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篇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24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7) | 韩大元 | 中国法学 | 4 | 辛亥革命与宪法学知识谱系的转型 |
韩大元 | 法学研究 | 3 |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 | |||
王贵松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优生法制的合宪性调整 | |||
韩大元 | 法学评论 | 3 | 论人体器官移植中的自我决定权与国家义务 | |||
王旭 | 中外法学 | 3 | 我国宪法实施中的商谈机制 | |||
韩大元 | 清华法学 | 5 | 论安乐死立法的宪法界限 | |||
韩大元 | 法学 | 12 | 论社会主义宪政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 |||
2010(8) | 王旭 | 中国法学 | 3 | 劳动、政治承认与国家伦理 | ||
韩大元 | 中国法学 | 5 | 论1949年《共同纲领》的制定权 | |||
王旭 | 政法论坛 | 1 | 权利、理性与对话的宪法 | |||
韩大元 | 比较法研究 | 4 | 美浓部达吉立宪主义思想研究 | |||
韩大元 | 法学家 | 4 | 中国法学的“人大学派” | |||
胡锦光 | 法学家 | 4 | 人大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特色与学术贡献 | |||
王贵松 | 比较法研究 | 5 | 美浓部达吉与中国的公法学 | |||
张龑 | 法学家 | 6 | 论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 |||
2009(9) | 韩大元 | 中国法学 | 6 | 基本权利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 | ||
郑磊 | 现代法学 | 1 | 宪法审查的穷尽法律救济原则 | |||
王书成 | 法学 | 2 | 论社会经济活动规制之合宪性推定 | |||
韩大元 | 法学 | 3 | 以《宪法》第 126 条为基础寻求宪法适用的共识 | |||
胡锦光 | 法学 | 4 | 齐案“批复”并非解释宪法最高人民法院不应废止 | |||
韩大元 | 政法论坛 | 3 | 论日本明治宪法对《钦定宪法大纲》的影响 | |||
许崇德 | 法学 | 10 | 论我国的宪法监督 | |||
曲相霏 | 法学 | 11 | 部属高校“地方化”与受教育权平等 | |||
曲相霏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胎儿的宪法地位 | |||
18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9) | 刘飞 | 中国法学 | 2 | 宪法解释的规则综合模式与结果取向 |
谢立斌 | 比较法研究 | 1 | 自由权的保护义务 | |||
张守东 | 法学 | 3 | 美国死刑制度的宪法法理及其未来 | |||
赵宏 | 法学家 | 2 | 限制的限制 | |||
赵宏 | 政法论坛 | 2 | 作为客观价值的基本权利及其问题 | |||
郭晓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说不出名字的歧视 | |||
姚国建 | 政法论坛 | 4 | 论普通法对香港基本法实施的影响 | |||
张伟 | 政法论坛 | 5 | 试析设立国家人权机构的国内法依据 | |||
姚国建 | 比较法研究 | 6 | 宪法是如何介入家庭的 | |||
2010(7) | 王人博 | 法学研究 | 3 |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 ||
蔡定剑 | 法学 | 2 | 论彭真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十大贡献 | |||
吴淞豫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海洋入宪"模式比较研究 | |||
谢立斌 | 政法论坛 | 4 | 中德比较宪法视野下的人格尊严 | |||
薛小建 | 比较法研究 | 5 | 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基础 | |||
赵宏 | 比较法研究 | 5 | 社会国与公民的社会基本权 | |||
薛小建 | 政法论坛 | 5 | 征地补偿制度法律问题探讨 | |||
2009(2) | 董璠舆 | 比较法研究 | 4 | 象征天皇不是日本国的元首 | ||
汪庆华 | 政法论坛 | 4 | 言论自由与国家角色:科斯v.费斯 | |||
17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5) | 罗豪才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人权法的失衡与平衡 |
张千帆 | 法学 | 1 | 中国宪政的路径与局限 | |||
张千帆 | 中外法学 | 2 | 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 | |||
潘爱国 | 法律科学 | 4 | 论非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 | |||
张千帆 | 政法论坛 | 5 |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 | |||
2010(5) | 甘超英 | 中国法学 | 4 | 新中国宪法财产制度的历史回顾 | ||
陈端洪 | 中外法学 | 1 | 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 | |||
张千帆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从二元到合作——从联邦分权模式的发展趋势 | |||
张千帆 | 法商研究 | 5 | 大学招生考试多元化的宪法底线 | |||
田飞龙 | 法学 | 10 | 瑞士族群治理模式评说 | |||
2009(7) | 张千帆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司法审查与民主 | ||
翟小波 | 中外法学 | 1 | 自由主义民主之反思 | |||
张千帆 | 法学 | 4 | 我国法院是否可以释宪 | |||
强世功 | 清华法学 | 5 | 司法主权之争 | |||
李忠夏 | 法学家 | 5 | 宪法学的教义化 | |||
张千帆 | 法学 | 11 | 高校招生与受教育机会平等 | |||
张千帆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宪政文化与制度建构的反思 | |||
17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1(6) | 江国华 | 中国法学 | 1 | 中国宪法学的研究范式与向度 |
梁成意 | 法学评论 | 1 | 宪法与民法之关系 | |||
秦前红 | 现代法学 | 1 | 文本、目的和语境 | |||
廖丹 | 法学评论 | 2 | 宪法中住宅概念之研究 | |||
汪习根 | 法律科学 | 3 | 论金融危机下发展权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 |||
秦前红 | 法学 | 8 | 对香港终审法院就“刚果金案”提请人大释法的看法 | |||
2010(5) | 江国华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公民非典型参与及其文化隐喻 | ||
江国华 | 法律科学 | 2 | 论宪法能力 | |||
秦前红 | 法学评论 | 3 | 配额与平等——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 | |||
刘茂林 | 法学评论 | 5 | 论宪法的正当性 | |||
周叶中 | 法学评论 | 6 | 两岸治理:一个形成中的结构 | |||
2009(6) | 周叶中 | 法学评论 | 2 | 论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的性质 | ||
秦前红 | 法学 | 4 | 废止齐案“批复”之举值得 嘉许 | |||
周叶中 | 法学评论 | 4 | 《海峡两岸和平协议》(建议稿) | |||
秦前红 | 法学评论 | 3 |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我国宪政框架下的性质定位 | |||
程关松 | 法律科学 | 4 | 宪法失序与对行政权剩余的规制 | |||
庄汉 | 法学评论 | 5 |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宪法分析 | |||
15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6) | 张薇薇 | 法学评论 | 1 | “人权条款”:宪法未列举权利的“安身之所” |
周刚志 | 法商研究 | 3 | 论部门法规范冲突的宪法调适 | |||
刘连泰 | 法商研究 | 4 | 针对请愿权的国家义务 | |||
徐国栋 | 法学家 | 4 | 宪法一词的西文起源及其演进考 | |||
徐国栋 | 现代法学 | 4 | 是君主喜好还是元首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 |||
王建学 | 政法论坛 | 5 | 论地方团体法人的基本权利能力 | |||
2010(4) | 朱福惠 | 现代法学 | 1 | 我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援引《宪法》研究 | ||
郭春镇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从“限制权力”到“未列举权利” | |||
李琦 | 现代法学 | 3 | 寻找学术自由之奥义 | |||
周刚志 | 法学评论 | 3 | 部门宪法释义学刍议 | |||
2009(5) | 朱福惠 | 法学 | 3 | 理性看待最高人民法院对齐玉苓案“批复”的废止 | ||
刘连泰 | 法商研究 | 3 | 将征收的不动产用于商业开发是否违宪 | |||
刘连泰 | 现代法学 | 3 | 宪法上征收规范的效力是否及于征税:一个比较法的观察 | |||
钟付和 | 现代法学 | 4 | 宪政式制衡还是多边化制度下的均衡? | |||
宋方青 | 法学 | 12 | 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出路 | |||
12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3) | 童之伟 | 法学 | 1 |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内容构成 |
童之伟 | 现代法学 | 1 | 信访体制在中国宪法框架中的合理定位 | |||
姚岳绒 | 法学 | 6 | 中国宪法语境中不宜使用“不成文宪法” | |||
2010(5) | 姚丽霞 | 法学 | 1 | 公民结社权在虚拟环境中的运用 | ||
童之伟 | 法学评论 | 2 | 变革时代中国法学圈中的悲情英雄 | |||
刁振娇 | 法学 | 7 | 羁押场所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宪法反思 | |||
姚岳绒 | 法学 | 9 | 关于中国宪法渊源的再认识 | |||
刘松山 | 政法论坛 | 5 | 1981年:胎动而未形的宪法委员会设计 | |||
2009(4) | 童之伟 | 中国法学 | 6 | 为什么终审不终? | ||
刘松山 | 中国法学 | 4 | 国家立法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 |||
童之伟 | 法学 | 12 | 顺应时势变迁更新人大制度理念 | |||
刘松山 | 法学 | 2 | 人民法院的审判依据为什么不能是宪法 | |||
10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3) | 孟涛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现状与未来 |
向燕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搜查与隐私权保护 | |||
曲相霏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美国企业法人在宪法上的权利考察 | |||
2010(2) | 吕芳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巴克利诉瓦奥案”与竞选开支限制 | ||
黄金荣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公益上书”的行动逻辑 | |||
2009(5) | 翟国强 | 法学研究 | 3 | 违宪判决的形态 | ||
赵建文 | 法学研究 | 6 | 人民自决权与国家领土完整的关系 | |||
陈欣新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表达自由的法律涵义 | |||
莫纪宏 | 法学 | 4 | 应当高度关注“基本权利”的保障义务 | |||
刘小妹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近代宪政的文化基点:儒家群己观 | |||
9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11(5) | 陈道英 | 法学评论 | 1 | 宪法惯例:法律与政治的结合 |
袁立 | 现代法学 | 1 | 公民基本权利野视下国家义务的边界 | |||
汪进元 | 法商研究 | 3 | 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政府采购 | |||
陈道英 | 法学评论 | 5 | 从德国法上的一般人格权看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的协调 | |||
袁立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倾斜”抑或“一元”:劳动权法律保护机制之理性选择 | |||
2010(3) | 龚向和 | 法律科学 | 4 | 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 | ||
汪进元 | 法学评论 | 5 | 论生存权的保护领域和实现途径 | |||
陈道英 | 法学 | 12 | 关于“禁网门”的几点宪法学思考 | |||
2009(1) | 龚向和 | 法商研究 | 4 | 理想与现实:基本权利可诉性程度研究 | ||
8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李玮华 | 清华法学 | 3 | 简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财产征用的规制 |
王晓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美国宪法禁酒令的立与废 | |||
2010(1) | 翟志勇 | 政法论坛 | 2 | 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 | ||
2009(5) | 王振民 | 中国法学 | 5 | 关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再思考 | ||
程洁 | 法学 | 1 | 香港宪制发展与行政主导体制 | |||
程洁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美国言论自由的限度 | |||
聂鑫 | 法律科学 | 4 | 宪法社会权及其司法救济 | |||
何海波 | 清华法学 | 6 | 多数主义的法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审查的性质 | |||
8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0(3) | 陈建平 | 现代法学 | 3 | 历史上中国中央与地方实质性分权的实验 |
徐泉 | 现代法学 | 3 | 美国行政协定的合宪性分析 | |||
雷勇 | 政法论坛 | 6 | 国家比喻的意义转换与现代国家形象 | |||
2009(5) | 唐忠民 | 法学 | 4 | 宪法保障公民自由的规定法院应可以适用 | ||
王恒 | 政法论坛 | 6 | 施米特对总统制的贡献 | |||
温泽彬 | 现代法学 | 6 | 论公共财政监督与控制 | |||
张力 | 法商研究 | 6 | 广义财产观下的人格权及其宪法性回归 | |||
徐以祥 | 比较法研究 | 6 | 耶里内克的公法权利思想 | |||
7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011(3) | 孙展望 | 政法论坛 | 2 | 法律保留与立法保留关系辨析 |
何志远 | 法学 | 3 | 一国两制下法律体系延续原则的挑战 | |||
章剑生 | 法商研究 | 6 | 论信访处理行为的可复议性 | |||
2010(2) | 陈林林 | 政法论坛 | 5 | 在艺术和巫术之间的宪法解释 | ||
吴恩玉 | 法律科学 | 6 | 上下位法间的效力优先与适用优先 | |||
2009(2) | 林来梵 | 政法论坛 | 3 | 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 | ||
孙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论住宅权在我国宪法规范上的证立 | |||
7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1(2) | 黄学贤 | 法律科学 | 2 | 警察行政行为的司法控制探讨 |
周永坤 | 法学 | 3 | 不成文宪法研究的几个问题 | |||
2010(2) | 周永坤 | 法商研究 | 1 | 跌宕起伏的中国宪政研究六十年 | ||
周永坤 | 法学 | 7 | 以人权对抗看守所非正常死亡 | |||
2009(3) | 李炳烁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新权威主义、立宪政体与东亚法治转型 | ||
海亮 | 法学 | 4 | 在现行体制下法院仍应间接适用宪法 | |||
陈仪 | 法学 | 9 | 强化人大预算审议权的路径选择 | |||
7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3) | 屠振宇 | 法商研究 | 1 | 财产申报制度中的隐私权保护 |
严海良 | 法律科学 | 2 | 全球结社革命的主权理论反思 | |||
钱宁峰 | 法商研究 | 6 | 德国法上统治与行政功能区分的公法意义及启示 | |||
2010(1) | 季金华 | 法律科学 | 4 | 历史与逻辑:司法审查的制度化机理 | ||
2009(3) | 季金华 | 现代法学 | 4 | 《香港基本法》解释的权限和程序问题探析 | ||
孙文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 | |||
贺日开 | 法律科学 | 5 | 修宪权正当程序控制论 | |||
6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谢维雁 | 法商研究 | 2 | 宪法间接适用论”质疑 |
2009(5) | 谢维雁 | 中国法学 | 6 | 论合宪性解释不是宪法的司法适用方式 | ||
谢维雁 | 现代法学 | 1 | 中国宪法诉讼存在论 | |||
谢维雁 | 法商研究 | 2 | 论我国复合型宪法诉讼制度的构建 | |||
周伟 | 法学 | 4 | 法院适用宪法是中国宪法保障制度的重要特点 | |||
喻中 | 法商研究 | 5 | 变迁与比较:宪法文本描绘的人 | |||
6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李忠夏 | 法学研究 | 2 | 中国宪法学方法论反思 |
马洪伦 | 现代法学 | 3 | 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宪法解释的创造性 | |||
田雷 | 中外法学 | 5 | 论美国的纵向司法审查 | |||
2010(3) | 姜峰 | 政法论坛 | 1 | 违宪审查:一根救命的稻草? | ||
姜峰 | 清华法学 | 5 | 权利宪法化的隐忧 | |||
夏泽祥 | 法学 | 12 | 我国宪法人权条款之实施 | |||
5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1(1) | 王秀梅 | 法律科学 | 2 | 国际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国际法“宪法化”趋势 |
2010(1) | 常安 | 法律科学 | 2 | “摸着石头过河”与“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 ||
2009(3) | 董和平 | 法学 | 3 | 废止齐案“批复”是宪法适用的理性回归 | ||
董和平 | 法律科学 | 3 | 民生关怀:中国宪政改革的现实基础 | |||
虞平 | 法学 | 3 | 呼唤符合中国国情的合宪审查制度 | |||
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2011(3) | 王锴 | 法商研究 | 4 | 论信访救济的补充性 |
高全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财富、财产权与宪法 | |||
高全喜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清帝《逊位诏书》 | |||
2009(2) | 王锴 | 比较法研究 | 3 | 论宪法上的程序权 | ||
黄卉 | 中外法学 | 4 | 宪法经济制度条款的法律适用 | |||
5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欧爱民 | 法商研究 | 1 | 聚众淫乱罪的合宪性分析 |
刘丽 | 法律科学 | 3 | 论西方福利法治国的成因 | |||
2009(3) | 贺鉴 | 法律科学 | 2 | 论中国宪法与国际人权法对三代人权的保护 | ||
欧爱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基本权利保障的技术方案 | |||
涂四益 | 法学评论 | 3 | 从拆迁到征收 | |||
4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11(2) | 李成 | 法学 | 1 | 我国就业中基因歧视的宪法问题 |
林彦 | 法学家 | 1 | 再论全国人民大学常委会的基本法律修改权 | |||
2009(2) | 林彦 | 清华法学 | 3 | 从自我创设,到政治惯例,到法定权力 | ||
林彦 | 中外法学 | 6 | 美国法院如何遵循先例 | |||
4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2011(2) | 左德起 | 法学评论 | 2 | 试论检委会决定书的公开化 |
叶海波 | 法学评论 | 6 | 香港特区政党的法律规范 | |||
2009(2) | 李薇薇 | 政法论坛 | 1 | 平等原则在反歧视法中的适用和发展 | ||
邹平学 | 法学 | 5 | 香港基本法解释机制基本特征刍议 | |||
4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魏建国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历史检视 |
钱福臣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解析阿列克西宪法权利适用的比例原则 | |||
2010(1) | 王妍 | 比较法研究 | 3 | 作为宪法权利的自由经商权及其本质探究 | ||
2009(1) | 王蕾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论社会权的宪法规范基础 | ||
4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高平 | 政法论坛 | 3 | 政治正确与宪法重述 |
2009(3) | 陈伯礼 | 现代法学 | 4 | 网络表达的民主考量 | ||
王本存 | 现代法学 | 5 | 狄骥对现代公法理论的重构 | |||
陈伯礼 | 法律科学 | 6 | 权利的语境变迁及其对环境权入宪的影响 | |||
4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2011(1) | 柳建龙 | 清华法学 | 1 | 合宪性解释原则的本相与争论 |
2009(3) | 柳建龙 | 法学家 | 1 |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以印度为中心 | ||
马岭 | 法学 | 4 | 齐玉苓案“批复”废止“理由”析 | |||
马岭 | 法律科学 | 5 | 利益不是权利 | |||
3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任喜荣 | 法商研究 | 4 | 作为“新兴”权利的信访权 |
2010(1) | 侯学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含义、原初性与宪法忠诚 | ||
2009(1) | 任喜荣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国宪法学发展30年 | ||
3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09(3) | 刘茂林 | 中国法学 | 4 | 宪法秩序作为中国宪法学范畴的证成及其意义 |
戚建刚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反恐背景下美国司法审查之新理论 | |||
张红 | 比较法研究 | 4 | 民事裁判中的宪法适用 | |||
3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1(1) | 侯健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诽谤罪、批评权与宪法的民主之约 |
2010(1) | 刘志刚 | 法学评论 | 1 | 基本权利与私法权利的界限 | ||
2009(1) | 侯健 | 法学家 | 4 | 利益集团参与立法 | ||
3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苗连营 | 法学评论 | 3 | 宪政建设的统合模式 |
2009(2) | 侯宇 | 中外法学 | 4 | 美国公共信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
苗连营 | 法学 | 11 | “高考移民”现象的宪法学思考 | |||
3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江必新 | 法律科学 | 6 | 论实质法治主义背景下的司法审查 |
2010(1) | 邓联繁 | 法学评论 | 1 | 我国现行宪法中“节”的设置研究 | ||
2009(1) | 邓联繁 | 法律科学 | 2 | 宪法:从政治法到治政法 | ||
3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2010(1) | 殷啸虎 | 法学 | 1 | 论宪法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 |
2009(2) | 殷啸虎 | 法学 | 5 | 积极宪政与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路径选择 | ||
史建三 | 法学 | 6 | 地方立法质量:现状、问题与对策 | |||
2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09(2) | 熊文钊 | 法学 | 4 |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下适用宪法 |
张步峰 | 法学家 | 4 | 男女退休不同龄制度的宪法学思考 | |||
2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李健男 | 法学评论 | 3 | 论自然人流动制度的困境及出路 |
2009(1) | 高轩 | 法商研究 | 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宪政考量 | ||
2 | 华侨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斯彬 | 法学 | 4 | 人大代表不适合参与纠纷解决 |
2009(1) | 张德瑞 | 现代法学 | 2 | 宪法的稳定性与稳定性的宪法 | ||
2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饶传平 | 现代法学 | 5 | 从设议院到立宪法 |
2009(1) | 王三秀 | 法商研究 | 4 | 美国福利权保障立法价值重心的转移及其启示 | ||
2 |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1(1) | 杜强强 | 法学研究 | 1 | 基本权利的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 |
2009(1) | 郑贤君 | 法学 | 4 | “停止适用”齐玉苓案“批复”之正面解析 | ||
2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张清 | 法律科学 | 2 | “淫秽”的宪法分析 |
2009(1) | 张清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性别正义:迈向宪治的社会性别 | ||
2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2011(2) | 杜承铭 | 法学评论 | 2 | 论基本权利之国家义务 |
涂四益 | 法学评论 | 4 | 五四宪法之公民权利义务规范的特点 | |||
2 | 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09(2) | 王禹 | 法学 | 4 | 法院裁判文书必要时可以并且应当援引宪法 |
方泉 | 中外法学 | 3 | 从欧文龙案看澳门《司法组织纲要法》第44条 | |||
2 |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 | 2011(1) | 王书成 | 法学研究 | 5 | 立宪共和之民初启蒙及反思 |
2009(1) | 林峰 | 法学 | 3 | 齐案“批复”的废止与中国宪法适用的未来 | ||
1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征 | 中国法学 | 1 | 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宪法界限 |
1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肖泽晟 | 法学 | 7 | 墓地上的宪法权利 |
1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杨文革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对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与对滥用言论自由的法律惩罚 |
1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沈玮玮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论象征性言论的限制与保护 |
1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蒋劲松 | 法学 | 2 | 被选举权、竞选正当性与竞选权 |
1 | 青岛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门中敬 | 现代法学 | 3 | 平等权原则与宽容 |
1 | 烟台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房绍坤 | 法律科学 | 2 | 从财产权保障视角论我国的宪法财产权条款 |
1 | 广西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龙晟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社会国的宪法意义 |
1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2009(1) | 董皞 | 法学 | 12 | 以宪法为基准选择好政改的切入点和路径 |
1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2010(1) | 熊建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宪法实践样态的一个解析 |
1 | 河海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韩轶 | 法学评论 | 3 | 从“民族认同”到“宪法认同” |
1 | 汕头大学法学院 | 2009(1) | 任 越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关外国人人身保护令的判例研究 |
1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0(1) | 杨成铭 | 政法论坛 | 5 | 国家人权机构对国家司法机关的关系研究 |
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011(1) | 侯猛 | 法商研究 | 1 | 政法传统中的民主集中制 |
1 |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 | 2010(1) | 董立坤 | 法学研究 | 3 |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违反基本法审查权 |
1 |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1(1) | 孙大雄 | 法商研究 | 4 | 信访制度功能的扭曲与理性回归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滕宏庆 | 法律科学 | 6 | 论行政应急权的合宪性控制 |
1 | 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韩秀义 | 法律科学 | 5 | 阐释一个真实的中国宪法世界 |
1 | 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系 | 2010(1) | 徐继强 | 法学研究 | 4 | 宪法权利规范的结构及其推理方式 |
1 |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黄丽娟 | 现代法学 | 2 | 论地方政府决策中利益代表参与模式的法律建构 |
1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谈李荣 | 法学家 | 6 | 现代法治与民主宪政的金融解释 |
1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豆星星 | 法商研究 | 3 | 论修宪程序中的公众参与 |
1 |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潘红祥 | 法律科学 | 1 | 论宪法社会学的学科价值、思维方式与研究内容 |
1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刘练军 | 法学 | 11 | 平等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如何成为可能 |
1 |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利强 | 法律科学 | 2 | 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宪政体制论 |
1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2010(1) | 王书成 | 法学研究 | 2 | 合宪性推定的正当性 |
1 | 北京大学政治学院 | 2010(1) | 王书成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香港立法会调查权限分析 |
1 | 上海政法学院 | 2009(1) | 杨 寅 | 法学 | 2 | 论中央与地方立法权的分配与协调 |
1 | 甘肃政法学院 | 2009(1) | 冯乐坤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村民自治立法之批判 |
1 |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冉艳辉 | 法学 | 8 | 高考优惠政策之宪法学检视 |
1 | 西南林学院 | 2010(1) | 马平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尊严与自由:宪法的价值灵魂 |
1 | 中国法学会 | 2010(1) | 郭道晖 | 法学 | 6 | 当今中国宪政运动思潮述评 |
1 | 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 | 2009(1) | 王伟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齐玉苓案批复之死 |
1 | 上海交通大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 | 2009(1) | 熊丙奇 | 法学 | 11 | 促进受教育权平等须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 |
1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钱宁峰 | 法学 | 6 | 当前宪法制史研究三大范式的反思 |
1 | 上海昊理文律师事务所 | 2009(1) | 黄正东 | 法学 | 4 | 宪法司法化是脱离 中国国情的空谈 |
1 | 万盛国际律师事务所 | 2010(1) | 王绍喜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论宪法裁决中的实体价值 |
1 |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 2011(1) | 朱海波 | 现代法学 | 6 | 理性范式及其对中西宪政的文化制约 |
1 | 香港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陈弘毅 | 法学 | 3 | 齐案“批复”的废止与“宪法司法化”和法院援引宪法问题 |
1 | 耶鲁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刘晗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民主共和与国家统一 |
1 | 德国图宾根大学 | 2010(1) | 周云涛 | 法学家 | 6 | 论德国宪法人格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