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法学2013年CLSCI论文数据分析
发布日期:2014-10-1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一)学科总体评价

2013年,15CLSCI期刊共发表刑事诉讼法学论文100篇,占论文总数1357篇的7.37%,次于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和国际法学,同2012年一样仍然位居第六。其中,发表在三大权威期刊上的论文共计14篇,占总数篇1817.73%,较2012年度(7.02%)略有提高。

从各项指标来看,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成果总量100篇相比于2012年的113篇有所收缩,不过,三大期刊论文总量与比重略有增加,在经历了修法上的起伏之后,刑诉法学在整个法学的学术疆域与论文盘子上的比重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

刑诉法学2013年CLSCI论文数据分析

刑事诉讼法学占三大期刊论文总数比例

刑诉法学2013年CLSCI论文数据分析

2009-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在15CLSCI发表论文情况统计表

年份

刑事诉讼法学论文数

各学科论文总数

刑诉所占比例

2009

99

1406

7.04%

2010

132

1432

9.22%

2011

125

1435

8.71%

2012

113

1412

8.00%

2013

100

1357

7.37%

2009-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在三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情况统计表

年份

刑事诉讼法学论文数

三大权威期刊论文总数

刑诉所占比例

2009

14

173

8.09%

2010

23

180

12.78%

2011

22

172

12.79%

2012

13

185

7.02%

2013

14

181

7.73%

总体来看,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1. 聚焦司法改革热点,关注刑诉法实施实践。

2013年的刑诉理论界呈现出后修法时代的欣欣向荣景象,相当一批学术文章关注司法改革热点话题,如对冤假错案的防范、劳动教养的废除、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话题展开热议,形成多篇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针对新刑诉法实施后刑事司法状况的实证调研与学理分析也不乏佳作,这些优质文章贴合司法实际,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脉络,提出了极具批判色彩的主张和有相当说服力的建设性观点。追踪热点、突破难点、强化重点历来是刑诉学科研究的主流之一,在这些关键问题上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集体发言汇聚了众家智慧,群策群力,使刑诉学科一片热闹。

2. 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并行,阐释更为精细化

2013年刑诉法学呈现出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的“双轨推进”现象,一方面,有关刑事诉讼法实施的整体运行状况以及其中的法律援助、简易程序、司法绩效考评等具体问题,一些论文更加注重数据说理与实地调研;另一方面,在有关强制措施、非法证据排除、证明标准等问题上,不少论文又体现出更为精湛娴熟的规范法学的手法。两种分析进路都达到了力透纸背的程度,其精致化地阐释体现出刑诉学术的日益精进。

3. 基础理论研究热度不减

相比于2012年,2013年有关刑诉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增无减,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研究视角都有所开拓。有关刑事诉讼中司法解释的定位、事实审与法律审、检警一体化模式、检察机关办案方式等问题再度将刑诉基础研究推向纵深。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司法文明、“警察圈套”、立法人性基础等问题的研究则极富创新地拓展了刑诉学科的疆域。

(二)研究队伍总体评价

2013CLSCI刑事诉讼法学论文共涉及高产作者(发表论文2篇以上)15人,比2012年的19人略有减少。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合作作者,本报告仅统计第一作者。

作者

篇数

他发数

三大权威期刊篇数

作者年龄

龙宗智

5

5

1

1954

左卫民

5

5

2

1964

姚莉

3

2

0

1963

陈瑞华

3

2

0

1967

陈学权

3

3

0

1978

胡铭

3

3

0

1978

李本森

2

2

2

1966

陈光中

2

1

1

1930

季美君

2

2

1

1967

熊秋红

2

2

0

1965

何家弘

2

1

0

1953

郭华

2

2

0

1963

王超

2

2

0

1972

郭烁

2

2

0

1982

肖沛权

2

2

0

1985

从高产作者的分布上看,陈光中教授独领风骚,年逾八十却笔根不辍,持续领衔刑诉学术,发挥泰斗威力。50后学者龙宗智、何家弘两位教授已经多年位居高产作者之列,足见其学术实力与生命力长青,令人尊敬。60后学者多达7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左卫民、姚莉、陈瑞华、李本森、季美君、熊秋红、郭华榜上有名。这一辈学者虽研究方向各异、风格迥然,有擅长细致推理,有喜好剑走偏锋,有钻研宏大叙事等等不一而同,但均展现了非凡的学术创新能力与研究水准,成为刑诉学界的中坚力量。70后学人陈学权、胡铭、王超也表现不俗,而更可喜的是80后新生代相比于2012年无人上榜的尴尬,2013年冒出两位新星郭烁、肖沛权,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刑诉学界,这个成绩确实可喜可贺。当然,考虑到学术研究的节奏与发文“大小年”的规律,很多过去一两年内的实力派与青年才俊未榜上提名,期盼来年经历厚积之后,有绝佳表现。

总体而言,刑诉法学领域高产作者相对集中,约有十多位学者是高产作者榜的常客,还有一部分学者根据“大小年”的出产节奏也是“隔三差五”荣登榜单。14位高产作者在CLSCL期刊发表论文共39篇,占总数100篇的39%,在三大期刊发表论文共 7篇,占总数14篇的半壁江山,体现出过人的精力与实力。

(三)法学院校排名分析

2013年的CLSCI论文共来自37家单位,其中刊发数量排名前10位的单位如下:

名次

科研单位

总篇数

他发数

三大权威期刊篇数

作者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14

14

4

龙宗智(5)、左卫民(5)、马静华、万毅、郭松、杜豫苏

2

中国政法大学

12

6

4

陈光中(2)、李本森(2)、汪海燕(2)肖沛权(2)、张保生、郑旭、岳礼玲、王进喜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7

6

1

何家弘(2)、刘计划、赵珊珊、魏晓娜、程雷、李奋飞

4

最高人民检察院

6

6

3

季美君(2)、向泽选、宋寒松、董坤、葛琳

4

西南政法大学

6

2

0

孙长永、高一飞、闫召华、王树茂、姜敏、李昌林

6

北京大学法学院

5

4

0

陈瑞华(3)、陈永生、林志毅

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

3

0

姚莉(3)、詹建红、陆海

8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4

4

0

王超(2)、蒋娜、王贞会

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3

3

0

陈学权(3

9

浙江大学法学院

3

3

0

胡铭(3

1四川大学法学院一路领先,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位列三甲。

四川大学法学院以14篇总数的傲人战绩再度位列第一,龙宗智、左卫民组成的川派“双塔”以10篇的实力,再次笑傲群雄。仅以两位名家每年四、五篇甚至更多的产量估算,川大法学院每年论文总量过十进入第一梯队,实属轻松平常。再考虑到常论及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但往往归入法理学的高产实力派顾培东教授,相信未来几年,川派“三驾马车”的地位难以动摇。更值得注意的是,川大刑诉专业在稳健的发展中形成了合理的队伍梯度与团队的整体效应,较为年轻的教授博导万毅、马静华以及紧随其后的郭松等青年才俊(包括不少博士生)也都或多或少有佳作贡献,使川大的研究成果有点有面、点面开花,前劲十足、后劲不俗,令人钦佩。

中国政法大学以12篇的战绩位列榜眼,拉开第三名5篇的距离,体现出全国刑诉重镇的强大威力。陈光中先生年逾八十,学术热情不减,今年又贡献2篇。李本森教授佳作连连,2篇文章均出自权威期刊,含金量十足。张保生教授也斩获1篇权威;法大权威期刊总数与川大法学院不相上下,足见其国家重点研究基地的超凡功力。随着法大诉讼法学研究院和证据科学研究院联手拿下国家2011计划,组成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相信这一优势还会扩大。当然,也应当看到,12篇论文中有一半属自发,其说服力有待商议,且以法大全校从事刑诉研究的众多学者教师而言,这一成绩并不够突出,如果以人均发文率计算,恐不乐观。法大要确保领先,仍需要在青年一代中培养并涌现出高产学者与实力派人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2012年超越法大摘得第二之后,2013年以7篇战绩,重回探花之位,这与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排位相同。其中,权威期刊仅有1篇,这可能与20125篇权威的过猛发力有关。何家弘教授独中2篇,率领一批三四十岁辈的学者多点开花、共同得分。其实,人大法学院诉讼法学与证据法学两个教研室也是人才济济,其中不乏高产作者,如果每人一篇,总量必然跻身三甲,甚至有超赶之势。我们期待看到在陈卫东、何家弘两位大家的带领下,中青年一代的整体爆发与全面开火。

2、最高人民检察院异军突起,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各有千秋。

2013年的一大亮点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异军突起,以6篇总量(全为他发)、3篇权威重现江湖,成为年度最大“黑马”,其中季美君贡献2篇,来自最高检各部门的专家学者各有斩获,足见高检藏龙卧虎,不乏既擅长司法实践也能驾驭学术的能人。刑诉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立法变动自然期待司法回应,一线实践部门的眼光、方法、信息可能更具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因此,实务部门学者一旦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效果通常十分显著。纵观高检的这八篇文章,大多是针对当下司法改革的热点难点给出的实务分析,颇具杀伤力,不枉排位第四之名。只是这一势头能否持久,是一次性用尽还是可持续发展,还有待观望。

同样并列第四的还有西南政法大学,在孙长永教授的带领下,六人协力贡献6篇,西政麾下年轻刑诉人才不再少数,个个跃跃欲试、磨刀霍霍,每人小试牛刀1篇,总量也有保障。但6篇发文中,只有2篇他发,2/3的自发率,以及权威期刊颗粒无收,不禁让第四的排位打些折扣。以西政的实力,应远不止于此,希望西政积累力量,重拾当年雄风。

并列第六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家均有5篇论文量,相似的他发率与权威期刊数量,比分持平,可谓奇虎相当。两家能打个平手,从排兵布阵上的势均力敌便可看出:陈瑞华教授3PK姚莉教授3篇,陈永生、林志毅各1篇对阵詹建红、陆海各1篇。但与此不同的是,与2012年相比,中南的排名并未发生变化,2012年曾与清华并列,今年又与北大并列。这主要依赖于头号功臣姚莉教授,身为副校长忙于政务,还能勤于笔端、敏而治学、连年高产,其精力与实力实在令人敬佩,也为后生树立了典范。期待中南年轻一代以此为榜样,挖掘潜力,推动中南刑诉芝麻开花。

相比之下,北大排名由2012年的第四降至第六,这二年北大排名持续下滑,多因人少所致。仅靠陈瑞华、汪建成、陈永生三人苦苦支撑,难以有大的突破。三人中只要有一或两人稍作休息,局面就不容乐观。2013年,仅陈瑞华教授贡献3篇,确保了整体排名不致跌入低谷,3篇的数量虽然基本上是陈瑞华教授每年的“规定动作”,但缺乏后起之秀与优秀人才的加盟,单靠博士生的流水贡献,与兵强马壮的法大、川大、人大及其他政法院校抗衡,难免有些吃亏。仅靠个人的优异能否带动学院整体实力与影响力的提升还需三思。

北师大刑科院以总数4篇的成绩排名第八,追平了2012年所创造的最好成绩。这个建院时间不长,但发展稳定的研究院正在稳健前进,在宋英辉教授的带领下,一批青年教师正在成长,通过集体协力,未来保八争五甚至更高,并非难事。

浙江大学法学院与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并列第九,双双挤入十强,可喜可贺。两家成功胜出的方式是依靠胡铭、陈学权的个人发挥。近年来,刑诉学科有一个明显的规律,如果某学者当年力斩3篇成为高产作者,就可以只手将其所在学院抬进十强。比如,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几乎全凭郭华教授一人支撑,郭华教授连续5年幸登高产作者榜,在司法鉴定领域频频出招,成果颇丰,确保了中财在强手如林的刑诉江湖中站住了“一席之地”。但是,这种一个人的“独角戏”能持续唱多久,令人堪忧,个人成果上峰谷不等的产出节奏会使整个学院的排名忽高忽低,过分仰仗个人发挥终究不是推动学院整体发展的长久之计。

3、几大高校科研机构遭遇“小年”

社科院法学所从2012年的第八滑落第十二位,全凭“十大法学家”之一的熊秋红教授出手。其实,社科院法学所熊秋红教授、王敏远教授、冀祥德教授都是学界响当当的人物,共同出招,打一套组合拳,拿下十强定是小菜一碟,可能是今年适逢创作小年的缘故,我们期待社科院法学所来年的辉煌。

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华大学法学院,仅依靠张建伟、易延友两位教授的共同发力,2012年就跃居第六,但无奈,人都有喘息之时,今年跌出十强,仅存一篇。其实,但就个人实力而言,两位都早已是老牌劲旅、实打实的悍将,只是苦于人少,难搭班底,便会表现如此。

除此之外,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相对表现欠佳。华东政法大学仅有一篇入账,这种情况已持续两年,青年教师与优秀博士后、博士生集体沉默,令人堪忧。西北政法大学更是无一篇作品入围,全线失声,已不在名单之列。究竟是为了“待发”而作的“蓄势”,还是已经习惯了“无言”,不得而知。如果中青年一代中,既缺乏稳健的创作高手又无“众人拾柴”的劲头,那就值得好好反思了。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