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总体评价
2009年-2011年,15种CLSCI法学核心期刊共发表国际法学论文373篇(国际公法122篇,国际私法113篇,国际经济法138篇),占论文总数4273篇的8.73%,次于民法学(17%),法理学(14%),刑法学(13%),经济法学(11%),位居第五位。其中,在三大权威期刊共发表论文27篇(国际公法10篇,国际私法7篇,国际经济法10篇),占总数525篇的5.14%。整体上看,2009-2011年间国际法学整体发展情况良好、稳中有升。
国际法学论文占CLSCI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国际法学论文占三大权威期刊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从各年的情况来看,2009年在15种CLSCI法学核心期刊共发表国际法学论文131篇,占总数1406的9.32%(国际公法47篇,国际私法44篇,国际经济法40篇);
2010年在15种CLSCI法学核心期刊共发表国际法学论文129篇(国际公法38篇,国际私法36篇,国际经济法55篇),占论文总数1432的9.01%;
2011年在15种CLSCI法学核心期刊共发表国际法学论文113篇(国际公法37篇,国际私法33篇,国际经济法43篇),占论文总数1435的7.87%。与2009年和2010年相比,在论文总数上略有下降。
总体来看,2009-2011年间国际法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1.国际法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热点问题研究能贴近国家重大立法、实践需要
2009-2011年间,CLSCI中有关国际公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论文逾30篇,占比达到25%以上,说明思辨性的研究渐为学界所重,国际公法学科的整体理论厚度在加强。国际公法具体问题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国际组织、国际人权法和海洋法三大领域,相关论文近60篇,占比达到50%左右。国际环境法研究作为新的“富矿区”,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
2009-2011年间,国际私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问题以及《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实施问题的探讨,说明中国国际私法的研究密切关注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以及立法完善等相关问题,国际私法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加强。国际私法具体问题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国际民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等领域,这与我国对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修法工作有密切关联。
2009-2011年间,国际投资和WTO仍旧是国际经济法研究的重点,CLSCI中的相关论文近60篇,占比近50%。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论文中有关争端解决的为数不少,似成国际投资和WTO研究中一个话题热度较高的区域。此外,由于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延烧,如何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2.国际法研究在立足传统实证方法的基础上,又呈现出重视案例分析、重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分析2009-2011年在CLSCI上发表的国际法论文,可以看到实证研究仍占据多数,这说明实证方法依然是学者们的传统研究工具。有所不同的是,这些实证研究有精细化的趋向,表现为论文选题更小更具体,推衍论证更为细密严谨。
无论是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还是国际经济法研究,从具体案例入手进行分析归纳,进而展开更大话题讨论的论文都有明显的增加,这反映出案例分析方法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从这些论文的质量看,学者们对案例分析方法的运用也较前更熟练。
另外,学科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增多,这一趋势在国际公法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多篇论文都是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其中包括国际法与国际政治学科的结合、国际法与历史学的结合、国际法与经济学的结合、国际法与国学的结合等等。
3.学科自信增强,国际法研究的自主创新意识上升
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的国际法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处于跟随状态。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中国国际法学者国际视野的扩展和学术能力的提高,中国国际法学界的学科自信明显增强,国际法研究的自主创新意识也在上升。在2009-2011年间的CLSCI论文中,多篇有分量的论文都提出中国国际法理论话语的构建问题,其中包括曾令良“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徐崇利“建构国际法之法理学”、何志鹏“中国国际法研究反思”等。可以预想,这一话题将会牵动更多中国学者的研究热情和学术雄心。
表一:2009到2011年国际法学在15种CLSCI发表论文情况统计表
年份
论文数(篇)
15种CISCI论文总数(篇)
百分比
2009
131
1406
9.32%
2010
129
1432
9.01%
2011
113
1435
7.87%
表二:2009到2011国际法学在三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情况统计表
年份 |
论文数(篇) |
三大权威期刊论文总数(篇) |
百分比 |
2009 |
10 |
173 |
5.78% |
2010 |
10 |
180 |
5.56% |
2011 |
7 |
172 |
4.07% |
(二)研究队伍总体评价
2009-2011年,高产作者榜(三年发表4篇以上论文)中,国际法学科的作者共有15人。情况统计如下:
作者 |
论文总数 |
三大权威期刊数 |
年龄段(岁) |
宋晓 |
10 |
4 |
36-40 |
何志鹏 |
10 |
0 |
36-40 |
徐崇利 |
8 |
0 |
46-50 |
龚刃韧 |
5 |
0 |
56-60 |
郭玉军 |
5 |
0 |
46-50 |
曾令良 |
4 |
2 |
56-60 |
邓烈 |
4 |
2 |
41-45 |
余劲松 |
4 |
1 |
56-60 |
刘笋 |
4 |
1 |
41-45 |
蔡从燕 |
4 |
1 |
36-40 |
张春良 |
4 |
0 |
36-40 |
张新军 |
4 |
0 |
36-40 |
赵秀文 |
4 |
0 |
61-65 |
陈卫佐 |
4 |
0 |
41-45 |
黄志雄 |
4 |
0 |
36-40 |
从2009年到2011年在CLSCI高产发表论文的学者年龄来看,国际法学界基本上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高产作者群体。50岁以上的学者有4人,占26.7%。以宋晓、何志鹏、蔡从燕、黄志雄、张春良是40岁以下研究者新生力量的优秀代表,其中更以宋晓发表论文共计10篇,在三大权威期刊上发表4篇,无论是发表总数还是权威期刊数都居第一,展现了青年学者旺盛的学术热情和不凡的研究实力。
(三)法学院校排名分析
2009-2011年,CLSCI国际公法学论文共来自43家单位,排名前十的单位依次为:
名次
单位
篇数(09、10、11年)
三大核心期刊篇数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16(4+8+4)
2
2
厦门大学法学院
11(6+1+4)
1
3
吉林大学法学院
10(5+3+2)
0
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5+2+0)
2
5
中国政法大学
7(2+2+3)
0
6
清华大学法学院
6(2+1+3)
2
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5(1+3+1)
0
8
华东政法大学
5(2+2+1)
0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4(2+1+1)
1
10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4(1+3+0)
1
国际私法学论文共来自41家单位,排名前十的单位依次为:
名次
单位
篇数(09、10、11年)
三大核心期刊篇数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13(6+3+4)
0
2
中国政法大学
8(3+1+4)
0
3
南京大学法学院
8(2+3+3)
3
4
复旦大学法学院
7(2+3+2)
0
5
西南政法大学
6(1+3+2)
1
6
厦门大学法学院
6(3+0+3)
0
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5(4+1+0)
0
8
清华大学法学院
5(1+3+1)
0
9
华东政法大学
5(1+2+2)
0
10
西北政法大学
5(2+2+1)
0
国际经济法学论文共来自57家单位,排名前十的单位依次为:
名次
单位
篇数(09、10、11年)
三大核心期刊篇数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14(4+6+4)
0
2
厦门大学法学院
13(2+7+4)
0
3
西南政法大学
9(3+5+1)
0
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3+1+4)
1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6(0+3+3)
0
6
南开大学法学院
5(3+2+0)
0
7
南京大学法学院
5(1+1+3)
1
8
复旦大学法学院
5(1+3+1)
0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3(2+1+0)
1
1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3(0+1+2)
1
根据上述三表,我们做出以下分析:
1.武汉大学在国际法领域内学科整体优势明显,厦门大学紧随其后
武汉大学法学院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方向上的CLSCI论文数都居第一,总篇数达到46篇,特别是国际公法(16篇)和国际私法(13篇)的论文数领先第二位的院校差不多一个量级,学科整体优势明显。不过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缺少三大核心期刊论文,且在本校期刊《法学评论》中的自刊率偏高,其中的隐忧值得注意。
厦门大学法学院CLSCI论文总篇数达到30篇。在国际经济法方向上,厦门大学法学院地位巩固,与武汉大学法学院难分伯仲。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其国际公法学在近几年发展同样迅猛,以11篇CLSCI论文高居第二。
2. 在传统政法院校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地位有所上升,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发展稳定,西北政法大学需要雄起。
从2009-2011年的CLSCI数据来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有19篇论文(国际公法7、国际私法4、国际经济法8),其中三大核心期刊论文有4篇。论文总数和三大核心期刊数均在厦门大学之后,列第三位,且在本校刊物《法商研究》中的自刊率较低(26%)。
中国政法大学共有17篇论文(国际公法7、国际私法8、国际经济法2),无三大核心期刊论文。在本校期刊《政法论坛》和《比较法研究》中的自刊率较高,为65%。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动力有些不足。
西南政法大学共有15篇论文(国际公法0、国际私法6、国际经济法9),有1篇三大核心期刊论文。在本校期刊《现代法学》中的自刊率较低,为33%。国际公法研究明显成为其短板。
华东政法大学共有13篇论文(国际公法5、国际私法5、国际经济法3),无三大核心期刊论文。在本校期刊《法学》中的自刊率较高,为54%。
西南政法大学共有10篇论文(国际公法3、国际私法5、国际经济法2),无三大核心期刊论文。在本校期刊《法律科学》中的自刊率较高,为60%。除国际私法的研究尚属稳定外,国际公法和国际经济法都明显有待加强。
3. 复旦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院实力不俗,成绩令人惊艳
复旦大学共有15篇论文(国际公法3、国际私法7、国际经济法5),无三大核心期刊论文,所有论文都在校外期刊发表,自刊率为0。
南京大学共有13篇论文(国际公法0、国际私法8、国际经济法5),三大核心期刊论文有4篇。所有论文都在校外期刊发表,自刊率为0。国际公法存在不足,若有改善,其地位还可提升。
4. 北京大学法学院令人遗憾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国际法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曾长期领军全国。然而从2009-1011年的CLSCI数据来看,北京大学法学院总共只有6篇论文(国际公法3、国际私法0、国际经济法3),无三大权威期刊论文,在国际法学科的三个方向上,无一进入前十,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