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SCI年度报告(18)|2021年CLSCI知识产权法学发表情况与统计分析
发布日期:2022-02-22 来源:法学创新网

编者按

  2021年的CLSCI期刊发文情况,中国法学创新网在采纳法学学术前沿团队统计报告的基础上,继续委托其团队结合往年法学创新网的统计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更新和核定,最终确定了2021年CLSCI期刊发文统计分析报告。现由法学创新网和法学学术前沿联合发布。如发现有数据信息不准确或评价不妥之处,请发邮件至:zgfxcxw@163.com 

热点领域呈现
聚焦知识产权时代之问
——2021年CLSCI知识产权法学发表情况与统计分析

1645621257308882.jpg

  本文是2021年CLSCI知识产权法学论文发表情况与统计分析。

  2021年度全年CLSCI来源期刊共刊发论文1884篇(2020年是1938篇)。其中知识产权法学58篇(2020年是64篇)。除中国社会科学、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国刑事法杂志外,其他CLSCI均刊发了知识产权法学论文。鉴于本年度的统计,侧重于展示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的单位科研实力布局,因此今年的统计主要展现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单位及其作者(详见下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知识产权法学学科发展的分析与评论。
111.jpg
112.jpg

  (一)年度高产作者

  本领域高产学者的标准是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据此,本领域高产学者为:华东政法大学王迁教授(3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太平教授(3篇),南京大学吕炳斌教授(3篇),清华大学蒋舸副教授(3篇),中国政法大学杨利华副教授(3篇)。

  (二)年度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

  2021年度,知识产权法学CLSCI来源期刊的论文数为58篇(去年为64篇),约占全年CLSCI来源期刊总发文数量的3.08%(58/1884)。与传统的民法学、刑法学、法理学及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相比,知识产权学科作为新兴学科的CLSCI来源期刊发文量相对较少。

  从三大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发文量上看,知识产权法学科2021年共发文7篇(去年为2篇),占法学各学科三大权威期刊上发表法学论文总数的3.91%(7/179),占知识产权法学科全年CLSCI来源期刊发文总量的12.07%(7/58)。其中,《中国法学》3篇(去年为0篇)、《法学研究》4篇(去年为0篇),本年度《中国社会科学》未刊发知识产权法学科论文(去年为2篇)。从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数量上看,2021年知识产权法学科发文数较2020年发文数有较大突破。

  2021年知识产权法学发文量前三的刊物分别为:《现代法学》刊载8篇,《中外法学》刊载6篇,《法学杂志》5篇。与2021年相比,2020年发文量前三的刊物分别是:《法商研究》与《法学评论》各自刊载7篇,并列第一;《现代法学》《政治与法律》《法学杂志》各自刊载5篇,并列第三。

  教授与副教授仍旧是知识产权法学CLSCI发文的主力军。从发表的58篇CLSCI论文的作者身份上看,绝大多数为教授和副教授独立发文,共计发文50篇,占知识产权法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86.21%(50/58)。

  青年学者开始崭露头角。讲师(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发CLSCI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共计8篇(去年为17篇),占知识产权法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13.79%(8/58)。从讲师、博士后以及博士生的CLSCI发文数量上看,2021年较2021年有较大幅度缩减。其中独立发文有4篇(去年12篇,其中讲师10篇、博士后2篇),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蔡元臻(《中外法学》第5期)、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李陶的(《法学》第6期)、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韩书立(《法学评论》第4期)、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刘迪(《政治与法律》第9期)。

  2021年,博士生没有独著在CLSCI期刊发文,都是与其他教授共同合著,共计4篇(去年为5篇,且都是博士生独立发文),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博士生李薇(与冯晓青教授合著,发表于《法学论坛》第3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博士生方宇菲(与周长玲教授合著,发表于《法学杂志》2021年第2期)、重庆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张哲(与齐爱民教授合著,发表于《法律科学》第2期)、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的博士生王柳(与张辉教授合著,发表于《法学论坛》第6期)。

  从发文单位上看,传统“五院四系”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文势头,一些后起之秀也开始脱颖而出。首先,CLSCI发文院校排名前三甲,分别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发文7篇)、中国政法大学(发文7篇)、华东政法大学(发文5篇).其次,其他强势院校表现不俗,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文4篇,南京大学法学院发文4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发文3篇,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发文3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文2篇,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发文2篇,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发文2篇。再次,有19家单位发表了1篇CLSCI论文,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南大学法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重庆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暨南大学法学院、南昌大学法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西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回顾2021年知识产权法学科CLSCI期刊刊发的研究成果,存在“热点聚焦”与“领域聚集”的特点。首先,从发文的热门关键词上看,诸多关键词与新法颁布、法律修订以及知识产权新领域新业态相关。具体热门的关键词,包括“著作权、商标使用、算法、民法典、个人信息、网络安全港规则、深度链接、数据、公共领域、商标侵权、作品类型、人工智能”等。其次,从知识产权法学科的各个领域发文数量上看,著作权领域相关的主题仍旧是发文热点。通过不完全归类统计,著作权法领域的发文量为25篇,商标法领域发文11篇,知识产权基本理论领域发文7篇,专利法领域发文6篇。此外,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相关主题发文9篇。当新领域新业态部分论文与著作权、专利权结合分析时,笔者将其归类到著作权、专利权等领域。根据本次报告学科领域划分标准,“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纳入到经济法学,故在此笔者不再回顾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文献。

  1.知识产权法基本理论

  从知识产权法基本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上看,首先,知识产权赔偿制度成为学者关注焦点,尤其是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私法基础与司法适用(吴汉东),以及知识产权许可费赔偿方法的功能、价值准则与体系重构(杨涛)。其次,与《民法典》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是热点问题,比如,《民法典》统辖下的知识产权单行法修订(刘铁光),《民法典》中知识产权专有的体系功能(何松威)以及维修权与知识产权之协调(刘迪)等。再次,也有学者将知识产权研究放眼到全球治理与信息利用,比如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博弈的深层话语构造:中国范式和中国路径(邵科),与知识产权信息的公共利用(朱一飞)。

  2.著作权法

  从著作权法领域研究热点上看,第一,多数学者聚焦著作权客体的探讨,尤其是作品类型、作品名称与作品使用等相关的著作权问题,比如视听作品的范围及权利归属(王迁),作品类型法定缓和化的理据与路径(梁志文),法定作品类型外新型创作物的著作权认定研究(卢纯昕),同人作品使用原作虚拟角色的版权界限(丛立先、刘乾),作品“宽容使用”引发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孙昊亮、张倩),我国单部作品名称法律保护的困境及突破——兼评麦卡锡作品名称保护理论(陈绍玲)。第二,著作权侵权与保护主题相关,比如,论著作权保护刑民衔接的正当性(王迁),形式解释论下网络游戏动态画面的著作权保护路径(焦和平),深层链接直接侵权责任认定的实质提供标准(蒋舸),著作权直接侵权认定中的“用户感知”因素——从复制权到信息网络传播权(蒋舸),著作权法的“宽进宽出”结构(蒋舸),全媒体时代摄影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孙昊亮)。第三,不少学者针对著作权的权利内容展开研究,比如著作权法中传播权的体系(王迁),私人复制的著作权法制度应对:从机械复制到云服务(杨明),从应然权利到实然权利:文化权利的著作权法保障机制研究(杨利华),深度链接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再思考(郭鹏)。第四,网络安全港规则相关著作权问题,比如,网络版权内容过滤措施的言论保护审查(崔国斌),著作权法强制性过滤机制的中国选择(万勇),论算法时代网络著作权侵权中的通知规则(何炼红)。第五,新领域新业态相关的著作权问题,比如区块链下网络文学版权保护问题研究(张辉、王柳),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问题探究(杨利华),论算法创作物的可版权性与著作权归属(徐小奔)。第六,合理使用、公共领域、音乐独家许可等相关的著作权问题,比如工智能时代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重塑(林秀芹),公共领域视野下著作权法价值构造研究(杨利华),我国网络音乐独家许可的运行逻辑与完善策略(李陶)。

  3.商标法

  从商标法领域研究热点上看,首先,“商标使用”无疑是商标法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重点,比如,商标法上商标使用概念的统一及其制度完善(王太平),服务商标之使用和保护的特殊性研究(张今),商标侵权中“商标使用”的判定规则(刘铁光),注册商标使用中的“未改变显著特征”(付继存),商标使用行为的独立性(刘维)。其次,商标侵权相关主题,也是商标法领域持续热门的话题,比如论我国未注册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王太平),姓名商品化权的侵权认定思路(崔国斌),主体区分视角下定牌加工侵权判定的合理路径(杨鸿)。再次,也有学者从公共领域、符号学、民刑交叉等视角,探讨商标权保护问题,比如商标法中公共领域问题研究(冯晓青、李薇),商标符号利益的法律分配:商标法构造与操作的符号学解释(王太平),以及商标案件刑民交叉责任的界分步骤(邱润根)。

  4.专利法

  从专利法领域研究的热点上看,首先,有学者以涉外视野研究专利权相关问题,比如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国际化及我国应对之策(何华),以及我国专利法的域外适用问题研究(韩书立)。其次,也有学者将专利问题与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算法等结合分析,比如智能时代算法专利适格性的理论证成(张吉豫),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关键专利技术的许可机制及其完善(张利国)。再次,一些学者分析了专利间接侵权与专利无效宣告制度,比如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专门化研究(蔡元臻),与我国专利无效宣告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李晓鸣)。

  5.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

  从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相关主题上看,首先,许多学者聚焦个人信息相关法律问题,比如,(吕炳斌)分别就个人信息保护撰写了三篇高质量论文,具体包括个人信息处理者的算法说明义务、个人信息保护的“同意”困境及其出路、论《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蕴含的权利。此外,其他一些学者也撰写了个人信息相关的论文。比如,平台组织内网络企业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信义义务(吴伟光),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王磊)。其次,也有学者将数据、数字与信号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卫星导航系统信号保护的法理基础与制度完善(周长玲、方宇菲),公共数据开放的可信治理(徐珉川),数字货币的概念与法律性质(齐爱民、张哲)。再次,也有学者将算法作为分析对象,比如算法歧视的类型界分与规制范式重构(曹博)。

  未来一年,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学科的热点问题仍旧会延续之前的规律,呈现一定的“热点聚焦性”与“领域聚集性”。尤其是,聚焦在著作权相关法律问题、以新法颁布或旧法修订为契机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与其他学科法律制度的交叉或衔接问题、商标使用与商标侵权相关问题、技术发展相关的专利问题、社会热点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科技迭代发展所催生的知识产权新领域新业态相关问题等。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