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24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4(7) |
张中秋 |
中国法学 |
2 |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 |
张晋藩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古代司法文明与当代意义 |
|||
刘盈皎 |
政法论坛 |
2 |
清代生员告呈资格新探 |
|||
张中秋 |
法学 |
5 |
传统中国国家观新探 |
|||
邵 方 |
政法论坛 |
3 |
中国古代一统与自治相结合的民族秩序浅析 |
|||
李富鹏 |
中外法学 |
4 |
共识与争议 |
|||
孙 旭 |
政法论坛 |
4 |
明代白话小说的法律文献价值 |
|||
2013(10) |
张德美 |
政法论坛 |
1 |
古代乡官的嬗变 |
||
邵 方 |
比较法研究 |
2 |
儒家思想对西夏法制的影响 |
|||
张晋藩 |
法商研究 |
2 |
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
朱洁琳 |
政法论坛 |
2 |
唐代判词的法律特征与文学特征 |
|||
张中秋 |
法学 |
5 |
如何使法史学有思想和影响 |
|||
张中秋 |
政法论坛 |
3 |
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一部优秀的法典 |
|||
李 青 |
政法论坛 |
4 |
清代民事诉讼意识的萌发——以清代档案为视角 |
|||
顾 元 |
政法论坛 |
5 |
“干分嫁娶”及其法律实践 |
|||
张晋藩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与理性 |
|||
邵 方 |
法学评论 |
6 |
略论西夏法典对契约的规制 |
|||
2012(7) |
张中秋 |
中国法学 |
3 |
传统中国的法秩序及其构成原理与意义 |
||
张晋蕃 |
现代法学 |
1 |
综论中国古代司法渎职问题 |
|||
刘广安 |
中外法学 |
2 |
令在中国古代的作用 |
|||
张晋藩 |
政法论坛 |
2 |
清开国肇基时期法制概论 |
|||
赵 晶 |
比较法研究 |
2 |
近代以来日本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源流 |
|||
张 群 |
政法论坛 |
3 |
中国近代保密法制与新闻自由 |
|||
金 眉 |
政法论坛 |
6 |
宋代奁产的法律分析 |
|||
24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4(9) |
王立民 |
法学 |
1 |
论上海法制近代化中的区域治理 |
何勤华 |
比较法研究 |
2 |
法律翻译在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完整实践 |
|||
王立民 |
政治与法律 |
9 |
抵触或接受:华人对中国租界法制的态度 |
|||
王立民 |
法学研究 |
5 |
中国唐律研究三十年 |
|||
王立民 |
现代法学 |
5 |
中国古代的律文解释与近代的刑法法条解释之比较 |
|||
何勤华 |
法学 |
11 |
宗教法本质考 |
|||
陈 颐 |
法学 |
11 |
寻找“公民—国家”之外的结构和力量 |
|||
何勤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宗教法变迁考 |
|||
何勤华 |
政治与法律 |
12 |
法治与王权的博弈:布雷克顿的实践 |
|||
2013(11) |
何勤华 |
中国法学 |
3 |
新中国法学发展规律考 |
||
陈灵海 |
法学研究 |
1 |
国家图书馆周字51号文书辨疑与唐格复原 |
|||
何勤华 |
现代法学 |
1 |
大陆法系变迁考 |
|||
于 明 |
中外法学 |
1 |
古代宪制、法律职业与主权者革命 |
|||
于 明 |
清华法学 |
2 |
早期普通法中的司法治理与自发秩序 |
|||
何勤华 |
中外法学 |
2 |
法学观念本土化考 |
|||
李秀清 |
比较法研究 |
3 |
品读朝阳 |
|||
于 明 |
法学家 |
3 |
法庭、司法与地方治理 |
|||
何勤华 |
法律科学 |
4 |
关于大陆法系研究的几个问题 |
|||
陈 颐 |
法学 |
8 |
清末民国时期法典翻译序说 |
|||
王立民 |
中外法学 |
5 |
中国地方法制史研究的前世与今生 |
|||
2012(4) |
于 明 |
中外法学 |
1 |
政体、国体与建国 |
||
张海峰 |
现代法学 |
3 |
唐律“十恶”一词的佛教渊源 |
|||
王立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略论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 |
|||
王 沛 |
法学 |
10 |
刑鼎源于何时 |
|||
12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4(7) |
许小亮 |
法学 |
5 |
从欧洲普通法到共同法中世纪法律史的另一种叙事 |
谢舒晔 |
法学 |
10 |
从“道不拾遗”到“道可拾遗”看中国古代私权的发展 |
|||
方 潇 |
政法论坛 |
2 |
历史语境论下的宪政情怀及表达 |
|||
汪雄涛 |
中外法学 |
2 |
迈向生活的法律史 |
|||
方 潇 |
中外法学 |
5 |
现代性抑或中国性——历法在明末以来的法律命运 |
|||
方 潇 |
法学家 |
3 |
遭遇“替身”:代人受刑现象的历史析论 |
|||
汪雄涛 |
政法论坛 |
6 |
清代司法的中层影像:一个官员的知府与臬司经历 |
|||
2013(2) |
方 潇 |
法商研究 |
1 |
孔子“无讼”思想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
||
汪雄涛 |
法学评论 |
4 |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三种神话 |
|||
2012(3) |
方 潇 |
法学研究 |
1 |
中国古代的代亲受刑现象探析 |
||
李德嘉 |
法学 |
8 |
王者不得制人之私 |
|||
艾永明 |
比较法研究 |
6 |
官当新论 |
|||
10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4(1) |
马小红 |
法学研究 |
1 |
中华法系中“礼”“律”关系之辨正 |
2013(4) |
范依畴 |
法学 |
1 |
民间司法公正观念的神话表述及其特征 |
||
尤陈俊 |
法商研究 |
3 |
“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的比较研究 |
|||
张舜玺 |
法学评论 |
5 |
公益与私益之间:论文物保护法的价值取向 |
|||
朱 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原则化与规则化 |
|||
2012(5) |
尤陈俊 |
法商研究 |
2 |
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 |
||
沈玮玮 |
政法论坛 |
2 |
文若其人: 赵舒翘与《提牢备考》互证 |
|||
尤陈俊 |
法学家 |
4 |
明清中国房地买卖俗例中的习惯权利 |
|||
尤陈俊 |
中外法学 |
4 |
“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 |
|||
尤陈俊 |
法学 |
12 |
阴影下的正当性 |
|||
10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4(3) |
苏亦工 |
清华法学 |
1 |
因革与依违——清初法制上的满汉分歧一瞥 |
李 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墨子与先秦“法”学兴起 |
|||
陈新宇 |
中外法学 |
3 |
帝制中国的法源与适用论纲——以比(附)为中心的展开 |
|||
2013(6) |
苏亦工 |
中外法学 |
1 |
仁、爱与权利:兼说费孝通先生暮年的“文化自觉” |
||
苏亦工 |
法学家 |
2 |
官制、语言与司法 |
|||
陈寒非 |
现代法学 |
3 |
“律”义探源 |
|||
李 平 |
法学家 |
4 |
试论中国早期“理讼”问题中的公私矛盾 |
|||
高鸿钧 |
法律科学 |
5 |
古代印度法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
|||
梁洪明 |
政法论坛 |
6 |
马锡五审判与中国革命 |
|||
2012(1) |
王帅一 |
中外法学 |
6 |
明清时代官方对于契约的干预:通过“税契”方式的介入 |
||
8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4(1) |
邓长春 |
现代法学 |
3 |
中古法制文明论——以“法理”为中心的考察 |
2013(2) |
陈 锐 |
现代法学 |
4 |
唐代判词中的法意、逻辑与修辞 |
||
曾代伟 |
现代法学 |
5 |
抗日战争大后方司法改革论纲 |
|||
2012(5) |
龙大轩 |
法学研究 |
2 |
八议成制于汉论考 |
||
吕志兴 |
政法论坛 |
1 |
南朝律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
孙德鹏 |
现代法学 |
1 |
历史精神与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 |
|||
孙德鹏 |
政法论坛 |
4 |
宪政补丁沈玄庐 |
|||
董彦斌 |
政法论坛 |
5 |
摆荡在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四种光谱:民初宪政新论 |
|||
8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4(3) |
李 栋 |
政法论坛 |
1 |
鸦片战争前后英美法知识在中国的输入与影响 |
陈景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唐宋州县治理的本土经验:从宋代司法职业化的趋向说起 |
|||
陈景良 |
法学评论 |
3 |
清明时节说包公: 包公“司法之神”形象的形成动因与观念基础 |
|||
2013(4) |
李 栋 |
中国法学 |
2 |
讼师在明清时期的评价及解析 |
||
马一德 |
法学研究 |
6 |
政治变革与国家能力——对中国近代宪治探寻的再思考 |
|||
屈永华 |
法商研究 |
5 |
从儒家孝道的法律化看法律维护道德的限度 |
|||
武 乾 |
法学 |
12 |
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
|||
2012(1) |
屈永华 |
法学研究 |
5 |
准五服以制罪是对儒家礼教精神的背离 |
||
8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14(2) |
徐忠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晚清河南王树汶案的黑幕与平反 |
徐忠明 |
政法论坛 |
1 |
内结与外结:清代司法场域的权力游戏 |
|||
2013(2) |
徐忠明 |
法学家 |
1 |
台前与幕后: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 |
||
李俊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论宋代官员的鬼神信仰对其司法实践的影响 |
|||
2012(4) |
郑琼现 |
法学评论 |
1 |
军政之治与宪政之病 |
||
杜 金 |
政法论坛 |
3 |
献疑与商榷:从“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说起 |
|||
杜 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读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员的职业素养 |
|||
马作武 |
中外法学 |
6 |
先秦法家重刑主义批判 |
|||
6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4(2) |
俞 江 |
法学 |
6 |
论清代合同的类型——基于徽州合同文书的实证分析 |
刘 鄂 |
清华法学 |
6 |
依违于礼教与宗教之间 |
|||
2013(2) |
俞 江 |
法学 |
6 |
论清代“细事”类案件的投鸣与乡里调处 |
||
饶传平 |
中外法学 |
4 |
“得依法律限制之”:《临时约法》基本权利条款源流考 |
|||
2012(2) |
饶传平 |
政法论坛 |
5 |
宪政与革命: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孤军”困境 |
||
李贵连 |
政法论坛 |
3 |
民主法治:法制现代化的诉求 |
|||
5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3(3) |
李启成 |
中国社会科学 |
11 |
清末比附援引与罪刑法定存废之争 |
李启成 |
比较法研究 |
1 |
儒学信仰、法政新知与议员风骨 |
|||
李启成 |
法学家 |
3 |
议事之学与近代中国的民权演进 |
|||
2012(2) |
章永乐 |
法学家 |
2 |
“必要而危险”的权力:民初宪政争衡中的行政专权 |
||
李启成 |
清华法学 |
6 |
帝制法治的两面 |
|||
5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4(1) |
马 腾 |
法学评论 |
3 |
墨家平等思想探析 |
2013(4) |
徐国栋 |
现代法学 |
2 |
元首制时代的罗马宪法文本研究 |
||
徐国栋 |
法学家 |
2 |
论《惩治通奸的优流斯法》秉承的追诉时效制度及其近现代流变 |
|||
朱 腾 |
现代法学 |
3 |
为礼所缚的汉代皇权 |
|||
徐国栋 |
清华法学 |
3 |
论罗马平民争取权利的非暴力不合作斗争 |
|||
4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4(2) |
郑 智 |
法律科学 |
3 |
刑讯与五听:“情实”背后的身体思维模式 |
何邦武 |
中国法学 |
3 |
亲属作证制度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及启示 |
|||
2012(2) |
公丕祥 |
法律科学 |
3 |
司法主权与领事裁判权 |
||
公丕祥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司法人道主义的历史进步 |
|||
4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3(1) |
赵馥洁 |
法律科学 |
4 |
论先秦法家的价值体系 |
2012(3) |
闫晓君 |
法律科学 |
2 |
汉代继承问题刍议 |
||
汪世荣 |
法律科学 |
4 |
中国古代的民事诉讼习惯 |
|||
陈 玺 |
法律科学 |
5 |
唐代奴仆告主现象考论 |
|||
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4(1) |
高汉成 |
政法论坛 |
5 |
中国近代刑法继受的肇端和取向 |
2013(2) |
张琮军 |
政法论坛 |
1 |
汉代刑事证据在司法监督制度中的运用 |
||
张琮军 |
现代法学 |
6 |
汉代简牍文献刑事证据材料考析 |
|||
3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2014(1) |
武树臣 |
中外法学 |
1 |
寻找最初的“仁” |
2013(1) |
武树臣 |
中外法学 |
1 |
寻找最初的“夷” |
||
2012(1) |
牟宪魁 |
法学评论 |
3 |
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权与宪法解释制度研究 |
||
3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4(1) |
钟 盛 |
法学评论 |
3 |
汉代下行文书“教”的法效力分析 |
2013(1) |
陈子远 |
法学评论 |
2 |
中国考绩文化与宪政原理的方枘圆凿 |
||
2012(1) |
柳正权 |
法学评论 |
6 |
论唐律中的立法拟制及成因 |
||
3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4(2) |
尹成波 |
法学家 |
2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整合:唐代“别籍异财法”研究 |
王志强 |
中外法学 |
3 |
清代刑事司法事实判定中的程序规则 |
|||
2012(1) |
王志强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辛亥革命后基层审判的转型与承续 |
||
3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徐祖澜 |
中外法学 |
3 |
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
2012(2) |
夏锦文 |
政法论坛 |
6 |
法律哲学发展的逻辑与方法 |
||
周立胜 |
法律科学 |
6 |
士与骑士制度及其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 |
|||
3 |
福州大学法学院 |
2013(3) |
蔡晓荣 |
清华法学 |
1 |
文本、判解及学说:近代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生成谱系 |
蔡晓荣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的理论谱系:知识立场的回顾与梳理 |
|||
蔡晓荣 |
法学家 |
6 |
从负债应偿到破产免责:破产债务清偿责任衍进的中国法律史叙事 |
|||
3 |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
2014(1) |
肖周录 |
法学研究 |
1 |
陕甘宁边区判例汇编考略 |
2013(1) |
张 敏 |
政法论坛 |
5 |
清代人身典权的法律规制 |
||
2012(1) |
肖周录 |
法学家 |
6 |
马锡五审判方式新探 |
||
3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3(2) |
崔兰琴 |
比较法研究 |
3 |
辛亥革命理念与民初地方自治探索 |
崔兰琴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古代婚变中的妇女保障及其司法特点 |
|||
2012(1) |
崔兰琴 |
政法论坛 |
2 |
独立抑或附属: 再论和离的法律地位 |
||
2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2013(1) |
霍存福 |
现代法学 |
6 |
唐代判词中的实判 |
2012(1) |
吕 丽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传统慎刑观对“制刑之义”的阐释 |
||
2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3(1) |
宋 玲 |
法学 |
3 |
论清代东北地区土地的特殊保护 |
2012(1) |
邓建鹏 |
法学家 |
5 |
词讼与案件:清代的诉讼分类及其实践 |
||
2 |
河南大学法学院 |
2014(1) |
陈胜强 |
法学评论 |
4 |
政治决断掩盖了“权力决断” |
2013(1) |
宋国华 |
法律科学 |
5 |
秦汉律“购赏”考 |
||
2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张先昌 |
法学 |
4 |
中国传统社会对执法公信力的追求 |
2013(1) |
张先昌 |
法学 |
5 |
隋唐监察法律文化论 |
||
2 |
上海政法学院 |
2014(1) |
倪正茂 |
法学 |
1 |
从法律激励看对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继承 |
2012(1) |
肖先辉 |
现代法学 |
4 |
古罗马公权力的构成与近现代西方政权结构的基本模式 |
||
2 |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4(1) |
蒋铁初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中国古代刑讯的目的与代价分析 |
2013(1) |
蒋铁初 |
法学研究 |
5 |
中国古代审判中的狱贵初情 |
||
2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4(2) |
范忠信 |
法律科学 |
4 |
律令关系、礼刑关系与律令制法律体系演进 |
范忠信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起源时期中国法制和秩序的基本旨趣与特征 |
|||
2 |
2013(1) |
张本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吏强官弱,浸以成风”:宋代奇特司法现象的内在机理解读 |
|
2012(1) |
张本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变革与转型: 宋代 “别籍异财”法的时代特色、成因及意义论析 |
||
2 |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张田田 |
法学家 |
5 |
《唐律疏议》中的“及”字例析 |
2013(1) |
冯学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契约文书的伪造、防伪与辨伪 |
||
1 |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检察院 |
2013(1) |
茆 巍 |
中国社会科学 |
7 |
清代司法检验制度中的洗冤与检骨 |
1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孙光妍 |
法学研究 |
2 |
哈尔滨解放区对外侨案件的审理 |
1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原美林 |
法学研究 |
3 |
明清家族司法探析 |
1 |
辽宁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刘笃才 |
法学研究 |
6 |
律令法体系向律例法体系的转换 |
1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张仁善 |
法学 |
2 |
论民国时期收复司法主权的法理抗争 |
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傅广宇 |
比较法研究 |
4 |
赫尔穆特·科英与欧洲私法史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2013(1) |
赵 明 |
法学研究 |
4 |
重评礼刑合一的法制构架 |
1 |
山西大学法学院 |
2013(1) |
李 麒 |
比较法研究 |
2 |
中国传统刑事诉讼文化的双重性格 |
1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12(1) |
衡爱民 |
法学评论 |
1 |
张之洞“变法不变道”的变法观新探 |
1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2012(1) |
汪雄涛 |
政法论坛 |
5 |
明清交往礼俗中的利益平衡 |
1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2012(1) |
肖洪泳 |
法学家 |
6 |
中国古代死刑观的人性基础 |
1 |
海南大学法学院 |
2013(1) |
叶英萍 |
政法论坛 |
2 |
民拿害民官吏析 |
1 |
安徽大学法学院 |
2012(1) |
沈 岚 |
比较法研究 |
1 |
新生活运动与中国近代的治安处罚法 |
1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2(1) |
程政举 |
法律科学 |
1 |
经义决狱与汉代衡平法的形成和发展 |
1 |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吕铁贞 |
法学 |
3 |
晚清铁路外债之恶例与流弊: 中比卢汉铁路借款合同的考察 |
1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 |
2012(1) |
杨利敏 |
比较法研究 |
4 |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国家构建意义 |
1 |
汕头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张 勤 |
法学家 |
4 |
法律精英、法律移植和本土化:以民国初期的修订法律馆为例 |
1 |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4(1) |
王志林 |
法学家 |
3 |
中国传统法律解释的技术与意蕴 |
1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4(1) |
谢红星 |
法学家 |
6 |
唐代的请托及其法律治理困境 |
1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2012(1) |
柏 桦 |
现代法学 |
2 |
洪武年间《大明律》编纂与适用 |
1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张洪林 |
法学评论 |
1 |
清代四川盐法综论 |
1 |
重庆交通大学 |
2013(1) |
苏 洁 |
现代法学 |
3 |
宋代家法族规与基层社会治理 |
1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喻 中 |
清华法学 |
6 |
民国初年的司法独立 |
1 |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4(1) |
何永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法律之儒家化商兑 |
1 |
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吴佩林 |
中外法学 |
6 |
从《南部档案》看清代县审民事诉讼大样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系 |
2014(1) |
张 松 |
政法论坛 |
5 |
从公议到公断:清至民国民间商事解纷形式的嬗变 |
1 |
甘肃政法学院 |
2012(1) |
刘晓林 |
法学研究 |
5 |
唐律误杀考 |
1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2014(1) |
胡祥雨 |
法学家 |
3 |
清代“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考论 |
1 |
吉林大学文学院 |
2012(1) |
孙 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看汉代处罚文书犯罪的特点 |
1 |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
2014(1) |
杜正贞 |
政法论坛 |
3 |
民国的招赘婚书与招赘婚诉讼 |
1 |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2014(1) |
陈 颀 |
中外法学 |
5 |
司法冤案与儒家礼法——以《窦娥冤》为例 |
1 |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2012(1) |
宦盛奎 |
政法论坛 |
1 |
破碎舞台下的观看者 |
1 |
《中国法学》杂志社 |
2013(1) |
李 游 |
比较法研究 |
3 |
西法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 |
1 |
中国宗教学会 |
2014(1) |
陈义和 |
比较法研究 |
4 |
佛教观念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初探 |
1 |
江苏省政府法制办公室 |
2013(1) |
宋宇文 |
法律科学 |
2 |
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 |
1 |
国家图书馆 |
2012(1) |
刘冰雪 |
政法论坛 |
4 |
清代风水争讼研究 |
1 |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
2013(1) |
梁 健 |
现代法学 |
2 |
魏晋谋反罪中的兄弟连坐 |
1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2012(1) |
谢雄伟 |
法学评论 |
5 |
清帝国对蒙古地区的刑事立法与司法特点 |
1 |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 |
2013(1) |
段晓彦 |
法学研究 |
5 |
《大清现行刑律》与民初民事法源 |
1 |
北京大磬华律师事务所 |
2013(1) |
成方晓 |
中外法学 |
4 |
由起草修改过程看《临时约法》的政体选择倾向 |
1 |
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 |
2012(1) |
汪清阳 |
法律科学 |
1 |
怀柔远人:中葡法文化初交汇 |
1 |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2012(1) |
柳立言 |
中国社会科学 |
8 |
南宋的民事裁判:同案同判还是异判 |
1 |
德国弗莱堡大学 |
2013(1) |
马 丁 |
中外法学 |
3 |
罗马法上的“诉”:构造、意义与演变 |
1 |
2012(1) |
汪 洋 |
比较法研究 |
3 |
罗马共和国李其尼·塞斯蒂亚法研究 |
|
1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
2012(1) |
苏基朗 |
清华法学 |
5 |
有法无天?严复译《天演论》对20世纪初中国法律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