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总体评价
2009—2011年,法制史在15种CLSCL共发表论文270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发表论文数为84篇,2010年发表论文数为87篇,2011年发表论文数为99篇。2009—2011年,15种CLSCL共发表论文4272篇,法制史次于民法学、法理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大国际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宪法学,位居第八位。其中,在三大权威期刊共发表论文27篇(2009年10篇,2010年9篇,2011年8篇),占总数525篇的5%。总体上看,作为传统法学学科之一,法制史学科基本上处于平稳发展阶段。
图一:2009—2011年各学科比例图
表一:2009年-2011年法制史在15中CLSCL发表论文情况统计表
|
年份
|
论文数(篇) |
15种CLSCL论文总数(篇) |
百分比
(%) |
2009年 |
84 |
1406 |
5.97 |
2010年 |
87 |
1431 |
6.08 |
2011年 |
99 |
1435 |
6.90 |
表二:2009—2011年法制史在三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情况统计表
|
|
论文数(篇) |
三大权威期刊论文总数(篇) |
百分比
(%) |
2009年 |
10 |
173 |
5.78 |
2010年 |
9 |
180 |
5.00 |
2011年 |
8 |
172 |
4.60 |
图二:2009-2011年法制史变化图
从基本面来看,2009—2011年法制史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中法史研究一直保持强劲优势
2009-2011年,法制史学270篇论文中,中法史论文有240篇,约占88.89%;对中西法律制度和文化进行比较的论文9篇,纯粹研究外国法制史的论文21篇。
表三:2009—2011年法制史学论文分布情况统计表
年份 |
|
发表论文数(篇) |
中法史(篇) |
外法史(篇) |
中西法史(篇) |
2009年 |
84 |
79 |
5 |
0 |
2010年 |
87 |
74 |
8 |
5 |
2011年 |
99 |
87 |
8 |
4 |
图三:2009—2011年法制史学论文分布图
(2)明清法制及从整体上研究传统法文化是法制史学者研究的高产领域
2009—2011年,法制史学270篇论文中,有56篇属于对清末民初法制及法律思想的研究,有52篇属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研究,有47篇是对明清法制的研究,有31篇属于对两汉至唐宋时期法制的研究,有18篇属于对先秦法制思想的研究,有12篇属于对革命根据地法制及建国初期法制的研究。
表四: 2009-2011年法制史学研究内容分布统计表
内容 |
2009年(篇) |
2010年(篇) |
2011年(篇) |
合计(篇) |
清末民初法制及法律思想 |
21 |
14 |
21 |
56 |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研究 |
14 |
15 |
23 |
52 |
明清法制研究 |
16 |
16 |
15 |
47 |
两汉至唐宋时期法制研究 |
13 |
6 |
12 |
31 |
先秦法制思想研究 |
6 |
7 |
5 |
18 |
革命根据地及建国初期法制研究 |
5 |
4 |
3 |
12 |
(3)法律史研究对象趋于多样化
除法典、司法文牍、档案、出土文献等传统的研究资料外,法制史研究对象更趋多样化,不仅包括戏剧[i]、小说[ii]等文学作品,还包括诉讼账单、契约中的吉祥语等等。
此外,2009—2011年也出现了四篇关于少数民族法制史的论文,其中三篇都是对西夏法律制度的研究,一篇是对司法对少数民族民间习惯认可的研究。[iii] 三篇对西夏法律制度的研究都出自同一作者邵方博士之手。2011年还出现了一篇研究满文与清代司法制度研究的论文。[iv] 这几篇论文的出现,更加丰富了法制史学的研究对象,毕竟中华法系虽然盛极一时,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思想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研究队伍总体评价
2009—2011年,高产作者榜(三年发表4篇以上论文)中,法制史学科的作者共有11人。其中,70年后出生的青年学者共有4人。
张晋藩教授可谓“宝刀不老”,无愧其“法史学泰斗”的称号,以80多岁高龄名列“法史高产作者榜”榜首,仅2011年就发表文章4篇,为后辈学人树立了典范。汪雄涛、李栋两位青年才俊以5篇的成绩与张中秋、范忠信、徐忠明三位50岁左右的中青年法学专家并列第3名,且这两位青年才俊都独立支撑起所在学校的法律史学科——云南大学法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可以说是“后生可畏”、前途无量。
表五:2009—2011年CLSCL论文4篇以上的作者名单
名 次 |
作 者 |
总篇数 |
2011年篇数 |
2010年篇数 |
2009年篇数 |
出生年份 |
1 |
张晋藩 |
7 |
4 |
1 |
2 |
1930 |
1 |
方 潇 |
7 |
3 |
2 |
2 |
1968 |
3 |
张中秋 |
5 |
1 |
3 |
1 |
1962 |
3 |
范忠信 |
5 |
1 |
3 |
1 |
1959 |
3 |
徐忠明 |
5 |
2 |
3 |
0 |
1960 |
3 |
汪雄涛 |
5 |
1 |
2 |
2 |
1979 |
3 |
李 栋 |
5 |
3 |
1 |
1 |
1982 |
8 |
李启成 |
4 |
1 |
2 |
1 |
1974 |
8 |
王立民 |
4 |
4 |
0 |
0 |
1950 |
8 |
谢冬慧 |
4 |
2 |
1 |
1 |
1969 |
8 |
陈新宇 |
4 |
2 |
0 |
2 |
1979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范忠信老师2011年在15种CLSCL上发表论文2篇,但是在《法学评论》第1期上发表的“国家理论与中国传统法模式的精神”被归入法理学科进行统计。东南大学法学院的张洪涛老师2009年-2011年在15种CLSCL法学期刊上共发表5篇文章,但只有2010年发表在《法商研究》第6期的“从‘以礼入法’看中国古代习惯法的制度命运”一文被归入法制史学科,因此,没能进入法史学科的高产作者榜。
(三)法学院排行分析
2009—2011年,84家单位共发表270篇论文。其中,三年发表四篇及以上的单位有17家。这17家单位发表论文情况如下:
名次 |
单 位 |
篇 数 |
三大刊物篇数 |
||||||
合计 |
2011 |
2010 |
2009 |
合计 |
2011 |
2010 |
2009 |
||
1 |
中国政法大学 |
43 |
20 |
11 |
12 |
4 |
2 |
1 |
1 |
2 |
华东政法大学 |
13 |
6 |
5 |
2 |
2 |
1 |
0 |
1 |
3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12 |
5 |
4 |
3 |
0 |
0 |
0 |
0 |
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11 |
4 |
5 |
2 |
2 |
1 |
0 |
1 |
5 |
西南政法大学 |
10 |
4 |
2 |
4 |
1 |
1 |
0 |
0 |
5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10 |
3 |
3 |
4 |
0 |
0 |
0 |
0 |
5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10 |
5 |
2 |
3 |
0 |
0 |
0 |
0 |
8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9 |
3 |
2 |
4 |
1 |
0 |
0 |
1 |
8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9 |
3 |
2 |
4 |
1 |
1 |
0 |
0 |
8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9 |
4 |
3 |
2 |
1 |
0 |
1 |
0 |
11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8 |
1 |
4 |
3 |
1 |
0 |
1 |
0 |
12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6 |
3 |
3 |
0 |
1 |
0 |
1 |
0 |
1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5 |
1 |
1 |
3 |
0 |
0 |
0 |
0 |
13 |
西北政法大学 |
5 |
1 |
0 |
4 |
1 |
1 |
0 |
0 |
1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5 |
0 |
2 |
3 |
0 |
0 |
0 |
0 |
13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5 |
1 |
2 |
2 |
0 |
0 |
0 |
0 |
17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4 |
0 |
0 |
4 |
1 |
0 |
0 |
1 |
其中,上述17家单位在2009—2011年各年排名情况见下表:
单位 |
|
名 次 |
|||
三年总排名 |
2011年 |
2010年 |
2009年 |
|
中国政法大学 |
1 |
1 |
1 |
1 |
华东政法大学 |
2 |
2 |
2 |
13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3 |
3 |
4 |
8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4 |
5 |
2 |
13 |
西南政法大学 |
5 |
5 |
9 |
2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5 |
8 |
6 |
2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5 |
3 |
9 |
8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8 |
8 |
9 |
2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8 |
8 |
9 |
2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8 |
5 |
6 |
13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11 |
17 |
4 |
8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12 |
8 |
6 |
37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13 |
17 |
16 |
8 |
西北政法大学 |
13 |
17 |
52 |
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13 |
47 |
9 |
8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13 |
17 |
9 |
13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17 |
47 |
52 |
2 |
上述17家单位共发表论文178篇,占2009—2011年法制史学论文270篇的65.93%。根据以上两个表的排行情况,可以做出如下初步分析:
(1)中国政法大学始终保持领先优势
中国政法大学从2009—2011年三年间在15种CLSCL上共发表论文43篇,连续三年蝉联法制史学院校排行第一,而且连续三年均遥遥领先于其他法学院校。2011年更是发表论文20篇,以14篇的优势领先于第二名。可见,人文社科法律史学重点研究基地设在法大是名副其实的!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法大之所以一直遥遥领先,是因为其法史学科教师人数众多。这种质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张晋藩教授、张中秋教授在高产作者榜中分别以7篇和5篇获得状元和探花,无疑是对这种质疑的最好回应!
(2)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均以5篇的好成绩并列第二名,一扫2009年被排在10名开外的不利局面。2011年,华东政法大学以6篇的好成绩继续排在第二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4篇的成绩排在第5名,名次虽稍有下降,整体表现却也不俗。李栋副教授在2011年以个人发表3篇的成绩巩固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法律史学科的地位,也减弱了“范忠信教授离开中南后,2011年的中南法律史学科排行不知是否会受到影响”的担忧。
(3)新生代院校的表现令人担忧
清华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作为新生代院校,除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外,其余三所法学院的表现并不稳定,令人担忧。四川大学法学院2009年以4篇的成绩排在第2名,但是在2010年、2011年两年却均无“进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2009年发表3篇、2010年发表2篇、2011年0篇,2009—2011年三年处于整体下降的趋势;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2010年表现不错,以4篇的成绩从2009年的第7名上升至第4名,而2011年却只有1篇,名次也落在10名之后。期待这些新生代院校能够在2012年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i] 邓建鹏,“也论冤案是如何产生的:对《错斩崔宁》、《窦娥冤》的再解析”,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5期。
[ii] 柳岳武,“穿梭阴阳界——《聊斋志异》法律思想解读”,载《政法评论》,2011年第2期。
[iii] 袁翔珠,“论清代广西司法对少数民族民间习惯的认可”,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