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次 |
科研单位 |
总篇数 |
他发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1 |
中国政法大学 |
7 |
3 |
张中秋 |
中国法学 |
3 |
传统中国的法秩序及其构成原理与意义 |
张晋蕃 |
现代法学 |
1 |
综论中国古代司法渎职问题 |
||||
刘广安 |
中外法学 |
2 |
令在中国古代的作用 |
||||
张晋藩 |
政法论坛 |
2 |
清开国肇基时期法制概论 |
||||
赵 晶 |
比较法研究 |
2 |
近代以来日本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源流 |
||||
张 群 |
政法论坛 |
3 |
中国近代保密法制与新闻自由 |
||||
金 眉 |
政法论坛 |
6 |
宋代奁产的法律分析 |
||||
2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5 |
4 |
尤陈俊 |
法商研究 |
2 |
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 |
沈玮玮 |
政法论坛 |
2 |
文若其人: 赵舒翘与《提牢备考》互证 |
||||
尤陈俊 |
法学家 |
4 |
明清中国房地买卖俗例中的习惯权利 |
||||
尤陈俊 |
中外法学 |
4 |
“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 |
||||
尤陈俊 |
法学 |
12 |
阴影下的正当性 |
||||
2 |
西南政法大学 |
5 |
4 |
龙大轩 |
法学研究 |
2 |
八议成制于汉论考 |
吕志兴 |
政法论坛 |
1 |
南朝律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
孙德鹏 |
现代法学 |
1 |
历史精神与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 |
||||
孙德鹏 |
政法论坛 |
4 |
宪政补丁沈玄庐 |
||||
董彦斌 |
政法论坛 |
5 |
摆荡在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四种光谱:民初宪政新论 |
||||
4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4 |
4 |
郑琼现 |
法学评论 |
1 |
军政之治与宪政之病 |
杜 金 |
政法论坛 |
3 |
献疑与商榷:从“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说起 |
||||
杜 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读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员的职业素养 |
||||
马作武 |
中外法学 |
6 |
先秦法家重刑主义批判 |
||||
4 |
华东政法大学 |
4 |
3 |
于 明 |
中外法学 |
1 |
政体、国体与建国 |
张海峰 |
现代法学 |
3 |
唐律“十恶”一词的佛教渊源 |
||||
王立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略论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 |
||||
王 沛 |
法学 |
10 |
刑鼎源于何时 |
||||
6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3 |
3 |
方 潇 |
法学研究 |
1 |
中国古代的代亲受刑现象探析 |
李德嘉 |
法学 |
8 |
王者不得制人之私 |
||||
艾永明 |
比较法研究 |
6 |
官当新论 |
||||
6 |
西北政法大学 |
3 |
─ |
闫晓君 |
法律科学 |
2 |
汉代继承问题刍议 |
汪世荣 |
法律科学 |
4 |
中国古代的民事诉讼习惯 |
||||
陈 玺 |
法律科学 |
5 |
唐代奴仆告主现象考论 |
||||
8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 |
2 |
章永乐 |
法学家 |
2 |
“必要而危险”的权力:民初宪政争衡中的行政专权 |
李启成 |
清华法学 |
6 |
帝制法治的两面 |
||||
8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 |
2 |
公丕祥 |
法律科学 |
3 |
司法主权与领事裁判权 |
公丕祥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司法人道主义的历史进步 |
||||
8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2 |
2 |
饶传平 |
政法论坛 |
5 |
宪政与革命: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孤军”困境 |
李贵连 |
政法论坛 |
3 |
民主法治:法制现代化的诉求 |
||||
8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 |
2 |
夏锦文 |
政法论坛 |
6 |
法律哲学发展的逻辑与方法 |
周立胜 |
法律科学 |
6 |
士与骑士制度及其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 |
||||
12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1 |
1 |
王志强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辛亥革命后基层审判的转型与承续 |
1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1 |
1 |
屈永华 |
法学研究 |
5 |
准五服以制罪是对儒家礼教精神的背离 |
12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1 |
1 |
原美林 |
法学研究 |
3 |
明清家族司法探析 |
12 |
辽宁大学法学院 |
1 |
1 |
刘笃才 |
法学研究 |
6 |
律令法体系向律例法体系的转换 |
12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1 |
1 |
孙光妍 |
法学研究 |
2 |
哈尔滨解放区对外侨案件的审理 |
12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1 |
1 |
王帅一 |
中外法学 |
6 |
明清时代官方对于契约的干预:通过“税契”方式的介入 |
12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1 |
1 |
牟宪魁 |
法学评论 |
3 |
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权与宪法解释制度研究 |
12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1 |
─ |
柳正权 |
法学评论 |
6 |
论唐律中的立法拟制及成因 |
12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1 |
─ |
吕 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传统慎刑观对“制刑之义”的阐释 |
12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1 |
1 |
张仁善 |
法学 |
2 |
论民国时期收复司法主权的法理抗争 |
12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1 |
1 |
傅广宇 |
比较法研究 |
4 |
赫尔穆特·科英与欧洲私法史 |
12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1 |
1 |
邓建鹏 |
法学家 |
5 |
词讼与案件:清代的诉讼分类及其实践 |
12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1 |
1 |
柏 桦 |
现代法学 |
2 |
洪武年间《大明律》编纂与适用 |
12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1 |
1 |
衡爱民 |
法学评论 |
1 |
张之洞“变法不变道”的变法观新探 |
12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汪雄涛 |
政法论坛 |
5 |
明清交往礼俗中的利益平衡 |
12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肖洪泳 |
法学家 |
6 |
中国古代死刑观的人性基础 |
12 |
安徽大学法学院 |
1 |
1 |
沈 岚 |
比较法研究 |
1 |
新生活运动与中国近代的治安处罚法 |
12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 |
1 |
1 |
杨利敏 |
比较法研究 |
4 |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国家构建意义 |
12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1 |
1 |
张洪林 |
法学评论 |
1 |
清代四川盐法综论 |
12 |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1 |
1 |
宦盛奎 |
政法论坛 |
1 |
破碎舞台下的观看者 |
12 |
浙江工商大学法制与伦理研究中心 |
1 |
1 |
崔兰琴 |
政法论坛 |
2 |
独立抑或附属: 再论和离的法律地位 |
12 |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
1 |
1 |
肖周录 |
法学家 |
6 |
马锡五审判方式新探 |
12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1 |
1 |
程政举 |
法律科学 |
1 |
经义决狱与汉代衡平法的形成和发展 |
12 |
甘肃政法学院 |
1 |
1 |
刘晓林 |
法学研究 |
5 |
唐律误杀考 |
12 |
上海政法学院 |
1 |
1 |
肖先辉 |
现代法学 |
4 |
古罗马公权力的构成与近现代西方政权结构的基本模式 |
12 |
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 |
1 |
1 |
吴佩林 |
中外法学 |
6 |
从《南部档案》看清代县审民事诉讼大样 |
12 |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1 |
1 |
张本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变革与转型: 宋代 “别籍异财”法的时代特色、成因及意义论析 |
12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1 |
1 |
谢雄伟 |
法学评论 |
5 |
清帝国对蒙古地区的刑事立法与司法特点 |
12 |
吉林大学文学院 |
1 |
─ |
孙 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看汉代处罚文书犯罪的特点 |
12 |
国家图书馆 |
1 |
1 |
刘冰雪 |
政法论坛 |
4 |
清代风水争讼研究——以坟葬纠纷为例 |
12 |
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 |
1 |
1 |
汪清阳 |
法律科学 |
1 |
怀柔远人:中葡法文化初交汇 |
12 |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1 |
1 |
柳立言 |
中国社会科学 |
8 |
南宋的民事裁判:同案同判还是异判 |
12 |
1 |
1 |
汪 洋 |
比较法研究 |
3 |
罗马共和国李其尼·塞斯蒂亚法研究 |
|
12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
1 |
1 |
苏基朗 |
清华法学 |
5 |
有法无天?严复译《天演论》对20世纪初中国法律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