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篇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55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19) | 劳东燕 | 中国法学 | 1 | 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 |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 | |||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 6 | 不作为犯中的先前行为 | |||
黎宏 | 法商研究 | 1 | 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思考 | |||
张明楷 | 法学 | 1 | 论同种数罪的并罚 | |||
张明楷 | 法学家 | 1 | 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理 | |||
周光权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1 |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 |||
程岩 | 中外法学 | 1 | 风险规制的刑法理性重构 | |||
丁慧敏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刑法目的观转变简史 | |||
劳东燕 | 清华法学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 | |||
周啸天 | 法律科学 | 4 | 携带凶器盗窃的刑法解析 | |||
周光权 | 清华法学 | 4 | 区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三个维度 | |||
钱叶六 | 清华法学 | 4 | 未遂犯与不能犯之区分 | |||
张明楷 | 法商研究 | 5 | “风险社会”若干刑法理论问题反思 | |||
黄继坤 | 现代法学 | 5 | 刑法类推解释如何得以进行 | |||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 5 | 行为无价值论的法益观 | |||
钱叶六 | 法商研究 | 6 | 对向犯若干问题研究 | |||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 6 | 论实行的着手与不法的成立根据 | |||
2010(19) | 姚诗 | 中国法学 | 3 | 交通肇事“逃逸”的规范目的与内涵 | ||
周光权 | 中国法学 | 3 | 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 | |||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 4 | 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 | |||
车浩 | 法学研究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 | |||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 5 | 责任主义与量刑原理 | |||
周光权 | 法学研究 | 6 | 论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 |||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 1 |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 | |||
张明楷 | 法学家 | 1 | 违法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 | |||
车浩 | 法学评论 | 1 | 论推定的被害人同意 | |||
周光权 | 法学家 | 2 | 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 | |||
缑泽昆 | 现代法学 | 2 | 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3 | 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 |||
劳东燕 | 清华法学 | 4 | 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联系标准 | |||
李强 | 清华法学 | 4 | 日本刑法中的“存款的占有” | |||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 5 | 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之否定 | |||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 5 | 刑事推定、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 | |||
劳东燕 | 政法论坛 | 6 | 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 | |||
杨延军 | 法商研究 | 6 | 间接正犯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新探 | |||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 6 | 结果回避义务研究 | |||
2009(17) | 张明楷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行为无价值论的疑问 | ||
黎宏 | 中国法学 | 1 | 论财产犯中的占有 | |||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 2 | 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 |||
车浩 | 法学研究 | 5 | 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 | |||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 1 |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 | |||
劳东燕 | 比较法研究 | 1 |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 | |||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刑法学分析 | |||
劳东燕 | 政法论坛 | 1 | 犯罪故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1 | 非法使用信用卡在ATM机取款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 |||
黎宏 | 清华法学 | 2 | 关于“刑事责任”的另一种理解 | |||
周光权 | 现代法学 | 2 | 明知与刑事推定 | |||
车浩 | 政法论坛 | 3 | 从间接正犯到直接正犯 | |||
黎宏 | 法商研究 | 4 |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新解 | |||
缑泽昆 | 清华法学 | 5 | 诈骗罪中被害人的怀疑与错误 | |||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 5 | 法定刑升格条件的认识 | |||
张明楷 | 现代法学 | 6 | 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 | |||
周光权 | 现代法学 | 6 |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 | |||
45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17) | 梁根林 | 中国法学 | 2 | 预备犯普遍处罚原则的困境与突围 |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 4 | 刑法的明确性问题 |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2 | 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反拨与再造 | |||
陈兴良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犯罪主体的消解 | |||
王世洲 | 政法论坛 | 1 | 刑法信条学中的若干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位置 | |||
陈兴良 | 法学 | 2 |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之界定 | |||
陈兴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 | |||
陈兴良 | 现代法学 | 3 | 从罪数论到竞合论 | |||
朱苏力 | 法学 | 6 | 从药家鑫案看刑罚的殃及效果和罪责自负 | |||
陈兴良 | 比较法研究 | 4 | 构成要件论 | |||
陈兴良 | 法律科学 | 4 | 法条竞合的学术演进 | |||
陈兴良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与刑法风险 | |||
陈兴良 | 法学家 | 4 | 客观未遂论的滥觞 | |||
陈兴良 | 清华法学 | 4 | 不能犯与未遂犯 | |||
车浩 | 法学 | 8 | 从李昌奎案看“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 | |||
陈兴良 | 政法论坛 | 5 | 违法性理论的重塑 | |||
彭冰 | 法学家 | 6 | 非法集资行为的界定 | |||
2010(13) | 白建军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从中国犯罪率数据看罪因、罪行与刑罚的关系 | ||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 4 | 形式解释学的再宣示 | |||
白建军 | 中国法学 | 6 | 犯罪轻重是如何被定义的 |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4 | 犯罪论体系的位阶性研究 | |||
白建军 | 法学研究 | 6 | 裸刑均值的意义 | |||
蔡桂生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韦尔策尔犯罪阶层体系研究 | |||
陈兴良 | 中外法学 | 1 | 犯罪构成论 | |||
陈兴良 | 法学家 | 1 | 四要件——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 | |||
陈兴良 | 法律科学 | 1 | 刑法学:向生而死 | |||
陈兴良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的本土转换 | |||
梁根林 | 法学 | 4 | 死刑案件被刑事和解的十大证伪 | |||
王新 | 政法论坛 | 3 | 辨析刑法定性分析的逻辑进路 | |||
蔡桂生 | 中外法学 | 4 | 敌人刑法的思与辨 | |||
2009(15) |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 5 | 行为论的正本清源 |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6 |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 | |||
陈兴良 | 中外法学 | 1 | 利用柜员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 |||
梁根林 | 清华法学 | 2 | 责任主义原则及其例外 | |||
王新 | 比较法研究 | 2 | 追溯美国反洗钱立法之发展 | |||
陈兴良 | 清华法学 | 2 | 从刑事责任理论到责任主义 | |||
王新 | 中外法学 | 3 | 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反洗钱罪名体系研究 | |||
彭冰 | 清华法学 | 3 | 非法集资活动的刑法规制 | |||
陈兴良 | 法学 | 7 |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 | |||
常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犯罪对象概念的批判性考察 | |||
陈兴良 | 现代法学 | 6 | 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结构性缺失及其颠覆 | |||
储槐植 | 现代法学 | 6 | 犯罪构成理论结构比较论略 | |||
储槐植 | 中外法学 | 6 | 刑法契约化 | |||
蔡桂生 | 清华法学 | 6 | 梅茨格尔犯罪阶层体系的新康德主义根基 | |||
焦旭鹏 | 中外法学 | 6 | 刑法在社会中的角色 | |||
40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刑科院) | 2011(11) | 赵秉志 | 中国法学 | 6 | 关于中国现阶段慎用死刑的思考 |
赵秉志 | 法学研究 | 5 | 文化模式与犯罪构成模式 | |||
王志祥 | 法商研究 | 1 | 刑罚配置结构调整论纲 | |||
邹佳铭 | 法学评论 | 1 | 实行着手之限制与主客观统一说之提倡 | |||
黄风 | 比较法研究 | 2 | 非洲国家刑事司法协助立法若干问题探析 | |||
王志祥 | 法律科学 | 5 | 从既遂标准的层次性理论看加重犯的既遂问题 | |||
赵秉志 | 法学 | 11 | 当代中国死刑改革的进展与趋势 | |||
赵秉志 | 法学家 | 6 |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当代中国命运 | |||
赵秉志 | 现代法学 | 6 | 当代中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研究 | |||
黄风 | 中外法学 | 6 | 制定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的几个问题 | |||
王秀梅 | 法学评论 | 6 | 依法打击“东突”势力 切实维护国家稳定 | |||
2010(15) | 赵秉志 | 中国法学 | 5 | 论民事赔偿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 ||
黄风 | 比较法研究 | 1 | 析《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文本第57条第3款的表述错误 | |||
蒋娜 | 现代法学 | 1 | 国际刑事责任的多元主体及其启示 | |||
赵秉志 | 法商研究 | 2 | 雇凶杀人案件中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 | |||
赵秉志 | 政法论坛 | 2 | 国家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与司法认定 | |||
蒋娜 | 法学评论 | 2 | 从反人道罪的最新发展看国际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 |||
赵秉志 | 现代法学 | 3 | 论内地与香港特区间刑事诉讼转移制度的构建 | |||
高铭暄 | 法学 | 9 | 从此踏上废止死刑的征途 | |||
李希慧 | 法律科学 | 5 | 并和主义 | |||
王昭振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刑法解释立场之疑问 | |||
张远煌 | 法商研究 | 5 | 美国有组织犯罪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 | |||
张磊 | 法学 | 11 | 高科技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出路 | |||
高铭暄 | 现代法学 | 6 | 死刑替代位阶上升无期徒刑的改良 | |||
赵秉志 | 法学 | 12 | 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 | |||
阴建峰 | 法学 | 12 | 论洗钱罪上游犯罪之再扩容 | |||
2009(14) | 袁彬 | 法学 | 1 | 死刑民意及其内部冲突的调查与分析 | ||
赵合理 | 法律科学 | 1 | 论共同犯罪中的身份 | |||
陈雷 | 政法论坛 | 1 | 当前我国贪官外逃的基本特点及预防措施 | |||
赵秉志 | 法学 | 2 | 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步骤 | |||
王俊平 | 法学评论 | 2 | “共同实行犯的既遂与未遂形态并存说” 之质疑 | |||
高铭暄 | 法学 | 5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实行特赦的时代价值与构想 | |||
储槐植 | 法律科学 | 3 | 刑法应用观念 | |||
邢馨宇 | 现代法学 | 3 | 有利被告的中国历史话语 | |||
黄风 | 法学 | 6 | 关于建立我国区际逮捕令制度的设想 | |||
黄风 | 法学家 | 4 | 论对犯罪收益的民事没收 | |||
王秀梅 | 法学评论 | 4 | 论贿赂犯罪的破窗理论与零容忍惩治对策 | |||
赵秉志 | 法学评论 | 5 |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如何界定 | |||
赵秉志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我国内地与港澳特区之间被判刑人移管机制构建探讨 | |||
王志祥 | 法商研究 | 6 | 我国减刑、假释制度改革路径前瞻 | |||
37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13) | 时延安 | 中国法学 | 2 | 刑法规范的结构、属性及其在解释论上的意义 |
冯军 | 中国法学 | 5 | 论《刑法》第133条之1的规范目的及其适用 | |||
付立庆 | 中国法学 | 6 | 侵犯财产权益立罪量刑的司法 | |||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 1 |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1 | 论香港与内地移交逃犯的先例模式 | |||
王莹 | 中外法学 | 1 | 法治国的洁癖 | |||
付立庆 | 法学 | 5 | 论刑法对财产权保护中的均衡性原则 | |||
田宏杰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社会”的刑法立场 | |||
刘明祥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的风险及其控制 | |||
曹菲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医事刑法基本问题研究 | |||
李样举 | 法学 | 8 | 论宪法之下的刑法秩序转型与权利保护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5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刑法立法的发展 | |||
谢望原 | 法学评论 | 6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 |||
2010(12) | 刘明祥 | 中国法学 | 1 |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含义解析与司法认定 | ||
付立庆 | 中外法学 | 1 | 重构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宣言与自省 | |||
高铭暄 | 法学 | 2 | 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 | |||
时延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刑罚的正当性探究 | |||
田宏杰 | 法商研究 | 2 |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 |||
肖中华 | 法学家 | 3 | 空白刑法规范的特性及其解释 | |||
李蕊佚 | 法学评论 | 4 | 服刑人员生育权研究 | |||
高铭暄 | 法学家 | 4 | 人大刑法学科的十大亮点 | |||
郭莉 | 法律科学 | 5 | 罪数判断标准研究 | |||
时延安 | 法学家 | 5 | 刑罚权运作的秩序 | |||
刘明祥 | 法学 | 11 | 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 | |||
郭文龙 | 政法论坛 | 6 | 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罪名探析 | |||
2009(12) | 高铭暄 | 中国法学 | 2 | 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 | ||
谢望原 | 中国法学 | 3 | 论刑事政策对刑法理论的影响 | |||
刘明祥 | 中外法学 | 1 | 许霆案的定性:盗窃还是信用卡诈骗 | |||
刘明祥 | 清华法学 | 1 | 再论用信用卡在ATM机上恶意取款的行为性质 | |||
付立庆 | 法律科学 | 2 |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研究的现场叙事 | |||
刘明祥 | 法学家 | 2 | 论解决罚金刑执行难题的立法途径 | |||
付立庆 | 法学 | 4 | “躲猫猫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 | |||
付立庆 | 法学家 | 3 | 论绑架罪的修正构成的解释与适用 | |||
时延安 | 法学评论 | 4 | 中美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之比较 | |||
刘明祥 | 法学 | 9 | 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 | |||
田宏杰 | 政法论坛 | 6 |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范解读和司法适用 | |||
叶旺春 | 现代法学 | 6 | 论我国土地刑法规范的缺陷及其完善 | |||
35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14) | 刘宪权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定性分析 |
吴允锋 | 法学 | 3 | 也论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之定性 | |||
杨兴培 | 法学 | 4 | 公器乃当公论,神器更当持重 | |||
王玉珏 | 法学 | 4 | 论刑法修正案对法定犯之修订 | |||
陈和华 | 法学 | 5 | 激情犯罪不宜从轻处罚的心理学依据 | |||
张勇 | 法商研究 | 2 | 骗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案件中的疑难问题探析 | |||
刘宪权 | 现代法学 | 6 | 《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司法适用相关问题研究 | |||
毛玲玲 | 法学 | 6 | 近年金融领域刑事司法状态的因果 | |||
孙万怀 | 法学评论 | 6 | 挪用公款罪判例体系中的司法展拓 | |||
李翔 | 法学 | 7 | 从“但书”条款适用看司法如何遵循立法 | |||
杨兴培 | 法学 | 7 | 从醉驾入罪看如何消弭法治分歧 | |||
刘宪权 | 法学 | 10 | 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比较探析 | |||
薛进展 | 法学 | 12 |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行为本质的实践检示 | |||
郭海清 | 法学 | 12 | “拒不认罪”不应成为“从重处罚”的理由 | |||
2010(11) | 刘宪权 | 中国法学 | 1 |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 | ||
刘宪权 | 法学 | 1 |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发展及应有之义 | |||
俞小海 | 现代法学 | 3 | 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 | |||
刘宪权 | 法学 | 6 | “疑罪从轻”是产生冤案的祸根 | |||
孙剑明 | 法学 | 6 | 短刑犯减刑联合考察及其检察监督 | |||
杨兴培 | 法学 | 6 | 刑事司法观念的转变与死刑案件再查制度的确立 | |||
李翔 | 法学家 | 4 | 单位自首正当性根据及其认定 | |||
张勇 | 法学 | 8 | 运输司机窃取封缄油罐内汽油的行为定性 | |||
李翔 | 法学 | 10 | 论单位犯罪主体归责二重性 | |||
孙万怀 | 现代法学 | 5 |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为口袋罪 | |||
王恩海 | 法学 | 11 |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司法认定 | |||
2009(10) | 刘宪权 | 法学研究 | 4 | 罪数形态理论正本清源 | ||
孙万怀 | 法律科学 | 2 | 互易毒品行为的刑法性质评析 | |||
薛进展 | 法学 | 6 | 受贿关联行为的罪数认定依据探讨 | |||
毛玲玲 | 法学 | 7 | 金融犯罪的新态势及刑法应对 | |||
何萍 | 法学 | 8 | 论特殊防卫中的犯罪侵害 | |||
刘宪权 | 法学 | 9 | 处理高危驾车肇事案件的应然标准 | |||
杨兴培 | 法学 | 9 | 犯罪构成的中国春秋 | |||
杨兴培 | 政法论坛 | 5 | “犯罪客体”非法治成分批判 | |||
王玉珏 | 法学 | 10 | 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现场应属“自动投案” | |||
郑伟 | 法学 | 12 | 就这样动摇了共同犯罪的根基 | |||
3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1(14) | 程红 | 法学 | 1 | 论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 |
周详 | 法学 | 2 | 民生法治观下的“危险驾驶”刑事立法的风险评估 | |||
简基松 | 法律科学 | 2 | 论认定恐怖主义组织之机构模式 | |||
齐文远 | 现代法学 | 2 | 反响假冒商标行为之刑法思考 | |||
郭泽强 | 法学 | 4 | 从立法技术层面看刑法修正案 | |||
夏勇 | 法学 | 5 | 解读中外“激情犯罪” | |||
魏汉涛 | 法商研究 | 3 | 挑衅原则及其给我国的启示 | |||
齐文远 | 法商研究 | 4 | 刑法应对社会风险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 |||
夏勇 | 法商研究 | 4 | 民生风险的刑法应对 | |||
苏彩霞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社会”下抽象危险犯的扩张与限缩 | |||
周详 | 法学 | 8 | 罪行法定主义视角下“赛家鑫”案再审问题之剖析 | |||
苏彩霞 | 法学家 | 6 | 刑法拟制的功能评价与运用规则 | |||
周详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教义刑法学的概念及其价值 | |||
徐立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杀人行为类型化探析 | |||
2010(7) | 周详 | 法学研究 | 3 | 刑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 ||
王良顺 | 法学 | 1 | 论挪用公款罪中的“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 | |||
齐文远 | 法律科学 | 1 | 刑法中的类型思维之提倡 | |||
徐立 | 政法论坛 | 2 | 刑事责任的实质定义 | |||
王安异 | 中外法学 | 3 | 重申犯罪主体 | |||
王良顺 | 政法论坛 | 6 | 管理、监督过失及其判断 | |||
程红 | 中外法学 | 6 | 人体实验的刑法学分析 | |||
2009(13) | 简基松 | 中国法学 | 6 | 防范量刑偏差之非传统理路 | ||
张克文 | 法学研究 | 3 | 拟制犯罪和拟制刑事责任 | |||
周详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犯罪客体研究的实证化思路 | |||
童德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刑法解释中的合理性诉求 | |||
齐文远 | 法学 | 6 | 习水嫖宿幼女案中行为人的犯罪性质 | |||
童德华 | 法学 | 6 | 嫖宿幼女行为的法条竞合问题 | |||
童德华 | 中外法学 | 4 | 罪责构造的向度及程式化转向 | |||
苏彩霞 | 现代法学 | 4 | 实质刑法解释合理实现的程序性论证规则 | |||
董邦俊 | 法学评论 | 4 | 妨害公务罪中的“暴力”行为解读 | |||
齐文远 | 法商研究 | 5 | 我国应对海盗犯罪刑事政策的文化生态学分析 | |||
徐立 | 法商研究 | 5 | “许霆案”减轻处罚的根据与幅度分析 | |||
王良顺 | 法学家 | 5 | 论量刑根据 | |||
王良顺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美国法人犯罪的归责 | |||
24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11) | ||||
方鹏 | 比较法研究 | 3 | 德国刑法竞合理论与日本罪数理论之内容比较与体系解构 | |||
苏青 | 法律科学 | 3 | 法益理论的发展源流及其启示 | |||
苏青 | 法学评论 | 3 | 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与改造 | |||
李怀胜 | 政法论坛 | 3 | 网络空间中的技术过失行为初论 | |||
曲新久 | 法学 | 7 | 醉驾不一律入罪无需依赖于“但书”的适用 | |||
李芳晓 | 政法论坛 | 5 | 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合理性探析 | |||
2010(7) | ||||||
王牧 | 中国法学 | 6 | 犯罪研究 | |||
罗翔 | 清华法学 | 1 | 论对同意的认识错误 | |||
2009(6) | ||||||
薛瑞麟 | 比较法研究 | 3 | 迟来的反批评 | |||
杨高峰 | 法学评论 | 4 | 论犯罪客体的理论重构 | |||
23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2) |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 4 | 论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 |
欧阳本祺 | 法学研究 | 1 | 犯罪构成体系的价值评价 | |||
刘艳红 | 法律科学 | 1 | 互易毒品行为定性“相对说”之提倡 | |||
周少华 | 现代法学 | 1 | 刑法之灵活性及其意义 | |||
杨志琼 | 法学 | 2 |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 | |||
刘艳红 | 法学家 | 3 | 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 | |||
刘艳红 | 法商研究 | 4 | “风险刑法”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 | |||
刘艳红 | 法学研究 | 5 | 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 | |||
欧阳本祺 | 法商研究 | 5 |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刑事政策分析 | |||
刘艳红 | 法学 | 11 | 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 | |||
梁云宝 | 法学评论 | 6 | 超法规的违法性阻却事由之外置化 | |||
刘艳红 | 中外法学 | 6 | 客观归责理论 | |||
2010(7) | 刘艳红 | 法学研究 | 4 |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 | ||
欧阳本祺 | 法律科学 | 3 | 论我国定罪思维的传统及其演化 | |||
刘艳红 | 法学 | 6 | 交通过失犯认定应以结果回避义务为基准 | |||
刘艳红 | 政法论坛 | 4 | 实质的犯罪论体系之提倡 | |||
欧阳本祺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走出刑法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迷思 | |||
刘艳红 | 法学评论 | 6 |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关系 | |||
周少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法典化制度下刑事判例的制度功能 | |||
2009(4) |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 4 | 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 | ||
欧阳本祺 | 法学 | 3 | 对《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的另一种解释 | |||
刘艳红 | 现代法学 | 2 | 包容性刑事法治国之构建与提倡 | |||
欧阳本祺 | 法学评论 | 6 | 规范违反说之批判 | |||
23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1(7) | 陈伟 | 法学研究 | 6 | 教育刑与刑罚的教育功能 |
袁林 | 现代法学 | 1 | 超越主客观解释论 | |||
梅传强 | 现代法学 | 2 | 我国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法完善 | |||
袁 林 | 法学 | 5 | 公众认同与刑法解释范式的择向 | |||
王利荣 | 法商研究 | 3 | 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 | |||
石经海 | 现代法学 | 3 | 当前涉黑犯罪的特点与成因调查 | |||
王利荣 | 现代法学 | 4 | 划分盗窃犯罪圈的基本规律 | |||
2010(11) | 高巍 | 法学评论 | 1 | 论危险犯的未遂 | ||
吴常青 | 法学 | 3 | 对“预交罚金”做法的反思 | |||
邵栋豪 | 中外法学 | 2 | 从明文到明确 | |||
石经海 | 法律科学 | 2 | 量刑思维规律下的量刑方法构建 | |||
石经海 | 现代法学 | 2 | 论量刑合法 | |||
高维俭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少年司法之社会人格调查报告制度论要 | |||
石经海 | 法商研究 | 3 | 我国刑法与CCPR之比较与对接 | |||
陈伟 | 法商研究 | 4 | 反思人身危险性在定罪机制中的功能定位 | |||
付子堂 | 现代法学 | 5 | 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长效机制建设研究报告 | |||
石经海 | 中外法学 | 6 | 从极端到理性 | |||
陈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虚幻的道德”抑或“真实的法律” | |||
2009(5) | 王利荣 | 法学研究 | 2 | 对常见犯罪量刑基准的经验分析 | ||
石经海 | 现代法学 | 3 | “量刑规范化”解读 | |||
王利荣 | 法律科学 | 4 | 也是犯罪与责任相均衡 | |||
梅传强 | 法学 | 9 |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分类分析 | |||
赵兴洪 | 法学 | 11 | 确立先例标准促进死缓适用之规范化 | |||
23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1(7) | 何荣功 | 法学评论 | 2 | 运输毒品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再研究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3 | 运输毒品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 |||
何荣功 | 法学 | 6 | 刑法“兜底条款”的适用与“抢帽子交易”的定性 | |||
陈家林 | 法律科学 | 4 | 论刑法中的扒窃 | |||
陈金林 | 法律科学 | 4 | 累犯的前提条件 | |||
皮勇 | 中外法学 | 5 | 论欧洲刑事法一体化背景下的德国网络犯罪立法 | |||
莫洪宪 | 现代法学 | 6 | 医事刑法研究论纲 | |||
2010(9) | 何荣功 | 法学评论 | 1 |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造与等价值的判断 | ||
王明辉 | 法商研究 | 1 | 非并罚数罪研究 | |||
王耀忠 | 法学评论 | 1 | 正义与功利 | |||
余磊 | 法学评论 | 2 | 中日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法律对策之比较研究 | |||
赵俊 | 法学评论 | 3 | 少年刑事责任比较研究 |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4 |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若干问题的探讨 | |||
康均心 | 法学评论 | 5 | 论死刑适用标准 | |||
梁小平 | 政法论坛 | 5 | 再论死亡补偿费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 |||
雷山漫 | 法学评论 | 6 |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刑法保护研究 | |||
2009(7) | 陈 璇 | 法学评论 | 1 | 正当防卫中风险分担原则之提倡 | ||
张羽 | 法学评论 | 1 | 受贿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探究 | |||
彭文华 | 法学评论 | 2 | 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犯罪既遂标准 |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3 | 反复实施危害行为的成罪及处罚模式探讨 | |||
王明辉 | 法学评论 | 3 | 关于罪数论共性机理之探讨 | |||
肖志锋 | 法学评论 | 3 | 间接正犯的正犯性学说述评 | |||
叶小琴 | 法学评论 | 3 | 论刑法的趋同 | |||
14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1(2) | 王政勋 | 法律科学 | 1 | 论客观解释立场与罪行法定原则 |
付玉明 | 法律科学 | 3 | 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解释学 | |||
2010(2) | 喻贵英 | 法律科学 | 2 | 单位犯罪之恒定与代罚制之检讨 | ||
贾宇 | 法律科学 | 4 | 论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 | |||
2009(10) | 贾宇 | 中国法学 | 6 | 论共同故意中的认识因素 | ||
舒洪水 | 法学家 | 1 | 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犯罪及其防治 | |||
舒洪水 | 政法论坛 | 2 | 共同身份犯罪探析 | |||
周少华 | 法学 | 4 | 刑法之适应性及其法治意义 | |||
王政勋 | 中外法学 | 3 | 从图式理论看刑法解释立场 | |||
王耀忠 | 法律科学 | 3 | 我国刑法中“其他”用语之探究 | |||
龙洋 | 法律科学 | 4 | 论转化犯立法的理论根据 | |||
舒洪水 | 法律科学 | 5 | 刑法解释论纲 | |||
龙洋 | 法学评论 | 5 | 论保险诈骗罪的着手 | |||
王政勋 | 法律科学 | 6 | 范畴理论与刑法解释立场 | |||
10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汪明亮 | 现代法学 | 2 | 人际关系视角中的腐败犯罪窝案现象分析 |
杜宇 | 中外法学 | 4 | 合分之道: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阶层关系 | |||
2010(4) | 杜宇 | 中国法学 | 5 | 刑法解释的另一种路径 | ||
杜宇 | 法商研究 | 1 | 刑法规范的形成机理 | |||
杜宇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刑事和解体制与传统诉讼体制之关系 | |||
汪明亮 | 法律科学 | 6 | 社会网络分析之犯罪学意义 | |||
2009(4) | 汪明亮 | 中国法学 | 1 | 基于社会资本解释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 | ||
杜宇 | 法学研究 | 1 | 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责任理论 | |||
汪明亮 | 现代法学 | 5 | 论定罪量刑的社会学模式 | |||
汪明亮 | 法商研究 | 6 | 严惩“酒驾”肇事犯罪观念之反思 | |||
9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1(3) | 王志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事实与规范之间:当代中国刑法立法方法论批判 |
王充 | 法律科学 | 2 | 体系与机能之间——论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 |||
王志远 | 法学评论 | 5 | 论我国共犯制度存在的逻辑矛盾 | |||
2010(3) | 李立丰 | 法商研究 | 2 | 种族屠杀犯罪处理实效的批判与反思 | ||
王志远 | 法律科学 | 2 | 多元身份主体共同犯罪之定性难题及前提性批判 | |||
王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关于中国犯罪构成理论走向的前提性追问 | |||
2009(3) | 徐岱 | 法学研究 | 3 | 刑法解释学的独立品格 | ||
李立丰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美国法的"刑"与"非刑" | |||
单勇 | 法商研究 | 3 | “前理解”对刑法解释的消极影响及其控制 | |||
8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 | 2011(6) | 陈璇 | 中国法学 | 3 | 论客观归责中危险的判断方法 |
陈璇 | 法学研究 | 2 | 客观的未遂犯处罚根据论之提倡 | |||
陈璇 | 法学 | 1 | 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 | |||
陈璇 | 中外法学 | 2 | 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 | |||
王钢 | 中外法学 | 3 | 紧急避险中无辜第三人的容忍义务及其限度 | |||
陈璇 | 法学评论 | 5 | 德国刑法学中的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及其启示 | |||
2010(2) | 王刚 | 法学研究 | 3 | 营救者的损害与自我答责原则 | ||
王刚 | 清华法学 | 2 | 出于营救目的的酷刑与正当防卫 | |||
7 | 山东大学法学院(及威海分校) | 2011(3) | 侯艳芳 | 法学评论 | 2 | 非法人体试验与我国刑法的应对 |
侯艳芳 | 现代法学 | 4 | 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及其对环境刑法新发展的影响 | |||
刘军 | 法学 | 8 | 量刑如何实现均衡 | |||
2010(2) | 柳忠卫 | 中国法学 | 2 | 论被迫行为的刑法规制及其体系性地位的重构 | ||
柳忠卫 | 现代法学 | 3 | 刑法立法模式的刑事政策考察 | |||
2009(2) | 柳忠卫 | 法学评论 | 1 |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疑难、争议问题研究 | ||
刘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被害人谨慎义务的对弈思考 | |||
7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3) | 马荣春 | 法律科学 | 2 | 论犯罪构成新体系之常识、常理、常情化 |
姜涛 | 法学 | 8 | 从李昌奎案检讨数罪并罚时死缓的适用 | |||
王强 | 法律科学 | 5 |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新解 | |||
2010(2) | 姜涛 | 法学评论 | 3 | 劳动刑法研究三题 | ||
刘远 | 现代法学 | 4 | 司法刑法学的视域与范式 | |||
2009(2) | 姜涛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劳动刑法:西方经验与中国建构 | ||
蔡道通 | 法律科学 | 5 | 论“塔甘采夫”犯罪论体系的不可行 | |||
6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2011(2) | 姜涛 | 法商研究 | 1 |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
姜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劳动法治视域下劳动刑法制度创生的法理求证 | |||
2010(4) | 马荣春 | 清华法学 | 1 | 论刑法的常识、常情、常理化 | ||
姜涛 | 法学 | 6 | 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该向何处去 | |||
姜涛 | 现代法学 | 4 | 风险社会之下经济刑法的基本转型 | |||
姜涛 | 政法论坛 | 5 | 社会资本理论的入径及对刑事政策实施的意义 | |||
5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011(1) | 叶良芳 | 法学 | 2 |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证成和规范构造 |
2010(1) | 叶良芳 | 法学 | 9 | 将信用卡套现入罪是司法“造法” | ||
2009(3) | 白斌 | 法学研究 | 4 | 刑法的困境与宪法的解答--规范宪法学视野中的许霆案 | ||
叶良芳 | 法学 | 6 | 存与废:嫖宿幼女罪罪名设立之审视 | |||
高艳东 | 现代法学 | 5 | 量刑与定罪互动论:为了量刑公正可变换罪名 | |||
5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3) | 周安平 | 法学 | 3 | “天价过路费案”对法律常识的偏离 |
黄旭巍 | 法学评论 | 4 | 故意犯罪形态的原因自由行为探究 | |||
孙国祥 | 法学 | 8 | 受贿罪量刑中的宽严失据问题 | |||
2010(1) | 孙国祥 | 法商研究 | 5 | 我国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政策模式的应然选择 | ||
2009(1) | 秦宗文 | 法商研究 | 1 | 中国控制死刑的博弈论分析 | ||
5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刘刚 | 法律科学 | 3 | 论罪数评价 |
2010(2) | 王飞跃 | 法学评论 | 4 | 交易型受贿研究 | ||
王飞跃 | 中外法学 | 4 | 犯罪工具没收研究 | |||
2009(2) | 陈云良 | 法学评论 | 2 | 虚拟财产刑法保护路径之选择 | ||
王飞跃 | 法律科学 | 4 | 论一罪累计数量处罚制度的合理性 | |||
5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2) | 冯亚东 | 法学研究 | 4 | 从客观归因到主观归责 |
胡东飞 | 中外法学 | 5 | 认识论、法治与刑法解释的目标 | |||
2009(3) | 冯亚东 | 法学研究 | 5 | 犯罪构成与诸特殊形态之关系辨析 | ||
冯亚东 | 法学家 | 2 | 中德(日)犯罪成立体系比较分析 | |||
冯亚东 | 现代法学 | 4 | 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性分析 | |||
4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郑金火 | 法学 | 5 | 相守诽谤罪构成的法律底线 |
吕英杰 | 法律科学 | 6 | 风险社会中的产品刑事责任 | |||
2009(2) | 陈晓明 | 法学研究 | 6 | 风险社会之刑法应对 | ||
李兰英 | 政法论坛 | 3 | 量刑的技术与情感 | |||
4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2010(1) | 刘方 | 中国法学 | 2 | 跨法犯刑法适用若干问题研究 |
2009(3) | 张智辉 | 法学研究 | 5 | 受贿罪立法问题研究 | ||
石磊 | 法商研究 | 2 | 单位犯罪意志研究 | |||
张智辉 | 现代法学 | 6 | 国际刑法的国内立法研究 | |||
4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2011(2) | 翟中东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刑罚制度改革建议“被冷落”现象之反思 |
翟中东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试析控制重新犯罪的重返社会范式 | |||
2010(1) | 翟中东 | 法律科学 | 4 | 危险评估与控制 | ||
2009(1) | 翟中东 | 法学家 | 2 | 关于重新犯罪防治政策调整的思考 | ||
4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顾肖荣 | 法学 | 6 | 必须防范金融刑事立法的过度扩张 |
2010(2) | 蔡军 | 现代法学 | 4 |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立法的理性分析 | ||
刘长秋 | 现代法学 | 4 | 刑法学视域下的克隆人及其立法 | |||
2009(1) | 顾肖荣 | 法学 | 8 | 金融刑法的制度能力建设与抵御金融风险 | ||
3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0(2) | 谭志君 | 政法论坛 | 5 | 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多元模式 |
印仕柏 | 法学评论 | 5 | 涉众型经济犯罪之刑事政策及其适用 | |||
2009(1) | 黄明儒 | 法律科学 | 3 | 论行政刑法规范的适用与罪刑法定原则 | ||
3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高永明 | 法律科学 | 6 | 刑事政策下的刑事责任研究 |
2009(2) | 万国海 | 法学 | 9 | 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辨析醉酒肇事的行为性质 | ||
高永明 | 法律科学 | 6 | 刑事责任地位比较研究 | |||
3 | 上海政法学院 | 2010(3) | 严励 | 中国法学 | 1 | 问题意识与立场方法 |
蔡一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犯罪化范围的法理分析与展开 | |||
严励 | 法学 | 6 | 地方政法委“冤案协调会”的潜规则应该予以废除 | |||
3 |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 | 2009(3) | 华关根 | 法学 | 5 | 论危险犯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适度扩展 |
周建中 | 法学 | 5 | 危险犯的具体实践认定 | |||
王恩海 | 法学 | 9 |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并罚的适用标准 | |||
2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魏东 | 清华法学 | 2 | 论广义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 |
2010(1) | 魏东 | 现代法学 | 6 | 论社会危害性理论与实质刑法观的关联关系与风险防范 | ||
2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11(1) | 赵绘宇 | 法学 | 7 | 对于危险驾驶行为适用“但书”条款并无不当 |
2009(1) | 张绍谦 | 法学 | 3 | “财产性利益”型贿赂相关问题探讨 | ||
2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09(2) | 李晓明 | 法学评论 | 5 | 欧美“轻轻重重”刑事政策及其借鉴 |
王昭武 | 法学 | 12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 |||
2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2009(2) | 董玉庭 | 中国法学 | 2 | 论疑罪的语境 |
董玉庭 | 现代法学 | 3 | 论法律疑罪的本质及克服 | |||
2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聂立泽 | 法学 | 9 | 从“主客间性”到“主体间性”的刑法解释观 |
2010(1) | 陈毅坚 | 中外法学 | 5 | 预备阶段共同参与行为的性质 | ||
2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阎二鹏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犯罪参与类型再思考 |
2009(1) | 童伟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日本刑法中“不法原因给付与侵占”述评 | ||
2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熊建明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累犯通说的反省与批判 |
2009(1) | 周建达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论犯罪危害性评价的属性 | ||
2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贾学胜 | 现代法学 | 5 | 事后不可罚行为研究 |
2009(1) | 杨丹 | 法学家 | 6 | 医疗刑法研究 | ||
2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谢晖 | 现代法学 | 2 | 论刑事何解与民间规范 |
2010(1) | 李金明 | 法商研究 | 1 |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 ||
2 |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 2010(2) | 王文华 | 法学评论 | 2 | 论刑法中重罪与轻罪的划分 |
王文华 | 政法论坛 | 2 | 刑法学教科书60年回顾与反思 | |||
2 |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 2009(2) | 王昭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类型思维:刑法中规范构成要件要素存在的法理根据 |
王昭振 | 法学评论 | 2 | 论规范构成要件要素的刑法内涵与类型 | |||
2 |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2011(1) | 肖世杰 | 法学研究 | 4 | 法律的公众认同、功能期许与道德承载 |
2009(1) | 肖世杰 | 法学家 | 5 | 中德(日)量刑基准之比较研究 | ||
2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 2011(2) | 曾赟 | 中国法学 | 3 | 逐级年龄生平境遇犯罪理论的提出与证立 |
曾赟 | 法学评论 | 6 | 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前重新犯罪风险预测研究 | |||
2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2010(2) | 焦占营 | 法学评论 | 5 | 贿赂犯罪法定刑评价模式之研究 |
任彦君 | 法学评论 | 6 | 因受贿而渎职的罪数认定 | |||
2 |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 2010(2) | 杨燮蛟 | 政法论坛 | 3 | 在人性观视野下对刑法谦抑性的诠释 |
单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文化冲突视域下的中国腐败犯罪研究 | |||
2 |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唐稷尧 | 法律科学 | 6 |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与犯罪构成体系 |
2009(1) | 唐稷尧 | 中外法学 | 6 | 事实、价值与选择:关于我国刑法立法解释的思考 | ||
2 |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 2011(2) | 肖晚祥 | 法学 | 6 |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认定中的新问题 |
孙建保 | 法学 | 11 | 刑法禁止令 | |||
2 |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 | 2011(2) | 吴波 | 法学 | 2 | 对“亲手犯之共同正犯既遂与未遂形态并存说”的质疑 |
王强 | 法学 | 11 | 刑法禁止令的价值分析 | |||
2 |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 2011(1) | 张建 | 法学 | 3 | 贩卖毒品罪未遂标准的正本清源 |
2010(1) | 张建 | 法学 | 6 | 刑法信用是刑法规范回应特殊性社会需要的一种属性 | ||
2 | 佛山大学法律系 | 2010(2) | 彭文华 | 法学 | 5 | 德、日犯罪构成论体系与我国刑法规范的内在冲突 |
彭文华 | 法商研究 | 4 |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 |||
2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 2010(1) | 王立志 | 政法论坛 | 2 | 风险社会中刑法范式之转换 |
2009(1) | 王立志 | 法学 | 8 | 隐私权刑法保护之困境及因应 |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樊文 | 法学研究 | 3 | 犯罪控制的惩罚主义及其效果 |
1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王立志 | 法学评论 | 4 | 隐私权刑法保护双轨制立法模式之提倡 |
1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高巍 | 法律科学 | 3 | 论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之主观明知 |
1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邱兴隆 | 法学 | 10 | 就独生子女免死对苏力教授说不 |
1 | 华侨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阎二鹏 | 中国法学 | 3 | 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 |
1 | 河海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徐安住 | 法学评论 | 4 | 毒品犯罪适用死刑学说与司法经验的案例解读 |
1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吴学斌 | 清华法学 | 2 | 规范责任论视野下的违法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
1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邵维国 | 法商研究 | 4 | 犯罪只能是价值判断 |
1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陈忠林 | 现代法学 | 1 | 现行犯罪构成理论共性比较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郑丽萍 | 法学评论 | 6 | 中国刑罚改革的系统性思路与进路 |
1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韩轶 | 法商研究 | 3 | 不同身份者实施的共同犯罪定性之研析 |
1 |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 2011(1) | 赵星 | 政法论坛 | 6 | 法益保护和权利保障视域中的环境犯罪立法与解释 |
1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巩固 | 法学研究 | 4 | 社会视野下的死亡赔偿 |
1 |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2011(1) | 龚振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刑法解释限度理论之关系论纲 |
1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王水明 | 法律科学 | 2 | 刑法中的人道问题 |
1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朱立恒 | 比较法研究 | 3 | 我国应对跨国腐败犯罪的问题与对策 |
1 |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田鹏辉 | 法商研究 | 6 | 量刑技术探究 |
1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安 | 中外法学 | 6 | 量刑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检视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胡学相 | 法学评论 | 2 | 激情犯情节法定化的立法思考 |
1 |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杨春然 | 中外法学 | 4 | 论故意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 |
1 |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王太宁 | 中外法学 | 5 | 盗窃后处置行为的刑事责任 |
1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康诚 | 法学评论 | 5 | 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的罪名适用 |
1 |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钱叶六 | 法学评论 | 1 | 不作为犯的实行行为及其着手之认定 |
1 |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李凯 | 法商研究 | 6 | 醉酒驾车肇事案件定性问题之思考 |
1 |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南杰·隆英强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路径 |
1 |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苏永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论罪刑法定原则与民族习惯法 |
1 |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2010(1) | 徐平 | 政法论坛 | 2 | 从危害行为探索环境刑事立法的模式 |
1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 | 2010(1) | 杨金彪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分工分类与作用分类的同一 |
1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2011(1) | 蒋小燕 | 法学评论 | 1 | 淫秽物品的“淫秽性”之判断标准 |
1 |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所 | 2011(1) | 张建军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假释听证制度的构建 |
1 | 武汉大学哲学院 | 2011(1) | 刘晓山 | 法学评论 | 1 | 报应论与预防论的融合与分配 |
1 |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1(1) | 张志泉 | 比较法研究 | 2 | 日本犯罪者矫正处遇的考察分析与启示 |
1 |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 | 2011(1) | 庞冬梅 | 政法论坛 | 6 | 评陈兴良教授的“四要件 |
1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2010(1) | 林维 | 法学家 | 2 | 论量刑情节的适用和基准刑的确定 |
1 |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 2010(1) | 周永年 | 法学 | 2 | 非刑罚处罚方法的现实化路径 |
1 |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 | 2010(1) | 张利兆 | 法学 | 9 | “刑事案件”概念的实体法意义 |
1 |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 2009(1) | 项谷 | 法学 | 11 | 严重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酌定标准 |
1 |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 2011(1) | 余剑 | 法学 | 11 | 论刑法禁止令制度的司法适用 |
1 |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 | 2010(1) | 李文军 | 法学 | 8 | 故意伤害致特异体质者死亡案件处断争议之辨析 |
1 | 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检察院 | 2011(1) | 李炜 | 法学 | 9 | 论毒品再犯与一般累犯之适用关系 |
1 |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 | 2011(1) | 谢杰 | 法学 | 7 | “但书”是对抽象危险犯进行适用性限制的唯一根据 |
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 2009(1) | 桂亚胜 | 法商研究 | 3 | 复杂客体泛化现象之检讨 |
1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 | 2010(1) | 郑冲 | 比较法研究 | 5 |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与病人处分相关的最新判决 |
1 | 湖北省政法委员会 | 2009(1) | 张正新 | 法学评论 | 6 | 在履行职责与正当防卫之间 |
1 | 广东省珠海市委政法委 | 2010(1) | 谭兆强 | 法学 | 11 | 论行政刑法对前置性规范变动的依附性 |
1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刘伟 | 法学 | 9 | 论民间高利贷的司法犯罪化的不合理性 |
1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09(1) | 陈开琦 | 法学评论 | 6 | 犯罪对象的二元结构论 |
1 |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 2010(1) | 吴大华 | 现代法学 | 6 | 论无特殊身份者参与身份犯的基本界限与程度 |
1 | 国家检察官学院 | 2009(1) | 吴飞飞 | 现代法学 | 4 | 身份犯的处罚根据论 |
1 | 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 | 2010(1) | 吴林生 | 法学 | 1 | 平和窃取说之批判 |
1 | 江苏省南京监狱 | 2010(1) | 张建秋 | 政法论坛 | 6 | 反社会人格——刑事犯罪之人格基础 |
1 |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 2011(1) | 王占洲 | 现代法学 | 4 | 刑事禁止令的法理分析 |
1 | 湖南警察学院 | 2011(1) | 邢馨宇 | 法学研究 | 2 | 刑法的修改:轨迹、应然与实然 |
1 | 江苏警官学院 | 2009(1) | 刘蔚文 | 法商研究 | 1 |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司法认定的实证研究 |
1 | 福建警察学院 | 2009(1) | 周建军 | 法律科学 | 6 | 变革社会中的刑事政治问题 |
1 | 山东政法学院 | 2010(1) | 张爱艳 | 法学家 | 5 |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研究 |
1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法律系 | 2009(1) | 徐英军 | 政法论坛 | 2 | 刑法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应然回应 |
1 |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法律系 | 2009(1) | 胡平 | 法学评论 | 6 | 走私犯罪未遂犯与既遂犯的再辨析 |
1 | 《法学》杂志社 | 2009(1) | 付强 | 法学 | 10 | 合理界定法条竞合的基本范围 |
1 | 澳门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赵国强 | 法学 | 4 | 大陆法系犯罪论三要素学说的定位思考 |
1 | 台北大学法律系 | 2011(1) | 许恒达 | 清华法学 | 4 | 论不能未遂 |
1 | 谢尔曼.思特灵律师事务所 | 2010(1) | 戴昕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威慑补充与“赔偿减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