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次 | 作者单位 | 总篇数 | 他发数 | 作者 | 期刊名称 | 期数 | 文章名称 |
1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1 | 19 | 周光权 | 中国社会科学 | 4 | 价值判断与中国刑法学知识转型 |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 5 | 中止犯中的“造成损害” | ||||
劳东燕 | 法学研究 | 1 | 刑法学知识论的发展走向与基本问题 | ||||
劳东燕 | 法学研究 | 3 | 刑法解释中的形式论与实质论之争 | ||||
周光权 | 法学研究 | 4 |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理解——兼与刘明祥教授商榷 | ||||
黎 宏 | 法学研究 | 5 | 死缓限制减刑及其适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两个指导案例为切入点 | ||||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 1 | 故意伤害罪司法现状的刑法学分析 | ||||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 2 | 也谈客观归责理论——兼与周光权、刘艳红教授商榷 | ||||
丁慧敏 | 现代法学 | 3 | 想象竞合的功能及其存在根据 | ||||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 3 |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难题与前景 | ||||
劳东燕 | 法学 | 6 | 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研究 | ||||
蒋 铃 | 法律科学 | 4 | 论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理论的内容和机能 | ||||
张明楷 | 法商研究 | 4 | 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立法体例下的实质解释 | ||||
赵春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相似构成要件的等同评价:刑法中拟制的对象——以刑法第267条第2款和第269条为例 | ||||
王永茜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论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 | ||||
张明楷 | 法学家 | 5 | 事后抢劫罪的成立条件 | ||||
王海军 | 法学评论 | 5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范性解读——基于“双重法益”的新立场 | ||||
张明楷 | 现代法学 | 5 | 论入户抢劫 | ||||
周光权 | 法学家 | 6 | 客观归责方法论的中国实践 | ||||
黎 宏 | 清华法学 | 6 |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 ||||
黎 宏 | 法学 | 12 | 单位犯罪中单位意思的界定 | ||||
2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17 | 15 | 白建军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司法潜见对定罪过程的影响 |
车 浩 | 中国法学 | 1 | “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 | ||||
白建军 | 中国法学 | 6 | 论具体犯罪概念的经验概括 | ||||
白建军 | 法学研究 | 1 | 法律、法学与法治 | ||||
车 浩 | 法学研究 | 1 | 中国刑法学的现状、传统与未来 | ||||
梁根林 | 法学研究 | 2 | 但书、罪量与扒窃入罪 | ||||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 4 | 故意杀人罪的手段残忍及其死刑裁量——以刑事指导案例为对象的研究 | ||||
王 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我国刑法中“明知”的含义和认定——基于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分析 | ||||
蔡桂生 | 中外法学 | 1 | 构成要件论:罪刑法定与机能权衡 | ||||
梁根林 | 法学 | 3 | “醉驾”入刑后的定罪困扰与省思 | ||||
陈兴良 | 法学 | 2 | 死刑适用的司法控制——以首批刑事指导案例为视角 | ||||
王世洲 | 法律科学 | 3 | 关于保护儿童的欧洲标准 | ||||
陈兴良 | 法学家 | 3 | 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以表现犯为解释进路 | ||||
陈兴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罪刑法定主义的逻辑展开 | ||||
陈兴良 | 法律科学 | 4 | 身份犯之共犯:以比较法为视角的考察 | ||||
陈兴良 | 中外法学 | 5 | 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的关系:从李斯特鸿沟到罗克辛贯通——中国语境下的展开 | ||||
蔡桂生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论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双层定位——兼论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 ||||
3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16 | 14 | 时延安 | 中国法学 | 1 | 劳动教养制度的终止与保安处分的法治化 |
黄京平 | 中国法学 | 3 | 刑事和解的政策性运行到法制化运行——以当事人和解的轻伤害案件为样本的分析 | ||||
付立庆 | 中国法学 | 4 | 刑罚积极主义立场下的刑法适用解释 | ||||
刘明祥 | 中国法学 | 6 | 论中国特色的犯罪参与体系 | ||||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 5 | 主犯正犯化质疑 | ||||
冯 军 | 法学研究 | 6 | 刑法教义学的先行思考 | ||||
付立庆 | 法律科学 | 2 | 论刑法用语的明确性与概括性——从刑事立法技术的角度切入 | ||||
王 莹 | 法学家 | 2 | 论犯罪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
王 莹 | 中外法学 | 2 | 先行行为作为义务之理论谱系归整及其界定 | ||||
田宏杰 | 法学家 | 3 | 行政犯的法律属性及其责任——兼及定罪机制的重构 | ||||
时延安 | 法学研究 | 3 | 隐性双轨制:刑法中保安处分的教义学阐释 | ||||
谢望原 | 法商研究 | 4 |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若干问题探究 | ||||
谢望原 | 法律科学 | 5 | 论英国刑法中的共犯退出 | ||||
付立庆 | 法学 | 10 | 死刑案件裁判过程中的司法软骨病及其祛除 | ||||
付立庆 | 法商研究 | 6 | 应否允许抽象危险犯反证问题研究 | ||||
付立庆 | 政法论坛 | 6 | 行为犯概念否定论 | ||||
4 | 华东政法大学 | 15 | 6 | 孙万怀 | 法学研究 | 1 | 刑事政策研究的理论自觉 |
杨兴培 | 法学家 | 1 | 刑法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的透析和批评 | ||||
易益典 | 法学 | 3 | 监督过失犯罪中的主体范围的合理界定 | ||||
刘宪权 | 法学 | 5 | 克减冤假错案应当遵循的三个原则 | ||||
于改之 | 法律科学 | 3 | 儿童虐待的法律规制——以日本法为视角的分析 | ||||
刘杨东 | 法学 | 7 | 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刑事保护路径 | ||||
陈和华 | 法学 | 8 | 犯罪原因分析的技术路径 | ||||
林清红 | 法学 | 9 | 深度链接行为入罪应保持克制 | ||||
王玉珏 | 法学 | 10 | 受贿罪司法认定的轨迹与趋势 | ||||
陈娇蓉 | 法学 | 10 | 论国有医疗机构信息管理人员的受贿主体资格 | ||||
孙万怀 | 法学 | 11 | 刑法应当理性应对网络谣言——对网络造谣司法解释的实证评估 | ||||
孙万怀 | 法律科学 | 6 | 风险刑法的现实风险与控制 | ||||
李 翔 | 法商研究 | 6 | 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新论 | ||||
刘宪权 | 法学 | 12 |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对刑法适用之影响 | ||||
刘宪权 | 中外法学 | 6 | 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兜底条款”解释规则的建构与应用——抢帽子交易刑法属性辨正 | ||||
5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9 | 9 | 周少华 | 法学研究 | 1 | 中国刑法学的文化际遇和理论前景 |
刘艳红 | 法学研究 | 1 | 刑法学研究现状之评价与反思 | ||||
欧阳本祺 | 法学家 | 1 | 论危险故意 | ||||
储陈城 | 法学 | 3 | 以危险度构建“醉驾”案件的罪刑关系 | ||||
梁云宝 | 政法论坛 | 2 | 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下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 | ||||
刘艳红 | 中外法学 | 4 | 共犯脱离判断基准: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 | ||||
刘建利 | 法律科学 | 5 | 死亡的自我决定权与社会决定权——中日安乐死问题的比较研究 | ||||
欧阳本祺 | 法商研究 | 5 | 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困境与出路 | ||||
刘建利 | 法学评论 | 6 | 刑法视野下医疗中止行为的容许范围 | ||||
5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9 | 9 | 李晓明 | 现代法学 | 1 | 犯罪论体系的维度 |
王昭武 | 中外法学 | 1 | 论共谋的射程 | ||||
彭文华 | 法学 | 3 | 紧急避险限度的适当性标准 | ||||
陈珊珊 | 法学评论 | 2 | 过失共同正犯理论之质疑——兼及交通肇事罪的相关规定 | ||||
王昭武 | 法商研究 | 3 | 实行过限新论——以共谋射程理论为依据 | ||||
焦艳鹏 | 法学评论 | 3 | 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 | ||||
钱叶六 | 中外法学 | 4 | 共犯与正犯关系论 | ||||
王昭武 | 清华法学 | 5 | 论中止犯的性质及其对成立要件的制约 | ||||
钱叶六 | 法律科学 | 6 | 中国犯罪参与体系的性质及其特色——一个比较法的分析 | ||||
5 | 中国政法大学 | 9 | 6 | 田 刚 | 法学 | 1 | 预防刑的实际效用——以司法解释和判例的数据对比分析为视角 |
马呈元 | 政法论坛 | 3 | 论中国刑法中的普遍管辖权 | ||||
罗 翔 | 政法论坛 | 3 | 刑法第306条辨正 | ||||
苏鸿靖 | 法学 | 6 | 仅有同案犯有罪供述案件中的死刑适用 | ||||
于 冲 | 法学 | 7 | 网络诽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刑法应对——以10年来100个网络诽谤案例为样本 | ||||
8 | 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 | 8 | 8 | 储槐值 | 中国法学 | 2 | 刑事一体化践行 |
董桂文 | 法律科学 | 1 | 人体器官犯罪的刑法规制——对《刑法修正案(八)》第37条的分析解读 | ||||
王志祥 | 法商研究 | 1 | 海峡两岸犯罪停止形态立法比较研究 | ||||
董桂文 | 法学 | 1 | 行贿罪量刑规制的实证分析 | ||||
卢建平 | 清华法学 | 3 | 法国违警罪制度对我国劳教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 ||||
赵秉志 | 法学 | 9 | 刑法与相关部门法关系的调适 | ||||
王昭振 | 法学评论 | 5 | 刑法知识转型与实质刑法解释的反形式主义 | ||||
蒋 娜 | 清华法学 | 5 | 社会建构主义视阈中的死刑民意沟通 | ||||
8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8 | 5 | 夏 勇 | 法商研究 | 1 | 死缓适用条件之反思——以“李昌奎案”为例 |
周 详 | 清华法学 | 1 | 规则功利主义违法观之提倡——刑法学派之争视角的展开 | ||||
李 梁 | 比较法研究 | 2 | 法律殖民与法文化品格的塑造——以澳门刑法文化为中心的考察 | ||||
齐文远 | 法商研究 | 2 | 中国法学如何走向世界——基于一个刑法学者的视角 | ||||
王良顺 | 法商研究 | 2 | 论参与实施纯正自然人犯罪的单位成员的刑事责任 | ||||
徐 立 | 政法论坛 | 2 | 我国刑法中的“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 ||||
张克文 | 法学 | 4 | 责任事故犯罪中故意的推定 | ||||
张克文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危险驾驶罪的客观不法与主观罪责 | ||||
10 | 西南政法大学 | 5 | 5 | 陈 伟 | 中国法学 | 3 | 刑事立法的政策导向与技术制衡 |
黄继坤 | 法学 | 3 | 论醉酒驾驶中的主观有责性问题——兼与冯军教授商榷 | ||||
梅传强 | 法商研究 | 2 | 通过微博维权预防群体性事件之研究 | ||||
陈 伟 | 法商研究 | 3 | 1997年《刑法》第356条定性之研究 | ||||
姜 敏 | 政法论坛 | 5 | 刑事和解:中国刑事司法从报应正义向恢复正义转型的路径 | ||||
1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5 | 5 | 郑丽萍 | 中国法学 | 2 | 轻罪与重罪之法定界分 |
孙运梁 | 现代法学 | 1 | 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与因果关系的功能回归 | ||||
郑丽萍 | 法学评论 | 2 | 轻罪刑事政策的独立品格与基本释义 | ||||
孙运梁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刑法中客观归责理论规则体系研究 | ||||
孙运梁 | 法律科学 | 3 | 我国刑法中应当设立“暴行罪”——以虐待儿童的刑法规制为中心 | ||||
10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5 | 4 | 王雪梅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恐怖主义犯罪发展特点分析 |
刘仁文 | 法学 | 2 | 劳教制度的改革方向应为保安处分 | ||||
刘仁文 | 法学家 | 4 | 中国反恐刑事立法的描述与评析 | ||||
刘仁文 | 比较法研究 | 5 | 非洲问题困扰下的国际刑事法院 | ||||
张绍彦 | 现代法学 | 5 | 恐怖主义本原辨析——基于事实的本体性认识 | ||||
13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4 | 4 | 姜 涛 | 法律科学 | 1 | 追寻理性的罪行模式:把比例原则植入刑法理论 |
姜 涛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中国刑法现代化的未来图景 | ||||
王彦强 | 现代法学 | 3 | 区分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罪量加重构成概念之提倡 | ||||
姜 涛 | 政法论坛 | 3 | 人之图像与刑法实质解释 | ||||
14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3 | 3 | 冯卫国 | 法律科学 | 4 | 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现状、困境与展望 |
李韧夫 | 法律科学 | 5 | 英美刑法中的犯意转移理论 | ||||
王志远 | 法律科学 | 6 | 德日共犯制度实践思维当中的“主体间”与“单方化”——我国共犯制度思维合理性的域外视角审视 | ||||
14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3 | 3 | 许桂敏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俄罗斯反恐立法特点评介——附:2006年《俄罗斯联邦反恐怖主义法》 |
王立志 | 政法论坛 | 5 | 人身安全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必备要素——以刘襄瘦肉精案切入 | ||||
王立志 | 法学 | 12 | 低价网络代购实名制车票需要入罪吗? | ||||
14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3 | 1 | 莫洪宪 | 法学 | 2 | 从劳动教养事由的类型化看制度重构 |
林亚刚 | 法学评论 | 3 | 论抢劫罪司法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 ||||
何荣功 | 法学评论 | 5 | 也论抽象危险犯的构造与刑法“但书”之关系?——以危险驾驶罪为引例 | ||||
17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 | 2 | 2 | 林 维 | 中外法学 | 3 |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价值、困境与完善 |
林 维 | 法学家 | 6 | 真正身份犯之共犯问题展开——实行行为决定论的贯彻 | ||||
17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2 | 2 | 任彦君 | 法商研究 | 5 | 论逆向定罪机制在刑事疑难案件审判中的适用 |
任彦君 | 法学评论 | 5 | 论利益衡量方法在我国刑事裁判中的运用 | ||||
17 |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 2 | 2 | 张开骏 | 法学家 | 4 | 区分制犯罪参与体系与“规范的形式客观说”正犯标准 |
张开骏 | 清华法学 | 6 | 共犯从属性理论的体系建构 | ||||
17 | 上海政法学院 | 2 | 2 | 王 娜 | 法学评论 | 4 | 法国犯罪学学科独立之争 |
刘崇亮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重重”刑罚观对监狱行刑的效果——以刑法修正案(八)对刑罚结构的调整为分析视角 | ||||
17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2 | 2 | 冯亚东 | 法学 | 4 | 间接故意不明时的过失推定 |
熊谋林 | 清华法学 | 5 | 我国罚金刑司法再认识——基于跨国比较的追踪研究(1945~2011) | ||||
17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 | 2 | 马荣春 | 法律科学 | 1 | 刑法的可能性:预测可能性 |
马荣春 | 现代法学 | 2 | 刑法司法公信力:从基础到进退 | ||||
17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2 | 2 | 曾 赟 | 中国法学 | 3 | 中国监狱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研究 |
单 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城市街面犯罪的聚集分布与空间防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犯罪制图分析 | ||||
17 |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 | 2 | 2 | 陈宝富 | 法学 | 11 | 私募与非法集资犯罪的边界 |
贺 卫 | 法学 | 11 | 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公众”的界定标准 | ||||
17 | 西北政法大学 | 2 | 1 | 付玉明 | 法律科学 | 6 | 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模糊性 ——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解释应用 |
舒洪水 | 法学 | 8 |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明知”的认定 | ||||
26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姚 诗 | 法学研究 | 5 | 先前行为与实行过限下知情共犯人的刑事责任 |
26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1 | 1 | 魏 东 | 现代法学 | 6 | 我国共犯论刑法知识的渊源考察与命题辨正 |
26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李兰英 | 法学评论 | 3 | 也论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责任认定 |
26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 1 | 1 | 陈志军 | 法学 | 8 | “携带凶器盗窃”的司法认定 |
26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杨方泉 | 法学评论 | 1 | 犯罪学研究范式之我见 |
26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1 | 1 | 陈忠林 | 现代法学 | 5 | 犯罪客观要件中“行为”的实质及认定 |
26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阎二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行为概念的厘清——以行为论机能之反思与再造为视角 |
26 | 安徽大学法学院 | 1 | 1 | 郭志远 | 政法论坛 | 1 | 美国联邦量刑指南实施效果——兼论对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启示 |
26 |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 1 | 1 | 马卫军 | 法学家 | 4 |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过失犯 |
26 | 新疆大学法学院 | 1 | 1 | 皮 勇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网络恐怖活动犯罪及其整体法律对策 |
26 | 甘肃政法学院 | 1 | 1 | 张建军 | 政法论坛 | 1 | 反思刑法明确性原则的机能 |
26 |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李瑞生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中亚宗教极端型恐怖犯罪及其预防 |
26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1 | 1 | 王 骏 | 法学家 | 5 | 违法性判断必须一元吗?——以刑民实体关系为视角 |
26 |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 1 | 1 | 陈建清 | 法商研究 | 6 |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立法之检讨 |
2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杨 帆 | 法学评论 | 3 |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行刑理念、模式之建构 |
26 |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杨春然 | 清华法学 | 3 | 论被伤害权对同意效力范围的限制——兼论被害人同意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 |
26 |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 1 | 1 | 唐稷尧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集权与分权:中国刑法解释机制的路径考察 |
26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 1 | 1 | 赵 赤 | 法学评论 | 4 | 美国有组织犯罪基础观念的考证、反思与启示 |
26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1 | 1 | 阳东辉 | 法学 | 5 | 盗窃数字编码型凭证行为性质的认定 |
26 | 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 | 1 | 1 | 孙立红 | 法学家 | 1 | 论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 |
26 | 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 1 | 1 | 魏昌东 | 法学 | 1 | 美国司法型死刑控制模式与中国借鉴 |
26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1 | 1 | 王联合 | 法学评论 | 1 | 观念刑论纲 |
26 | 湖南警察学院 | 1 | 1 | 邢馨宇 | 法学 | 11 |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根据 |
26 | 湖南商学院法学院 | 1 | 1 | 刘期湘 | 法学评论 | 4 | 略论食品安全监督过失犯罪中的注意义务 |
26 |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 | 1 | 1 | 吴贵森 | 法学评论 | 1 | 刑法上“公共”概念之辨析 |
26 |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 1 | 1 | 王 涛 | 法学 | 2 |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认定标准 |
26 |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 1 | 1 | 张利兆 | 法学 | 8 | 枉法仲裁罪适用中的疑难问题 |
26 |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 1 | 1 | 张 建 | 法学 | 2 | 涉烟非法经营罪未遂之辨正 |
26 |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 1 | 1 | 法学 | 9 | 深度链接行为入罪化问题的最终解决 | |
26 |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 | 1 | 1 | 吴 波 | 法学 | 10 | 房产交易型受贿犯罪数额计算基准时间的界定问题 |
26 | 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外国与国际刑法所 | 1 | 1 | 王 钢 | 清华法学 | 3 | 自杀行为违法性之否定——与钱叶六博士商榷 |
26 | 韩国亚洲大学 | 1 | 1 | 韩相敦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韩国反腐败法述评——附:韩国《关于腐败防止与国民权益委员会设立运营法》 |
26 | 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 | 1 | 1 | 顾静薇 | 法学 | 5 | 停靠内水外籍船舶的刑事管辖问题——以上海港盗窃外籍船舶案件为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