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刑事诉讼法学科(以下简称刑诉法学科)在22种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简称CLSCI期刊)共发表论文193篇,仅低于刑法(332篇)、民法(330篇)以及法理学(220篇),在14个法学二级学科排名第四,占CLSCI期刊2020年发文总量的9.9%。
2020年刑诉法学科在三大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上共发文15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1篇、《中国法学》5篇、《法学研究》9篇,占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总数的8.8%,仅落后刑法学1篇(16篇)。其他期刊中,发表刑诉法论文数量前三甲的分别是《中国刑事法杂志》(30篇)、《法学论坛》(23篇)、《政法论坛》(14篇),后三名分别为《东方法学》(2篇),《法商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各3篇。
学科特点
和刑法学相比,刑诉法学科研究主题体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具体如下: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研究占比最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中确立的重要制度之一。193篇论文中,与认罪认罚从宽相关的论文共41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量的21.2%。三大权威期刊共刊发该主题论文6篇,占该学科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总数的40%。这些论文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的被追诉人的自愿性判断、审查机制、屈从性自愿的认定、辩护权保障、值班律师的作用及其完善、认罪认罚具结书的内容与效力、认罪认罚从宽与量刑协商的区别与联系、精准量刑建议、认罪认罚从宽与酌定不起诉的兼容性、认罪认罚案件的上诉及二审程序等。各大期刊纷纷在该领域集中组稿。据不完全统计,《中外法学》2020年第5期组稿5篇,作者分别为陈瑞华、熊秋红、汪海燕、魏晓娜、佀化强。《环球法律评论》2020年第2期组稿4篇,作者分别为陈卫东、龙宗智、张建伟、汪海燕。《当代法学》2020年第4期组稿3篇,作者分别为左卫民、吴宏耀、郭烁。《中国刑事法杂志》2020年第1期组稿4篇,作者分别为林喜芬、闫召华、吴思远、李刚。
二、司法职权配置问题研究成果产出数量可观。与这一主题相关的论文共16篇,三大权威期刊共发文2篇。其中,大量文章讨论了检察权的配置。例如,叶青对“捕诉一体”与刑事检察权运行机制改革作再思考;卞建林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探讨了检察机关侦查权的部分保留及其规范运行。同时,伴随着监察体制的改革,监察权的探讨日趋成熟。如刘计划研究了监察委员会职务犯罪调查的性质及其法治化;井晓龙研究了监察调查权与检察侦查权的衔接;吕晓刚对监察调查提前介入实践作了完善研究。再者,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讨论方兴未艾。例如,魏晓娜分析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效、瓶颈与出路,施鹏鹏以职权主义刑事诉讼为背景分析法官的职权调查原则等。另外,也有学者比较关注司法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如陈卫东就对该领域的若干问题作了系统梳理;郭志远对该领域作了系统回顾与反思,并提出完善建议。
三、2020年CLSCI期刊刑诉学科注重“主义”“模式”等话语体系的分析。标题中出现“主义”“模式”的达12篇。比如李奋飞论证了刑事诉讼中的“争点主导主义”;施鹏鹏分析了“新职权主义”与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路径;陈刚研究了“程序法定主义”下大数据侦查的解释与规制;高童非对认罪认罚从宽究竟属于契约模式还是家长模式作了讨论等。
四、新技术引领学科发展现象开始呈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刑诉法学科也不自觉地被引入一些全新命题探讨,与之相关的主题论文共18篇。比如,熊秋红研究了人工智能在刑事证明中的应用;郑曦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及规制;郭旨龙以英美法为比较对象,分析了移动设备电子搜查的制度挑战与程序规则;吴桐以日本GPS侦查案为例研究了科技定位侦查的制度挑战与法律规制;王立梅论述了跨境电子证据司法协助简易程序的构建;裴炜对刑事电子取证中的载体扣押作了研究;纵博在隐私权视角下对大规模监控措施类型化及其规范作了研究;左卫民对中国的在线诉讼作了实证研究与发展展望。
五、刑事诉讼的合规激励研究日渐兴起。随着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刑事诉讼的合规激励的应用试点在一些地区检察机关开展,预制伴随的是相关研究的日渐兴起。陈瑞华在《中国法学》发表的7篇论文中有4篇都与这一主题相关,其对企业合规的中国化问题、合规视野下的企业刑事责任以及暂缓起诉协议等都作了探讨。此外,李玉华系统研究了我国企业合规的刑事诉讼激励;赵恒在认罪答辩视域下分析了刑事合规计划;李本灿对域外企业缓起诉制度作了比较研究;杨帆对企业合规中附条件不起诉作了立法研究等。
六、专家参与刑事司法研究开始得到关注。和值班律师制度、涉罪未成年人诉讼权利保障等热点问题相比,专家参与刑事司法的研究开始得到关注。陈如超发表了《专家参与刑事司法的多元功能及其体系化》;张保生、董帅发表了《中国刑事专家辅助人向专家证人的角色转变》。此外,王立梅对裁判文书直接引用学者观点作了反思等。
七、刑事司法业务考评制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比如华小鹏对法官绩效考核的终极目标及实现路径作了研究;笔者对刑事结案效率考评指标的嬗进作了系统研究与反思;宋鹏举在司法改革视野下对检察业务考评机制的改革作了新思考;刘仁琦对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作了研究。
八、刑事缺席审判的研究方兴未艾。尽管刑事缺席审判案例较少,但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比如董坤对被告人死亡案件缺席审判程序作了系统研究;张磊分析了如何协调适用刑事缺席审判与境外追逃措施;步洋洋对我国缺席审判制度作了类型化分析等。
九、司法责任与辩护伦理等交叉领域研究成果频出。比如谢刚炬对专业审判委员会组织结构完善进行了探讨;白冰对法官责任追责程序作了基本要素分析;瓮怡洁分析了法官助理制度的功能定位与职权界分;陈瑞华、李奋飞、李扬、马明亮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组稿中,分别对辩护律师的职业伦理模式转型、忠诚义务、公益义务、勤勉尽责义务进行了系统分析,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力;陈学权以律师与法官的关系为视角,论证了辩护律师的法庭地位;蔡元培从当事人中心主义与法庭中心主义调和角度论述了我国辩护律师职业伦理。
十、刑事证据领域的知识增量不容忽视。刑事证据领域共发文31篇,占CLSCI期刊刑诉法学科发文总量的16%。比如,龙宗智在比较法的视野下对印证证明作了研究;纵博以多元证据分析方法体系为方向分析了印证方法的不足及其弥补;李学军、刘静对瑕疵证据及其补救规则的适用作了研究;董坤对证据标准作了内涵重释与路径展望;周洪波对证明责任分类作了体系重构;谢君泽对大数据证明进行了论述等。
学者发文情况
2020年,刑诉法学科共有136位作者在CLSCI期刊上发文。其中,发表5篇及以上论文的高产作者有6位,占所有学科发表5篇及以上高产作者总数的27.3%。发表3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有14位。这14人中有7人在三大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50后”学者老当益壮,龙宗智依旧笔耕不辍,发表论文3.5篇。
“60后”学者依旧是高产作者的“定海神针”。其中,左卫民以发文7.5篇成为2020年CLSCI期刊刑诉法学科发文量冠军,陈瑞华以发文7篇紧随其后。陈卫东发文5.5篇。
“70后”学者已逐步成为刑诉法学科研究主力,发文数量占比较高。其中,来自实务界的闫召华发文6篇,位列刑诉法发文榜单第三名。“75后”周新延续强劲创作热情,发文5篇,进入该学科榜单前5名。此外,李奋飞发文4篇,汪海燕和马明亮分别发文3篇。
“80后”学者中,纵博发文5篇,郭烁发文4篇,杜磊、王禄生、董坤分别发文3篇。
“90后”学者崭露头角。赵恒继续保持良好的创作势头,发文4篇。聂友伦不仅为高产作者,还在三大权威期刊《法学研究》上有发文。
总体来看,刑诉法学科2020年CLSCI期刊发文呈现“金字塔形”,领军人物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中年学者“剑刃锋利”,青年学者迎头赶上,年龄结构相对合理。
法学院校总体评价
2020年CLSCI期刊193篇刑诉法学科论文来自56家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以发文33.5篇维持了一贯以来的强势地位,约占该学科发文总量的17.36%。中国人民大学以发文22篇紧随其后,四川大学发文17篇、西南政法大学发文12篇。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刑诉法的研究团队仍然以北京为核心,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也是刑诉法学科的重镇。
中国政法大学在陈光中先生带领下,共有27位作者发文。其中,既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也有“80后”“90后”青年才俊,学术梯队较为合理。随着熊秋红、郭烁等一批专家学者的加盟,该校刑诉学科继续领跑态势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人均产出更为可观,以不足10人的团队发文量维持在榜眼位置。陈卫东、李奋飞、刘计划、魏晓娜、程雷领衔的学术团队一直试图努力追赶并超越中国政法大学。加上杜磊等青年才俊的发力,中国人民大学潜力不可小觑。
四川大学在左卫民、龙宗智带领下表现突出,是该校刑诉学科在2020年CLSCI期刊上的发文总数达到第三名。
西南政法大学在闫召华的助力下,依托该校刑事检察研究中心,大有恢复当年雄风之势。
北京大学在陈瑞华带领下,发文8篇,挤进了刑诉学科六强。但这8篇论文中有7篇均为陈瑞华所发。随着吴洪淇的加盟,相信这一现象会有所好转。
中国公安大学调整学科评价体系以后,大有改变重实战轻理论的风气之态势,7名作者发表7篇论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陈卫东的助力、青年学者周新的引领下,也发文7篇,挤进刑诉法学科前六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王新清、孙远带领下,发文5篇,排名第七。相信随着董坤等青年学者的加盟,其将会保持强劲势头。
安徽财经大学以青年学者纵博的一己之力发文5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列第七。
山东大学在“90后”学者赵恒的推动下,与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并列第八名。
吉林大学在谢登科(2篇)、贾志强、宋鹏举的努力下,发文4篇。
北京交通大学榜上有名得益于郭烁的发力。但随着郭烁入职中国政法大学,未来仍需要其他学者继续发力,才有可能保持现有地位。
华东政法大学在校长叶青的带领下,共发文4篇。其中,叶青发文2篇,张栋、韩东成各发文1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