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原理与实践》
作者:丁晓东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
ISBN:9787519750268
作者介绍
丁晓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曾获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士、中山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耶鲁大学法学硕士、耶鲁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等学位或经历。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Moder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中外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个人信息保护已成全社会关注焦点。在欧盟,以《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为代表的立法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在美国,以《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立法和剑桥分析公司数据一案为代表的事件也引发了全球关注。我国的个人信息立法、司法与执法何去何从?本书从历史、现状与未来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个人信息保护在原理层面提出的挑战,我国和域外的个人信息保护实践如何落地。本书理论结合实践,阐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整体图景。
前 言
未来已来!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区块链、基因检测与基因编辑技术等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屏障,开始以我们从未想见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普及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整个人类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已经到来的这个未来,令人印象深刻:人生而渴望自由,却无时无刻不身处网络中;人生而渴望平静的生活,却每分每秒都无处躲藏。人类有很多美好的想法,总想“鱼”和“熊掌”能够兼得,我们中国人就此还贡献了一个词叫“两全其美”。但生活的现实残酷地告诉我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一定会失去些什么:如果我们想享受农业社会的田园风光,就一定会付出物资相对匮乏的代价;如果我们想享受工业社会丰富的产品,就一定会牺牲恬淡、自然和舒适的生活。如果我们想享受人工智能时代的便利,我们准备付出什么?如何能够让人类的获得最大化,让付出的代价在人类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可能就是未来法治要着重去思考的问题。
2017年9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集中优质资源,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就是为了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法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法治研究院要成为促进法学学科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及司法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成为具有创新实力、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能够抢占国际学术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并力争具备在这些新兴学科领域与世界顶尖法学院平等对话和竞争的能力。目前,未来法治研究院已经会聚了一支具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跨学科背景,学缘结构多元,年龄优势明显,国际交往能力突出的学术团队。未来法治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立足中国问题,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已先后组织了多期未来法治读书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和前沿讲座,逐步起到了学术引领作用。
未来法治是一个需要充分展现人类想象力的领域。如果说到现在为止,改革开放已经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国人向世界展现的主要是我们的学习能力的话,那么改革开放未来的四十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段,中国人需要向世界展现的,应主要是我们的想象能力:面对人类还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要给出适合我们的答案;来到人迹罕至的区域,要留下我们的脚印;我们要在还没有路的地方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组织出版这套未来法治研究丛书,就是试图展现未来法治研究院年轻同事们的学术想象力。我一直相信,对于一个百年来不断从人类共同文明中汲取营养的民族,能够对解决相同的问题提出更好的方案,能够对没有答案的问题给出我们的回答,才是这个民族能够对人类共同文明作出的最好回馈。
让我们一起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未来法治研究院院长 王轶 于明德法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