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灯绳者,控制电灯开关的拉线也,找到法律的灯绳,就等于找到了解决法治问题的关键,而寻找隐藏在黑暗处的灯绳,又需要一个摸索、探寻的过程。苏童曾经在《寻找灯绳》一文中写到:“小说是一座巨大的迷宫,我和所有同时代的作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摸索,所有的努力似乎就是在黑暗中寻找一根灯绳,企望有灿烂的光明在刹那间照亮你的小说以及整个生活。”写小说如此,治法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也只有在这样的司法环境中才能建立。如何让老百姓能接近法、亲近法,在法律的迷宫中找得到灯绳,看来我们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邓超检察官在与我分享她对《法律的灯绳》读后感时,曾感慨道: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司法工作者,一直都在寻找灯绳,找到这根灯绳,法律才会变成一束光,照亮别人的路;找不到这根灯绳,法律就是在漆黑的夜里又多打了一个结。信哉斯言!
法治是动态的,法学也是动态的。前段时间,为缅怀潘汉典先生,我再读了一遍先生翻译的耶林的《权利斗争论》,这次阅读的一个更深感触是:耶林很不认同萨维尼的历史法学,萨维尼主张法的形成是“内发的有机的发展”,而耶林则主张要通过激烈的斗争来赢得权利,“法律只有通过清算自己的过去才能够使自己获得新生。”其实,不管是萨维尼的历史法学派,还是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都是各自所处时代的反映而已。推而广之,在强调变革的年代,耶林的主张是有道理的,而在强调传统的时代,则萨维尼又略胜一筹。这种动态性增加了法治迷宫的复杂性,对应本书书名中的灯绳,试问年轻一代是否熟悉?也许他们熟悉的是开关,而对于已逐渐走入历史的灯绳,他们反倒要借助想象力了。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指出,优秀的思想家并不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日常生活相割裂,应当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去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当然,想象力不是凭空的,它是建立在经验、观察和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的。在这变动不居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体验法律这座迷宫的魔力与魅力,在黑暗中去寻找灯绳,并在灯绳老旧的地方换上更加现代的开关。唯其如此,才能让法律之光普照大地!
【本文为《法律的灯绳(增订本)》自序,略有删改】