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数 |
科研单位 |
年度 |
作者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52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4(21) |
舒国滢 |
清华法学 |
1 |
欧洲人文主义法学的方法论与知识谱系 |
蒋立山 |
法学家 |
1 |
中国法治指数设计的理论问题 |
|||
陈 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从诠释学立场对考夫曼推理体系的分析和完善 |
|||
沈宏彬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重访证成性与正当性:基于责任概念的重构 |
|||
宋旭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学视角的图尔敏论证理论 |
|||
陈景辉 |
法学 |
3 |
法理论为什么是重要的 |
|||
王新宇 |
政法论坛 |
2 |
女性贞洁与法律的操守 |
|||
雷 磊 |
法律科学 |
2 |
法律论证中的权威与正确性 |
|||
雷 磊 |
中外法学 |
2 |
法律程序为什么重要?反思现代社会中程序与法治的关系 |
|||
徐 爽 |
政法论坛 |
3 |
马伯里案的起航 |
|||
陈景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权利和义务是对应的吗? |
|||
雷 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法律权利的逻辑分析:结构与类型 |
|||
黄泽敏 |
法商研究 |
4 |
指导性案例援引方式之规范研究 |
|||
刘 星 |
清华法学 |
4 |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可能”的运行逻辑:法律与文学 |
|||
白 晟 |
政法论坛 |
4 |
不该遗忘的法科学人费青 |
|||
卢春龙 |
政法论坛 |
4 |
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 |
|||
舒国滢 |
法学评论 |
5 |
论近代自然科学对法学的影响 |
|||
舒国滢 |
比较法研究 |
5 |
17、18世纪欧洲自然法学说:方法、知识谱系与作用 |
|||
王英伟 |
政法论坛 |
6 |
文明复兴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再造 |
|||
许慧芳 |
政法论坛 |
6 |
论文学中的法律——以英美法理学研究为例 |
|||
郑永流 |
清华法学 |
6 |
重识法学:学科矩阵的建构 |
|||
2013(17) |
刘 星 |
中国法学 |
1 |
判决书“附带”:以中国基层司法“法官后语”实践为主线 |
||
陈景辉 |
中国法学 |
3 |
同案同判:法律义务还是道德要求 |
|||
雷 磊 |
法学研究 |
1 |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
|||
舒国滢 |
比较法研究 |
1 |
罗马法学成长中的方法论因素 |
|||
舒国滢 |
清华法学 |
1 |
法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
|||
栗 峥 |
现代法学 |
1 |
流动中的乡村纠纷 |
|||
席 涛 |
政法论坛 |
1 |
立法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下) |
|||
陈景辉 |
政法论坛 |
1 |
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批判 |
|||
郑玉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律道德主义的立场与辩护 |
|||
刘 星 |
清华法学 |
2 |
如何看待普通人“旁观式”法律态度 |
|||
张 清 |
政法论坛 |
2 |
艺术性语言在辩护词中的体现 |
|||
刘承韪 |
比较法研究 |
3 |
比较法的兴衰之势与中国取向 |
|||
舒国滢 |
法律科学 |
3 |
波伦亚注释法学派:方法与风格 |
|||
杨玉圣 |
政法论坛 |
3 |
论小区善治面临的主要矛盾——兼论小区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
|||
张 卿 |
比较法研究 |
4 |
证明标准的经济学分析 |
|||
舒国滢 |
中外法学 |
5 |
评注法学派的兴盛与危机:一种基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考察 |
|||
张保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世界法治指数对中国法治评估的借鉴意义 |
|||
2012(14) |
栗 峥 |
中国法学 |
1 |
国家治理中的司法策略:以转型乡村为背景 |
||
郑永流 |
中国法学 |
4 |
中国法圈:跨文化的当代中国法及未来走向 |
|||
单 纯 |
法学家 |
1 |
论人的道德权利与社会变革的合法性 |
|||
陈景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律的内在价值与法治 |
|||
姜登峰 |
政法论坛 |
2 |
法律起源的人性分析 |
|||
雷 磊 |
法学家 |
2 |
融贯性与法律体系的建构 |
|||
舒国滢 |
政法论坛 |
2 |
“争点论”探赜 |
|||
雷 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原则理论与法概念争议 |
|||
胡霁光 |
比较法研究 |
2 |
法律与世俗——从《伤逝》到《小二黑结婚》中的婚姻自由问题谈起 |
|||
陈景辉 |
法律科学 |
4 |
道德善、理性化与法的规范性 |
|||
舒国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西塞罗的《论题术》研究 |
|||
舒国滢 |
法学 |
9 |
追问古代修辞学与法学论证技术之关系 |
|||
席 涛 |
政法论坛 |
5 |
立法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上) |
|||
刘 力 |
法学评论 |
5 |
香港非营利组织在内地活动合法性的法律适用问题 |
|||
35 |
吉林大学法学院(及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
2014(15) |
姚建宗 |
中国社会科学 |
6 |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实践概念 |
李拥军 |
中国法学 |
6 |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博弈: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 |
|||
张文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全面推进法制改革,加快法治中国建设 |
|||
张文显 |
现代法学 |
1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中国司法 |
|||
黄文艺 |
法商研究 |
1 |
法律商业主义解析 |
|||
张文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新时期政法工作的实践辩证法 |
|||
刘小平 |
法商研究 |
2 |
中国法律信仰论的内在悖论及其超越 |
|||
伊 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家庭伦理的儒学内涵与权利的备选位置 |
|||
王 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慈善立法的行为心理基点 |
|||
黄文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司法公开意义深远 |
|||
黄文艺 |
法律科学 |
5 |
权利本位论新解——以中西比较为视角 |
|||
钱大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环境法应当以权利为本位 |
|||
李拥军 |
法律科学 |
6 |
“规训”的司法与“被缚”的法官 |
|||
瞿郑龙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政治逻辑 |
|||
钭晓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法学理论体系 |
|||
2013(8) |
姚建宗 |
法律科学 |
5 |
中国法治指数设计的思想维度 |
||
侯学宾 |
法商研究 |
4 |
我国法官等级制度之检讨 |
|||
黄文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纲领 |
|||
朱 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自觉建构 |
|||
刘雪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途径 |
|||
刘红臻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标志 |
|||
李拥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
|||
谷昭民 |
现代法学 |
4 |
中国开展法律外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
|||
2012(12) |
姚建宗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 |
||
吴 彦 |
政法论坛 |
1 |
法律体系的存在和效力:强加与承认之间 |
|||
张伟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从功利到道义: 当代中国权利观念道德基础的构建 |
|||
李拥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性的自治与规制 |
|||
姚建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 |
|||
丰 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法律治理中的激励模式 |
|||
李拥军 |
法学 |
4 |
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
|||
李拥军 |
法律科学 |
3 |
自私的基因与两性博弈:人类婚姻制度生存机理的生物学解释 |
|||
朱 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权威、共同善与内在观点 |
|||
王奇才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中国法学的苏联渊源 |
|||
张文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体系初论 |
|||
刘小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法学中西之间:西方法学在中国法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贡献和定位 |
|||
33 |
华东政法大学 |
2014(18) |
魏 琼 |
中国法学 |
2 |
法律教育的起源:兼议对当下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启示 |
马长山 |
法律科学 |
1 |
公共议题下的权力“抵抗”逻辑 |
|||
董保华 |
法学 |
2 |
社会法研究中“法律部门”与“法律理念”的关系 |
|||
宋远升 |
法学评论 |
3 |
论检察官职业伦理的构成及建构 |
|||
马长山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法治中国”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
|||
刘风景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法条序号的功能定位与设置技术 |
|||
刘风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拟人法律观的方法论意义 |
|||
陆宇峰 |
现代法学 |
4 |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功能、异化与规制 |
|||
陆宇峰 |
政法论坛 |
4 |
“自创生”系统论法学:一种理解现代法律的新思路 |
|||
陈金钊 |
法学评论 |
6 |
“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 |
|||
陈金钊 |
法学 |
8 |
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及改革顶层设计 |
|||
陆宇峰 |
法学 |
9 |
以社会治理创新迎接法制改革转型 |
|||
王 涛 |
法学 |
9 |
网络公共言论的法治内涵与合理规制 |
|||
马金芳 |
法学 |
11 |
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治理中的自治与法治 |
|||
蔡金荣 |
法学 |
12 |
授权国务院暂时调整法律实施的法理问题 |
|||
马长山 |
法商研究 |
6 |
网络反腐的“体制外”运行及其风险控制 |
|||
陈金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重视裁判的可接受性 |
|||
刘松山 |
政治与法律 |
12 |
立法规划之淡化与反思 |
|||
2013(8) |
程金华 |
中外法学 |
1 |
法律人从政——合理性分析及其验证 |
||
蒋德海 |
法学评论 |
4 |
我国的泛法律监督之困境及其出路 |
|||
王 申 |
法学 |
8 |
从“法官集体嫖娼事件”看司法伦理规范建设的重要性 |
|||
张 驰 |
法学 |
10 |
对有效法律行为内容的法律要求论 |
|||
陈金钊 |
现代法学 |
5 |
解决“疑难”案件的法律修辞方法 |
|||
陈金钊 |
法律科学 |
5 |
权力修辞向法律话语的转变 |
|||
马长山 |
法商研究 |
5 |
法外“政治合法性”对司法过程的影响及其消除 |
|||
陈金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法治方式所需要的姿态 |
|||
2012(7) |
程金华 |
中国社会科学 |
7 |
法律变迁的结构性制约 |
||
马长山 |
法学研究 |
2 |
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机制与走向 |
|||
张善根 |
法商研究 |
4 |
关于社会公众对法律人信任的探析 |
|||
魏 琼 |
比较法研究 |
4 |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功能之考察 |
|||
程金华 |
法学 |
11 |
中国律师择业理性分析 |
|||
王 申 |
法学 |
11 |
科层行政化管理下的司法独立 |
|||
王 申 |
法律科学 |
6 |
法官的理性认知与司法前见 |
|||
26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2014(8) |
凌 斌 |
法学研究 |
6 |
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组织基础与运行机制 |
赖骏楠 |
中外法学 |
1 |
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之重构 |
|||
葛云松 |
中外法学 |
2 |
法学教育的理想 |
|||
张 骐 |
中外法学 |
2 |
论类似案件的判断 |
|||
张 骐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论类似案件应当类似审判 |
|||
孙海波 |
法律科学 |
4 |
道德难题与立法选择——法律道德主义立场及实践检讨 |
|||
苏 力 |
法商研究 |
5 |
中国法学研究格局的流变 |
|||
侯 猛 |
法商研究 |
5 |
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 |
|||
2013(13) |
凌 斌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法民关系” |
||
苏 力 |
中国社会科学 |
12 |
文化制度与国家构成——以“书同文”和“官话”为视角 |
|||
苏 力 |
中国法学 |
5 |
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
|||
凌 斌 |
法学研究 |
3 |
规则选择的效率比较:以环保制度为例 |
|||
孙海波 |
法律科学 |
1 |
疑难案件的法哲学争议 |
|||
陈 坤 |
法商研究 |
1 |
重申法律解释的明晰性原则 |
|||
张 骐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再论指导性案例效力的性质与保证 |
|||
杨天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凯尔森对自然法学说批判的再思考 |
|||
唐应茂 |
法学 |
4 |
法律实证研究的受众问题 |
|||
凌 斌 |
法学家 |
4 |
从《清帝逊位诏书》解读看国家建立的规范基础 |
|||
孙海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告别司法三段论? |
|||
凌 斌 |
政法论坛 |
5 |
法律的性质:一个法律经济学视角 |
|||
许德峰 |
中外法学 |
5 |
法教义学的应用 |
|||
2012(5) |
凌 斌 |
中国法学 |
6 |
法律救济的规则选择:财产规则、责任规则与卡梅框架的法律经济学重构 |
||
凌 斌 |
中外法学 |
1 |
法律与情理:法治进程的情法矛盾与伦理选择 |
|||
陈 坤 |
法律科学 |
1 |
疑难案件、司法判决与实质权衡 |
|||
丁晓东 |
中外法学 |
2 |
美国政制的政治哲学意义 |
|||
陈兴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案例指导制度的法理考察 |
|||
26 |
山东大学法学院(及威海分校) |
2014(9) |
焦宝乾 |
中国法学 |
6 |
逻辑与修辞:一对法学研究范式的中西考察 |
齐延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平等雇佣的法理 |
|||
郑智航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外国法与案例在本国司法中的运用 |
|||
孙光宁 |
法学家 |
4 |
“末位淘汰”的司法应对 |
|||
潘 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对赌协议第一案”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
|||
孙光宁 |
政治与法律 |
8 |
目的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适用方式 |
|||
郑智航 |
法学家 |
6 |
中国量化法治实践中的指数设计 |
|||
陈 坤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疑难案件中的法律概念与立法意图 |
|||
郑智航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理论的主旨与内核 |
|||
2013(7) |
吴丙新 |
法学 |
1 |
传统司法意识形态的反思与修正 |
||
郑智航 |
法商研究 |
2 |
论免于贫困的权利在中国的实现 |
|||
张 帆 |
法律科学 |
4 |
多元化、分歧与公众参与立法的难题 |
|||
汪全胜 |
法商研究 |
4 |
论法律文本中“过渡条款”的规范化设置 |
|||
孙光宁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法律规范的意义边缘及其解释方法 |
|||
郑智航 |
法学 |
11 |
论最高人民法院裁判规则的形成功能 |
|||
孙光宁 |
法商研究 |
6 |
法律推理在司法中的融贯运作 |
|||
2012(10) |
陈金钊 |
中国法学 |
1 |
法律人思维中的规范隐退 |
||
魏治勋 |
法学评论 |
2 |
法的“规范性稀薄化”及其历史谱系 |
|||
康 娜 |
清华法学 |
3 |
论我国国情下的最优司法独立度: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
|||
陈金钊 |
清华法学 |
4 |
实质法治思维路径的风险及其矫正 |
|||
于晓青 |
法学 |
8 |
法官的法理认同及裁判说理 |
|||
焦宝乾 |
清华法学 |
5 |
西方法律方法论教材及其启示 |
|||
于晓青 |
法商研究 |
5 |
司法裁判中的法理与民意 |
|||
郑智航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法院的司法路线 |
|||
满洪杰 |
法学 |
11 |
从“黄金大米”事件看未成年人人体试验的法律规制 |
|||
杨海坤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软法国内化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 |
|||
25 |
西南政法大学 |
2014(8) |
付子堂 |
中国社会科学 |
11 |
地方法治建设及其评估机制探析 |
周尚君 |
中国法学 |
2 |
地方法治试验的动力机制与制度前景 |
|||
付子堂 |
法学研究 |
6 |
立法与改革:以法律修改为重心的考察 |
|||
周尚君 |
法学评论 |
2 |
可量化的正义:地方法治指数评估体系研究报告 |
|||
亓同惠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承认”语境中的权利 |
|||
陆幸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权利话语的批判与反批判——围绕批判法学展开 |
|||
陆幸福 |
法学 |
9 |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法律效力之证成 |
|||
朱 颖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德沃金与柏林之争:“原则”与“价值”的内在线索 |
|||
2013(8) |
周尚君 |
法商研究 |
1 |
国家建设视角下的地方法治试验 |
||
亓同惠 |
法学 |
3 |
“事实怀疑论”的背景、类型与矫正策略 |
|||
张 波 |
政法论坛 |
2 |
助法行为及其价值研究 |
|||
张祺乐 |
现代法学 |
3 |
论“失独者”权利的国家保护 |
|||
陈柏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群体性涉法闹访及其法治 |
|||
胡元聪 |
法商研究 |
4 |
我国法律激励的类型化分析 |
|||
俞荣根 |
现代法学 |
5 |
不同类型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
宋玉波 |
现代法学 |
5 |
法律何不善待美德? |
|||
2012(9) |
陈 锐 |
比较法研究 |
1 |
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哈特法哲学的影响 |
||
曾令健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社区调解中的合作主义 |
|||
周祖成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法律心智:返回法律的生活世界 |
|||
胡兴建 |
现代法学 |
3 |
马克思与现代自然法思想的内在难题 |
|||
石 伟 |
现代法学 |
4 |
论中国法理学的实践转向 |
|||
陆幸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知识传承、思维培养与立场引导 |
|||
曾 哲 |
法学评论 |
4 |
评价基准与话语维度:对法治文化建设“本土化”的究问 |
|||
周尚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中国法学的话语流变考略 |
|||
周祖成 |
现代法学 |
6 |
法律与政治:共生中的超越和博弈 |
|||
24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2014(7) |
鲁 楠 |
中国法学 |
1 |
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 |
范 愉 |
中国法学 |
4 |
申诉机制的救济功能与信访制度改革 |
|||
张 放 |
政治与法律 |
4 |
不法之法——试析纳粹立法对法律一般性原则的破坏 |
|||
刘雁鹏 |
法学评论 |
4 |
对“通过重塑司法权威化解民意审判”之批判 |
|||
邓矜婷 |
法学家 |
4 |
新法律现实主义的最新发展与启示 |
|||
鲁 楠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世界法治指数的缘起与流变 |
|||
于 浩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共和国法治建构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
|||
2013(8) |
张志铭 |
法学研究 |
3 |
共和国法治认识的逻辑开展 |
||
朱景文 |
法学研究 |
4 |
比较法研究中的中国法 |
|||
范 愉 |
法学家 |
1 |
诉讼社会与无讼社会的辨析和启示 |
|||
张 龑 |
清华法学 |
2 |
拉德布鲁赫法哲学上的政党学说批判 |
|||
陈大立 |
政法论坛 |
2 |
略论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体系的建立 |
|||
丁相顺 |
比较法研究 |
3 |
日本法科大学院制度与“临床法学教育”比较研究 |
|||
张 龑 |
中外法学 |
4 |
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家与个体自由原则 |
|||
张志铭 |
清华法学 |
6 |
司法判例制度构建的法理基础 |
|||
2012(9) |
彭小龙 |
中国法学 |
3 |
民众参与与审判的案件类型学分析 |
||
冯玉军 |
中国法学 |
6 |
中国宗教财产的范围和归属问题研究 |
|||
王利明 |
法学 |
1 |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
|||
张 龑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凯尔森法学思想中的新康德主义探源 |
|||
张志铭 |
政法论坛 |
2 |
“黄”在当代中国何以成为问题 |
|||
张玲玉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韦伯“卡迪司法”论断辩证 |
|||
赵 真 |
政法论坛 |
3 |
没有国家的国家理论 |
|||
冯玉军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西班牙、新加坡、德国政教关系述评 |
|||
张 龑 |
清华法学 |
6 |
没有社会的社会契约 |
|||
23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2013(12) |
汤文平 |
法商研究 |
1 |
判例纂辑方法研究 |
许章润 |
政法论坛 |
1 |
置身邦国,如何安顿我们的身心 |
|||
许国鹏 |
现代法学 |
1 |
徘徊在限权与放权之间 |
|||
杨静哲 |
法律科学 |
2 |
法律多元论:轨迹、困境与出路 |
|||
汤文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指导性案例之文本剪辑 |
|||
李 平 |
现代法学 |
2 |
“法”义新论 |
|||
王晨光 |
法学 |
4 |
“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探索法律实践教学新路径 |
|||
许章润 |
法学 |
6 |
基于庸见的法意 |
|||
宋玉萍 |
比较法研究 |
3 |
从权利救济到权利请求 |
|||
余盛峰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全球信息化秩序下的法律革命 |
|||
许章润 |
中外法学 |
5 |
法学历史主义论纲:命题、理论与抱负 |
|||
许章润 |
清华法学 |
6 |
中国近代法制的世俗理性主义 |
|||
2012(11) |
许章润 |
法学 |
1 |
立国语境下的政治建设 |
||
亓同惠 |
中外法学 |
2 |
残障、昂贵偏好与承认的区分性机制 |
|||
张剑源 |
法律科学 |
2 |
寻求接纳:法律与信任关系的另一种诠释 |
|||
高其才 |
清华法学 |
2 |
尊重与吸纳: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中的固有习惯法 |
|||
高鸿钧 |
中外法学 |
3 |
比较法律文化视域的英美法 |
|||
比较法研究 |
3 |
法律移植与转型中国的法制发展 |
||||
高鸿钧 |
比较法研究 |
3 |
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上) |
|||
高其才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传承与变异:浙江慈溪蒋村的订婚习惯法 |
|||
高鸿钧 |
政法论坛 |
4 |
法律:规制与解放之间 |
|||
高鸿钧 |
比较法研究 |
4 |
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中) |
|||
高鸿钧 |
比较法研究 |
5 |
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下) |
|||
23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2014(6) |
江必新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法治社会建设论纲 |
谢 晖 |
现代法学 |
2 |
“应当参照”否议 |
|||
谢 晖 |
法律科学 |
2 |
论诸法学流派对法律方法的理论支援 |
|||
谢 晖 |
法学评论 |
3 |
论法律的逻辑命题与修辞命题 |
|||
江必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社会治理的法治依赖及法治的回应 |
|||
胡国梁 |
政治与法律 |
11 |
论裁判过程中的法律方法 |
|||
2013(9) |
江必新 |
法学研究 |
6 |
严格依法办事:经由形式正义的实质法治观 |
||
江必新 |
法学 |
4 |
法律行为效力制度的重构 |
|||
江必新 |
现代法学 |
3 |
生态法治元论 |
|||
谢 晖 |
政法论坛 |
4 |
论对话的法律全球化 |
|||
江必新 |
法学家 |
4 |
法治精神的属性、内涵与弘扬 |
|||
江必新 |
比较法研究 |
4 |
域外案件管理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
|||
王进文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中主抑或圣人——以人格与位格为中心维度的韩非君主理论 |
|||
江必新 |
法学评论 |
5 |
法治思维——社会转型时期治国理政的应然向度 |
|||
江必新 |
法律科学 |
6 |
论审判管理科学化 |
|||
2012(8) |
江必新 |
法学研究 |
6 |
法官良知的价值、内涵及其养成 |
||
江必新 |
法学研究 |
1 |
司法对法律体系的完善 |
|||
胡平仁 |
法律科学 |
4 |
人的伦理价值与人的人格利益 |
|||
杨清望 |
法律科学 |
4 |
公共服务的“意义”探析与内容重构 |
|||
谢 晖 |
法学 |
9 |
事实推理与常识裁判 |
|||
谢 晖 |
现代法学 |
5 |
诗性、修辞与法律价值预设——制度修辞研究之二 |
|||
谢 晖 |
政法论坛 |
5 |
论法律制度的修辞之维 |
|||
谢 晖 |
法律科学 |
6 |
论司法方法的复杂适用 |
|||
22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4(9) |
李 林 |
法学研究 |
5 |
依法治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陈 甦 |
法学研究 |
6 |
构建法治引领和规范改革的新常态 |
|||
李 林 |
法学研究 |
6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意义 |
|||
莫纪宏 |
法学研究 |
6 |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
|||
刘作翔 |
法律科学 |
1 |
通过司法解决法律权利之间的冲突 |
|||
莫纪宏 |
法学评论 |
2 |
直面“三个挑战”:衡阳贿选事件的法理透析 |
|||
黄金荣 |
法学 |
7 |
“规范性文件”的法律界定及其效力 |
|||
杨知文 |
现代法学 |
4 |
基于后果评价的法律适用方法 |
|||
黄金荣 |
清华法学 |
6 |
人权的中国特色及其普遍性之途 |
|||
2013(8) |
莫纪宏 |
中国法学 |
1 |
法治与小康社会 |
||
胡水君 |
政法论坛 |
1 |
法律理学:跨越法学与理学 |
|||
李 林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应做好顶层设计 |
|||
刘作翔 |
法学 |
5 |
关于司法权和司法体制的宪法修改意见 |
|||
支振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司法独立的制度实践:经验考察与理论再思 |
|||
邹利琴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后现代女性主义法理学的现代性论题 |
|||
刘作翔 |
清华法学 |
6 |
权利相对性理论及其争论 |
|||
支振锋 |
法律科学 |
6 |
西方话语与中国法理——法学研究中的鬼话、童话与神话 |
|||
2012(5) |
孟 涛 |
法学研究 |
1 |
紧急权力法及其理论的演变 |
||
胡水君 |
法学研究 |
3 |
中国法治的人文道路 |
|||
田 夫 |
政法论坛 |
3 |
什么是法律监督机关 |
|||
冀祥德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论中国法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必要 |
|||
席月民 |
法学 |
12 |
当前司法遇到的三个突出民生问题 |
|||
20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2014(12) |
汪习根 |
中国法学 |
2 |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
江国华 |
法学研究 |
1 |
转型中国的司法价值观 |
|||
汪习根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
|||
杨 智 |
法学评论 |
3 |
转型时期社会稳定指标体系与评价指数体系研究 |
|||
李 龙 |
现代法学 |
3 |
建构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
|||
伍华军 |
法学评论 |
4 |
公民意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促进与形塑 |
|||
李 龙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治理”一词的沿革考略——以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为方法 |
|||
廖 奕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转型中国司法改革顶层设计的均衡模型 |
|||
徐 钝 |
法律科学 |
4 |
司法确认制度及其价值的法哲学拷问 |
|||
廖 奕 |
法学评论 |
5 |
从情感崩溃到法律动员 |
|||
陈金林 |
清华法学 |
5 |
从等价报应到积极的一般预防 |
|||
秦前红 |
现代法学 |
6 |
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原理 |
|||
2013(2) |
卢上需 |
法学评论 |
2 |
论我国司法权的政治属性和基本功能 |
||
汪习根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权力与权利的界分方式新探 |
|||
2012(6) |
李 龙 |
中国法学 |
2 |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法治问题 |
||
汪习根 |
法学研究 |
1 |
免于贫困的权利及其法律保障机制 |
|||
徐亚文 |
法学评论 |
1 |
当代中国地方法院竞争研究 |
|||
伍德志 |
法律科学 |
2 |
欲拒还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社会系统论分析 |
|||
李 龙 |
法律科学 |
3 |
论当代中国法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
|||
朱兵强 |
法学评论 |
4 |
民间理性与纠纷解决 |
|||
17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014(8) |
徐 立 |
中国法学 |
6 |
法律自律论 |
陈柏峰 |
法学研究 |
1 |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权利视角 |
|||
徐汉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的科学构建 |
|||
徐汉明 |
法学评论 |
4 |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理念、制度与方法 |
|||
董邦俊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教义学发展、功能与内涵之刑法学揭示 |
|||
张德淼 |
法商研究 |
4 |
中国法治评估进路之选择 |
|||
陈柏峰 |
法商研究 |
5 |
社科法学及其功用 |
|||
徐汉明 |
法学 |
11 |
推进国家与社会治理法治化 |
|||
2013(6) |
徐汉明 |
中国法学 |
1 |
法治的核心是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
||
黄泽敏 |
法学研究 |
2 |
案例指导制度下的法律推理及其规则 |
|||
罗洪洋 |
法学评论 |
1 |
重新思考古希腊与近现代西方法治和宪政的关系 |
|||
陈柏峰 |
法学 |
4 |
法律实证研究中的“经验” |
|||
陈柏峰 |
法学家 |
6 |
城管执法冲突的社会情境 |
|||
徐汉明 |
法学评论 |
6 |
社会管理法治化论纲 |
|||
2012(3) |
陈柏峰 |
法学研究 |
4 |
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前景 |
||
陈柏峰 |
法学家 |
1 |
传媒监督权行使如何法治 |
|||
刘 焯 |
法学 |
8 |
论食品安全管理法治化 |
|||
16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014(1) |
牛玉兵 |
法学 |
7 |
符号与司法——基于符号学视角的分析 |
2013(8) |
周安平 |
中国法学 |
1 |
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十大经典案例分析 |
||
吴英姿 |
中国法学 |
3 |
司法的公共理性:超越政治理性与技艺理性 |
|||
曲笑飞 |
法律科学 |
1 |
法律数字化现象研究 |
|||
周安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占有与所有的法理阐释 |
|||
胡 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权力的权利性 |
|||
周安平 |
现代法学 |
2 |
人权的社会交换性 |
|||
牛玉兵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法律符号化现象研究 |
|||
蔡 琳 |
法学 |
8 |
人民陪审员助理角色之实证考察 |
|||
2012(7) |
艾佳慧 |
法学 |
1 |
要“一刀切”的司法解释还是要类型化的判例制度 |
||
秦宗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案例指导制度的特色、难题与前景 |
|||
张仁善 |
政法论坛 |
1 |
近代法学期刊:司法改革的“推手” |
|||
羊 震 |
法商研究 |
2 |
经验法则适用规则之探讨 |
|||
周安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社会交换与法律 |
|||
刘思萱 |
法学家 |
6 |
社会管理创新为何需要司法建议制度 |
|||
杨春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现实基础 |
|||
15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014(5) |
封安波 |
中国法学 |
1 |
论转型社会的媒体与刑事审判 |
陈林林 |
现代法学 |
1 |
论情理裁判的可普遍化证成 |
|||
叶良芳 |
法律科学 |
1 |
法条何以会“竞合”? |
|||
王云清 |
法律科学 |
3 |
法律解释的去理论化与立场转换 |
|||
章彦英 |
比较法研究 |
5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比较法:历史、困境与前路 |
|||
2013(5) |
金 敏 |
中外法学 |
3 |
明天是“好否”还是“有无” |
||
钱炜江 |
法律科学 |
2 |
论法律中的同一与差异 |
|||
赵 骏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法律实证研究的回归与超越 |
|||
钱弘道 |
政法论坛 |
4 |
司法公开的价值重估 |
|||
陈林林 |
清华法学 |
5 |
制度效益取向的法律解释理论 |
|||
2012(5) |
钱弘道 |
中国社会科学 |
4 |
法治评估及其中国应用 |
||
梁上上 |
中国法学 |
4 |
制度利益衡量的逻辑 |
|||
陈林林 |
法学研究 |
1 |
公众意见在裁判结构中的地位 |
|||
何 博 |
政法论坛 |
2 |
从政法传统看中国的地方变通 |
|||
赵 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禁止儿童乞讨的法经济学分析 |
|||
15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4(3) |
龚廷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法治文化的认同:概念、意义、机理与路径 |
公丕祥 |
法律科学 |
5 |
区域法治发展与文化传统 |
|||
姜 涛 |
法律科学 |
6 |
道德话语系统与压力型司法的路径选择 |
|||
2013(6) |
倪 斐 |
法学研究 |
5 |
地方先行法治化的基本路径及其法理限度 |
||
刘 翀 |
法律科学 |
2 |
论目的主义的制定法解释方法 |
|||
丁延龄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权力:一种“本质上争议的概念”还是“家族相似性概念” |
|||
公丕祥 |
法律科学 |
4 |
司法与行政的有限分立 |
|||
季金华 |
法律科学 |
6 |
司法权威的文化构建机理 |
|||
吴春峰 |
法学 |
12 |
法官释法:思维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
|||
2012(6) |
李 飞 |
清华法学 |
1 |
法律如何面对公益告发 |
||
关 倩 |
法律科学 |
1 |
法官视角中的能动司法 |
|||
何柏生 |
法律科学 |
3 |
数学与西方法律的形式化:以自然法为视角 |
|||
方 乐 |
法律科学 |
5 |
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 |
|||
方 乐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司法经验中的生活体验 |
|||
刘旺洪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社会管理创新:法院的职能定位与实践路径 |
|||
14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2014(5) |
胡玉鸿 |
中国法学 |
5 |
“失败者正义”原则与弱者权益保护 |
许小亮 |
清华法学 |
1 |
法律世界主义 |
|||
焦艳鹏 |
现代法学 |
1 |
法益解释机能的司法实现 |
|||
胡玉鸿 |
政法论坛 |
5 |
质疑与回应:围绕法律以人为本的法理论辩 |
|||
张薇薇 |
政法论坛 |
6 |
尼采的“大地”与中国之天命观:法则展开之源叙事 |
|||
2013(5) |
刘思萱 |
法学评论 |
1 |
论政策回应型司法解释 |
||
许小亮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从万国法到现代国际法——基于国际理性视角的观念史研究 |
|||
胡玉鸿 |
现代法学 |
2 |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弱者人权保护 |
|||
胡玉鸿 |
法律科学 |
5 |
社会本位法律观之批判 |
|||
胡玉鸿 |
法学 |
12 |
关于官方讣告、治丧公告的几个法律问题 |
|||
2012(4) |
胡玉鸿 |
政法论坛 |
2 |
社会契约与国家理性 |
||
周永坤 |
法学 |
5 |
论党委政法委员会之改革 |
|||
胡玉鸿 |
法学 |
9 |
法律实践技艺的定位、标准与养成 |
|||
胡玉鸿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论司法审判中法律适用的个别化 |
|||
13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014(4) |
郭春镇 |
法学研究 |
4 |
公共人物理论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规制 |
郭春镇 |
法律科学 |
3 |
从“神话”到“鸡汤”——论转型期中国法律信任的建构 |
|||
李 琦 |
法律科学 |
4 |
作为符号形态与符号行为的法律——寻找另一种法理学的可能性 |
|||
郭春镇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法律和认知神经科学:法学研究的新动向 |
|||
2013(5) |
王凌皞 |
法学研究 |
1 |
孟子人性发展观及其法理意义 |
||
周 赟 |
法学 |
3 |
政治化:司法的一个面向 |
|||
周 赟 |
法商研究 |
5 |
论法学家与法律家之思维的同一性 |
|||
魏磊杰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帝国主义与“法治”话语霸权 |
|||
宋方青 |
法律科学 |
6 |
立法法理学探析 |
|||
2012(4) |
郭春镇 |
法学研究 |
6 |
务实的法治观应立足于裁判的亚确定性 |
||
郭春镇 |
法律科学 |
2 |
论反司法审查观的“民主解药” |
|||
郭春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作为法律实用主义的“权利话语” |
|||
李 琦 |
法律科学 |
6 |
司法审查正当性论争之辨析 |
|||
10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014(2) |
李学尧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认知流畅度对司法裁判的影响 |
高 薇 |
中外法学 |
4 |
互联网争议解决的制度分析 |
|||
2013(4) |
季卫东 |
中国法学 |
1 |
论法制的权威 |
||
沈 伟 |
政法论坛 |
1 |
罗尔斯之后如何延续正义:阿马提亚·森“正义的主张” |
|||
蔡乐钊 |
政法论坛 |
2 |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理论的历史观 |
|||
高 薇 |
政法论坛 |
5 |
网络交易中的私人纠纷解决:类型与特性 |
|||
2012(4) |
李学尧 |
中国法学 |
3 |
转型社会与道德真空:司法改革中的法律职业蓝图 |
||
杨 力 |
法商研究 |
1 |
基于利益衡量的裁判规则之形成 |
|||
范进学 |
政法论坛 |
2 |
“法律信仰”: 一个被过度误解的神话 |
|||
林 彦 |
清华法学 |
2 |
执法检查的政策功能 |
|||
9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014(3) |
张洪涛 |
法学家 |
1 |
中国法院压力之消解 |
张洪涛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民法典学者建议稿信息结构及其参与者的社会网络 |
|||
张洪涛 |
法学评论 |
5 |
审判委员会法律组织学解读 |
|||
2013(4) |
龚向和 |
中国法学 |
5 |
论社会权的经济发展价值 |
||
张洪涛 |
法律科学 |
2 |
调解的技术合理性 |
|||
汪进元 |
法学评论 |
2 |
司法能动与中国司法改革的走向 |
|||
熊樟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裁量基准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
|||
2012(2) |
李 可 |
清华法学 |
2 |
习惯如何进入国法 |
||
胡朝阳 |
法商研究 |
6 |
社会失信行为的法律规制 |
|||
8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2014(4) |
王 彬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司法裁决中的“顺推法”与“逆推法” |
刘风景 |
政治与法律 |
1 |
法条标题设置的理据与技术 |
|||
李 晟 |
中外法学 |
5 |
“地方法治竞争”的可能性 |
|||
李 晟 |
法商研究 |
5 |
实践视角下的社科法学:以法教义学为对照 |
|||
2013(4) |
李 晟 |
法学家 |
1 |
社会变迁中的法律修辞变化 |
||
李 晟 |
法学 |
4 |
面向社会管理的法律实证 |
|||
刘风景 |
法商研究 |
3 |
立法目的条款之法律基础及表述技术 |
|||
王 彬 |
法商研究 |
6 |
司法裁决中的实质权衡及其标准 |
|||
8 |
郑州大学法学院 |
2014(1) |
魏胜强 |
中国法学 |
5 |
法律方法视域下的人民法院改革 |
2013(5) |
王建国 |
法学评论 |
2 |
列宁一般监督理论的制度实践与借鉴价值 |
||
王建国 |
法律科学 |
3 |
列宁检察垂直领导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
|||
李建新 |
法学 |
7 |
两岸四地的个人信息保护与行政信息公开 |
|||
魏胜强 |
法学 |
7 |
法律论证场景的构建 |
|||
魏胜强 |
法律科学 |
6 |
司法公正何以看得见 |
|||
2012(2) |
魏胜强 |
法学 |
9 |
错案追究何去何从? |
||
魏胜强 |
法律科学 |
5 |
当面说理、强化修辞与重点推进 |
|||
7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014(1) |
杨 贝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法庭意见、论据与论证 |
2013(3) |
侯 猛 |
法学家 |
2 |
“党与政法”关系的展开 |
||
侯 猛 |
法学 |
4 |
社科法学的跨界格局与实证前景 |
|||
杨 贝 |
政法论坛 |
5 |
法律的隐喻:表征还是真谛? |
|||
2012(3) |
侯 猛 |
法商研究 |
2 |
从校车安全事件看国家的给付义务 |
||
冯 辉 |
政法论坛 |
4 |
判决、公共政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 |
|||
侯 猛 |
法学 |
5 |
进京上访的社会管理 |
|||
7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孙笑侠 |
中国法学 |
1 |
论法官的慎言义务 |
2013(5) |
孙笑侠 |
中国法学 |
1 |
论行业法 |
||
章武生 |
法学 |
4 |
“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推广 |
|||
杨严炎 |
法学评论 |
5 |
“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价值与功能 |
|||
侯 健 |
法学 |
11 |
论对公民表达的政府回应义务 |
|||
孙笑侠 |
中外法学 |
6 |
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兼与苏力商榷 |
|||
2012(1) |
孙笑侠 |
法学 |
9 |
法学教育的制度困境与突破 |
||
7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014(2) |
夏锦文 |
法学 |
8 |
长三角区域法治文化的基本特质与协同理路 |
蔡宝刚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法律是从“土地”中长出来的规则 |
|||
2013(3) |
蔡宝刚 |
法律科学 |
2 |
腐败的发生病理与矫治法理 |
||
徐祖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公民“闹大”维权的中国式求解 |
|||
蔡宝刚 |
法学 |
5 |
迈向权利反腐:认真对待微博反腐的法理言说 |
|||
2012(2) |
陈承堂 |
法学研究 |
5 |
政治问题理论的衰落与重构 |
||
夏锦文 |
法学 |
10 |
裁判文书法理依据蓄积深藏之缘由 |
|||
7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4(2) |
徐清飞 |
法学 |
2 |
地方选择性试验及其规制 |
陈征楠 |
法律科学 |
5 |
去道德化视角下的法正当性问题 |
|||
2013(1) |
陈征楠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论法的道德正当性的逻辑构成 |
||
2012(4) |
刘治斌 |
法律科学 |
6 |
当代中国司法文化与法律的实践品性 |
||
徐清飞 |
法商研究 |
5 |
我国初次分配法律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
|||
徐清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配置基本理论探究 |
|||
冯健鹏 |
法学评论 |
6 |
平等的程序与程序的平等 |
|||
6 |
西北政法大学 |
2014(1) |
严存生 |
法律科学 |
5 |
再论法在事中 |
2013(4) |
杨建军 |
法律科学 |
1 |
司法的中国特色 |
||
王国龙 |
法律科学 |
3 |
守法主义与裁量主义 |
|||
王国龙 |
法学 |
7 |
从难办案件透视当下中国司法权的运行逻辑 |
|||
杨建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当代中国社会的维权行动 |
|||
2012(1) |
李其瑞 |
法律科学 |
5 |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源流、方法与价值 |
||
5 |
山东政法学院 |
2014(2) |
侯学勇 |
法律科学 |
1 |
司法调解中的法官修辞及其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
侯学勇 |
法学 |
4 |
司法权力规范运行的关键是正当价值体系的构建 |
|||
2013(1) |
侯学勇 |
法商研究 |
2 |
解决纠纷还是培养规则意识 |
||
2012(2) |
侯学勇 |
法律科学 |
1 |
司法修辞方法在社会正义实现中的作用 |
||
李克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我国基本法律的标准及范围扩张 |
|||
4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2012(4) |
顾培东 |
法学研究 |
3 |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
喻 中 |
法律科学 |
4 |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
|||
喻 中 |
法商研究 |
4 |
“行为-过程”范式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
喻 中 |
清华法学 |
5 |
从“行政兼理司法”到“司法兼理行政” |
|||
4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科院) |
2014(2) |
梁迎修 |
法学研究 |
2 |
权利冲突的司法化解 |
赵远 |
法学 |
7 |
“秦火火”网络造谣案的法理问题研析 |
|||
2013(2) |
袁达松 |
中国法学 |
2 |
走向包容性的法治国家建设 |
||
夏 扬 |
政法论坛 |
4 |
法律移植、法律工具主义与制度异化 |
|||
4 |
同济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刘 忠 |
清华法学 |
2 |
格、职、级与竞争上岗 |
2013(1) |
刘 忠 |
法学家 |
2 |
“党管政法”思想的组织史生成 |
||
2012(2) |
刘 忠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条条与块块关系下的法院院长产生 |
||
刘 忠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规模与内部治理——中国法院编制变迁三十年 |
|||
4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屈茂辉 |
法学家 |
3 |
传统法学的几何学范式论析 |
2013(1) |
屈茂辉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社会指标运动中法治评价的演进 |
||
2012(2) |
许中缘 |
比较法研究 |
4 |
论法学方法论与中国法学发展 |
||
胡东海 |
中外法学 |
6 |
论法律行为的规范性 |
|||
4 |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
2014(1) |
桑本谦 |
法律科学 |
4 |
法律经济学视野中的赠与承诺——重解《合同法》第186条 |
2013(1) |
王博阳 |
政法论坛 |
6 |
关于法律和社会科学的一种非典型性误读 |
||
2012(2) |
桑本谦 |
中国社会科学 |
10 |
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干预 |
||
陈书全 |
现代法学 |
2 |
论立法后评估常态化启动机制的构建 |
|||
4 |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4(3) |
陈洪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从“群众参与”到“公民参与”:司法公共性的未来 |
陈洪杰 |
清华法学 |
1 |
人民司法的历史面相 |
|||
陈洪杰 |
法商研究 |
4 |
现代性视野下司法的信任危机及其应对 |
|||
2012(1) |
陈洪杰 |
法律科学 |
2 |
论法律解释学视角内外的确定性命题 |
||
4 |
中国法学会 |
2014(3) |
张文显 |
中国法学 |
4 |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王乐泉 |
中国法学 |
6 |
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
|||
张文显 |
法学研究 |
6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
2012(1) |
王伟国 |
中国法学 |
5 |
诚信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的探索与构想 |
||
3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徐 昕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 |
2013(1) |
徐 昕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2) |
||
2012(1) |
徐 昕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1) |
||
3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3(2) |
李 安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司法过程的直觉及其偏差控制 |
刘练军 |
法律科学 |
1 |
民粹主义司法 |
|||
2012(1) |
李 安 |
中外法学 |
6 |
意义阐释的分歧与抉择 |
||
3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4(2) |
吴真文 |
法学评论 |
4 |
哈特的法律语言观探析 |
夏新华 |
比较法研究 |
6 |
从“非洲法系”到“非洲混合法系” |
|||
2013(1) |
夏新华 |
政法论坛 |
2 |
终结,还是重构:对法系理论的超越 |
||
3 |
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 |
2012(3) |
张 超 |
法律科学 |
5 |
能动司法与实用主义后果论 |
王秀哲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政教关系的全球考察 |
|||
张 超 |
清华法学 |
1 |
实用主义批判与保卫“道德”理论 |
|||
3 |
上海政法学院 |
2014(2) |
胡戎恩 |
政法论坛 |
2 |
民间金融研究高被引论文分析 |
高志刚 |
法学 |
5 |
法院重大敏感案件风险评估机制探析 |
|||
2013(1) |
高志刚 |
法律科学 |
4 |
回应型司法制度的现实演进与理性构建 |
||
3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013(2) |
喻 中 |
法律科学 |
5 |
法的现代性:一个虚构的理论神话 |
喻 中 |
中外法学 |
5 |
论“特别法理优于一般法理” |
|||
2012(1) |
李晓安 |
法学 |
3 |
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结构缺陷及演进路径 |
||
3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4(2) |
鲁 篱 |
现代法学 |
1 |
论法院的非司法化社会治理 |
熊谋林 |
政法论坛 |
3 |
三十年中国法学研究方法回顾 |
|||
2013(1) |
吴元元 |
法学 |
9 |
公共执法中的私人力量 |
||
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2014(1) |
泮伟江 |
中外法学 |
2 |
双重偶联性问题与法律系统的生成卢曼法社会学的问题结构及其启示 |
2013(1) |
杜 苏 |
中外法学 |
1 |
司法独立的黎明——法国古典司法体制诸问题研究 |
||
2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014(1) |
程燎原 |
政法论坛 |
2 |
梁启超的“政体思维”是怎样被误解的 |
2012(1) |
董正爱 |
法学评论 |
5 |
社会转型发展中生态秩序的法律构造 |
||
2 |
安徽大学法学院 |
2014(1) |
伍德志 |
法律科学 |
6 |
论民间法研究的犬儒主义色彩 |
2013(1) |
伍德志 |
法学家 |
5 |
论医患纠纷中的法律与信任 |
||
2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
2014(1)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
中国法学 |
4 |
审判管理制度转型研究 |
2013(1) |
钱 锋 |
中国法学 |
3 |
司法廉洁制度设置研究 |
||
2 |
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
2014(1) |
杨 凯 |
中国法学 |
3 |
审判管理理论体系的法理构架与体制机制创新 |
2013(1) |
王 晨 |
中国法学 |
3 |
司法公正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选择 |
||
2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刘同君 |
法学 |
12 |
论农民权利发展的价值逻辑 |
2013(1) |
刘同君 |
法学 |
9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转型 |
||
2 |
辽宁大学法学院 |
2013(1) |
李 岩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法律中性别二元范式的批判及重构 |
2012(1) |
徐 阳 |
中国法学 |
2 |
“舆情再审”:司法决策的困境与出路 |
||
2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2013(1) |
张剑源 |
法学家 |
6 |
法律对伦理的偏好与疏离 |
2012(1) |
王启梁 |
法学家 |
3 |
法律世界观紊乱时代的司法、民意和政治 |
||
2 |
山西大学法学院 |
2014(2) |
毋国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含义不确定的分类法律概念之解释 |
毋国平 |
法律科学 |
1 |
法学的科学性与“法”:以纯粹法理论为中心 |
|||
2 |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2012(2) |
孙国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基于合法律性的合法性 |
孙国东 |
法学评论 |
3 |
试论法治转型的社会理论逻辑 |
|||
2 |
福州大学法学院 |
2013(1) |
于 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英美法上“救济”概念解析 |
2012(1) |
华 燕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论社会多数决的适用 |
||
2 |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2(2) |
郭剑平 |
现代法学 |
5 |
侗款的变迁及其与侗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
周世中 |
现代法学 |
6 |
藏族习惯法司法适用的方式和程序研究 |
|||
2 |
国家检察官学院 |
2013(1) |
朱全景 |
比较法研究 |
4 |
法学实验论纲 |
2012(1) |
朱全景 |
比较法研究 |
2 |
试论比较法的困境与创新 |
||
2 |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
2014(1) |
印 子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乡土纠纷的解决与正义供给 |
2012(1) |
林辉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家长制与中国家庭法律的社会适应 |
||
2 |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2014(1) |
汤 欣 |
清华法学 |
3 |
法律移植视角下的短线交易归人权制度 |
2013(1) |
龙文懋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人权批判 |
||
2 |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2012(2) |
杜文忠 |
法学 |
1 |
“赔命价”习惯的司法价值及其与现行法律的会通 |
温晓莉 |
中外法学 |
2 |
反证:法律论证程序伦理的灵魂助产术 |
|||
2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2014(2) |
苏新建 |
政法论坛 |
4 |
主观程序正义对司法的意义 |
苏新建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程序正义对司法信任的影响 |
|||
2 |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
2014(2) |
周永坤 |
法学 |
12 |
丈夫生育权的法理问题研究 |
周永坤 |
清华法学 |
4 |
CivilSociety的意义嬗变及其内在逻辑 |
|||
2 |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2012(2) |
莫良元 |
法学 |
8 |
热点案件法律适用的趋向 |
莫良元 |
法律科学 |
5 |
司法场域中热点案件的事实真相认定:彭宇案的法社会学解读 |
|||
2 |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
2013(1) |
黄伟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论法律的中度客观性 |
2012(1) |
柳 飒 |
法学评论 |
3 |
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嬗变与重构 |
||
2 |
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
2012(2) |
胡兴东 |
中国法学 |
1 |
西南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
刘 涛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政法冤案”的政治背景阐释 |
|||
2 |
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政治系 |
2013(1) |
王志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法治与政治稳定——中国经验的定量分析:1996-2010 |
2012(1) |
王志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融贯论、道德实在与法律 |
||
1 |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
2014(1) |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
中国法学 |
2 |
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现状的实证研究 |
1 |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州委党校 |
2012(1) |
邓联繁 |
中国法学 |
2 |
社会管理感念的法规范分析 |
1 |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大学 |
2013(1) |
联合课题组 |
中国法学 |
3 |
中国特色案例制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1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2(1) |
李红海 |
中国法学 |
4 |
统一司法考试与合格法律人才的培养及选拔 |
1 |
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
2014(1) |
“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 |
中国法学 |
6 |
法院文化建设的司法取向及其实现 |
1 |
中共中央政法委 |
2014(1) |
姜 伟 |
中国法学 |
6 |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论纲 |
1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
2014(1) |
信春鹰 |
法学研究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其重大意义 |
1 |
最高人民法院 |
2014(1) |
江必新 |
法学研究 |
6 |
以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
1 |
湖南行政学院 |
2012(1) |
彭中礼 |
法学研究 |
6 |
法律渊源词义考 |
1 |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 |
2014(1) |
徐显明 |
法学研究 |
6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 |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
2012(1) |
李晓辉 |
比较法研究 |
2 |
理性认识“中国问题”:从比较法出发的考察 |
1 |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
2012(1) |
王竹青 |
比较法研究 |
2 |
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演进 |
1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2013(1) |
丁建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法律程序的多维价值比较 |
1 |
河南大学法学院 |
2012(1) |
谈 萧 |
法律科学 |
4 |
规范法学的方法构成及适用范围 |
1 |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
2013(1) |
刘国利 |
法学评论 |
6 |
略论文化多样性与法律价值体系的完善 |
1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2014(1) |
汤文平 |
中外法学 |
4 |
论预约在法教义学体系中的地位 |
1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 |
2013(1) |
王莉君 |
比较法研究 |
4 |
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法律发展的自主性 |
1 |
深圳大学法学院 |
2012(1) |
黄亚英 |
比较法研究 |
2 |
构建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若干问题初探 |
1 |
上海大学法学院 |
2012(1) |
李清伟 |
法商研究 |
3 |
司法克制抑或司法能动 |
1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2014(1) |
董 皞 |
法律科学 |
1 |
判定法律冲突之问题研究 |
1 |
南昌大学法学院 |
2013(1) |
李小萍 |
法学评论 |
3 |
论法院的地方性 |
1 |
西南大学法学院 |
2014(1) |
陈 锐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规范逻辑是否可能——对凯尔森纯粹法哲学基础的反思 |
1 |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
2013(1) |
潘怀平 |
法学 |
9 |
城市化与乡土化:基层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实证研究 |
1 |
外交学院法律系 |
2013(1) |
李红勃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在裁判与教谕之间:当代中国的司法建议制度 |
1 |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法系 |
2012(1) |
唐 超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英国破腹产案件中的患者自主权研究 |
1 |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
2013(1) |
王伟臣 |
法学家 |
5 |
法律人类学的身份困境 |
1 |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
2014(1) |
姜福东 |
政治与法律 |
3 |
后现代法律解释主义批判 |
1 |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
2012(1) |
王 峰 |
法商研究 |
6 |
能动司法的歧义性问题分析 |
1 |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13(1) |
周国兴 |
法商研究 |
3 |
审判如何回应民意 |
1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2014(1) |
谢小剑 |
政治与法律 |
4 |
人大审议司法机关工作报告的实证研究 |
1 |
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2012(1) |
张 波 |
法学 |
12 |
论调解与法治的排斥与兼容 |
1 |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3(1) |
刘一纯 |
法学评论 |
5 |
略论法律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本关系之调整 |
1 |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
2014(1) |
杨 瑞 |
法学评论 |
5 |
乡镇司法所调解程序诉讼化之反思 |
1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2(1) |
李斯特 |
政法论坛 |
4 |
公有领域制度与传统文化利用 |
1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12(1) |
张 莉 |
法学 |
7 |
植物人终止救治的法律规制 |
1 |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
2014(1) |
何 然 |
中外法学 |
1 |
司法判例制度论要 |
1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4(1) |
尹 琳 |
政治与法律 |
12 |
美国“治疗性司法”理念的实践及其启示 |
1 |
福建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2012(1) |
张学文 |
政法论坛 |
6 |
乡村司法策略的日常运作和现实考量 |
1 |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
2013(1) |
汪 栋 |
政法论坛 |
5 |
法官的道德自觉与法的确定性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系 |
2013(1) |
徐 骏 |
法学 |
5 |
近代中国语境下议事规则的融合与游离 |
1 |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
2013(1) |
彭清燕 |
法学评论 |
5 |
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模式评判与法理创新 |
1 |
国家法官学院 |
2014(1) |
胡田野 |
法学 |
1 |
新媒体时代律师庭外言论的规制 |
1 |
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
2012(1) |
李志明 |
法学评论 |
5 |
从“运动”到“法治” |
1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2014(1) |
张长东 |
法学评论 |
3 |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
1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2012(1) |
欧树军 |
法学家 |
4 |
权利的另一个成本:国家认证及其西方经验 |
1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2012(1) |
晋运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权利奠基于功利 |
1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2(1) |
王淑荣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法官的裁判良心 |
1 |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2013(1) |
马国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历史谱系和发展方向 |
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 |
2013(1) |
李青武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美国司法民事制裁投保欺诈的法理依据与启示 |
1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2013(1) |
杨晓畅 |
法学评论 |
2 |
罗尔斯“公共理性”观的法哲学之维:启示与限度 |
1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
2014(1) |
乔 岳 |
法律科学 |
4 |
望远镜里的法经济学:理论架构和分析工具 |
1 |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2012(1) |
刘正峰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美国规制宗教活动的判例法研究 |
1 |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
2014(1) |
龚 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人体器官获取行为的法律规制及其模式选择 |
1 |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
2014(1) |
冉 杰 |
法律科学 |
2 |
法律论证的共荣性正义标准探究 |
1 |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
2014(1) |
林辉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涉警上访与转型中国的法治困境 |
1 |
延安大学校史办 |
2013(1) |
曾鹿平 |
法律科学 |
3 |
西北政法大学: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法律高等教育的直接延续 |
1 |
吉林警察学院 |
2014(1) |
贺 电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略论法的平衡 |
1 |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 |
2014(1) |
刘哲昕 |
法学 |
10 |
中国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与现实路径 |
1 |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 |
2013(1) |
张恒山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由个人意志自由到公共意志自由 |
1 |
郑州市农委政策法规处 |
2012(1) |
徐 航 |
比较法研究 |
4 |
法学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
1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法律系 |
2012(1) |
王晶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国家中心主义及其法理学倾向 |
1 |
教育部考试中心 |
2014(1) |
戴一飞 |
政法论坛 |
6 |
法律硕士联考二十年:制度回顾与政策反思 |
1 |
江苏省教育厅 |
2014(1) |
郝 峰 |
政治与法律 |
12 |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逻辑结构 |
1 |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 |
2014(1) |
朱未易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城市法治的要义与结构分析 |
1 |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2014(1) |
谭志福 |
政法论坛 |
3 |
高校参与法律援助的价值分析 |
1 |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 |
2013(1) |
何进平 |
法学 |
9 |
司法潜规则:人民陪审员制度司法功能的运行障碍 |
1 |
《法学研究》编辑部 |
2014(1) |
谢海定 |
法商研究 |
5 |
法学研究进路的分化与合作 |
1 |
《法学》月刊社 |
2012(1) |
王 申 |
现代法学 |
2 |
法官法律知识的本源与确证 |
1 |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
2012(1) |
陈辐宽 |
法学 |
2 |
论检察诉讼监督及其价值目标 |
1 |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
2012(1) |
安 东 |
法学评论 |
3 |
论法律的安全价值 |
1 |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 |
2013(1) |
叶竹盛 |
法律科学 |
3 |
非正式规则与法治:“中国难题”的挑战 |
1 |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 |
2012(1) |
林 峰 |
法学 |
3 |
司法式立法及制度反思 |
1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室 |
2012(1) |
米 健 |
中国法学 |
2 |
法律文化交往与文化主体意识 |
1 |
台湾中研院法律学研究所 |
2012(1) |
简资修 |
中外法学 |
1 |
科斯经济学的法学意义 |
1 |
哈佛大学 |
2012(1) |
张伟仁 |
法学家 |
1 |
天眼与天平:中西司法者的图像和标志解读 |
1 |
纽约大学法学院 |
2013(1) |
刘丽君 |
法学 |
8 |
数字化和传统背景中的裁判文书公开机制 |
1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
2014(1) |
刘思达 |
中外法学 |
4 |
中国法律的形状 |
1 |
日本文部科学省 |
2012(1) |
张 哲 |
清华法学 |
2 |
当代中国法律、行政法规中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