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次 | 科研 | 总篇数 | 他发数 | 作者 | 期刊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1 | 中国政法大学 | 24 | 17 | 陈景辉 | 法律科学 | 2 | 存在做错事的权利吗? |
陈景辉 | 法学 | 1 | “习惯法”是法律吗? | ||||
郭晔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寻求一个智力拼图的真相——康德报应主义新解 | ||||
胡明 | 中国法学 | 3 |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引领法治体系建设 | ||||
雷磊 | 法学研究 | 5 | 法教义学与法治:法教义学的治理意义 | ||||
雷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什么是法教义学?——基于19世纪以后德国学说史的简要考察 | ||||
雷磊 | 现代法学 | 2 | 法教义学能为立法贡献什么? | ||||
雷磊 | 中外法学 | 5 | 法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有助于部门法学 | ||||
李晓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论法理的普遍性:法之“公理”、“通理”与“殊理” | ||||
柳经纬 | 比较法研究 | 2 | 法律中的标准——以法律文本为分析对象 | ||||
罗翔 | 政法论坛 | 5 | 狂热的魔咒 理性的自负——《自由·平等·博爱》读后及对刑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 ||||
马宏俊 | 政法论坛 | 6 | 法律文书革故与鼎新 | ||||
舒国滢 | 比较法研究 | 4 | 战后德国评价法学的理论面貌 | ||||
舒国滢 | 清华法学 | 3 | 中国法学之问题——中国法律知识谱系的梳理 | ||||
孙海波 | 法律科学 | 1 | 法条主义如何穿越错综复杂 | ||||
孙海波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指导性案例的隐性适用及其矫正 | ||||
王蔚 | 法学评论 | 3 | 大革命、国民主权与现代国家建构——马尔贝格的国家法学理论 | ||||
吴洪淇 | 政法论坛 | 2 | 律师职业伦理的评价样态与规制路径——基于全国范围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 ||||
*** | 比较法研究 | 3 | 杭州互联网法院的历史意义、司法责任与时代使命 | ||||
张晋藩 | 中国法学 | 2 | 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 | ||||
郑永流 | 中国法学 | 4 | 法律的“交叉”研究和应用的原理 | ||||
郑永流 | 清华法学 | 2 | 欧陆法律方法的方向性进程 | ||||
朱明哲 | 比较法研究 | 1 | 中国近代法制变革与欧洲中心主义法律观——以宝道为切入点 | ||||
朱明哲 | 法学家 | 2 | 司法中的政治理论脉络——从宗教符号判例看法国共和主义下的世俗性与平等 | ||||
2 | 华东政法大学 | 17 | 11 | 金梦 | 中国法学 | 3 | 立法性决定的界定与效力 |
曹文泽 | 法学 | 8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智识创制 | ||||
陈金钊 | 清华法学 | 6 | 法律如何调整变化的社会——对“持法达变”思维模式的诠释 | ||||
崔永东 | 现代法学 | 5 | 司法改革范式与司法学研究 | ||||
高富平 | 法学研究 | 3 |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 ||||
何勤华 | 法商研究 | 6 | 法律文明的内涵及其历史解读 | ||||
金梦 | 法学 | 9 | 我国立法性决定的规范分析 | ||||
李桂林 | 法学 | 7 | 实质法治:法治的必然选择 | ||||
刘风景 | 法学 | 5 | 法条的功用与设置 | ||||
龙文懋 | 法律科学 | 5 |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法哲学思考 | ||||
卢勤忠 | 法学 | 12 | 网络公共场所的教义学分析 | ||||
马长山 | 法律科学 | 6 | 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 ||||
马长山 | 法学研究 | 4 | 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法律变革 | ||||
马长山 | 政法论坛 | 1 | 互联网时代的双向构建秩序 | ||||
杨铜铜 | 法学 | 6 | 论不确定法律概念的体系解释——以“北雁云依案”为素材 | ||||
于改之 | 中国法学 | 4 | 法域冲突的排除:立场、规则与适用 | ||||
庄绪龙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法无明文规定”的基本类型与裁判规则 | ||||
3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11 | 10 | 车浩 | 政法论坛 | 3 | 责任理论的中国蜕变——一个学术史视角的考察 |
高薇 | 法商研究 | 6 | 互联网争议解决中的执行问题——从司法、私人到去中心化数字执行 | ||||
侯猛 | 法学 | 3 | 中国律师分布不均衡的表现与影响——从北京刑事辩护市场切入 | ||||
江辉 | 清华法学 | 5 | 论立法区分为法律问题与政策问题 | ||||
李红海 | 法商研究 | 5 | 认真对待事实与将常理引入司法——减少争议判决之司法技术研究 | ||||
李红海 | 中外法学 | 2 | 案例指导制度的未来与司法治理能力 | ||||
苏力 | 比较法研究 | 6 | 何为制度?因何发生(或未发生)?——从开伯尔山口看长城 | ||||
唐应茂 | 清华法学 | 4 | 司法公开及其决定因素: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分析 | ||||
汪劲 | 清华法学 | 5 | 环境法学的中国现象:由来与前程——源自环境法和法学学科发展史的考察 | ||||
张千帆 | 比较法研究 | 4 | 作为元宪法的社会契约 | ||||
左亦鲁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算法与言论——美国的理论与实践 | ||||
3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11 | 8 | 蔡立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新时代法学实践教学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 |
杜宴林 | 法学 | 10 | 现代法律德性转向及其中国启示 | ||||
雷婉璐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人权基础上的和平——第28届IVR世界大会述评 | ||||
李敏慎 | 法学家 | 2 | 司法改革客体和改革路径之反思——以司法事权改革为视角 | ||||
李拥军 | 中国法学 | 5 | 中国法治主体性的文化向度 | ||||
李拥军 | 法律科学 | 3 | “比”的思维传统与当代中国的司法适用技术 | ||||
李拥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我国判决说理激励机制适用问题之探讨 | ||||
孟融 | 法学评论 | 3 | 中国法院如何通过司法裁判执行公共政策——以法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为分析对象 | ||||
钱大军 | 法学评论 | 5 | 司法人工智能的中国进程:功能替代与结构强化 | ||||
杨帆 | 法学家 | 1 | 法国法社会学的发展与转型——兼议中国语境下的法学研究范式之争 | ||||
朱振 | 法学家 | 2 | 共同善权利观的力度与限度 | ||||
5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9 | 9 | 陈辉 | 法学家 | 4 | 后果主义在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和定位 |
方乐 | 法学 | 4 |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类型化方案 | ||||
丰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如何发现法理? | ||||
公丕祥 | 中国法学 | 3 | 新时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 ||||
公丕祥 | 法学 | 5 | 法治发展的区域分析——一种方法论的讨论 | ||||
龚廷泰 | 法律科学 | 6 |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法哲学辩证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
龚廷泰 | 法学 | 8 | 人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与法治保障 | ||||
杨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作为政治概念的法治文化:内在张力与规范诉求 | ||||
张凇纶 | 法学评论 | 6 | 作为教学方法的法教义学:反思与扬弃——以案例教学和请求权基础理论为对象 | ||||
6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7 | 7 | 郭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美好生活的法理观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与法治现代化”高端智库论坛述评 |
郭晔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追寻和感悟中国法学的历史逻辑——“法学范畴与法理研究”学术研讨会述评 | ||||
焦宝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我国司法方法论:学理研究、实践应用及展望 | ||||
钱弘道 | 法律科学 | 4 | 论司法公开的价值取向——对《人民法院报》409篇报道及评论的分析 | ||||
王凌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存在(理智上可辩护的)法律教义学么?——论法条主义、通说与法学的智识责任 | ||||
徐清 | 法学 | 4 | 三重场域下中国基层法官离职类型探讨 | ||||
张文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迈向科学化现代化的中国法学 | ||||
7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6 | 4 | 邓海峰 | 清华法学 | 5 |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关系新探 |
高鸿钧 | 法学 | 8 | 改革开放与中国比较法学的成长 | ||||
高丝敏 | 法学研究 | 5 | 智能投资顾问模式中的主体识别和义务设定 | ||||
李广德 | 政法论坛 | 1 | 司法荣誉制度的法理逻辑与作用机制 | ||||
鲁楠 | 政法论坛 | 4 | 非西方法文化在比较法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 ||||
吕忠梅 | 清华法学 | 5 | 环境法回归 路在何方?——关于环境法与传统部门法关系的再思考 | ||||
7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6 | 6 | 徐向华课题组 | 中国法学 | 2 |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路径实证研究 |
程金华 | 清华法学 | 4 | 迈向科学的法律实证研究 | ||||
范进学 | 法学 | 3 | “法治中国”:世界意义与理论逻辑 | ||||
季卫东 | 法学家 | 6 | 中国式法律议论与相互承认的原理 | ||||
雷槟硕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指导性案例适用的阿基米德支点——事实要点相似性判断研究 | ||||
朱芒 | 中国法学 | 4 | 高校校规的法律属性研究 | ||||
7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6 | 6 | 陈海嵩 | 法学研究 | 3 | 中国环境法治中的政党、国家与社会 |
陈云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律职业伦理培养方案研究 | ||||
彭中礼 | 法律科学 | 3 |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法律地位探究 | ||||
彭中礼 | 法学 | 5 | 论国家政策的矛盾及其规制 | ||||
王红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论法律实施的一般特性与基本原则——基于法理思维和实践理性的分析 | ||||
谢晖 | 法律科学 | 6 | 从“可以适用习惯”论地方性法规的司法效力 | ||||
10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5 | 5 | 齐延平 | 法律科学 | 4 | 论人工智能时代法律场景的变迁 |
齐延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中国人权文化的正当性根基 | ||||
魏治勋 | 法律科学 | 2 | 论党规的概念、范围与效力等级 | ||||
魏治勋 | 法商研究 | 3 | 当然解释的思维机理及操作规则 | ||||
郑智航 | 法律科学 | 1 | 国家建构视角下的中国司法——以国家能力为核心 | ||||
10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5 | 5 | 顾培东 | 法学研究 | 2 | 判例自发性运用现象的生成与效应 |
郭松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司法文件的中国特色与实践考察 | ||||
左卫民 | 法学研究 | 4 | 迈向大数据法律研究 | ||||
左卫民 | 清华法学 | 2 | 关于法律人工智能在中国运用前景的若干思考 | ||||
左卫民 | 现代法学 | 4 | 制约模式: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关系模式思考 | ||||
10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5 | 5 | 胡玉鸿 | 法学 | 6 | 习近平公正司法思想探微 |
胡玉鸿 | 法学研究 | 4 | 新时代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要义 | ||||
胡玉鸿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民国时期法律学者“法理”观管窥 | ||||
瞿郑龙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如何理解“法理”?——法学理论角度的一个分析 | ||||
王庆廷 | 法商研究 | 1 | 新兴权利渐进入法的路径探析 | ||||
10 | 西南政法大学 | 5 | 5 | 陈佑武 | 政治与法律 | 12 | 中国法治理论四十年:发展、创新及前景 |
甘强 | 政法论坛 | 5 | 体系化的经济法理论发展进路——读《欧洲与德国经济法》 | ||||
盛学军 | 现代法学 | 4 | 智能机器人法官:还有多少可能和不可能 | ||||
张春良 | 法学研究 | 3 | 直接适用的法与相关制度的体系平衡 | ||||
张琼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法治评估的技术路径与价值偏差——从对“世界正义工程”法治指数的审视切入 | ||||
10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5 | 4 | 陈景辉 | 比较法研究 | 5 | 人工智能的法律挑战:应该从哪里开始? |
高仰光 | 法学家 | 3 | 建构与解构之间的法学发生史——以伊尔内留斯学案为视角 | ||||
李艳芳 | 清华法学 | 5 |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 | ||||
吕世伦 | 法律科学 | 6 | 《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 ||||
裴洪辉 | 政治与法律 | 10 |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科学立法原则的法理基础 | ||||
10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5 | 5 | 陈柏峰 | 中国法学 | 3 | 法律实证研究的兴起与分化 |
蒋楠楠 | 法学评论 | 4 | 法律与伦理之间:传统中国复仇行为的正当性及限度 | ||||
李波 | 法学 | 2 | 规范保护目的:概念解构与具体适用 | ||||
徐汉明 | 中国法学 | 3 | 我国网络法治的经验与启示 | ||||
徐汉明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模式 | ||||
16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4 | 4 | 冯健鹏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主观程序正义研究及其启示 |
蒋悟真 | 法商研究 | 5 |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法律治理 | ||||
蒋悟真 | 法学 | 10 | 科研管理政策改革释放的法治信号解读——以《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为例 | ||||
叶竹盛 | 法律科学 | 1 | 法治为何失败:迈向全球图景下的法治转型学 | ||||
16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4 | 3 | 廖奕 | 法学家 | 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体系研究反思*——以“党内法规”话语为例 |
秦前红 | 现代法学 | 4 |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人民法院监察制度述要 | ||||
张万洪 | 现代法学 | 1 | 将司法改革进行到底 | ||||
周叶中 | 法学评论 | 1 | 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的问题意识与完善方向 | ||||
16 | 西北政法大学 | 4 | 2 | 管华 | 法学评论 | 4 | 教育法治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
何柏生 | 法律科学 | 6 | 作为先进典型的“枫桥经验”及其当代价值 | ||||
刘克毅 | 法律科学 | 6 | 论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形成机制 | ||||
汪世荣 | 中国法学 | 6 | “枫桥经验”视野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供给研究 | ||||
19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3 | 3 | 黎四奇 | 中国法学 | 3 | 二维码扫码支付法律问题解构 |
莫桑梓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普法教育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
张智辉 | 中国法学 | 2 | 论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 | ||||
19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3 | 3 | 殷秋实 | 法学 | 2 | 无效行为转换与法律行为解释——兼论转换制度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
郑玉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价值一体性命题的法哲学批判:以方法论为中心 | ||||
郑玉双 | 政法论坛 | 6 | 价值一元论的法政困境——对德沃金《刺猬的正义》的批判性阅读 | ||||
2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2 | 2 | 泮伟江 | 法商研究 | 6 | 中国本土化法教义学理论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
泮伟江 | 政治与法律 | 12 | 法律是由规则组成的体系吗 | ||||
21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 | 2 | 刘启川 | 中国法学 | 5 | 责任清单编制规则的法治逻辑 |
周佑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逻辑与进路:新发展理念如何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 ||||
21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2 | 2 | 谢晖 | 现代法学 | 2 | “可以适用习惯”的法教义学解释 |
张玉洁 | 政治与法律 | 10 | 我国大数据法律定位的学说论争、司法立场与立法规范 | ||||
21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2 | 2 | 刘杨 | 中国社会科学 | 9 | 基本法律概念的构建与诠释——以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为重心 |
汤文平 | 法学家 | 6 | 中国特色判例制度之系统发动 | ||||
21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2 | 2 | 冯洁语 | 比较法研究 | 2 | 人工智能技术与责任法的变迁——以自动驾驶技术为考察 |
周安平 | 法学评论 | 4 |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探讨 | ||||
21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 | 2 | 黄金兰 | 法律科学 | 3 | 网络熟人社会的逻辑及其法治意义——从熟人社会规范式微说起 |
王天民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实质真实主义:两种认知理论下的模式推演 | ||||
21 |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 | 2 | 2 | 孙光宁 | 中国法学 | 1 | 法律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运用及其完善 |
孙光宁 | 法律科学 | 4 | 司法实践需要何种指导性案例——以指导性案例24号为分析对象 | ||||
21 |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 2 | 2 | 蒋传光 | 法律科学 | 6 |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科学意义 |
王奇才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法谚与法理 | ||||
21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2 | 2 | 陈寒非 | 清华法学 | 1 | 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证研究 |
喻中 | 政法论坛 | 3 | 论东亚新法家 | ||||
21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2 | 2 | 兰荣杰 | 清华法学 | 4 | 人民调解:复兴还是转型? |
吴元元 | 法学 | 12 | 基于声誉机制的法官激励制度构造 | ||||
21 | 云南大学法学院 | 2 | 2 | 李娜 | 法学家 | 5 | 守法社会的建设:内涵、机理与路径探讨 |
张青 | 清华法学 | 4 | 基层法官流失的图景及逻辑:以Y省部分基层法院为例 | ||||
21 |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 | 2 | 2 | 封丽霞 | 法学研究 | 1 |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中国化的当代意义 |
张恒山 | 中国法学 | 6 | 论权利本体 | ||||
21 |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 2 | 2 | 戴昕 | 法商研究 | 5 | “教义学启发式”思维的偏误与纠正——以法学中的“自杀研究”为例 |
李晟 | 法学评论 | 1 | 略论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法律转型 | ||||
21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2 | 2 | 王江 | 法学评论 | 3 | 环境法“损害担责原则”的解读与反思——以法律原则的结构性功能为主线 |
谢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律拟制的哲学基础 | ||||
35 |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李晗 | 政法论坛 | 2 | 回应社会,法律变革的飞跃:从压制迈向回应——评《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 |
35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1 | 1 | 齐延平 | 政法论坛 | 6 | “个人本位”与“类本位”张力中的人权观 |
35 |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 1 | 1 | 吴玉章 | 现代法学 | 6 | 哈特法律与道德思想新论——一处自相矛盾的表述 |
35 | 德国明斯特大学法学院 | 1 | 1 | 展鹏贺 | 法学评论 | 3 | 德国公法上信赖保护规范基础的变迁——基于法教义学的视角 |
3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1 | 1 | 张欣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立法电子参与有效性的提升——基于公众参与法律草案征求意见(2005-2016年)的实证研究 |
35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1 | 1 | 熊浩 | 法商研究 | 3 | 论中国调解法律规制模式的转型 |
35 | 甘肃省河西学院法学院 | 1 | 1 | 张燕 | 法学 | 1 | 论法律职业伦理道德责任的价值基础 |
35 | 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 | 1 | 1 | 安雪梅 | 政治与法律 | 1 | 指导性案例的法律续造及其限制——以知识产权指导性案例为视角 |
35 |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 | 1 | 1 | 李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律移植的社会文化心理认同 |
35 | 河海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杨春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新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及其培养路径探究 |
35 | 荷兰蒂尔堡大学 | 1 | 1 | 张健 | 法学 | 7 | 什么是好的法学研究——一个中国与欧美法学学术标准的比较研究 |
35 | 荷兰莱顿大学政治学系 | 1 | 1 | 骆意中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守法义务与特殊性 |
35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1 | 1 | 董玉庭 | 法学 | 9 | 司法制度创新性的判断——以司法主业为切入 |
35 |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1 | 1 | 刘睿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立法评价方法初探——立法过程中价值评价的理性分析 |
35 | 华侨大学法学院 | 1 | 1 | 王方玉 | 法商研究 | 4 | 权利的内在伦理解析——基于新兴权利引发权利泛化现象的反思 |
35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李飞 | 法律科学 | 5 | 人工智能与司法的裁判及解释 |
35 |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 1 | 1 | 王清军 | 法学评论 | 4 | 法政策学视角下的生态保护补偿立法问题研究 |
35 | 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1 | 1 | 张琴 | 政治与法律 | 12 | 我国优化政治生态环境的法治逻辑与路径 |
35 |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 1 | 1 | 钱继磊 | 法学评论 | 1 | 迈向法理时代的中国法学——兼与徐爱国教授商榷 |
35 |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 1 | 1 | 田源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行为法律经济学视野中的“法律确定性命题”——以规则和标准的分类为线索 |
35 |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 | 1 | 1 | 唐瑭 | 法学评论 | 5 | 环境损害救济的逻辑重构——从“权利救济”到“法益救济”的嬗变 |
35 |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 | 1 | 1 | 徐显明 | 中国社会科学 | 11 | 中国法理学进步的阶梯 |
35 | 温州大学法政学院 | 1 | 1 | 邱本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如何提炼法理? |
35 |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 1 | 1 | 薛爱昌 | 政治与法律 | 7 | 当代中国的“司法”概念——基于宪法文本和政策文本的实证分析 |
35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1 | 1 | 张清 | 比较法研究 | 4 | 包容性法治社会建设论要 |
35 |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 1 | 1 | 钱炜江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论司法裁判中的目的解释 |
35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1 | 1 | 陈林林 | 法学研究 | 1 | 公众意见影响法官决策的理论和实验分析 |
35 |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 | 1 | 1 | 刘文杰 | 法学研究 | 2 | 被遗忘权:传统元素、新语境与利益衡量 |
35 | 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 1 | 0 | 王伟国 | 中国法学 | 2 | 国家治理体系视角下党内法规研究的基础概念辨析 |
35 | 中国法学杂志社 | 1 | 1 | 王灏 | 政治与法律 | 11 | 中国法律文献翻译输出之轨迹及其启示 |
35 |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 | 1 | 1 | 陈璞 | 中国法学 | 3 | 论网络法权构建中的主体性原则 |
3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1 | 1 | 李林 | 法学 | 6 | 走向新时代中国法理学之回眸与前瞻 |
35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1 | 1 | 王怡 | 政治与法律 | 7 | 论立法过程中的事实论证 |
35 | 中央办公厅法规局 | 1 | 1 | 宋功德 | 中国法学 | 2 | 坚持依规治党 |
35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1 | 1 | 徐爽 | 政法论坛 | 5 | 价值与规范:《权利的新生》译读札记 |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对2018年CLSCI上发表的1443篇论文进行了初步分类,现向法学法律界同仁公开征求意见。对个别论文的初步分类如有异议,请直接在中国法学创新网发布页面进行评论,或者致电我所。联系人:王丽娟,电话:010-66511806;陈燕,电话:010-66188646。电邮:faxuepand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