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26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4(9) |
王杏飞 |
中国法学 |
3 |
论释明的具体化:兼评《买卖合同解释》第27条 |
李祖军 |
现代法学 |
1 |
个案举证释明研究 |
|||
汪祖兴 |
现代法学 |
2 |
民事社会科学证据的中国图景 |
|||
丁宝同 |
法律科学 |
2 |
民事公益之基本类型与程序路径 |
|||
唐 力 |
法学评论 |
2 |
论知识产权诉讼中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
|||
唐 力 |
法学 |
7 |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完善 |
|||
汪祖兴 |
法学评论 |
4 |
论无权仲裁的司法救济 |
|||
段文波 |
比较法研究 |
5 |
日本重复起诉禁止原则及其类型化析解 |
|||
毋爱斌 |
法律科学 |
5 |
实现担保物权非讼许可裁定的文本分析 |
|||
2013(4) |
王杏飞 |
法学评论 |
1 |
人民调解意见刍议 |
||
陈 亮 |
法学 |
7 |
环境公益诉讼“零受案率”之反思 |
|||
丁宝同 |
法学家 |
4 |
论民事判决债权受让人之再审申请主体资格 |
|||
段文波 |
法商研究 |
5 |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论解析 |
|||
2012(13) |
徐 洁 |
中国法学 |
5 |
论诚信原则在民事执行中的衡平意义 |
||
汪祖兴 |
中国法学 |
5 |
当事人共任仲裁员不能之救济实践及完善 |
|||
段文波 |
中国法学 |
6 |
一体化与集中化:口头审理方式的现状与未来 |
|||
段文波 |
现代法学 |
1 |
民事裁判构造论 |
|||
廖中洪 |
法学评论 |
1 |
对我国《民诉法》确立公益诉讼制度的质疑 |
|||
毋爱斌 |
清华法学 |
2 |
损害额认定制度研究 |
|||
唐 力 |
现代法学 |
3 |
在“强制”与“合意”之间::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
|||
田平安 |
现代法学 |
4 |
论清代官批民调及其对现行委托调解的启示 |
|||
马登科 |
法律科学 |
4 |
民事间接强制执行比较研究 |
|||
赵泽君 |
政法论坛 |
4 |
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的反思与建构 |
|||
廖中洪 |
现代法学 |
5 |
小额诉讼救济机制比较研究 |
|||
段文波 |
法学评论 |
5 |
论民事一审之立案程序 |
|||
段文波 |
法学家 |
6 |
事实证明抑或法官裁量 |
|||
20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4(8) |
任 重 |
中国法学 |
6 |
论虚假诉讼:兼评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实践 |
王亚新 |
法学研究 |
6 |
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的再考察 |
|||
任 重 |
政法论坛 |
1 |
形成判决的效力 |
|||
刘君博 |
中外法学 |
1 |
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问题研究 |
|||
张卫平 |
清华法学 |
2 |
对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思索 |
|||
任 重 |
法学家 |
4 |
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实施 |
|||
王亚新 |
清华法学 |
5 |
解读司法改革——走向权能、资源与责任之新的均衡 |
|||
张卫平 |
法律科学 |
6 |
案外第三人权益程序保障体系研究 |
|||
2013(4) |
吴 俊 |
法学 |
1 |
指导案例2号的程序法理 |
||
张卫平 |
中外法学 |
1 |
中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构成与适用 |
|||
张卫平 |
清华法学 |
4 |
民事公益诉讼原则的制度化及实施研究 |
|||
吴 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处分权主义与审判监督程序的结构 |
|||
2012(8) |
王亚新 |
法学研究 |
4 |
一审判决效力与二审中的诉讼外和解协议 |
||
徐 昀 |
清华法学 |
2 |
原告管辖权异议之分析与消解 |
|||
张卫平 |
法学家 |
5 |
民事诉讼中举证迟延的对策分析 |
|||
张卫平 |
比较法研究 |
5 |
第三人撤销判决制度的分析与评估 |
|||
王亚新 |
比较法研究 |
5 |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与诚实信用原则 |
|||
黄文艺 |
比较法研究 |
5 |
比较法视域下我国民事保全制度的修改与完善 |
|||
张卫平 |
法律科学 |
6 |
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
|||
袁中华 |
法学家 |
6 |
民事诉讼中文书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 |
|||
17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4(4) |
占善刚 |
法学家 |
2 |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 |
王登辉 |
现代法学 |
2 |
民事诉讼目的之反思与司法保护说之倡导 |
|||
占善刚 |
法学评论 |
3 |
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 |
|||
赵 钢 |
法学评论 |
6 |
海事诉讼案件不宜适用小额审判机制 |
|||
2013(7) |
占善刚 |
中国法学 |
1 |
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 |
||
孟勤国 |
法学评论 |
1 |
司法鉴定规则应重在规范法官行为 |
|||
赵 钢 |
法学评论 |
3 |
关于“先行调解”的几个问题 |
|||
洪 浩 |
法学 |
7 |
公益诉讼中检察权的配置 |
|||
傅贤国 |
法学评论 |
5 |
“第三人撤销诉讼”抑或“诉讼第三人异议之诉” |
|||
刘学在 |
法学评论 |
6 |
日本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介评 |
|||
占善刚 |
法商研究 |
6 |
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 |
|||
2012(6) |
占善刚 |
现代法学 |
2 |
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 |
||
占善刚 |
法律科学 |
3 |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 |
|||
赵 钢 |
现代法学 |
4 |
新的法律虚无主义之批判 |
|||
占善刚 |
法学评论 |
5 |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 |
|||
赵 钢 |
法律科学 |
6 |
回避制度之改良与保全机制之完善 |
|||
刘学在 |
法学评论 |
6 |
台湾地区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评析 |
|||
16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4(3) |
雷 磊 |
法商研究 |
2 |
德国的调解观念及其启示 |
宋朝武 |
现代法学 |
6 |
新《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恶意诉讼规制 |
|||
王 娣 |
法学评论 |
6 |
我国强制执行立法体例与结构研究 |
|||
2013(4) |
纪格非 |
中国法学 |
3 |
“争点”法律效力的西方样本与中国路径 |
||
杨秀清 |
法学评论 |
3 |
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空洞化及其克服 |
|||
宋连斌 |
法学评论 |
6 |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现状·问题·建言 |
|||
纪格非 |
现代法学 |
6 |
论我国民事起诉状的功能转型与内容再造 |
|||
2012(9) |
罗智敏 |
比较法研究 |
1 |
意大利最新集团诉讼立法探究 |
||
王 娣 |
政法论坛 |
1 |
我国民事诉讼法应确立“债务人异议之诉” |
|||
韩 波 |
法学评论 |
2 |
民事诉讼率 |
|||
栗 峥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民事执行的当下境遇 |
|||
纪格非 |
中外法学 |
3 |
“直接证据”真的存在吗 |
|||
纪格非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品格证据在性骚扰民事案中的运用 |
|||
纪格非 |
法学评论 |
4 |
消亡抑或重生——言词原则在民事二审程序中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
|||
毕玉谦 |
比较法研究 |
5 |
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与审理程序对接的功能性反思与构建 |
|||
肖建华 |
比较法研究 |
5 |
现代型诉讼之程序保障 |
|||
12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4(3) |
李 浩 |
法学研究 |
3 |
民事调解书的检察监督 |
刘 敏 |
法律科学 |
3 |
要素与内容:民事起诉状省思 |
|||
李 浩 |
法学家 |
6 |
虚假诉讼与对调解书的检察监督 |
|||
2013(1) |
李 浩 |
中外法学 |
1 |
民事证据制度的再修订 |
||
2012(8) |
陈爱武 |
法律科学 |
1 |
论家事审判机构之专门化 |
||
李 浩 |
法学 |
1 |
当下法院调解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
|||
杨 海 |
法律科学 |
2 |
裁判视野下之诚实信用原则 |
|||
李 浩 |
现代法学 |
2 |
民事判决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
李 浩 |
清华法学 |
2 |
论小额诉讼立法应当缓行 |
|||
李 浩 |
法学家 |
4 |
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新发展 |
|||
李 浩 |
法律科学 |
6 |
论民事再审程序启动的诉权化改造 |
|||
李 浩 |
法学评论 |
6 |
处分原则与审判监督 |
|||
11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4(3) |
曹志勋 |
中外法学 |
2 |
论普通程序中的答辩失权 |
薛 杉 |
政治与法律 |
7 |
旅游纠纷民事责任配置若干问题研究 |
|||
刘哲玮 |
中外法学 |
5 |
普通形成权诉讼类型考辨 |
|||
2013(5) |
潘剑锋 |
中外法学 |
1 |
论民事司法与调解关系的定位 |
||
贺 剑 |
法学 |
3 |
诉讼外和解的实体法基础 |
|||
曹志勋 |
法学家 |
2 |
“真伪不明”在我国民事证明制度中确实存在么? |
|||
韩静茹 |
现代法学 |
2 |
错位与回归:民事再审制度之反思 |
|||
潘剑锋 |
清华法学 |
4 |
程序系统视角下对民事再审制度的思考 |
|||
2012(3) |
潘剑锋 |
政法论坛 |
5 |
中国民事审判程序体系之科学化革新 |
||
傅郁林 |
比较法研究 |
5 |
新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性合意机制 |
|||
傅郁林 |
法律科学 |
6 |
我国民事检察权的权能与程序配置 |
|||
10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4(3) |
黄忠顺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消费者集体性损害赔偿诉讼的二阶构造 |
李承运 |
现代法学 |
5 |
冲突与融合:民事二审审理方式实践运行与规则预设的检视和改造 |
|||
许尚豪 |
政治与法律 |
12 |
无主公益的特殊诉讼 |
|||
2013(2) |
范 愉 |
清华法学 |
3 |
委托调解比较研究 |
||
汤维建 |
清华法学 |
5 |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现代化转向 |
|||
2012(5) |
梁 坤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社会科学证据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启示 |
||
洪冬英 |
法学家 |
2 |
论调解协议效力的司法审查 |
|||
张家骥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对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理论反思 |
|||
汤维建 |
比较法研究 |
5 |
漂移的中国民事调解制度 |
|||
肖建国 |
法律科学 |
6 |
执行程序修订的价值共识与展望 |
|||
10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4(7) |
张立平 |
中国法学 |
1 |
中国民事诉讼不宜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廖永安 |
法商研究 |
1 |
人民陪审员制度目标之异化及其反思 |
|||
胡军辉 |
法学家 |
3 |
论离婚判决的既判力及其程序保障 |
|||
张立平 |
法商研究 |
4 |
为什么调解优先 |
|||
胡军辉 |
政治与法律 |
10 |
论美国既判力援引程序及其借鉴 |
|||
李林启 |
政治与法律 |
11 |
形式审查抑或实质审查:实现担保物权案件审查标准探析 |
|||
李喜莲 |
法学评论 |
6 |
也论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 |
|||
2012(3) |
廖永安 |
中国法学 |
3 |
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 |
||
李喜莲 |
法律科学 |
1 |
民事诉讼法上的“利害关系人”之界定 |
|||
彭熙海 |
法学评论 |
3 |
论连带责任案件的诉讼形式 |
|||
8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孙永军 |
现代法学 |
1 |
诉讼事件非讼化新探 |
2013(3) |
严仁群 |
法学研究 |
3 |
诉讼标的之本土路径 |
||
严仁群 |
法律科学 |
2 |
管辖规范中的实体要素 |
|||
吴英姿 |
中外法学 |
3 |
“调解优先”:改革范式与法律解读 |
|||
2012(4) |
严仁群 |
中国法学 |
4 |
二审和解后的法理逻辑 |
||
严仁群 |
法学研究 |
4 |
释明的理论逻辑 |
|||
潘军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经济政策的司法融入 |
|||
马 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自治规则在民事司法裁判中的作用 |
|||
7 |
河南大学法学院 |
2014(4) |
吴泽勇 |
法学研究 |
3 |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适格 |
郝振江 |
法学评论 |
1 |
论非讼事件审判的程序保障 |
|||
吴泽勇 |
法学家 |
3 |
“正义标尺”还是“乌托邦”? |
|||
郑金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7号指导性案例规范依据和裁判理由评析 |
|||
2013(3) |
吴泽勇 |
法学研究 |
1 |
“吴梅案”与判决后和解的处理机制 |
||
吴泽勇 |
清华法学 |
1 |
中国法上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
|||
郝振江 |
法律科学 |
2 |
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的效力 |
|||
6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2014(3) |
赵旭东 |
法学家 |
1 |
民事纠纷解决中合意形成机制的检讨与反思 |
刘加良 |
法律科学 |
4 |
委托调解的制度要素 |
|||
张海燕 |
法学家 |
5 |
民事推定法律效果之再思考 |
|||
2013(2) |
刘加良 |
法商研究 |
4 |
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实效化 |
||
刘加良 |
法学评论 |
4 |
解释论视野中的民事督促起诉 |
|||
2012(1) |
张海燕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推定”和“视为”之语词解读 |
||
6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4(2) |
吴旭莉 |
现代法学 |
3 |
民间借贷案件证明过程之分析 |
张 榕 |
法学评论 |
4 |
对地方法院司法创新之初步反思 |
|||
2013(2) |
卢正敏 |
中国法学 |
4 |
执行程序中的虚假租赁及其法律应对 |
||
齐树洁 |
现代法学 |
3 |
香港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之回顾与前瞻 |
|||
2012(2) |
齐树洁 |
现代法学 |
2 |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成长的启示 |
||
张 榕 |
法律科学 |
5 |
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研究之反思 |
|||
5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014(4) |
周 翠 |
比较法研究 |
1 |
调解与审判的关系:反思与重述 |
周 翠 |
中外法学 |
2 |
协议管辖问题研究对《民事诉讼法》第34条和第127条第2款的解释 |
|||
翁晓斌 |
清华法学 |
2 |
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规则化研究 |
|||
周 翠 |
现代法学 |
6 |
从事实推定走向表见证明 |
|||
2012(1) |
周 翠 |
法学家 |
3 |
我国民事诉讼义务体系的构建 |
||
5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4(2) |
陈 刚 |
中国法学 |
5 |
论我国民事诉讼抗辩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
陈 刚 |
中外法学 |
5 |
苏联民事诉讼法上возражение制度研究 |
|||
2013(2) |
李 浩 |
中国法学 |
3 |
调解归调解,审判归审判: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 |
||
郭海清 |
法学 |
8 |
探索审判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边界 |
|||
2012(1) |
陈 刚 |
清华法学 |
6 |
日本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义原则之解读 |
||
5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14(1) |
王福华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逻辑 |
2013(2) |
王福华 |
中国法学 |
5 |
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可适用性 |
||
王福华 |
清华法学 |
4 |
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研究 |
|||
2012(2) |
赵秀举 |
中外法学 |
4 |
论民事执行救济 |
||
王福华 |
法律科学 |
6 |
协议管辖制度的进步与局限 |
|||
5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4(3) |
张永泉 |
中国法学 |
1 |
必要共同诉讼类型化及其理论基础 |
卜 璐 |
法律科学 |
1 |
诉讼外消费者债务清理制度研究 |
|||
张利民 |
政法论坛 |
5 |
非排他性管辖协议探析 |
|||
2013(1) |
胡亚球 |
清华法学 |
4 |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的中国路径 |
||
2012(1) |
张永泉 |
法学评论 |
1 |
客观真实价值观是证据制度的灵魂 |
||
5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14(2) |
蔡彦敏 |
法学评论 |
2 |
对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法律救济之思考 |
蔡彦敏 |
政法论坛 |
2 |
断裂与修正:我国民事审判组织之嬗变 |
|||
2013(3) |
蔡彦敏 |
中国法学 |
1 |
中国民事司法案件管理机制透析 |
||
蔡彦敏 |
法律科学 |
3 |
以小见大:我国小额诉讼立法之透析 |
|||
巢志雄 |
现代法学 |
3 |
法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 |
|||
5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2014(2) |
刘冬京 |
法学评论 |
1 |
民事指定再审制度的困惑与完善路径 |
胡学军 |
法律科学 |
4 |
表见证明理论批判 |
|||
2013(2) |
胡学军 |
中国法学 |
5 |
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及其证明问题评析 |
||
胡学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证明责任倒置理论批评 |
|||
2012(1) |
胡学军 |
法学家 |
2 |
从“抽象证明责任”到“具体举证责任” |
||
4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4(1) |
陈立风 |
现代法学 |
1 |
论我国版权争议调解机制的基本模式及其治理路径 |
2013(2) |
程政举 |
法学评论 |
2 |
汉代诉讼程序考 |
||
程政举 |
法学 |
7 |
《左传》所反映的春秋诉讼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
|||
2012(1) |
王合静 |
法学评论 |
4 |
论民事判决理由的可接受性 |
||
4 |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
2014(2) |
李 峰 |
现代法学 |
3 |
司法如何回应网络技术进步 |
李 峰 |
法商研究 |
5 |
论程序异议失权 |
|||
2013(1) |
李 峰 |
现代法学 |
4 |
最接近规则:证人特殊作证方式的选择 |
||
2012(1) |
李 峰 |
法律科学 |
4 |
传闻证据规则,抑或直接言词原则 |
||
3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4(1) |
霍海红 |
法律科学 |
5 |
撤诉的诉讼时效后果 |
2013(1) |
霍海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民事诉讼法理论的中国表达 |
||
2012(1) |
霍海红 |
中外法学 |
2 |
胜诉权消灭说的“名”与“实” |
||
3 |
华侨大学法学院 |
2014(1) |
许少波 |
法律科学 |
1 |
论民事起诉前之证据收集 |
2013(1) |
陈慰星 |
现代法学 |
3 |
法院调解“内卷化”与调解资源外部植入 |
||
2012(1) |
许少波 |
法律科学 |
3 |
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立法探讨 |
||
3 |
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
2014(1) |
朱金高 |
法学 |
6 |
小额诉讼制度有效运作之机理 |
2013(1) |
朱金高 |
法律科学 |
5 |
再审事由的深度透析 |
||
2012(1) |
朱金高 |
法学 |
5 |
法院不宜依职权对临时性救济措施决定再审 |
||
3 |
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 |
2013(2) |
郑世保 |
法律科学 |
6 |
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的困境和对策 |
郑世保 |
法学 |
12 |
从第七号指导性案例透析民事抗诉的类型化 |
|||
2014(1) |
郑世保 |
法学评论 |
3 |
ODR 裁决书强制执行机制研究 |
||
2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4(1) |
熊跃敏 |
中国法学 |
1 |
消费者群体性损害赔偿诉讼的类型化分析 |
2013(1) |
刘 璐 |
法学 |
7 |
消费公益诉讼的法律构造 |
||
2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014(1) |
陈杭平 |
中国法学 |
4 |
“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再考察: 以“送达难”为中心 |
2012(1) |
陈杭平 |
法学研究 |
1 |
组织视角下的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 |
||
2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2(2) |
章武生 |
现代法学 |
2 |
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反思与发展进路 |
章武生 |
政法论坛 |
6 |
法院调解与判决的关系 |
|||
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4(1) |
阮丽娟 |
政治与法律 |
1 |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诉权的限制 |
2012(1) |
蔡 虹 |
法商研究 |
2 |
民事再审程序立法的完善 |
||
2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3(2) |
张泽涛 |
法学评论 |
1 |
德国《调解法》述评及其启示 |
陈群峰 |
法学家 |
6 |
论民事执行和解司法审查的本质、功能与效力 |
|||
2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宋 明 |
比较法研究 |
3 |
司法调解的法社会学分析 |
2012(1) |
韩 平 |
法学 |
4 |
我国仲裁裁决双重救济制度之检视 |
||
2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2014(2) |
王 琦 |
中国法学 |
4 |
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 |
杨卫国 |
法律科学 |
3 |
民事简易程序系统之优化 |
|||
2 |
上海大学法学院 |
2014(2) |
史长青 |
法律科学 |
2 |
裁判、和解与法律文化传统 |
袁杜娟 |
法学 |
9 |
上海自贸区仲裁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
|||
2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2013(1) |
谢 伟 |
法学评论 |
2 |
德国环境团体诉讼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
2012(1) |
张晋红 |
中国法学 |
2 |
民事诉讼合并管辖立法研究 |
||
2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
2014(2) |
韩 艳 |
政治与法律 |
1 |
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之正本清源 |
肖春竹 |
政治与法律 |
9 |
民事审判程序控制权滥用及其规制 |
|||
2 |
最高人民法院 |
2012(2) |
江必新 |
法学家 |
2 |
民事复审程序类型化研究 |
王林清 |
法学评论 |
4 |
民事裁定再审问题研究 |
|||
1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2013(1) |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
中国法学 |
4 |
我国民事检察的功能定位和权力边界 |
1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张嘉军 |
法学研究 |
1 |
民事诉讼调解结案率实证研究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2012(1) |
叶自强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论不可逾越的“柴尔线” |
1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刘君博 |
法学 |
12 |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构建 |
1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13(1) |
宋宗宇 |
法学评论 |
6 |
扩展与限制: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确立 |
1 |
辽宁大学法学院 |
2012(1) |
李丽峰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预备合并之诉若干问题研究 |
1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3(1) |
陈承堂 |
法律科学 |
6 |
宏观调控公益诉讼起诉资格的构建 |
1 |
贵州大学法学院 |
2012(1) |
范电勤 |
法学 |
8 |
“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宪法审视 |
1 |
西南大学法学院 |
2014(1) |
黄 毅 |
中外法学 |
2 |
部分请求论之再检讨 |
1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刘 敏 |
法商研究 |
6 |
二次离婚诉讼审判规则的实证研究 |
1 |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
2013(1) |
柯阳友 |
法学评论 |
5 |
也论民事诉讼中的禁止重复起诉 |
1 |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3(1) |
刘显鹏 |
法学评论 |
2 |
合意为本: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应然基调 |
1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3(1) |
蔡泳曦 |
现代法学 |
5 |
民事案件“调解优先”政策再思考 |
1 |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刘仲屹 |
比较法研究 |
5 |
小额诉讼程序及其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完善 |
1 |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3(1) |
何永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乡村社会嬗变与人民调解制度变迁 |
1 |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
2012(1) |
赵 蕾 |
比较法研究 |
4 |
诉讼与非讼的再区分 |
1 |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
2012(1) |
王学棉 |
比较法研究 |
5 |
美国民事诉讼管辖权研究 |
1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4(1) |
李双元 |
法商研究 |
3 |
论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适用 |
1 |
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
2013(1) |
张 颖 |
法学 |
7 |
环境公益诉讼费用规则的思考 |
1 |
国家检察官学院 |
2014(1) |
杨会新 |
现代法学 |
4 |
去公共利益化与案件类型化 |
1 |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张 艳 |
政治与法律 |
6 |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
1 |
北京科技大学法律系 |
2013(1) |
侯登华 |
政法论坛 |
6 |
试论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
1 |
山东政法学院 |
2013(1) |
管洪彦 |
法律科学 |
4 |
农民集体成员派生诉讼的合理性与制度建构 |
1 |
山东财政学院 |
2012(1) |
韩清怀 |
法商研究 |
2 |
论调解制度在民事检察监督中的引入 |
1 |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
2012(1) |
肖柳珍 |
法商研究 |
5 |
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制度改革及其借鉴 |
1 |
国家环保部政策法规司 |
2013(1) |
别 涛 |
法学评论 |
1 |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新起点 |
1 |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
2012(1) |
荣学磊 |
法学 |
2 |
对司法裁判偏离公正现象的法理分析 |
1 |
德国萨尔大学 |
2012(1) |
任 重 |
比较法研究 |
5 |
民事诉讼真实义务边界问题研究 |
1 |
卢森堡马克思·普朗克国际程序法、欧洲程序法和私人规制程序法所 |
2013(1) |
卢 佩 |
现代法学 |
6 |
德国关于不确定法律概念之第三审级司法审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