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次 |
科研单位 |
总篇数 |
他发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1 |
华东政法大学 |
11 |
10 |
何勤华 |
中国法学 |
3 |
新中国法学发展规律考 |
陈灵海 |
法学研究 |
1 |
国家图书馆周字51号文书辨疑与唐格复原 |
||||
何勤华 |
现代法学 |
1 |
大陆法系变迁考 |
||||
于 明 |
中外法学 |
1 |
古代宪制、法律职业与主权者革命——重读“司法独立”的英国故事 |
||||
于 明 |
清华法学 |
2 |
早期普通法中的司法治理与自发秩序——以“新近侵占之诉”为例 |
||||
何勤华 |
中外法学 |
2 |
法学观念本土化考——从新中国60余年立宪史之视角 |
||||
李秀清 |
比较法研究 |
3 |
品读朝阳 |
||||
于 明 |
法学家 |
3 |
法庭、司法与地方治理——中世纪英格兰地方司法史的法社会学解读 |
||||
何勤华 |
法律科学 |
4 |
关于大陆法系研究的几个问题 |
||||
陈 颐 |
法学 |
8 |
清末民国时期法典翻译序说 |
||||
王立民 |
中外法学 |
5 |
中国地方法制史研究的前世与今生 |
||||
2 |
中国政法大学 |
10 |
3 |
张德美 |
政法论坛 |
1 |
古代乡官的嬗变 |
邵 方 |
比较法研究 |
2 |
儒家思想对西夏法制的影响 |
||||
张晋藩 |
法商研究 |
2 |
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
朱洁琳 |
政法论坛 |
2 |
唐代判词的法律特征与文学特征——以白居易“百道判”为例 |
||||
张中秋 |
法学 |
5 |
如何使法史学有思想和影响 |
||||
张中秋 |
政法论坛 |
3 |
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一部优秀的法典 |
||||
李 青 |
政法论坛 |
4 |
清代民事诉讼意识的萌发——以清代档案为视角 |
||||
顾 元 |
政法论坛 |
5 |
“干分嫁娶”及其法律实践——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下的规则之治 |
||||
张晋藩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与理性 |
||||
邵 方 |
法学评论 |
6 |
略论西夏法典对契约的规制 |
||||
3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6 |
6 |
苏亦工 |
中外法学 |
1 |
仁、爱与权利:兼说费孝通先生暮年的“文化自觉” |
苏亦工 |
法学家 |
2 |
官制、语言与司法——清代刑部满汉官权力之消长 |
||||
陈寒非 |
现代法学 |
3 |
“律”义探源 |
||||
李 平 |
法学家 |
4 |
试论中国早期“理讼”问题中的公私矛盾 |
||||
高鸿钧 |
法律科学 |
5 |
古代印度法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以《摩奴法论》为视角 |
||||
梁洪明 |
政法论坛 |
6 |
马锡五审判与中国革命 |
||||
4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4 |
4 |
范依畴 |
法学 |
1 |
民间司法公正观念的神话表述及其特征——明清文学中“城隍信仰”的法文化解读 |
尤陈俊 |
法商研究 |
3 |
“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的比较研究 |
||||
张舜玺 |
法学评论 |
5 |
公益与私益之间:论文物保护法的价值取向——以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例 |
||||
朱 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原则化与规则化——《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所见周礼之实质化的两种路径 |
||||
4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4 |
4 |
徐国栋 |
现代法学 |
2 |
元首制时代的罗马宪法文本研究——以《韦斯巴芗谕令权法》为依据 |
徐国栋 |
法学家 |
2 |
论《惩治通奸的优流斯法》秉承的追诉时效制度及其近现代流变 |
||||
朱 腾 |
现代法学 |
3 |
为礼所缚的汉代皇权——有关礼之规范功能的一个考察 |
||||
徐国栋 |
清华法学 |
3 |
论罗马平民争取权利的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对平民的五次撤离的法律解读 |
||||
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4 |
3 |
李 栋 |
中国法学 |
2 |
讼师在明清时期的评价及解析 |
马一德 |
法学研究 |
6 |
政治变革与国家能力——对中国近代宪治探寻的再思考 |
||||
屈永华 |
法商研究 |
5 |
从儒家孝道的法律化看法律维护道德的限度 |
||||
武 乾 |
法学 |
12 |
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
||||
7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3 |
3 |
李启成 |
中国社会科学 |
11 |
清末比附援引与罪刑法定存废之争——以《刑律草案签注》为中心 |
李启成 |
比较法研究 |
1 |
儒学信仰、法政新知与议员风骨——从晚清资政院议员之操守谈起 |
||||
李启成 |
法学家 |
3 |
议事之学与近代中国的民权演进——从《资政院议事细则》到《民权初步》 |
||||
7 |
福州大学法学院 |
3 |
3 |
蔡晓荣 |
清华法学 |
1 |
文本、判解及学说:近代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生成谱系 |
蔡晓荣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的理论谱系:知识立场的回顾与梳理 |
||||
蔡晓荣 |
法学家 |
6 |
从负债应偿到破产免责:破产债务清偿责任衍进的中国法律史叙事 |
||||
9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 |
2 |
张琮军 |
政法论坛 |
1 |
汉代刑事证据在司法监督制度中的运用 |
张琮军 |
现代法学 |
6 |
汉代简牍文献刑事证据材料考析 |
||||
9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 |
2 |
方 潇 |
法商研究 |
1 |
孔子“无讼”思想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兼论对我国当前司法调解的启示 |
汪雄涛 |
法学评论 |
4 |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三种神话——基于明清社会的反思 |
||||
9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 |
2 |
徐忠明 |
法学家 |
1 |
台前与幕后: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 |
李俊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论宋代官员的鬼神信仰对其司法实践的影响——以杀人祭鬼案件为中心 |
||||
9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2 |
2 |
俞 江 |
法学 |
6 |
论清代“细事”类案件的投鸣与乡里调处——以新出徽州投状文书为线索 |
饶传平 |
中外法学 |
4 |
“得依法律限制之”:《临时约法》基本权利条款源流考 |
||||
9 |
浙江工商大学法治与伦理研究中心 |
2 |
2 |
崔兰琴 |
比较法研究 |
3 |
辛亥革命理念与民初地方自治探索——以浙江为例 |
崔兰琴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古代婚变中的妇女保障及其司法特点 |
||||
9 |
西南政法大学 |
2 |
─ |
陈 锐 |
现代法学 |
4 |
唐代判词中的法意、逻辑与修辞——以《文苑英华·刑狱门》为中心的考察 |
曾代伟 |
现代法学 |
5 |
抗日战争大后方司法改革论纲——以战时首都重庆司法实践为中心的考察 |
||||
15 |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检察院 |
1 |
1 |
茆 巍 |
中国社会科学 |
7 |
清代司法检验制度中的洗冤与检骨 |
15 |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
1 |
1 |
蒋铁初 |
法学研究 |
5 |
中国古代审判中的狱贵初情 |
15 |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 |
1 |
1 |
段晓彦 |
法学研究 |
5 |
《大清现行刑律》与民初民事法源——大理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适用 |
15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1 |
1 |
霍存福 |
现代法学 |
6 |
唐代判词中的实判——兼与拟判比较 |
15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1 |
1 |
武树臣 |
中外法学 |
1 |
寻找最初的“夷”——东夷风俗与远古的法 |
1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1 |
1 |
赵 明 |
法学研究 |
4 |
重评礼刑合一的法制构架 |
15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1 |
1 |
宋 玲 |
法学 |
3 |
论清代东北地区土地的特殊保护 |
15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叶英萍 |
政法论坛 |
2 |
民拿害民官吏析 |
15 |
河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宋国华 |
法律科学 |
5 |
秦汉律“购赏”考 |
15 |
山西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李 麒 |
比较法研究 |
2 |
中国传统刑事诉讼文化的双重性格 |
15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1 |
1 |
张先昌 |
法学 |
5 |
隋唐监察法律文化论——以监察官员的管理制度为视角 |
15 |
重庆交通大学 |
1 |
1 |
苏 洁 |
现代法学 |
3 |
宋代家法族规与基层社会治理 |
15 |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
1 |
1 |
冯学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契约文书的伪造、防伪与辨伪 |
15 |
1 |
1 |
张本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吏强官弱,浸以成风”:宋代奇特司法现象的内在机理解读 |
|
15 |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
1 |
1 |
张 敏 |
政法论坛 |
5 |
清代人身典权的法律规制——以白契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
15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1 |
─ |
陈子远 |
法学评论 |
2 |
中国考绩文化与宪政原理的方枘圆凿 |
15 |
西北政法大学 |
1 |
─ |
赵馥洁 |
法律科学 |
4 |
论先秦法家的价值体系 |
15 |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
1 |
1 |
梁 健 |
现代法学 |
2 |
魏晋谋反罪中的兄弟连坐——基于公孙渊案、钟会案、杨骏案的考察 |
15 |
《中国法学》杂志社 |
1 |
1 |
李 游 |
比较法研究 |
3 |
西法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以郭嵩焘的法政思想为主线 |
15 |
北京大磬华律师事务所 |
1 |
1 |
成方晓 |
中外法学 |
4 |
由起草修改过程看《临时约法》的政体选择倾向 |
15 |
江苏省政府法制办公室 |
1 |
1 |
宋宇文 |
法律科学 |
2 |
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钦定宪法大纲》与《明治维新宪法》的不同结局探析 |
15 |
德国弗莱堡大学 |
1 |
1 |
马 丁 |
中外法学 |
3 |
罗马法上的“诉”:构造、意义与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