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2009-2011年度CLSCI论文数据分析
发布日期:2012-07-2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一)学科总体评价

民法学论文涉及民法基本理论、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方面。2009-2011年度,民法学共发表论文722篇,占论文总数4273篇的17%。其中,发表在三大权威期刊上论文共计100篇,占总数525篇的19%。皆居各学科首位。主要数据图示如下:

民法学2009-2011年度CLSCI论文数据分析

民法学2009-2011年度CLSCI论文数据分析

依据我部“民法学·2011年度各科研单位发表论文数统计” /html/fxpd/6515.shtml),2011年度,民法学在15种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229篇,占总数1435篇的近15.96%,在所列的13门学科中,仍稳居榜首。其中,发表在三大权威刊物上的论文36篇,占总数172篇的20.93%。这样,民法学三年间的主要数据齐备,图示如下:

民法学2009-2011年度CLSCI论文数据分析

三年间的民法学研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围绕侵权责任法研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侵权责任法于2009年通过、自201071日实施。三年来,关于侵权责任法方面的文章每年皆保持在60篇以上,且始终位居榜首。这充分体现了围绕立法热点开展研究的特点。与之相呼应地是,2011年人格权方面论文开始增加,与学界主张人格权立法正相呼应。

2知识产权法研究始终保持了强劲势头。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不论老前辈还是新后生,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皆有作品问世,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局面。特别是近两年,在发表数量上紧随侵权责任法方面之后。这既显示了该领域研究者的实力和学术态度,也表明了知识产权领域热点不少。

3、合同法研究有逐步回暖之势。与围绕立法热点研究相关联,早已实施的合同法面对新宠侵权责任法,前两年有打入冷宫之感。随着侵权责任法新鲜感的逐步消退,也渐渐由冷转暖。2011年,合同法方面的研究与知识产权法皆达到了40篇的数量,并列第二位。

4、物权法研究呈现出降中趋稳的步伐。物权法方面论文2009年至少49篇,同样受侵权责任法这一新宠影响,随后有明显下降。2010年与2 011在数量上基本持平,为38篇左右。可以期待,随着新宠成旧人,物权法方面的研究将也会暖意融融起来。

5、研究范式上“解释论”有显著增强之势。三年来的选题表明,除了部分学者继续坚持面向立法完善研究外,相当多的学者面向“解释论”研究,在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物权法方面的研究中都有突出表现。2011年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或许与民事立法工作处于淡季有关。无论如何,这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趋势。

6、研究方法上注重实证研究的态势明显。一些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密切关注社会转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注重用民法思维进行解读。如关于小产权房、山寨现象、人肉搜索、涉农用地信访、社会变迁与民法体系建构等。还有一些学者着眼于司法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如对最高法院民商事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研究、刑事和解制度的民法解读、民法上的赔礼道歉及其强制执行等研究。

7、从更宏大视野探讨的作品量虽少但呈多视角。继前两年从宏大视角探讨宪法与民法关系、两岸四地私法统一问题,2011年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努力。既有对民法百年变迁的梳理,如张新宝的《中国民法百年变迁》,及俞江的《中国民法典诞生百年祭》;也有从人文视角解读民法的,如王利明的《民法的人文关怀》,及胡光志的《民法与人性的哲学考辨》;还有完全跨领域进行比较法研究的,如王涛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德国民法典》。

(二)研究队伍总体评价

民法学作为法学界研究队伍最为庞大的一个学科,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的格局,并呈现出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可喜景象。三年间,老中青三代皆有实力展现。特别是2011年度,个人发表数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没有明显多数,最多的为4篇,主要是王利明、杨立新、陈华彬、熊琦,前三者为民法大家,后者为80后新秀。可以说,民法学界呈现出“大家与新秀齐飞,实力成法天一色”的良好局面。考虑到民法学界人才荟萃,也为了褒扬对学术持续追求者,我们决定用更加严格的标准,从众多优秀的研究者中再选择更加耀眼的明星。为此,我们以“每年均发表文章且总数五篇以上”的标准进行个人三年学术统计排名。结果如下所示:

名次

作者

单位

论文总数

年龄

1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125+4+3

1960

2

叶金强

南京大学法学院

112+6+3

1967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2+5+3

1982

4

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93+2+4

1952

5

吴汉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2+3+3

1951

5

张新宝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杂志社

82+3+3

1961

7

崔建远

清华大学法学院

72+2+3

1956

7

徐国栋

厦门大学法学院

71+4+2

1961

7

四川大学法学院

72+4+1

1981

1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62+1+3

1972

11

高圣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52+1+2

1968

11

许中缘

湖南大学法学院

52+2+1

1975

统计表明:持续用力且成果显著的作者中,50后至80后皆有代表,可谓大家宝刀不老、中坚意气风发、新秀势头强劲。

值得一提的是,民法研究会的会长王利明教授率先垂范,民法研究会的副会长杨立新教授、崔建远教授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汉东教授、张新宝教授也是笔耕不辍,带了好头。年轻一代,特别是80后的两位,张红与王竹,无疑是新生代的佼佼者。另外,2011年度发表2篇以上的作者中,中青年一代仍为明显活跃份子,60后、70后的学者密集,80后中又增加了4位:熊琦、杨彪、朱虎、郑晓剑

另有数据表明,民法研究队伍及成果已达相当稳定状况。

一是个人在15种主要期刊发表文章2篇以上的情况。2011年度,29位发表论文73篇,人均2.5篇;2010年度为36位发表论文97篇,人均2.69篇;2009年度为35位发表论文85篇,人均2.43篇。显然,三个年度的人均成果量比较接近。

二是三大期刊发表数量情况。2011年度为18篇,2010年度为17篇,2009年度为16篇。数量一直保持了高度稳定,这除了与三大期刊的总量控制及质量把关严格有关系,与研究队伍水平的稳定也应该很有关系。

(三)法学院排名分析

2009-2010年度,56家单位共发表722篇论文。发表论文前10强单位情况如下:

名次

数量

单位

1

6319+26+1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

5918+19+2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3

4015+10+15

清华大学法学院

4

3712+14+11

北京大学法学院

5

349+13+12

中国政法大学

6

3310+14+9

华东政法大学

7

31(7+14+10)

西南政法大学

8

25(9+12+4)

武汉大学法学院

9

24(6+10+8)

南京大学法学院

10

23(5+12+6)

厦门大学法学院

对统计数据,我们做如下解读:

1、整体实力悬殊明显。三年间,前10强单位共发表论文369篇,占总数的51%。也就是说,不足两成的单位做出了一半多的贡献。这一特点除了在2009-2010年度皆有明显体现外,2011年度也依然如故。2011年度,21家单位发表163篇,占发表总数的71.18%,换言之,不足三成的单位发表了七成多的论文,这与上年度情况相同;同时,就三大期刊发表情况而言,21家单位共发表了33篇,占总数3691.67%2010年度为90%2009年度为70.6%)。

2、强者恒强趋势突出。10强单位绝大多数每年也居于10名以内,体现出明显的强者恒强趋势。尽管对于排名,业内人士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我们可以认为,目前的统计基本上反映了民法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及学术实力。10强中除了人大、清华、北大外,出身于五所传统政法院校的有其四。同时,仅从数字角度而言,我们应该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叫好,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而鞭策,为清华大学法学院而感佩,为北京大学法学院而励志,为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而鼓劲,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而助威。

3、区域板块特征形成。从地域分布来看,前10强单位集中在北京(4家)、西南(1家)、华中(2家)、华东(3家)四地,连起来就是四边形结构,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域板块特征。同时,我们也为游走在10强边缘的下列单位加油: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第11名)、吉林大学法学院(第12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第13名)、西北政法大学(第14名)、湖南大学法学院(第15名)、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第15名)。这些单位以北京、华中为多数,但也有东北、西北的个别代表队。我们期待他们奋力拼搏,挤入前10强,为民法研究力量更加强大、分布更加均衡作出贡献。

我们充满信心地期待,民法学研究在坚持科学理性主义方向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强调中国特色的实用主义方向,不断繁荣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附录【2011年度发表2篇以上作者统计情况及2011年度发表总数在3篇以上的单位排名统计】

12011年度发表2篇以上作者统计情况

序号

作者

论文总数

三大刊物篇数

出生年份

1

王利明

4

2

1960

2

杨立新

4

2

1952

3

陈华彬

4

1

1967

4

熊琦

4

0

1981

5

吴汉东

3

2

1951

6

张新宝

3

2

1961

7

张红

3

2

1982

8

崔建远

3

1

1956

9

朱岩

3

1

1972

10

叶金强

3

0

1967

11

杨彪

3

0

1980

12

魏振瀛

2

1

1933

13

徐国栋

2

1

1961

14

韩世远

2

1

1969

15

王洪亮

2

1

1973

16

周江洪

2

1

1976

17

王军

2

0

1954

18

隋彭生

2

0

1956

19

高圣平

2

0

1968

20

齐爱民

2

0

1970

21

吴伟光

2

0

1970

22

李雨峰

2

0

1971

23

程啸

2

0

1976

24

许德风

2

0

1976

25

鲁春雅

2

0

1977

26

陈帮锋

2

0

1977

27

尹飞

2

0

1977

28

朱虎

2

0

1982

29

郑晓剑

2

0

1985

[注:如果年龄统计有误,欢迎作者提供准确信息。]

22011年度发表总数在3篇以上的单位排名统计

名次

单位

篇数

三大刊物篇数

自发数

作者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0年度上升1]

22

7

4

王利明、张新宝、杨立新、朱岩、孙山、朱虎、金玄卿、鲁春雅、王建文、高圣平、王天凡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度下降1]

18

4

3

吴汉东、张红、熊琦、韩松、胡开忠、万晓运、彭学龙、曹新明、耿卓、张宝、童列春

3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0年度上升6]

15

3

3

韩世远、王洪亮、崔建远、冯术杰、董淳锷 、孙良国、吴伟光、崔国斌、程啸

4

中国政法大学

[2010年度上升2]

13

3

0

李永军、王军、于飞、霍政欣、隋彭生、冯晓青、刘家安、罗瑶、刘承韪、金眉、易军、赵红梅

5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0年度下降2]

11

5

3

刘凯湘、魏振瀛、薛军、葛云松、易继明、王成、汤文平、李文涛、许德风

6

西南政法大学

[2010年度下降3]

10

0

3

张玉敏、曾凡昌、刘云生、谭启平、陈苇、李雨峰、周清林、张建文、康添雄

7

华东政法大学

[2010年度下降4]

9

1

6

王迁、胡晓媛、张驰、曾大鹏、黄武双、尹腊梅、杨代雄、傅鼎生、王莲峰

8

南京大学法学院[2010年度上升1]

8

2

0

税兵、解亘、郑晓剑、叶金强 、李友根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2010年度上升18]

7

1

0

孙新强、周学峰、邸天利、周友军、谭华霖、丁道勤、龙卫球

10

厦门大学法学院[2010年度下降3]

6

1

0

徐国栋、娄爱华、陈帮锋、黄文煌

10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2010年度上升15]

6

1

0

陈华彬、尹飞

10

重庆大学法学院[2010年度上升8]

6

0

0

何培育、苏平、李晓秋、胡光志、齐爱民

13

吉林大学法学院

5

2

1

马新彦、曹险峰、朱丽娟、孙良国、傅穹

14

武汉大学法学院

4

0

3

陈本寒、李承亮、孟勤国、张善斌

1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4

0

0

卢海君、王军、宁红丽

14

中山大学法学院

4

0

0

杨彪、 张民安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3

1

0

孙宪忠 、潘诗韵、冯珏

17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3

1

0

周江洪、陆青

17

暨南大学法学院

3

1

0

徐瑄、廖焕国、钟瑞栋

17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3

0

0

赵秀梅、韩君玲、孟强

17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3

0

0

陈武、杜颖、俞江

[特别说明:由于学科划分及论文归属是粗线条的,错漏之处不可避免,以偏概全之处亦不可避免。欢迎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使之不断完善。]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