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2009-2011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283篇)
发布日期:2012-06-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
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篇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
24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1(7) |
韩大元 |
中国法学 |
4 |
辛亥革命与宪法学知识谱系的转型 |
|
韩大元 |
法学研究 |
3 |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 |
|
王贵松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优生法制的合宪性调整 |
|
韩大元 |
法学评论 |
3 |
论人体器官移植中的自我决定权与国家义务 |
|
王旭 |
中外法学 |
3 |
我国宪法实施中的商谈机制 |
|
韩大元 |
清华法学 |
5 |
论安乐死立法的宪法界限 |
|
韩大元 |
法学 |
12 |
论社会主义宪政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
|
2010(8) |
王旭 |
中国法学 |
3 |
劳动、政治承认与国家伦理 |
|
韩大元 |
中国法学 |
5 |
论1949年《共同纲领》的制定权 |
|
王旭 |
政法论坛 |
1 |
权利、理性与对话的宪法 |
|
韩大元 |
比较法研究 |
4 |
美浓部达吉立宪主义思想研究 |
|
韩大元 |
法学家 |
4 |
中国法学的“人大学派” |
|
胡锦光 |
法学家 |
4 |
人大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特色与学术贡献 |
|
王贵松 |
比较法研究 |
5 |
美浓部达吉与中国的公法学 |
|
张龑 |
法学家 |
6 |
论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
|
2009(9) |
韩大元 |
中国法学 |
6 |
基本权利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 |
|
郑磊 |
现代法学 |
1 |
宪法审查的穷尽法律救济原则 |
|
王书成 |
法学 |
2 |
论社会经济活动规制之合宪性推定 |
|
韩大元 |
法学 |
3 |
以《宪法》第 126 条为基础寻求宪法适用的共识 |
|
胡锦光 |
法学 |
4 |
齐案“批复”并非解释宪法最高人民法院不应废止 |
|
韩大元 |
政法论坛 |
3 |
论日本明治宪法对《钦定宪法大纲》的影响 |
|
许崇德 |
法学 |
10 |
论我国的宪法监督 |
|
曲相霏 |
法学 |
11 |
部属高校“地方化”与受教育权平等 |
|
曲相霏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胎儿的宪法地位 |
|
18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1(9) |
刘飞 |
中国法学 |
2 |
宪法解释的规则综合模式与结果取向 |
|
谢立斌 |
比较法研究 |
1 |
自由权的保护义务 |
|
张守东 |
法学 |
3 |
美国死刑制度的宪法法理及其未来 |
|
赵宏 |
法学家 |
2 |
限制的限制 |
|
赵宏 |
政法论坛 |
2 |
作为客观价值的基本权利及其问题 |
|
郭晓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说不出名字的歧视 |
|
姚国建 |
政法论坛 |
4 |
论普通法对香港基本法实施的影响 |
|
张伟 |
政法论坛 |
5 |
试析设立国家人权机构的国内法依据 |
|
姚国建 |
比较法研究 |
6 |
宪法是如何介入家庭的 |
|
2010(7) |
王人博 |
法学研究 |
3 |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
|
蔡定剑 |
法学 |
2 |
论彭真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十大贡献 |
|
吴淞豫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海洋入宪"模式比较研究 |
|
谢立斌 |
政法论坛 |
4 |
中德比较宪法视野下的人格尊严 |
|
薛小建 |
比较法研究 |
5 |
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基础 |
|
赵宏 |
比较法研究 |
5 |
社会国与公民的社会基本权 |
|
薛小建 |
政法论坛 |
5 |
征地补偿制度法律问题探讨 |
|
2009(2) |
董璠舆 |
比较法研究 |
4 |
象征天皇不是日本国的元首 |
|
汪庆华 |
政法论坛 |
4 |
言论自由与国家角色:科斯v.费斯 |
|
17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5) |
罗豪才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人权法的失衡与平衡 |
|
张千帆 |
法学 |
1 |
中国宪政的路径与局限 |
|
张千帆 |
中外法学 |
2 |
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 |
|
潘爱国 |
法律科学 |
4 |
论非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 |
|
张千帆 |
政法论坛 |
5 |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 |
|
2010(5) |
甘超英 |
中国法学 |
4 |
新中国宪法财产制度的历史回顾 |
|
陈端洪 |
中外法学 |
1 |
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 |
|
张千帆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从二元到合作——从联邦分权模式的发展趋势 |
|
张千帆 |
法商研究 |
5 |
大学招生考试多元化的宪法底线 |
|
田飞龙 |
法学 |
10 |
瑞士族群治理模式评说 |
|
2009(7) |
张千帆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司法审查与民主 |
|
翟小波 |
中外法学 |
1 |
自由主义民主之反思 |
|
张千帆 |
法学 |
4 |
我国法院是否可以释宪 |
|
强世功 |
清华法学 |
5 |
司法主权之争 |
|
李忠夏 |
法学家 |
5 |
宪法学的教义化 |
|
张千帆 |
法学 |
11 |
高校招生与受教育机会平等 |
|
张千帆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宪政文化与制度建构的反思 |
|
17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1(6) |
江国华 |
中国法学 |
1 |
中国宪法学的研究范式与向度 |
|
梁成意 |
法学评论 |
1 |
宪法与民法之关系 |
|
秦前红 |
现代法学 |
1 |
文本、目的和语境 |
|
廖丹 |
法学评论 |
2 |
宪法中住宅概念之研究 |
|
汪习根 |
法律科学 |
3 |
论金融危机下发展权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
|
秦前红 |
法学 |
8 |
对香港终审法院就“刚果金案”提请人大释法的看法 |
|
2010(5) |
江国华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公民非典型参与及其文化隐喻 |
|
江国华 |
法律科学 |
2 |
论宪法能力 |
|
秦前红 |
法学评论 |
3 |
配额与平等——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 |
|
刘茂林 |
法学评论 |
5 |
论宪法的正当性 |
|
周叶中 |
法学评论 |
6 |
两岸治理:一个形成中的结构 |
|
2009(6) |
周叶中 |
法学评论 |
2 |
论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的性质 |
|
秦前红 |
法学 |
4 |
废止齐案“批复”之举值得 嘉许 |
|
周叶中 |
法学评论 |
4 |
《海峡两岸和平协议》(建议稿) |
|
秦前红 |
法学评论 |
3 |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我国宪政框架下的性质定位 |
|
程关松 |
法律科学 |
4 |
宪法失序与对行政权剩余的规制 |
|
庄汉 |
法学评论 |
5 |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宪法分析 |
|
15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1(6) |
张薇薇 |
法学评论 |
1 |
“人权条款”:宪法未列举权利的“安身之所” |
|
周刚志 |
法商研究 |
3 |
论部门法规范冲突的宪法调适 |
|
刘连泰 |
法商研究 |
4 |
针对请愿权的国家义务 |
|
徐国栋 |
法学家 |
4 |
宪法一词的西文起源及其演进考 |
|
徐国栋 |
现代法学 |
4 |
是君主喜好还是元首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
|
王建学 |
政法论坛 |
5 |
论地方团体法人的基本权利能力 |
|
2010(4) |
朱福惠 |
现代法学 |
1 |
我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援引《宪法》研究 |
|
郭春镇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从“限制权力”到“未列举权利” |
|
李琦 |
现代法学 |
3 |
寻找学术自由之奥义 |
|
周刚志 |
法学评论 |
3 |
部门宪法释义学刍议 |
|
2009(5) |
朱福惠 |
法学 |
3 |
理性看待最高人民法院对齐玉苓案“批复”的废止 |
|
刘连泰 |
法商研究 |
3 |
将征收的不动产用于商业开发是否违宪 |
|
刘连泰 |
现代法学 |
3 |
宪法上征收规范的效力是否及于征税:一个比较法的观察 |
|
钟付和 |
现代法学 |
4 |
宪政式制衡还是多边化制度下的均衡? |
|
宋方青 |
法学 |
12 |
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出路 |
|
12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1(3) |
童之伟 |
法学 |
1 |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内容构成 |
|
童之伟 |
现代法学 |
1 |
信访体制在中国宪法框架中的合理定位 |
|
姚岳绒 |
法学 |
6 |
中国宪法语境中不宜使用“不成文宪法” |
|
2010(5) |
姚丽霞 |
法学 |
1 |
公民结社权在虚拟环境中的运用 |
|
童之伟 |
法学评论 |
2 |
变革时代中国法学圈中的悲情英雄 |
|
刁振娇 |
法学 |
7 |
羁押场所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宪法反思 |
|
姚岳绒 |
法学 |
9 |
关于中国宪法渊源的再认识 |
|
刘松山 |
政法论坛 |
5 |
1981年:胎动而未形的宪法委员会设计 |
|
2009(4) |
童之伟 |
中国法学 |
6 |
为什么终审不终? |
|
刘松山 |
中国法学 |
4 |
国家立法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
|
童之伟 |
法学 |
12 |
顺应时势变迁更新人大制度理念 |
|
刘松山 |
法学 |
2 |
人民法院的审判依据为什么不能是宪法 |
|
10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3) |
孟涛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现状与未来 |
|
向燕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搜查与隐私权保护 |
|
曲相霏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美国企业法人在宪法上的权利考察 |
|
2010(2) |
吕芳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巴克利诉瓦奥案”与竞选开支限制 |
|
黄金荣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公益上书”的行动逻辑 |
|
2009(5) |
翟国强 |
法学研究 |
3 |
违宪判决的形态 |
|
赵建文 |
法学研究 |
6 |
人民自决权与国家领土完整的关系 |
|
陈欣新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表达自由的法律涵义 |
|
莫纪宏 |
法学 |
4 |
应当高度关注“基本权利”的保障义务 |
|
刘小妹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近代宪政的文化基点:儒家群己观 |
|
9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11(5) |
陈道英 |
法学评论 |
1 |
宪法惯例:法律与政治的结合 |
|
袁立 |
现代法学 |
1 |
公民基本权利野视下国家义务的边界 |
|
汪进元 |
法商研究 |
3 |
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政府采购 |
|
陈道英 |
法学评论 |
5 |
从德国法上的一般人格权看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的协调 |
|
袁立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倾斜”抑或“一元”:劳动权法律保护机制之理性选择 |
|
2010(3) |
龚向和 |
法律科学 |
4 |
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 |
|
汪进元 |
法学评论 |
5 |
论生存权的保护领域和实现途径 |
|
陈道英 |
法学 |
12 |
关于“禁网门”的几点宪法学思考 |
|
2009(1) |
龚向和 |
法商研究 |
4 |
理想与现实:基本权利可诉性程度研究 |
|
8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李玮华 |
清华法学 |
3 |
简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财产征用的规制 |
|
王晓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美国宪法禁酒令的立与废 |
|
2010(1) |
翟志勇 |
政法论坛 |
2 |
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 |
|
2009(5) |
王振民 |
中国法学 |
5 |
关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再思考 |
|
程洁 |
法学 |
1 |
香港宪制发展与行政主导体制 |
|
程洁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美国言论自由的限度 |
|
聂鑫 |
法律科学 |
4 |
宪法社会权及其司法救济 |
|
何海波 |
清华法学 |
6 |
多数主义的法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审查的性质 |
|
8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0(3) |
陈建平 |
现代法学 |
3 |
历史上中国中央与地方实质性分权的实验 |
|
徐泉 |
现代法学 |
3 |
美国行政协定的合宪性分析 |
|
雷勇 |
政法论坛 |
6 |
国家比喻的意义转换与现代国家形象 |
|
2009(5) |
唐忠民 |
法学 |
4 |
宪法保障公民自由的规定法院应可以适用 |
|
王恒 |
政法论坛 |
6 |
施米特对总统制的贡献 |
|
温泽彬 |
现代法学 |
6 |
论公共财政监督与控制 |
|
张力 |
法商研究 |
6 |
广义财产观下的人格权及其宪法性回归 |
|
徐以祥 |
比较法研究 |
6 |
耶里内克的公法权利思想 |
|
7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011(3) |
孙展望 |
政法论坛 |
2 |
法律保留与立法保留关系辨析 |
|
何志远 |
法学 |
3 |
一国两制下法律体系延续原则的挑战 |
|
章剑生 |
法商研究 |
6 |
论信访处理行为的可复议性 |
|
2010(2) |
陈林林 |
政法论坛 |
5 |
在艺术和巫术之间的宪法解释 |
|
吴恩玉 |
法律科学 |
6 |
上下位法间的效力优先与适用优先 |
|
2009(2) |
林来梵 |
政法论坛 |
3 |
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 |
|
孙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论住宅权在我国宪法规范上的证立 |
|
7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1(2) |
黄学贤 |
法律科学 |
2 |
警察行政行为的司法控制探讨 |
|
周永坤 |
法学 |
3 |
不成文宪法研究的几个问题 |
|
2010(2) |
周永坤 |
法商研究 |
1 |
跌宕起伏的中国宪政研究六十年 |
|
周永坤 |
法学 |
7 |
以人权对抗看守所非正常死亡 |
|
2009(3) |
李炳烁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新权威主义、立宪政体与东亚法治转型 |
|
海亮 |
法学 |
4 |
在现行体制下法院仍应间接适用宪法 |
|
陈仪 |
法学 |
9 |
强化人大预算审议权的路径选择 |
|
7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3) |
屠振宇 |
法商研究 |
1 |
财产申报制度中的隐私权保护 |
|
严海良 |
法律科学 |
2 |
全球结社革命的主权理论反思 |
|
钱宁峰 |
法商研究 |
6 |
德国法上统治与行政功能区分的公法意义及启示 |
|
2010(1) |
季金华 |
法律科学 |
4 |
历史与逻辑:司法审查的制度化机理 |
|
2009(3) |
季金华 |
现代法学 |
4 |
《香港基本法》解释的权限和程序问题探析 |
|
孙文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 |
|
贺日开 |
法律科学 |
5 |
修宪权正当程序控制论 |
|
6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谢维雁 |
法商研究 |
2 |
宪法间接适用论”质疑 |
|
2009(5) |
谢维雁 |
中国法学 |
6 |
论合宪性解释不是宪法的司法适用方式 |
|
谢维雁 |
现代法学 |
1 |
中国宪法诉讼存在论 |
|
谢维雁 |
法商研究 |
2 |
论我国复合型宪法诉讼制度的构建 |
|
周伟 |
法学 |
4 |
法院适用宪法是中国宪法保障制度的重要特点 |
|
喻中 |
法商研究 |
5 |
变迁与比较:宪法文本描绘的人 |
|
6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2011(3) |
李忠夏 |
法学研究 |
2 |
中国宪法学方法论反思 |
|
马洪伦 |
现代法学 |
3 |
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宪法解释的创造性 |
|
田雷 |
中外法学 |
5 |
论美国的纵向司法审查 |
|
2010(3) |
姜峰 |
政法论坛 |
1 |
违宪审查:一根救命的稻草? |
|
姜峰 |
清华法学 |
5 |
权利宪法化的隐忧 |
|
夏泽祥 |
法学 |
12 |
我国宪法人权条款之实施 |
|
5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1(1) |
王秀梅 |
法律科学 |
2 |
国际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国际法“宪法化”趋势 |
|
2010(1) |
常安 |
法律科学 |
2 |
“摸着石头过河”与“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
|
2009(3) |
董和平 |
法学 |
3 |
废止齐案“批复”是宪法适用的理性回归 |
|
董和平 |
法律科学 |
3 |
民生关怀:中国宪政改革的现实基础 |
|
虞平 |
法学 |
3 |
呼唤符合中国国情的合宪审查制度 |
|
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2011(3) |
王锴 |
法商研究 |
4 |
论信访救济的补充性 |
|
高全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财富、财产权与宪法 |
|
高全喜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清帝《逊位诏书》 |
|
2009(2) |
王锴 |
比较法研究 |
3 |
论宪法上的程序权 |
|
黄卉 |
中外法学 |
4 |
宪法经济制度条款的法律适用 |
|
5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1(2) |
欧爱民 |
法商研究 |
1 |
聚众淫乱罪的合宪性分析 |
|
刘丽 |
法律科学 |
3 |
论西方福利法治国的成因 |
|
2009(3) |
贺鉴 |
法律科学 |
2 |
论中国宪法与国际人权法对三代人权的保护 |
|
欧爱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基本权利保障的技术方案 |
|
涂四益 |
法学评论 |
3 |
从拆迁到征收 |
|
4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11(2) |
李成 |
法学 |
1 |
我国就业中基因歧视的宪法问题 |
|
林彦 |
法学家 |
1 |
再论全国人民大学常委会的基本法律修改权 |
|
2009(2) |
林彦 |
清华法学 |
3 |
从自我创设,到政治惯例,到法定权力 |
|
林彦 |
中外法学 |
6 |
美国法院如何遵循先例 |
|
4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2011(2) |
左德起 |
法学评论 |
2 |
试论检委会决定书的公开化 |
|
叶海波 |
法学评论 |
6 |
香港特区政党的法律规范 |
|
2009(2) |
李薇薇 |
政法论坛 |
1 |
平等原则在反歧视法中的适用和发展 |
|
邹平学 |
法学 |
5 |
香港基本法解释机制基本特征刍议 |
|
4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2011(2) |
魏建国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历史检视 |
|
钱福臣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解析阿列克西宪法权利适用的比例原则 |
|
2010(1) |
王妍 |
比较法研究 |
3 |
作为宪法权利的自由经商权及其本质探究 |
|
2009(1) |
王蕾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论社会权的宪法规范基础 |
|
4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高平 |
政法论坛 |
3 |
政治正确与宪法重述 |
|
2009(3) |
陈伯礼 |
现代法学 |
4 |
网络表达的民主考量 |
|
王本存 |
现代法学 |
5 |
狄骥对现代公法理论的重构 |
|
陈伯礼 |
法律科学 |
6 |
权利的语境变迁及其对环境权入宪的影响 |
|
4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2011(1) |
柳建龙 |
清华法学 |
1 |
合宪性解释原则的本相与争论 |
|
2009(3) |
柳建龙 |
法学家 |
1 |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以印度为中心 |
|
马岭 |
法学 |
4 |
齐玉苓案“批复”废止“理由”析 |
|
马岭 |
法律科学 |
5 |
利益不是权利 |
|
3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任喜荣 |
法商研究 |
4 |
作为“新兴”权利的信访权 |
|
2010(1) |
侯学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含义、原初性与宪法忠诚 |
|
2009(1) |
任喜荣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国宪法学发展30年 |
|
3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09(3) |
刘茂林 |
中国法学 |
4 |
宪法秩序作为中国宪法学范畴的证成及其意义 |
|
戚建刚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反恐背景下美国司法审查之新理论 |
|
张红 |
比较法研究 |
4 |
民事裁判中的宪法适用 |
|
3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1(1) |
侯健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诽谤罪、批评权与宪法的民主之约 |
|
2010(1) |
刘志刚 |
法学评论 |
1 |
基本权利与私法权利的界限 |
|
2009(1) |
侯健 |
法学家 |
4 |
利益集团参与立法 |
|
3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苗连营 |
法学评论 |
3 |
宪政建设的统合模式 |
|
2009(2) |
侯宇 |
中外法学 |
4 |
美国公共信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
苗连营 |
法学 |
11 |
“高考移民”现象的宪法学思考 |
|
3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江必新 |
法律科学 |
6 |
论实质法治主义背景下的司法审查 |
|
2010(1) |
邓联繁 |
法学评论 |
1 |
我国现行宪法中“节”的设置研究 |
|
2009(1) |
邓联繁 |
法律科学 |
2 |
宪法:从政治法到治政法 |
|
3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2010(1) |
殷啸虎 |
法学 |
1 |
论宪法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 |
|
2009(2) |
殷啸虎 |
法学 |
5 |
积极宪政与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路径选择 |
|
史建三 |
法学 |
6 |
地方立法质量:现状、问题与对策 |
|
2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09(2) |
熊文钊 |
法学 |
4 |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下适用宪法 |
|
张步峰 |
法学家 |
4 |
男女退休不同龄制度的宪法学思考 |
|
2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李健男 |
法学评论 |
3 |
论自然人流动制度的困境及出路 |
|
2009(1) |
高轩 |
法商研究 |
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宪政考量 |
|
2 |
华侨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斯彬 |
法学 |
4 |
人大代表不适合参与纠纷解决 |
|
2009(1) |
张德瑞 |
现代法学 |
2 |
宪法的稳定性与稳定性的宪法 |
|
2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饶传平 |
现代法学 |
5 |
从设议院到立宪法 |
|
2009(1) |
王三秀 |
法商研究 |
4 |
美国福利权保障立法价值重心的转移及其启示 |
|
2 |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1(1) |
杜强强 |
法学研究 |
1 |
基本权利的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 |
|
2009(1) |
郑贤君 |
法学 |
4 |
“停止适用”齐玉苓案“批复”之正面解析 |
|
2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张清 |
法律科学 |
2 |
“淫秽”的宪法分析 |
|
2009(1) |
张清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性别正义:迈向宪治的社会性别 |
|
2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2011(2) |
杜承铭 |
法学评论 |
2 |
论基本权利之国家义务 |
|
涂四益 |
法学评论 |
4 |
五四宪法之公民权利义务规范的特点 |
|
2 |
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09(2) |
王禹 |
法学 |
4 |
法院裁判文书必要时可以并且应当援引宪法 |
|
方泉 |
中外法学 |
3 |
从欧文龙案看澳门《司法组织纲要法》第44条 |
|
2 |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 |
2011(1) |
王书成 |
法学研究 |
5 |
立宪共和之民初启蒙及反思 |
|
2009(1) |
林峰 |
法学 |
3 |
齐案“批复”的废止与中国宪法适用的未来 |
|
1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征 |
中国法学 |
1 |
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宪法界限 |
|
1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1(1) |
肖泽晟 |
法学 |
7 |
墓地上的宪法权利 |
|
1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杨文革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对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与对滥用言论自由的法律惩罚 |
|
1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沈玮玮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论象征性言论的限制与保护 |
|
1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蒋劲松 |
法学 |
2 |
被选举权、竞选正当性与竞选权 |
|
1 |
青岛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门中敬 |
现代法学 |
3 |
平等权原则与宽容 |
|
1 |
烟台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房绍坤 |
法律科学 |
2 |
从财产权保障视角论我国的宪法财产权条款 |
|
1 |
广西大学法学院 |
2010(1) |
龙晟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社会国的宪法意义 |
|
1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2009(1) |
董皞 |
法学 |
12 |
以宪法为基准选择好政改的切入点和路径 |
|
1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2010(1) |
熊建明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宪法实践样态的一个解析 |
|
1 |
河海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韩轶 |
法学评论 |
3 |
从“民族认同”到“宪法认同” |
|
1 |
汕头大学法学院 |
2009(1) |
任 越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关外国人人身保护令的判例研究 |
|
1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0(1) |
杨成铭 |
政法论坛 |
5 |
国家人权机构对国家司法机关的关系研究 |
|
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011(1) |
侯猛 |
法商研究 |
1 |
政法传统中的民主集中制 |
|
1 |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 |
2010(1) |
董立坤 |
法学研究 |
3 |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违反基本法审查权 |
|
1 |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1(1) |
孙大雄 |
法商研究 |
4 |
信访制度功能的扭曲与理性回归 |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1(1) |
滕宏庆 |
法律科学 |
6 |
论行政应急权的合宪性控制 |
|
1 |
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韩秀义 |
法律科学 |
5 |
阐释一个真实的中国宪法世界 |
|
1 |
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系 |
2010(1) |
徐继强 |
法学研究 |
4 |
宪法权利规范的结构及其推理方式 |
|
1 |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黄丽娟 |
现代法学 |
2 |
论地方政府决策中利益代表参与模式的法律建构 |
|
1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谈李荣 |
法学家 |
6 |
现代法治与民主宪政的金融解释 |
|
1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0(1) |
豆星星 |
法商研究 |
3 |
论修宪程序中的公众参与 |
|
1 |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09(1) |
潘红祥 |
法律科学 |
1 |
论宪法社会学的学科价值、思维方式与研究内容 |
|
1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9(1) |
刘练军 |
法学 |
11 |
平等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如何成为可能 |
|
1 |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
2011(1) |
陈利强 |
法律科学 |
2 |
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宪政体制论 |
|
1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2010(1) |
王书成 |
法学研究 |
2 |
合宪性推定的正当性 |
|
1 |
北京大学政治学院 |
2010(1) |
王书成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香港立法会调查权限分析 |
|
1 |
上海政法学院 |
2009(1) |
杨 寅 |
法学 |
2 |
论中央与地方立法权的分配与协调 |
|
1 |
甘肃政法学院 |
2009(1) |
冯乐坤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村民自治立法之批判 |
|
1 |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0(1) |
冉艳辉 |
法学 |
8 |
高考优惠政策之宪法学检视 |
|
1 |
西南林学院 |
2010(1) |
马平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尊严与自由:宪法的价值灵魂 |
|
1 |
中国法学会 |
2010(1) |
郭道晖 |
法学 |
6 |
当今中国宪政运动思潮述评 |
|
1 |
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 |
2009(1) |
王伟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齐玉苓案批复之死 |
|
1 |
上海交通大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 |
2009(1) |
熊丙奇 |
法学 |
11 |
促进受教育权平等须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 |
|
1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1(1) |
钱宁峰 |
法学 |
6 |
当前宪法制史研究三大范式的反思 |
|
1 |
上海昊理文律师事务所 |
2009(1) |
黄正东 |
法学 |
4 |
宪法司法化是脱离 中国国情的空谈 |
|
1 |
万盛国际律师事务所 |
2010(1) |
王绍喜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论宪法裁决中的实体价值 |
|
1 |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
2011(1) |
朱海波 |
现代法学 |
6 |
理性范式及其对中西宪政的文化制约 |
|
1 |
香港大学法学院 |
2009(1) |
陈弘毅 |
法学 |
3 |
齐案“批复”的废止与“宪法司法化”和法院援引宪法问题 |
|
1 |
耶鲁大学法学院 |
2011(1) |
刘晗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民主共和与国家统一 |
|
1 |
德国图宾根大学 |
2010(1) |
周云涛 |
法学家 |
6 |
论德国宪法人格权 |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