |
2 |
明知与刑事推定 |
|
车浩 |
政法论坛 |
3 |
从间接正犯到直接正犯 |
|
黎宏 |
法商研究 |
4 |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新解 |
|
缑泽昆 |
清华法学 |
5 |
诈骗罪中被害人的怀疑与错误 |
|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
5 |
法定刑升格条件的认识 |
|
张明楷 |
现代法学 |
6 |
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 |
|
周光权 |
现代法学 |
6 |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 |
|
45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17) |
梁根林 |
中国法学 |
2 |
预备犯普遍处罚原则的困境与突围 |
|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
4 |
刑法的明确性问题 |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2 |
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反拨与再造 |
|
陈兴良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犯罪主体的消解 |
|
王世洲 |
政法论坛 |
1 |
刑法信条学中的若干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位置 |
|
陈兴良 |
法学 |
2 |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之界定 |
|
陈兴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 |
|
陈兴良 |
现代法学 |
3 |
从罪数论到竞合论 |
|
朱苏力 |
法学 |
6 |
从药家鑫案看刑罚的殃及效果和罪责自负 |
|
陈兴良 |
比较法研究 |
4 |
构成要件论 |
|
陈兴良 |
法律科学 |
4 |
法条竞合的学术演进 |
|
陈兴良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与刑法风险 |
|
陈兴良 |
法学家 |
4 |
客观未遂论的滥觞 |
|
陈兴良 |
清华法学 |
4 |
不能犯与未遂犯 |
|
车浩 |
法学 |
8 |
从李昌奎案看“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 |
|
陈兴良 |
政法论坛 |
5 |
违法性理论的重塑 |
|
彭冰 |
法学家 |
6 |
非法集资行为的界定 |
|
2010(13) |
白建军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从中国犯罪率数据看罪因、罪行与刑罚的关系 |
|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
4 |
形式解释学的再宣示 |
|
白建军 |
中国法学 |
6 |
犯罪轻重是如何被定义的 |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4 |
犯罪论体系的位阶性研究 |
|
白建军 |
法学研究 |
6 |
裸刑均值的意义 |
|
蔡桂生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韦尔策尔犯罪阶层体系研究 |
|
陈兴良 |
中外法学 |
1 |
犯罪构成论 |
|
陈兴良 |
法学家 |
1 |
四要件——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 |
|
陈兴良 |
法律科学 |
1 |
刑法学:向生而死 |
|
陈兴良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的本土转换 |
|
梁根林 |
法学 |
4 |
死刑案件被刑事和解的十大证伪 |
|
王新 |
政法论坛 |
3 |
辨析刑法定性分析的逻辑进路 |
|
蔡桂生 |
中外法学 |
4 |
敌人刑法的思与辨 |
|
2009(15) |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论的正本清源 |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6 |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 |
|
陈兴良 |
中外法学 |
1 |
利用柜员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
|
梁根林 |
清华法学 |
2 |
责任主义原则及其例外 |
|
王新 |
比较法研究 |
2 |
追溯美国反洗钱立法之发展 |
|
陈兴良 |
清华法学 |
2 |
从刑事责任理论到责任主义 |
|
王新 |
中外法学 |
3 |
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反洗钱罪名体系研究 |
|
彭冰 |
清华法学 |
3 |
非法集资活动的刑法规制 |
|
陈兴良 |
法学 |
7 |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 |
|
常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犯罪对象概念的批判性考察 |
|
陈兴良 |
现代法学 |
6 |
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结构性缺失及其颠覆 |
|
储槐植 |
现代法学 |
6 |
犯罪构成理论结构比较论略 |
|
储槐植 |
中外法学 |
6 |
刑法契约化 |
|
蔡桂生 |
清华法学 |
6 |
梅茨格尔犯罪阶层体系的新康德主义根基 |
|
焦旭鹏 |
中外法学 |
6 |
刑法在社会中的角色 |
|
40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
2011(11) |
赵秉志 |
中国法学 |
6 |
关于中国现阶段慎用死刑的思考 |
|
赵秉志 |
法学研究 |
5 |
文化模式与犯罪构成模式 |
|
王志祥 |
法商研究 |
1 |
刑罚配置结构调整论纲 |
|
邹佳铭 |
法学评论 |
1 |
实行着手之限制与主客观统一说之提倡 |
|
黄风 |
比较法研究 |
2 |
非洲国家刑事司法协助立法若干问题探析 |
|
王志祥 |
法律科学 |
5 |
从既遂标准的层次性理论看加重犯的既遂问题 |
|
赵秉志 |
法学 |
11 |
当代中国死刑改革的进展与趋势 |
|
赵秉志 |
法学家 |
6 |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当代中国命运 |
|
赵秉志 |
现代法学 |
6 |
当代中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研究 |
|
黄风 |
中外法学 |
6 |
制定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的几个问题 |
|
王秀梅 |
法学评论 |
6 |
依法打击“东突”势力 切实维护国家稳定 |
|
2010(15) |
赵秉志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赔偿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
|
黄风 |
比较法研究 |
1 |
析《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文本第57条第3款的表述错误 |
|
蒋娜 |
现代法学 |
1 |
国际刑事责任的多元主体及其启示 |
|
赵秉志 |
法商研究 |
2 |
雇凶杀人案件中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 |
|
赵秉志 |
政法论坛 |
2 |
国家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与司法认定 |
|
蒋娜 |
法学评论 |
2 |
从反人道罪的最新发展看国际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
|
赵秉志 |
现代法学 |
3 |
论内地与香港特区间刑事诉讼转移制度的构建 |
|
高铭暄 |
法学 |
9 |
从此踏上废止死刑的征途 |
|
李希慧 |
法律科学 |
5 |
并和主义 |
|
王昭振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刑法解释立场之疑问 |
|
张远煌 |
法商研究 |
5 |
美国有组织犯罪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 |
|
张磊 |
法学 |
11 |
高科技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出路 |
|
高铭暄 |
现代法学 |
6 |
死刑替代位阶上升无期徒刑的改良 |
|
赵秉志 |
法学 |
12 |
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 |
|
阴建峰 |
法学 |
12 |
论洗钱罪上游犯罪之再扩容 |
|
2009(14) |
袁彬 |
法学 |
1 |
死刑民意及其内部冲突的调查与分析 |
|
赵合理 |
法律科学 |
1 |
论共同犯罪中的身份 |
|
陈雷 |
政法论坛 |
1 |
当前我国贪官外逃的基本特点及预防措施 |
|
赵秉志 |
法学 |
2 |
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步骤 |
|
王俊平 |
法学评论 |
2 |
“共同实行犯的既遂与未遂形态并存说” 之质疑 |
|
高铭暄 |
法学 |
5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实行特赦的时代价值与构想 |
|
储槐植 |
法律科学 |
3 |
刑法应用观念 |
|
邢馨宇 |
现代法学 |
3 |
有利被告的中国历史话语 |
|
黄风 |
法学 |
6 |
关于建立我国区际逮捕令制度的设想 |
|
黄风 |
法学家 |
4 |
论对犯罪收益的民事没收 |
|
王秀梅 |
法学评论 |
4 |
论贿赂犯罪的破窗理论与零容忍惩治对策 |
|
赵秉志 |
法学评论 |
5 |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如何界定 |
|
赵秉志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我国内地与港澳特区之间被判刑人移管机制构建探讨 |
|
王志祥 |
法商研究 |
6 |
我国减刑、假释制度改革路径前瞻 |
|
37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13) |
时延安 |
中国法学 |
2 |
刑法规范的结构、属性及其在解释论上的意义 |
|
冯军 |
中国法学 |
5 |
论《刑法》第133条之1的规范目的及其适用 |
|
付立庆 |
中国法学 |
6 |
侵犯财产权益立罪量刑的司法 |
|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
1 |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1 |
论香港与内地移交逃犯的先例模式 |
|
王莹 |
中外法学 |
1 |
法治国的洁癖 |
|
付立庆 |
法学 |
5 |
论刑法对财产权保护中的均衡性原则 |
|
田宏杰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社会”的刑法立场 |
|
刘明祥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的风险及其控制 |
|
曹菲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医事刑法基本问题研究 |
|
李样举 |
法学 |
8 |
论宪法之下的刑法秩序转型与权利保护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5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刑法立法的发展 |
|
谢望原 |
法学评论 |
6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
|
2010(12) |
刘明祥 |
中国法学 |
1 |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含义解析与司法认定 |
|
付立庆 |
中外法学 |
1 |
重构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宣言与自省 |
|
高铭暄 |
法学 |
2 |
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 |
|
时延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刑罚的正当性探究 |
|
田宏杰 |
法商研究 |
2 |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
|
肖中华 |
法学家 |
3 |
空白刑法规范的特性及其解释 |
|
李蕊佚 |
法学评论 |
4 |
服刑人员生育权研究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4 |
人大刑法学科的十大亮点 |
|
郭莉 |
法律科学 |
5 |
罪数判断标准研究 |
|
时延安 |
法学家 |
5 |
刑罚权运作的秩序 |
|
刘明祥 |
法学 |
11 |
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 |
|
郭文龙 |
政法论坛 |
6 |
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罪名探析 |
|
2009(12) |
高铭暄 |
中国法学 |
2 |
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 |
|
谢望原 |
中国法学 |
3 |
论刑事政策对刑法理论的影响 |
|
刘明祥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定性:盗窃还是信用卡诈骗 |
|
刘明祥 |
清华法学 |
1 |
再论用信用卡在ATM机上恶意取款的行为性质 |
|
付立庆 |
法律科学 |
2 |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研究的现场叙事 |
|
刘明祥 |
法学家 |
2 |
论解决罚金刑执行难题的立法途径 |
|
付立庆 |
法学 |
4 |
“躲猫猫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 |
|
付立庆 |
法学家 |
3 |
论绑架罪的修正构成的解释与适用 |
|
时延安 |
法学评论 |
4 |
中美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之比较 |
|
刘明祥 |
法学 |
9 |
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 |
|
田宏杰 |
政法论坛 |
6 |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范解读和司法适用 |
|
叶旺春 |
现代法学 |
6 |
论我国土地刑法规范的缺陷及其完善 |
|
35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14) |
刘宪权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定性分析 |
|
吴允锋 |
法学 |
3 |
也论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 |
|
杨兴培 |
法学 |
4 |
公器乃当公论,神器更当持重 |
|
王玉珏 |
法学 |
4 |
论刑法修正案对法定犯之修订 |
|
陈和华 |
法学 |
5 |
激情犯罪不宜从轻处罚的心理学依据 |
|
张勇 |
法商研究 |
2 |
骗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案件中的疑难问题探析 |
|
刘宪权 |
现代法学 |
6 |
《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司法适用相关问题研究 |
|
毛玲玲 |
法学 |
6 |
近年金融领域刑事司法状态的因果 |
|
孙万怀 |
法学评论 |
6 |
挪用公款罪判例体系中的司法展拓 |
|
李翔 |
法学 |
7 |
从“但书”条款适用看司法如何遵循立法 |
|
杨兴培 |
法学 |
7 |
从醉驾入罪看如何消弭法治分歧 |
|
刘宪权 |
法学 |
10 |
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比较探析 |
|
薛进展 |
法学 |
12 |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行为本质的实践检示 |
|
郭海清 |
法学 |
12 |
“拒不认罪”不应成为“从重处罚”的理由 |
|
2010(11) |
刘宪权 |
中国法学 |
1 |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 |
|
刘宪权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发展及应有之义 |
|
俞小海 |
现代法学 |
3 |
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 |
|
刘宪权 |
法学 |
6 |
“疑罪从轻”是产生冤案的祸根 |
|
孙剑明 |
法学 |
6 |
短刑犯减刑联合考察及其检察监督 |
|
杨兴培 |
法学 |
6 |
刑事司法观念的转变与死刑案件再查制度的确立 |
|
李翔 |
法学家 |
4 |
单位自首正当性根据及其认定 |
|
张勇 |
法学 |
8 |
运输司机窃取封缄油罐内汽油的行为定性 |
|
李翔 |
法学 |
10 |
论单位犯罪主体归责二重性 |
|
孙万怀 |
现代法学 |
5 |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为口袋罪 |
|
王恩海 |
法学 |
11 |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司法认定 |
|
2009(10) |
刘宪权 |
法学研究 |
4 |
罪数形态理论正本清源 |
|
孙万怀 |
法律科学 |
2 |
互易毒品行为的刑法性质评析 |
|
薛进展 |
法学 |
6 |
受贿关联行为的罪数认定依据探讨 |
|
毛玲玲 |
法学 |
7 |
金融犯罪的新态势及刑法应对 |
|
何萍 |
法学 |
8 |
论特殊防卫中的犯罪侵害 |
|
刘宪权 |
法学 |
9 |
处理高危驾车肇事案件的应然标准 |
|
杨兴培 |
法学 |
9 |
犯罪构成的中国春秋 |
|
杨兴培 |
政法论坛 |
5 |
“犯罪客体”非法治成分批判 |
|
王玉珏 |
法学 |
10 |
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现场应属“自动投案” |
|
郑伟 |
法学 |
12 |
就这样动摇了共同犯罪的根基 |
|
3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14) |
程红 |
法学 |
1 |
论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 |
|
周详 |
法学 |
2 |
民生法治观下的“危险驾驶”刑事立法的风险评估 |
|
简基松 |
法律科学 |
2 |
论认定恐怖主义组织之机构模式 |
|
齐文远 |
现代法学 |
2 |
反响假冒商标行为之刑法思考 |
|
郭泽强 |
法学 |
4 |
从立法技术层面看刑法修正案 |
|
夏勇 |
法学 |
5 |
解读中外“激情犯罪” |
|
魏汉涛 |
法商研究 |
3 |
挑衅原则及其给我国的启示 |
|
齐文远 |
法商研究 |
4 |
刑法应对社会风险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
|
夏勇 |
法商研究 |
4 |
民生风险的刑法应对 |
|
苏彩霞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社会”下抽象危险犯的扩张与限缩 |
|
周详 |
法学 |
8 |
罪行法定主义视角下“赛家鑫”案再审问题之剖析 |
|
苏彩霞 |
法学家 |
6 |
刑法拟制的功能评价与运用规则 |
|
周详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教义刑法学的概念及其价值 |
|
徐立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杀人行为类型化探析 |
|
2010(7) |
周详 |
法学研究 |
3 |
刑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
|
王良顺 |
法学 |
1 |
论挪用公款罪中的“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 |
|
齐文远 |
法律科学 |
1 |
刑法中的类型思维之提倡 |
|
徐立 |
政法论坛 |
2 |
刑事责任的实质定义 |
|
王安异 |
中外法学 |
3 |
重申犯罪主体 |
|
王良顺 |
政法论坛 |
6 |
管理、监督过失及其判断 |
|
程红 |
中外法学 |
6 |
人体实验的刑法学分析 |
|
2009(13) |
简基松 |
中国法学 |
6 |
防范量刑偏差之非传统理路 |
|
张克文 |
法学研究 |
3 |
拟制犯罪和拟制刑事责任 |
|
周详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犯罪客体研究的实证化思路 |
|
童德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刑法解释中的合理性诉求 |
|
齐文远 |
法学 |
6 |
习水嫖宿幼女案中行为人的犯罪性质 |
|
童德华 |
法学 |
6 |
嫖宿幼女行为的法条竞合问题 |
|
童德华 |
中外法学 |
4 |
罪责构造的向度及程式化转向 |
|
苏彩霞 |
现代法学 |
4 |
实质刑法解释合理实现的程序性论证规则 |
|
董邦俊 |
法学评论 |
4 |
妨害公务罪中的“暴力”行为解读 |
|
齐文远 |
法商研究 |
5 |
我国应对海盗犯罪刑事政策的文化生态学分析 |
|
徐立 |
法商研究 |
5 |
“许霆案”减轻处罚的根据与幅度分析 |
|
王良顺 |
法学家 |
5 |
论量刑根据 |
|
王良顺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美国法人犯罪的归责 |
|
24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11) |
|
|
|
|
|
|
|
|
|
|
|
|
|
方鹏 |
比较法研究 |
3 |
德国刑法竞合理论与日本罪数理论之内容比较与体系解构 |
|
苏青 |
法律科学 |
3 |
法益理论的发展源流及其启示 |
|
苏青 |
法学评论 |
3 |
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与改造 |
|
李怀胜 |
政法论坛 |
3 |
网络空间中的技术过失行为初论 |
|
曲新久 |
法学 |
7 |
醉驾不一律入罪无需依赖于“但书”的适用 |
|
|
|
|
|
|
|
|
|
李芳晓 |
政法论坛 |
5 |
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合理性探析 |
|
2010(7) |
|
|
|
|
|
王牧 |
中国法学 |
6 |
犯罪研究 |
|
|
|
|
|
|
|
|
|
罗翔 |
清华法学 |
1 |
论对同意的认识错误 |
|
|
|
|
|
|
|
|
|
2009(6) |
|
|
|
|
|
|
|
|
|
|
|
|
|
薛瑞麟 |
比较法研究 |
3 |
迟来的反批评 |
|
杨高峰 |
法学评论 |
4 |
论犯罪客体的理论重构 |
|
|
|
|
|
23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2) |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
4 |
论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 |
|
欧阳本祺 |
法学研究 |
1 |
犯罪构成体系的价值评价 |
|
刘艳红 |
法律科学 |
1 |
互易毒品行为定性“相对说”之提倡 |
|
周少华 |
现代法学 |
1 |
刑法之灵活性及其意义 |
|
杨志琼 |
法学 |
2 |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 |
|
刘艳红 |
法学家 |
3 |
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 |
|
刘艳红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 |
|
刘艳红 |
法学研究 |
5 |
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 |
|
欧阳本祺 |
法商研究 |
5 |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刑事政策分析 |
|
刘艳红 |
法学 |
11 |
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 |
|
梁云宝 |
法学评论 |
6 |
超法规的违法性阻却事由之外置化 |
|
刘艳红 |
中外法学 |
6 |
客观归责理论 |
|
2010(7) |
刘艳红 |
法学研究 |
4 |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 |
|
欧阳本祺 |
法律科学 |
3 |
论我国定罪思维的传统及其演化 |
|
刘艳红 |
法学 |
6 |
交通过失犯认定应以结果回避义务为基准 |
|
刘艳红 |
政法论坛 |
4 |
实质的犯罪论体系之提倡 |
|
欧阳本祺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走出刑法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迷思 |
|
刘艳红 |
法学评论 |
6 |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关系 |
|
周少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法典化制度下刑事判例的制度功能 |
|
2009(4) |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
4 |
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 |
|
欧阳本祺 |
法学 |
3 |
对《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的另一种解释 |
|
刘艳红 |
现代法学 |
2 |
包容性刑事法治国之构建与提倡 |
|
欧阳本祺 |
法学评论 |
6 |
规范违反说之批判 |
|
23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1(7) |
陈伟 |
法学研究 |
6 |
教育刑与刑罚的教育功能 |
|
袁林 |
现代法学 |
1 |
超越主客观解释论 |
|
梅传强 |
现代法学 |
2 |
我国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法完善 |
|
袁 林 |
法学 |
5 |
公众认同与刑法解释范式的择向 |
|
王利荣 |
法商研究 |
3 |
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 |
|
石经海 |
现代法学 |
3 |
当前涉黑犯罪的特点与成因调查 |
|
王利荣 |
现代法学 |
4 |
划分盗窃犯罪圈的基本规律 |
|
2010(11) |
高巍 |
法学评论 |
1 |
论危险犯的未遂 |
|
吴常青 |
法学 |
3 |
对“预交罚金”做法的反思 |
|
邵栋豪 |
中外法学 |
2 |
从明文到明确 |
|
石经海 |
法律科学 |
2 |
量刑思维规律下的量刑方法构建 |
|
石经海 |
现代法学 |
2 |
论量刑合法 |
|
高维俭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少年司法之社会人格调查报告制度论要 |
|
石经海 |
法商研究 |
3 |
我国刑法与CCPR之比较与对接 |
|
陈伟 |
法商研究 |
4 |
反思人身危险性在定罪机制中的功能定位 |
|
付子堂 |
现代法学 |
5 |
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长效机制建设研究报告 |
|
石经海 |
中外法学 |
6 |
从极端到理性 |
|
陈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虚幻的道德”抑或“真实的法律” |
|
2009(5) |
王利荣 |
法学研究 |
2 |
对常见犯罪量刑基准的经验分析 |
|
石经海 |
现代法学 |
3 |
“量刑规范化”解读 |
|
王利荣 |
法律科学 |
4 |
也是犯罪与责任相均衡 |
|
梅传强 |
法学 |
9 |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分类分析 |
|
赵兴洪 |
法学 |
11 |
确立先例标准促进死缓适用之规范化 |
|
23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1(7) |
何荣功 |
法学评论 |
2 |
运输毒品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再研究 |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3 |
运输毒品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
|
何荣功 |
法学 |
6 |
刑法“兜底条款”的适用与“抢帽子交易”的定性 |
|
陈家林 |
法律科学 |
4 |
论刑法中的扒窃 |
|
陈金林 |
法律科学 |
4 |
累犯的前提条件 |
|
皮勇 |
中外法学 |
5 |
论欧洲刑事法一体化背景下的德国网络犯罪立法 |
|
莫洪宪 |
现代法学 |
6 |
医事刑法研究论纲 |
|
2010(9) |
何荣功 |
法学评论 |
1 |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造与等价值的判断 |
|
王明辉 |
法商研究 |
1 |
非并罚数罪研究 |
|
王耀忠 |
法学评论 |
1 |
正义与功利 |
|
余磊 |
法学评论 |
2 |
中日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法律对策之比较研究 |
|
赵俊 |
法学评论 |
3 |
少年刑事责任比较研究 |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4 |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若干问题的探讨 |
|
康均心 |
法学评论 |
5 |
论死刑适用标准 |
|
梁小平 |
政法论坛 |
5 |
再论死亡补偿费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
|
雷山漫 |
法学评论 |
6 |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刑法保护研究 |
|
2009(7) |
陈 璇 |
法学评论 |
1 |
正当防卫中风险分担原则之提倡 |
|
张羽 |
法学评论 |
1 |
受贿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探究 |
|
彭文华 |
法学评论 |
2 |
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犯罪既遂标准 |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3 |
反复实施危害行为的成罪及处罚模式探讨 |
|
王明辉 |
法学评论 |
3 |
关于罪数论共性机理之探讨 |
|
肖志锋 |
法学评论 |
3 |
间接正犯的正犯性学说述评 |
|
叶小琴 |
法学评论 |
3 |
论刑法的趋同 |
|
14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1(2) |
王政勋 |
法律科学 |
1 |
论客观解释立场与罪行法定原则 |
|
付玉明 |
法律科学 |
3 |
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解释学 |
|
2010(2) |
喻贵英 |
法律科学 |
2 |
单位犯罪之恒定与代罚制之检讨 |
|
贾宇 |
法律科学 |
4 |
论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 |
|
2009(10) |
贾宇 |
中国法学 |
6 |
论共同故意中的认识因素 |
|
舒洪水 |
法学家 |
1 |
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犯罪及其防治 |
|
舒洪水 |
政法论坛 |
2 |
共同身份犯罪探析 |
|
周少华 |
法学 |
4 |
刑法之适应性及其法治意义 |
|
王政勋 |
中外法学 |
3 |
从图式理论看刑法解释立场 |
|
王耀忠 |
法律科学 |
3 |
我国刑法中“其他”用语之探究 |
|
龙洋 |
法律科学 |
4 |
论转化犯立法的理论根据 |
|
舒洪水 |
法律科学 |
5 |
刑法解释论纲 |
|
龙洋 |
法学评论 |
5 |
论保险诈骗罪的着手 |
|
王政勋 |
法律科学 |
6 |
范畴理论与刑法解释立场 |
|
10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汪明亮 |
现代法学 |
2 |
人际关系视角中的腐败犯罪窝案现象分析 |
|
杜宇 |
中外法学 |
4 |
合分之道: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阶层关系 |
|
2010(4) |
杜宇 |
中国法学 |
5 |
刑法解释的另一种路径 |
|
杜宇 |
法商研究 |
1 |
刑法规范的形成机理 |
|
杜宇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刑事和解体制与传统诉讼体制之关系 |
|
汪明亮 |
法律科学 |
6 |
社会网络分析之犯罪学意义 |
|
2009(4) |
汪明亮 |
中国法学 |
1 |
基于社会资本解释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 |
|
杜宇 |
法学研究 |
1 |
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责任理论 |
|
汪明亮 |
现代法学 |
5 |
论定罪量刑的社会学模式 |
|
汪明亮 |
法商研究 |
6 |
严惩“酒驾”肇事犯罪观念之反思 |
|
9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1(3) |
王志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事实与规范之间:当代中国刑法立法方法论批判 |
|
王充 |
法律科学 |
2 |
体系与机能之间——论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
|
王志远 |
法学评论 |
5 |
论我国共犯制度存在的逻辑矛盾 |
|
2010(3) |
李立丰 |
法商研究 |
2 |
种族屠杀犯罪处理实效的批判与反思 |
|
王志远 |
法律科学 |
2 |
多元身份主体共同犯罪之定性难题及前提性批判 |
|
王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关于中国犯罪构成理论走向的前提性追问 |
|
2009(3) |
徐岱 |
法学研究 |
3 |
刑法解释学的独立品格 |
|
李立丰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美国法的"刑"与"非刑" |
|
单勇 |
法商研究 |
3 |
“前理解”对刑法解释的消极影响及其控制 |
|
8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 |
2011(6) |
陈璇 |
中国法学 |
3 |
论客观归责中危险的判断方法 |
|
陈璇 |
法学研究 |
2 |
客观的未遂犯处罚根据论之提倡 |
|
陈璇 |
法学 |
1 |
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 |
|
陈璇 |
中外法学 |
2 |
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 |
|
王钢 |
中外法学 |
3 |
紧急避险中无辜第三人的容忍义务及其限度 |
|
陈璇 |
法学评论 |
5 |
德国刑法学中的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及其启示 |
|
2010(2) |
王刚 |
法学研究 |
3 |
营救者的损害与自我答责原则 |
|
王刚 |
清华法学 |
2 |
出于营救目的的酷刑与正当防卫 |
|
7 |
山东大学法学院(及威海分校) |
2011(3) |
侯艳芳 |
法学评论 |
2 |
非法人体试验与我国刑法的应对 |
|
侯艳芳 |
现代法学 |
4 |
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及其对环境刑法新发展的影响 |
|
刘军 |
法学 |
8 |
量刑如何实现均衡 |
|
2010(2) |
柳忠卫 |
中国法学 |
2 |
论被迫行为的刑法规制及其体系性地位的重构 |
|
柳忠卫 |
现代法学 |
3 |
刑法立法模式的刑事政策考察 |
|
2009(2) |
柳忠卫 |
法学评论 |
1 |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疑难、争议问题研究 |
|
刘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被害人谨慎义务的对弈思考 |
|
7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3) |
马荣春 |
法律科学 |
2 |
论犯罪构成新体系之常识、常理、常情化 |
|
姜涛 |
法学 |
8 |
从李昌奎案检讨数罪并罚时死缓的适用 |
|
王强 |
法律科学 |
5 |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新解 |
|
2010(2) |
姜涛 |
法学评论 |
3 |
劳动刑法研究三题 |
|
刘远 |
现代法学 |
4 |
司法刑法学的视域与范式 |
|
2009(2) |
姜涛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劳动刑法:西方经验与中国建构 |
|
蔡道通 |
法律科学 |
5 |
论“塔甘采夫”犯罪论体系的不可行 |
|
6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2011(2) |
姜涛 |
法商研究 |
1 |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
|
姜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劳动法治视域下劳动刑法制度创生的法理求证 |
|
2010(4) |
马荣春 |
清华法学 |
1 |
论刑法的常识、常情、常理化 |
|
姜涛 |
法学 |
6 |
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该向何处去 |
|
姜涛 |
现代法学 |
4 |
风险社会之下经济刑法的基本转型 |
|
姜涛 |
政法论坛 |
5 |
社会资本理论的入径及对刑事政策实施的意义 |
|
5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011(1) |
叶良芳 |
法学 |
2 |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证成和规范构造 |
|
2010(1) |
叶良芳 |
法学 |
9 |
将信用卡套现入罪是司法“造法” |
|
2009(3) |
白斌 |
法学研究 |
4 |
刑法的困境与宪法的解答--规范宪法学视野中的许霆案 |
|
叶良芳 |
法学 |
6 |
存与废:嫖宿幼女罪罪名设立之审视 |
|
高艳东 |
现代法学 |
5 |
量刑与定罪互动论:为了量刑公正可变换罪名 |
|
5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周安平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对法律常识的偏离 |
|
黄旭巍 |
法学评论 |
4 |
故意犯罪形态的原因自由行为探究 |
|
孙国祥 |
法学 |
8 |
受贿罪量刑中的宽严失据问题 |
|
2010(1) |
孙国祥 |
法商研究 |
5 |
我国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政策模式的应然选择 |
|
2009(1) |
秦宗文 |
法商研究 |
1 |
中国控制死刑的博弈论分析 |
|
5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刘刚 |
法律科学 |
3 |
论罪数评价 |
|
2010(2) |
王飞跃 |
法学评论 |
4 |
交易型受贿研究 |
|
王飞跃 |
中外法学 |
4 |
犯罪工具没收研究 |
|
2009(2) |
陈云良 |
法学评论 |
2 |
虚拟财产刑法保护路径之选择 |
|
王飞跃 |
法律科学 |
4 |
论一罪累计数量处罚制度的合理性 |
|
5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2) |
冯亚东 |
法学研究 |
4 |
从客观归因到主观归责 |
|
胡东飞 |
中外法学 |
5 |
认识论、法治与刑法解释的目标 |
|
2009(3) |
冯亚东 |
法学研究 |
5 |
犯罪构成与诸特殊形态之关系辨析 |
|
冯亚东 |
法学家 |
2 |
中德(日)犯罪成立体系比较分析 |
|
冯亚东 |
现代法学 |
4 |
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性分析 |
|
4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郑金火 |
法学 |
5 |
相守诽谤罪构成的法律底线 |
|
吕英杰 |
法律科学 |
6 |
风险社会中的产品刑事责任 |
|
2009(2) |
陈晓明 |
法学研究 |
6 |
风险社会之刑法应对 |
|
李兰英 |
政法论坛 |
3 |
量刑的技术与情感 |
|
4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2010(1) |
刘方 |
中国法学 |
2 |
跨法犯刑法适用若干问题研究 |
|
2009(3) |
张智辉 |
法学研究 |
5 |
受贿罪立法问题研究 |
|
石磊 |
法商研究 |
2 |
单位犯罪意志研究 |
|
张智辉 |
现代法学 |
6 |
国际刑法的国内立法研究 |
|
4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2011(2) |
翟中东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刑罚制度改革建议“被冷落”现象之反思 |
|
翟中东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试析控制重新犯罪的重返社会范式 |
|
2010(1) |
翟中东 |
法律科学 |
4 |
危险评估与控制 |
|
2009(1) |
翟中东 |
法学家 |
2 |
关于重新犯罪防治政策调整的思考 |
|
4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顾肖荣 |
法学 |
6 |
必须防范金融刑事立法的过度扩张 |
|
2010(2) |
蔡军 |
现代法学 |
4 |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立法的理性分析 |
|
刘长秋 |
现代法学 |
4 |
刑法学视域下的克隆人及其立法 |
|
2009(1) |
顾肖荣 |
法学 |
8 |
金融刑法的制度能力建设与抵御金融风险 |
|
3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0(2) |
谭志君 |
政法论坛 |
5 |
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多元模式 |
|
印仕柏 |
法学评论 |
5 |
涉众型经济犯罪之刑事政策及其适用 |
|
2009(1) |
黄明儒 |
法律科学 |
3 |
论行政刑法规范的适用与罪刑法定原则 |
|
3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高永明 |
法律科学 |
6 |
刑事政策下的刑事责任研究 |
|
2009(2) |
万国海 |
法学 |
9 |
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辨析醉酒肇事的行为性质 |
|
高永明 |
法律科学 |
6 |
刑事责任地位比较研究 |
|
3 |
上海政法学院 |
2010(3) |
严励 |
中国法学 |
1 |
问题意识与立场方法 |
|
蔡一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犯罪化范围的法理分析与展开 |
|
严励 |
法学 |
6 |
地方政法委“冤案协调会”的潜规则应该予以废除 |
|
3 |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 |
2009(3) |
华关根 |
法学 |
5 |
论危险犯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适度扩展 |
|
周建中 |
法学 |
5 |
危险犯的具体实践认定 |
|
王恩海 |
法学 |
9 |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并罚的适用标准 |
|
2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魏东 |
清华法学 |
2 |
论广义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 |
|
2010(1) |
魏东 |
现代法学 |
6 |
论社会危害性理论与实质刑法观的关联关系与风险防范 |
|
2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11(1) |
赵绘宇 |
法学 |
7 |
对于危险驾驶行为适用“但书”条款并无不当 |
|
2009(1) |
张绍谦 |
法学 |
3 |
“财产性利益”型贿赂相关问题探讨 |
|
2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09(2) |
李晓明 |
法学评论 |
5 |
欧美“轻轻重重”刑事政策及其借鉴 |
|
王昭武 |
法学 |
12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
|
2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2009(2) |
董玉庭 |
中国法学 |
2 |
论疑罪的语境 |
|
董玉庭 |
现代法学 |
3 |
论法律疑罪的本质及克服 |
|
2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聂立泽 |
法学 |
9 |
从“主客间性”到“主体间性”的刑法解释观 |
|
2010(1) |
陈毅坚 |
中外法学 |
5 |
预备阶段共同参与行为的性质 |
|
2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阎二鹏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犯罪参与类型再思考 |
|
2009(1) |
童伟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日本刑法中“不法原因给付与侵占”述评 |
|
2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熊建明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累犯通说的反省与批判 |
|
2009(1) |
周建达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论犯罪危害性评价的属性 |
|
2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贾学胜 |
现代法学 |
5 |
事后不可罚行为研究 |
|
2009(1) |
杨丹 |
法学家 |
6 |
医疗刑法研究 |
|
2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谢晖 |
现代法学 |
2 |
论刑事何解与民间规范 |
|
2010(1) |
李金明 |
法商研究 |
1 |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
|
2 |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
2010(2) |
王文华 |
法学评论 |
2 |
论刑法中重罪与轻罪的划分 |
|
王文华 |
政法论坛 |
2 |
刑法学教科书60年回顾与反思 |
|
2 |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
2009(2) |
王昭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类型思维:刑法中规范构成要件要素存在的法理根据 |
|
王昭振 |
法学评论 |
2 |
论规范构成要件要素的刑法内涵与类型 |
|
2 |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2011(1) |
肖世杰 |
法学研究 |
4 |
法律的公众认同、功能期许与道德承载 |
|
2009(1) |
肖世杰 |
法学家 |
5 |
中德(日)量刑基准之比较研究 |
|
2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
2011(2) |
曾赟 |
中国法学 |
3 |
逐级年龄生平境遇犯罪理论的提出与证立 |
|
曾赟 |
法学评论 |
6 |
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前重新犯罪风险预测研究 |
|
2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2010(2) |
焦占营 |
法学评论 |
5 |
贿赂犯罪法定刑评价模式之研究 |
|
任彦君 |
法学评论 |
6 |
因受贿而渎职的罪数认定 |
|
2 |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
2010(2) |
杨燮蛟 |
政法论坛 |
3 |
在人性观视野下对刑法谦抑性的诠释 |
|
单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文化冲突视域下的中国腐败犯罪研究 |
|
2 |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唐稷尧 |
法律科学 |
6 |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与犯罪构成体系 |
|
2009(1) |
唐稷尧 |
中外法学 |
6 |
事实、价值与选择:关于我国刑法立法解释的思考 |
|
2 |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
2011(2) |
肖晚祥 |
法学 |
6 |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认定中的新问题 |
|
孙建保 |
法学 |
11 |
刑法禁止令 |
|
2 |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 |
2011(2) |
吴波 |
法学 |
2 |
对“亲手犯之共同正犯既遂与未遂形态并存说”的质疑 |
|
王强 |
法学 |
11 |
刑法禁止令的价值分析 |
|
2 |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
2011(1) |
张建 |
法学 |
3 |
贩卖毒品罪未遂标准的正本清源 |
|
2010(1) |
张建 |
法学 |
6 |
刑法信用是刑法规范回应特殊性社会需要的一种属性 |
|
2 |
佛山大学法律系 |
2010(2) |
彭文华 |
法学 |
5 |
德、日犯罪构成论体系与我国刑法规范的内在冲突 |
|
彭文华 |
法商研究 |
4 |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
|
2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
2010(1) |
王立志 |
政法论坛 |
2 |
风险社会中刑法范式之转换 |
|
2009(1) |
王立志 |
法学 |
8 |
隐私权刑法保护之困境及因应 |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樊文 |
法学研究 |
3 |
犯罪控制的惩罚主义及其效果 |
|
1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王立志 |
法学评论 |
4 |
隐私权刑法保护双轨制立法模式之提倡 |
|
1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高巍 |
法律科学 |
3 |
论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之主观明知 |
|
1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邱兴隆 |
法学 |
10 |
就独生子女免死对苏力教授说不 |
|
1 |
华侨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阎二鹏 |
中国法学 |
3 |
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 |
|
1 |
河海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徐安住 |
法学评论 |
4 |
毒品犯罪适用死刑学说与司法经验的案例解读 |
|
1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吴学斌 |
清华法学 |
2 |
规范责任论视野下的违法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
|
1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邵维国 |
法商研究 |
4 |
犯罪只能是价值判断 |
|
1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陈忠林 |
现代法学 |
1 |
现行犯罪构成理论共性比较 |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郑丽萍 |
法学评论 |
6 |
中国刑罚改革的系统性思路与进路 |
|
1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韩轶 |
法商研究 |
3 |
不同身份者实施的共同犯罪定性之研析 |
|
1 |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
2011(1) |
赵星 |
政法论坛 |
6 |
法益保护和权利保障视域中的环境犯罪立法与解释 |
|
1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巩固 |
法学研究 |
4 |
社会视野下的死亡赔偿 |
|
1 |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2011(1) |
龚振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刑法解释限度理论之关系论纲 |
|
1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王水明 |
法律科学 |
2 |
刑法中的人道问题 |
|
1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朱立恒 |
比较法研究 |
3 |
我国应对跨国腐败犯罪的问题与对策 |
|
1 |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田鹏辉 |
法商研究 |
6 |
量刑技术探究 |
|
1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安 |
中外法学 |
6 |
量刑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检视 |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胡学相 |
法学评论 |
2 |
激情犯情节法定化的立法思考 |
|
1 |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杨春然 |
中外法学 |
4 |
论故意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 |
|
1 |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王太宁 |
中外法学 |
5 |
盗窃后处置行为的刑事责任 |
|
1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康诚 |
法学评论 |
5 |
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的罪名适用 |
|
1 |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钱叶六 |
法学评论 |
1 |
不作为犯的实行行为及其着手之认定 |
|
1 |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凯 |
法商研究 |
6 |
醉酒驾车肇事案件定性问题之思考 |
|
1 |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南杰·隆英强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路径 |
|
1 |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苏永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论罪刑法定原则与民族习惯法 |
|
1 |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2010(1) |
徐平 |
政法论坛 |
2 |
从危害行为探索环境刑事立法的模式 |
|
1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 |
2010(1) |
杨金彪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分工分类与作用分类的同一 |
|
1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2011(1) |
蒋小燕 |
法学评论 |
1 |
淫秽物品的“淫秽性”之判断标准 |
|
1 |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所 |
2011(1) |
张建军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假释听证制度的构建 |
|
1 |
武汉大学哲学院 |
2011(1) |
刘晓山 |
法学评论 |
1 |
报应论与预防论的融合与分配 |
|
1 |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1(1) |
张志泉 |
比较法研究 |
2 |
日本犯罪者矫正处遇的考察分析与启示 |
|
1 |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 |
2011(1) |
庞冬梅 |
政法论坛 |
6 |
评陈兴良教授的“四要件 |
|
1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2010(1) |
林维 |
法学家 |
2 |
论量刑情节的适用和基准刑的确定 |
|
1 |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
2010(1) |
周永年 |
法学 |
2 |
非刑罚处罚方法的现实化路径 |
|
1 |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 |
2010(1) |
张利兆 |
法学 |
9 |
“刑事案件”概念的实体法意义 |
|
1 |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
2009(1) |
项谷 |
法学 |
11 |
严重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酌定标准 |
|
1 |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
2011(1) |
余剑 |
法学 |
11 |
论刑法禁止令制度的司法适用 |
|
1 |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 |
2010(1) |
李文军 |
法学 |
8 |
故意伤害致特异体质者死亡案件处断争议之辨析 |
|
1 |
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检察院 |
2011(1) |
李炜 |
法学 |
9 |
论毒品再犯与一般累犯之适用关系 |
|
1 |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 |
2011(1) |
谢杰 |
法学 |
7 |
“但书”是对抽象危险犯进行适用性限制的唯一根据 |
|
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
2009(1) |
桂亚胜 |
法商研究 |
3 |
复杂客体泛化现象之检讨 |
|
1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 |
2010(1) |
郑冲 |
比较法研究 |
5 |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与病人处分相关的最新判决 |
|
1 |
湖北省政法委员会 |
2009(1) |
张正新 |
法学评论 |
6 |
在履行职责与正当防卫之间 |
|
1 |
广东省珠海市委政法委 |
2010(1) |
谭兆强 |
法学 |
11 |
论行政刑法对前置性规范变动的依附性 |
|
1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刘伟 |
法学 |
9 |
论民间高利贷的司法犯罪化的不合理性 |
|
1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09(1) |
陈开琦 |
法学评论 |
6 |
犯罪对象的二元结构论 |
|
1 |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
2010(1) |
吴大华 |
现代法学 |
6 |
论无特殊身份者参与身份犯的基本界限与程度 |
|
1 |
国家检察官学院 |
2009(1) |
吴飞飞 |
现代法学 |
4 |
身份犯的处罚根据论 |
|
1 |
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 |
2010(1) |
吴林生 |
法学 |
1 |
平和窃取说之批判 |
|
1 |
江苏省南京监狱 |
2010(1) |
张建秋 |
政法论坛 |
6 |
反社会人格——刑事犯罪之人格基础 |
|
1 |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
2011(1) |
王占洲 |
现代法学 |
4 |
刑事禁止令的法理分析 |
|
1 |
湖南警察学院 |
2011(1) |
邢馨宇 |
法学研究 |
2 |
刑法的修改:轨迹、应然与实然 |
|
1 |
江苏警官学院 |
2009(1) |
刘蔚文 |
法商研究 |
1 |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司法认定的实证研究 |
|
1 |
福建警察学院 |
2009(1) |
周建军 |
法律科学 |
6 |
变革社会中的刑事政治问题 |
|
1 |
山东政法学院 |
2010(1) |
张爱艳 |
法学家 |
5 |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研究 |
|
1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法律系 |
2009(1) |
徐英军 |
政法论坛 |
2 |
刑法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应然回应 |
|
1 |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法律系 |
2009(1) |
胡平 |
法学评论 |
6 |
走私犯罪未遂犯与既遂犯的再辨析 |
|
1 |
《法学》杂志社 |
2009(1) |
付强 |
法学 |
10 |
合理界定法条竞合的基本范围 |
|
1 |
澳门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赵国强 |
法学 |
4 |
大陆法系犯罪论三要素学说的定位思考 |
|
1 |
台北大学法律系 |
2011(1) |
许恒达 |
清华法学 |
4 |
论不能未遂 |
|
1 |
谢尔曼.思特灵律师事务所 |
2010(1) |
戴昕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威慑补充与“赔偿减刑” |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